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318节

  听到鲁锦这一连串的问题,沈荣顿时正色严肃起来,仔细想了想才说道,“傍海道如今最窄处也有差不多一里宽,宽处可能有五六里,商队通行自是无碍的,只是小民不懂带兵,也不知大军能不能通过。

  “至于季节方面,傍海道夏季雨水多,道路十分泥泞,秋季之后就好很多,不过那时天也就开始冷了。”

  鲁锦闻言十分惊喜,暗道辽西走廊这条路总算是成型了,最窄处也有五百米宽,这样的宽度已经足够大军行军,怪不得徐达会在这里筑造山海关。

  鲁锦之前对辽西走廊形成的时间还没有具体概念,但他还是知道一些历史常识的。

  汉朝打箕子朝鲜,曹操打乌桓,隋唐征高句丽,当时还都是从河北走燕山中的河谷到辽东,那时候辽西走廊还在海里泡着呢,曹操还在碣石山观过沧海,就可想而知了。

  辽西走廊真正成为通道,还是在宋金辽的时候,不过那时还叫傍海道,而且并不能作为常用通道来看。

  当时的傍海道宽度只有一两米,甚至只能容许单人通过,一到夏季多雨或者涨潮时,海水甚至会淹没傍海道,那时候金辽通往河北的主要道路还是走燕山河谷,只在情况紧急时才会冒险走这条路。

  现在又经过辽河泥沙两百多年的堆积,辽西到河北这段海岸线,总算是扩宽到能常年通行大军的地步了,确定了这条情报,鲁锦十分惊喜,然后才点了点头,“你继续说。”

  “大帅,辽东除了这些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小民也只是去做生意,而且也很少亲自去,再往更内陆的地方,就更加不知情况了。”

  鲁锦闻言点点头,也没过多苛责他,沈氏毕竟只是商贾,于是他又问道,“那沈氏总有经常跑辽东航路的船把头和水手吧,还有负责辽东生意的掌柜之流,这些人现在可还能找到吗?”

  “能找到。”沈荣当即肯定道,他已经知道鲁锦想干什么了,现在正是立功的好机会,他当然要主动配合。

  “大帅若是需要了解北方民情的水手和船把头,还有掌柜伙计之类,小民愿将这些人全部举荐给大帅,他们中有去过山东的,有去过大都的,也有去过辽东和高丽的,还会说蒙古话,女直话和高丽话,就算当个通译也是能做到的。”

  说到这里,沈荣还一指自己的长子沈森,当场举荐道,“这是犬子沈森,也学过高丽话和女真话,大帅若有用处,尽管将其带去使唤,绝对稳妥可靠,还不快给大帅见礼。”

  沈森连忙起身上前作揖道,“小民沈森,拜见大帅,愿为大帅分忧效力。”

  鲁锦看看这父子俩,顿时笑道,“哦,你倒是聪明,知道我需要这类人才,这些人我自然需要,不过我还想找些辽东和高丽的当地人,最好是会说汉话的,又对元虏心怀怨愤之辈,这样的人沈氏能帮我找到吗?”

  “这个.”沈荣蹙了蹙眉,实话实说道,“有没有心怀怨愤,这个小民不敢说,但要找些会说汉话的当地人,这倒不难,沈氏以前在那里做生意时,也会找些当地的商贾帮忙筹措货物,到时可以直接把这些人找来。”

  鲁锦点点头,又问道,“高丽也能找到这样的商贾?”

  “能。”

  “那日本呢?就是倭国,会倭国话,知道倭国详情的人,你可能找来?”鲁锦追问道。

  “这个.”沈荣踟蹰了下才说道。

  “不瞒大帅,自元世祖两次东征倭国之后,倭国便与中国交了恶,两国再也没有通商,反倒是常有倭寇袭扰咱们中国沿海,沈氏也没去倭国做过生意,自然没有会倭国话,知倭国民情的人。

  “不过若大帅一定需要,也不是没办法找。”

  “什么办法?”鲁锦当即问道。

  沈荣这才解释道,“沈氏虽然不曾跟倭国贸易,但不代表高丽人没有,高丽与倭国隔海比邻,往日也多有通商,自然能从高丽找到一些懂倭国话,知倭国国情的人。”

  “很好,那你能帮我找几个这样的人吗?”

