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151节

  朱由校看着下面的场景,心中很是欣慰。

  这些兵卒,假以时日,必将成为他手中最利的刀剑!

第147章 玉鼎辍烹,云章谒帝

  从京营归来,天色都已经有些暗沉了。

  朱由校忙碌一日,肚子也是呱呱叫了,当即命黄骅上膳。

  御膳房呈上的晚膳可谓穷极精巧,冷热肴馔各具匠心。

  冷盘中尤以琥珀冻蹄为绝品:取太湖三年生野猪前蹄,以松柴文火慢煨十二时辰,剔骨留形,浇淋梅子酱与蹄胶凝成的琥珀色冻膏,置于冰鉴中镇足半日。

  出刀时晶莹剔透,颤若凝脂,入口竟有‘初雪遇暖’之妙。

  热膳更见巧思,燔龙吐焰一菜堪称庖厨绝艺:精选辽东雪原麂鹿最嫩的里脊肉,快刀片作蝉翼之薄,铺陈于南京进贡的朱砂雨花石上。待石炉烧至赤红,浇淋二十年陈绍兴花雕,霎时蓝焰腾空三尺,酒香裹着肉香直冲殿梁。

  那鹿肉在烈焰中微微一卷,恰至五分熟度,侍膳太监以银箸急挟,奉至御前时犹带火星跳跃。

  这般烈火烹鲜的吃法,纵是见惯珍馐的内廷老饕,也不免啧啧称奇。

  之所以膳食有了变化,还要归功于之前的整顿内廷。

  朱由校整顿内廷的时候,着重整顿尚膳监,将里面的太监,全部换上亲信太监,尤其是下设御膳房,精选民间厨师入宫,将原来的御厨都炒了鱿鱼,发还民间。

  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得慌。

  若是连吃饭问题都保障不了,那他这个皇帝绝对当不久。

  简单用了晚膳之后,朱由校准备挑灯夜战。

  他看向身侧侍奉的魏朝,问道:“兵部左侍郎与太仆寺卿还没到?”

  在朱由校用膳之前,便召见这两人了,结果这两人还没到?

  一看就是没有好好加班!

  见皇帝语气带着些许不悦,魏朝额头冒出细汗,赶忙说道:“皇爷,奴婢这就去催促。”

  “速去!”

  朱由校拿起笔毫,准备批阅奏章,手中的朱笔悬在奏章上方,墨汁在笔尖凝聚欲滴。

  他眼前又浮现出今日京营阅兵时那些羸弱战马的景象:那些肩高不足四尺的矮马,莫说是冲锋陷阵,就是驮着全副铠甲的骑兵都显得吃力。

  建奴的铁骑在关外虎视眈眈,难道要让大明将士骑着这等驽马去送死?

  “这哪是战马,分明是拉磨的驴子!”

  皇帝突然将朱笔重重掷在砚台上。

  侍立在侧的司礼监太监吓得一哆嗦,却听见皇上低声自语:“马政不修,何以立军?军力不振,何以卫国?”

  要想提高军队战斗力,重整马政那是必须的。

  战马的爆发力与耐力,实乃两军对垒之胜负关键。

  冲锋陷阵时,良驹一跃数丈,可破敌阵于瞬息;长途奔袭之际,健马耐力持久,能制胜于百里之外。

  一匹神骏,可助将士斩将搴旗;一匹劣马,或致三军败绩沙场。

  故昔人云:“马者,兵之先也,军之根本。”

  另外,马除了打仗之外,还有其他用处!

  在这没有机械动力的时代,马匹就是维系帝国运转的血脉。

  矮小敦实的挽马,肩负着后勤运输的重任:机营那些动辄数千斤的红衣大炮,全赖这些无声的劳力才能奔赴前线。

  没有足够的马匹,再精良的火器也只能困守后方,沦为废铁。

  更致命的是,大明的驿站系统完全建立在马匹之上。

  从九边军报到江南漕粮,从官员赴任到紧急军情,全凭驿站快马日夜兼程。

  若马政废弛,这四万里的驿路便成死脉,帝国的政令将寸步难行。

  正如王琼所言:“驿传之马,犹人身之血脉,血脉不通,则肢体俱废。”

  整顿马政,刻不容缓!

  等着兵部左侍郎和太仆寺卿的时间,朱由校却也不能浪费,只得沉下心去批阅奏章。

  打开

  这是龙虎山正一道天师府上的奏表:

  臣张显庸谨奏:

  臣年迈体衰,难承天师之责,恐误道门弘法大业。长子应京勤修经箓,德才兼备,可继嗣天师之位。伏乞陛下恩准,敕其嗣教,以安玄门之心。

  朱由校看完之后,陷入沉思之中。

  “和朕说说这正一道的事。”

  张显庸的奏表能至御前,魏朝出了不少的力。

  没办法,好处收了,自然要干活。

  现在被皇帝问起正一道的事情,魏朝缓缓