  “大帅但有命令,小民自当全力为大帅寻找,只是时间不敢肯定,可能会需要一两年时间。”沈荣当即起身抱拳应承道。

第400章 敲定沈氏

  鲁锦让沈荣帮自己找这些人,目的自然是为了建立北方情报网,同时也是为了通过贸易搞点稀缺物资,尤其是战马。

  这个时间段购买战马的最好市场,不是蒙古人掌控的大都,也不是四族杂居的辽东,而是高丽。

  此时的高丽还是一个武力比较强的国家,夸张一点,甚至可以说现在是整个古代半岛历史上,武德最充沛的时代,整个高丽存栏战马的数量可能有三十多万匹,相当于汉初文景之治给汉武帝留下的战马数量差不多,高丽随时有能力拉出几万骑兵。

  至于高丽怎么变成后面朝鲜那个德性的,那主要是朱元璋和朱棣这父子俩,数十年如一日的对朝鲜进行打压,再加上朝鲜李氏自己崇文抑武,共同造成的结果。

  在原历史上,1353年,脱脱率‘百万大军’围攻高邮的那一仗,高丽是出兵两万多人参战了的,朱元璋甚至还在扬州西面的六合,跟高丽军队打了好几仗。

  这次高邮之战结束后,脱脱被贬,百万元军顷刻间土崩瓦解,已经岌岌可危的红巾军势力再次壮大,元廷再也无法压制,回国后的高丽军队把看到的事情说了一遍,使高丽君臣立刻判断出大元的衰落,开始计划逐渐摆脱元朝的控制,他们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光了奇皇后的母族

  之后就是龙凤北伐,中路军先是攻占了高丽首都开京,高丽国王吓得差点乘船跑到海上,是一个小小的千户将领李成桂,带兵团灭了中路军,并将中路军主力屠杀殆尽,李成桂夺回首都,凭战功升职,提升了自己在高丽的影响力。

  再之后趁着中原改朝换代,明军又暂时没有进入半岛,辽东和半岛北部处于权力真空的战略空窗期,高丽国王抓住机会,让李成桂带兵大肆抢占北部领土,将边境一直推到了鸭绿江东岸,几乎将高丽领土扩大了二分之一。

  也正是这个时候,明军开始进入辽东半岛,并且连续跟北元打了几次大仗,结果都以明军获胜告终,战争规模之大,烈度之惨烈,让领兵驻守在鸭绿江附近的李成桂看的目瞪口呆,这特么打的也太狠了。

  当时高丽国王‘王禑’抢地盘正在兴头上,辽东地区几乎无人管理,随便圈地就能开疆拓土,于是他不管不顾,继续催着李成桂扩张地盘。

  但李成桂是亲眼见过明军战斗力的,之前明军没有进入辽东,你偷偷占点领土还好说,现在明军已经在辽东站稳脚跟了,你再抱着侥幸心理,以为明军看不见,那不是扯淡吗?

  于是被催的不耐烦的李成桂,干脆效仿老赵的陈桥兵变,来了出威化岛回军,带兵回师攻克高丽首都开京,废了王禑,另立新君当作傀儡,接着又在几年之内再次另立新君,最终直接连傀儡都杀了,自己篡位成功。

  当时的李成桂自知得国不正,急于需要明朝的承认,连续派遣使者找朱元璋册封,朱元璋的态度也很有意思,老朱是自家人知自家事,当时明军在辽东的势力也不是很强,本身要防备北元的反扑,根本没有实力和高丽打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

  再说当时高丽的武力也不弱,毕竟几十万匹战马,好几万骑兵,至少能拉出来几千重装甲骑,老朱也是心虚,大明刚刚建立,到处都是百废待兴,压根不想跟这样的对手死磕,正好李成桂有求于大明,急需大明的承认,于是就被老朱给拿捏住了。

  朝鲜的《李朝实录》里记载,老朱见到李成桂求册封的使者后,回复的是‘一年五千匹马,四万匹布,先看看诚意’

  而李成桂呢,他跟赵大一样是兵变篡位,得国不正,也跟赵大一样,总担心其他将领再来这么一出黄袍加身的把戏,于是效仿赵大玩杯酒释兵权,崇文抑武那一套。

  不就是一年五千匹马吗,给!只要能给我册封朝鲜国王,要什么我都给,正好能削弱朝鲜的武将势力。

  于是大明就逮着朝鲜这个血包玩命薅,每年进贡五千匹马,一直到朱棣登基,继续沿用老朱的政策,让朝鲜接着进贡马匹,最后把高丽薅的,从一个马背上的国家,硬生生薅到百姓不知道马长什么样,就连朝鲜的两班贵族,出行都只能坐牛车的地步,半岛的武德也自此一蹶不振.

  而现在恰好就是半岛马匹最多的时候。

  鲁锦现在急缺战马,虽然他也在茅滩场办了个马场,养了两千多匹马,去年一年也生了六七百匹小马驹,但是马的平均寿命一般是25岁,4岁才算成年,指望这几百匹小马驹上战场,至少也要等到四五年之后,再说几百匹马够干什么的,更何况还有时间成本,只靠自己养马根本无法扩大骑兵规模,最好的办法还是去外面买!

  正好他刚从沈荣这里敲了一百万两银子,那么多钱,随便拿个零头都够他买几万匹马了。

  至于让沈荣帮忙找会日语,通晓日本国情的人才,则是单纯一步闲棋,为以后攻略日本提前做准备。

  日本是肯定要灭的,而且要直接占领,一是为了消除一个潜在的隐患,二是为了日本的金银铜矿,日本的白银储量,每年开采二百万两,足够开采一百年,二亿两白银,足够他作为工业革命的启动资金。

  三是为了日本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前面两个相比,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可能才是价值最高的。

  自黑船来航事件之后,日本开始明治维新,积极拥抱西方文明,为此还派出一个使团访问欧美,当时的‘岩仓使团’第一站就是从横滨出发,横渡太平洋访问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全程只用了23天!

  如果中国想要控制美洲,走马六甲,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这条航线实在太远了,并且这条航线十分危险,风帆时代走好望角的沉没概率非常高,甚至能达到1/6,每六艘船就有一艘在非洲好望角沉没。

  而以日本为出发地到美洲西海岸,全程最多不到一个月,中间如果经停夏威夷进行补给,也不会超过40天,而且航线更加安全,太平洋的太平俩字可不是白来的,所以是你的话,你怎么选?

  鲁锦肯定选日本,最好将来再打通巴拿马运河,或者哥伦比亚运河,直接连通太平洋和大西洋,这样就算从中国去美洲东海岸,也可以走太平洋,巴拿马运河,中美洲,再到东海岸的航路,这条线肯定比绕道非洲更快更安全,还不用受欧洲人影响,把太平洋打造成中国的内湖。

  甚至就连挖运河的劳工都是现成的,直接抓日本人,或者南洋土著去挖运河,死多少都不心疼.

  还可以抓几十万日本人去开发东北,开荒,伐木,挖土豆,修铁路,修宫殿,那么多的两脚牲口,不拿来用简直太可惜了,至于用完之后吗,那当然是‘化作春泥更护花’了

  鲁锦见沈荣愿意配合,当即满意点头道,“一两年找到也不打紧,先把辽东和高丽方面的人给我找到再说,不过这个事就不需要你来干了,你把沈氏商队里那些熟悉北方航线的掌柜,伙计,船把头和水手交给我就行,剩下的事我会找人去做。”

  沈荣连忙答应道,“是,小民一定尽快将这些人转交给大帅,只是犬子.”

  鲁锦闻言看了眼站在一旁的沈森,这人现在25,只比鲁锦大一岁,一米七出头的个子,不算太高,文文静静的模样,居然通晓汉语、高丽话、女真话,三种语言,也的确是个人才,不愧是首富家培养的长房长孙。

  于是他突然开口飙出一句蒙语问道,“你能听懂蒙古话吗?”

  沈森闻言一愣,等听清楚后,这才磕磕绊绊的用蒙语回道,“回禀大帅,小人对蒙古话只是略通,能听懂一些,但还说不熟练。”

  一旁众人见鲁锦突然用蒙语和沈森交流起来,都是一副震惊模样,没想到这位义军大帅居然还会说蒙古话,更有其他的沈氏子弟,暗恼当时怎么没在家中好好学习,不然今日能得重用的就是他们了。

  鲁锦听到他不太会蒙语,于是又切换成朝鲜语问道,“那你的高丽话说的怎么样,能听懂我现在说的话吗?”

  沈森闻言更加震惊,没想到鲁锦也会高丽话,他仔细听了一下才用高丽话回道,“大帅的高丽话不知是跟谁人学的,口音和用词与小人学的略有不同,有些小人也听不太懂,但能听懂大帅说的大概意思。”

  鲁锦的朝鲜语,其实是上大学的时候,跟一个学航发的朝鲜族同学学的,他也没认真学习过,只能做到简单的口语交流,而且国内的朝鲜族语,和真正的朝鲜话、韩国话都略有不同,再加上还有几百年的语言演变,沈森听不太懂也很正常。

  不过鲁锦已经很满意了,他这才切换成汉语说道,“你的高丽话说的不错,我也能听懂一些,至于我是跟谁学的,这你就不用管了,你爹说你还会女真话,能说几句让我听听吗?”

  于是沈森又说了几句女真话,鲁锦皱眉听完则是摇了摇头,这才说道,“我没学过女真语,你说的我也听不懂,不过听起来似乎有一些蒙古语的词汇。”

  沈森连忙奉承道,“大帅所言不错,女真语确实有些借用了蒙古语的地方,其实若只是为了和女真人交谈,直接用蒙古语也是可以和他们正常交谈的,大帅既然已经学了蒙语,那女真话不学也无甚大碍。”

  鲁锦点点头,说白了还是慕强,现在是蒙古人统治整个东北亚,各族百姓的高层掌权者,为了巴结蒙古人,当然都要学蒙语,这也就导致蒙语成了东北的通用语言,等以后汉人赶走了蒙古人,汉人势力强大后,这些人一样会以说汉语为荣,所以也没什么好纠结的。

  等考校完了沈森的才能,鲁锦这才转头对他爹沈荣说道,“令郎的语言天赋倒是不错,年纪轻轻便已掌握三种语言,帅府今后免不了要跟北方各族打交道,他这个才能的确有些用处,我也可以给他安排个差事。”

  沈荣闻言顿时惊喜起身,连忙作揖道,“多谢大帅赏识,沈氏今后定为大帅效犬马之劳。”

  沈荣说完又朝自己儿子说了句,“还不快拜谢大帅恩典?”

  “慢着!”鲁锦当即打断道,然后才在沈荣疑惑的注视中说道。

  “令郎的差事我可以给,但我有一个条件。”

  “大帅请说,沈氏只要能够做到,绝不推辞。”沈荣连忙答应道。

  鲁锦却摆摆手,“倒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你沈氏分家迁徙的问题,沈氏里你这一代的兄弟五家,谁去庐州和徐州我不管,将来谁去大都,谁去辽东,我卖给你的那五项产业你们怎么分,这些我也不管,但是你这一支必须迁来建康。”

  沈荣顿时明白过来,鲁锦这是要把他一家扣下当人质了,如此做法,看来还是要对他儿子沈森重用,否则也不至于还要扣押人质,至于全家迁到建康,这倒也不是件坏事,目前建康是鲁锦的帅府所在,说不定今后还要在建康建都,再加上沈森在帅府做官,今后就能时常接触到鲁锦,那机会还不有的是?还怕今后不能飞黄腾达吗?

  于是沈荣当场答应下来,“小民愿意迁来建康,既然犬子今后要在建康给大帅当差,那搬来建康也方便一些,就算大帅不特意交代,小民也会搬过来的。”

  鲁锦点头满意道,“你明白就好,至于沈氏的其他子弟,我不会再给特招,他们愿意考科举就去考,能不能考上就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你也不要以为我这里是菜市场,花些钱就能买来官职,收下令郎也是看他有些特殊才能而已。”

  沈荣连忙道,“大帅愿意留用犬子,便已是天大的恩德,小民又怎敢奢求其他。”

  鲁锦点点头,“你清楚就好,沈森留下,其他想要参加科举的,也可以先留在建康,你就赶快回去处理家事吧。

  “至于那一百万两银子,我会派人去取,卖给你的几样产业,你可以先把铅笔厂、琉璃厂、铁器厂开起来,麻袋厂我会晚一两年再给你,海贸的生意,也等你先把答应的那些人交给我再说。”

  “是,小民一定尽快办妥!”

  等把所有的事情谈妥,沈荣这才带着一众沈氏子弟告退,鲁锦也立刻把包毓叫了过来,沈氏不光有钱,他家走海贸的渠道也十分重要,现在鲁锦接手了北方的那些渠道,自然要好好利用。

  不过打造北方情报网也不是个简单的事,这里面不仅要沈家出力,还得让方国珍那边配合,包括卖粮食,买马这些事,都需要多方面配合,马匹海运不便,怎么从高丽买马,买到之后尽快到什么地方靠岸,情报网点怎么设立,这都需要研究。

  不过就在鲁锦研究怎么建设北方情报网的时候,与此同时的婺州路首府金华,也有一人正在研究鲁锦和他的圣武军。

第401章 神火飞鸦和神机箭(上)

  研究圣武军的并非刘基,而是元廷的婺州路万户,陶广义。

  刘基在嘉兴投降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圣武军了,他没什么好研究的,因为鲁锦在檄文中说过,投降可以活命,主动献城的才有功劳,而刘基只是城破后被迫投降,并没有功,最多只能保住一条命,于是在交接完工作之后,就直接被赶走,放他回家去了。

  但是刘基的老家是在处州路,和婺州路没有一点关系,他本身身份又比较敏感,是元廷的进士官出身,还在嘉兴守城的时候投降了,贸然回到老家肯定要被许多人问,甚至被元廷追责。

  而且就以鲁锦现在这个进兵的速度,用不了多久就得打到他老家去,如果现在回去,到时候还得再挨一回打,下次还有没有运气能活下来可就不一定了。

  于是他干脆不回去了,目前就留在嘉兴的友人家里隐居,整天就是反思、反思、再反思,回忆自己在元朝官场的三起三落,回忆元廷的腐败堕落,回忆圣武军进攻时的摧枯拉朽,然后又亲眼目睹了鲁锦下达的九等阶梯税,逼着地主搞推恩令,再加上官府的降租、减息,废除高利贷等一系列政策,无数底层百姓对新来的官府立刻变得真心拥戴。

  刘基心有所感,大彻大悟,于是开始奋笔著书,书名叫《郁离子》,这是一本政论+寓言的散文集,中心思想就四个字:造反有理!

  他甚至还在书里用武王伐纣,以‘有德’伐‘无道’来阐述造反有理这个观点,并大量引用《庄子》中的寓言,加以改编,说当权者不应该剥削小民,暗讽元朝的腐败政治,剥削无度,最终引起百姓造反,由此可以看出,鲁锦的这次东征,还有后续的政策对他的精神冲击有多么巨大。

  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后世传说的那本兵书《百战奇略》,并非刘基所著,原作者究竟是谁也已经无法考证,这本兵书原著成书于北宋末年,到了明朝又再版一次,明朝人觉得这本书是南宋末年写的,到了清朝雍正时期又再版了一次,清朝人直接把作者安到了刘基头上,假托刘基之名而已,实际上跟他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还有所谓的‘时政三十六策’,也是后人杜撰,安到刘基头上的,实际上压根没有什么三十六策。

  这个人被神话太多,真正的才能并不算出众,虽然懂得一点军事,可以当个军事参谋,但是鲁锦身边现在已经有了冯国用,包毓,夏煜,詹鼎这些军事人才,他现在并不缺参谋,所以也根本没有招揽刘基的打算,直接任他去吧。

  和刘基现在这个隐居的闲人不同,真正有需求研究圣武军的,当然是元廷的那些官了。

  这次东征战役的第二阶段,郭子兴率领的偏师就已经攻占了浦江县,而浦江县已经到了金衢盆地的东大门,距离金华府城中间就只隔着一个义乌,婺州路的元廷守将要是再不做准备,那等鲁锦发动下一次进攻的时候,第一个要死的就是他们,他们能不紧张吗?

  而随着东征战役的结束,圣武军发动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沿途目击者众多,圣武军自身的情报也不可避免的泄露了出去,当然都是一些公开渠道能搜集到的情报。

  如今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越来越多的消息传到金华,也让婺州路的元廷官员,对圣武军的作战风格有了个大概准确的认识。

  第一,比如鲁锦的军队有圣武军和禁卫军之分,内卫军他们暂时还不知道。

  第二,禁卫军人数相对较少,但十分精锐,而且装备大量火器,还有数量不算少的重甲步兵,称为陷阵营,是鲁锦军队中的攻坚主力,人数最多的圣武军也很能打,以长枪大阵为主要攻击手段,擅长肉搏,悍不畏死,而且披甲率很高,尤其擅长打野战,但好像不擅长攻城。

  第三,鲁锦很擅长细作情报战,这点从开战之前就在浙东各地广发檄文就能看出来,说明鲁锦派遣的细作早已渗透到了浙东各城,在东征攻城的时候,往往也会有细作在城中做内应,即便这些细作什么都不做,只散播些谣言,就足以动摇守军军心,这是圣武军攻城速度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根据他们收集到的公开情报,对战役过程进行了简单的复盘,圣武军兵分四路,沿着太湖南北齐头并进,最终在杭州会师,沿途所遇到的每一座城池,最长没有坚持超过两天时间的

首节 上一节 318/3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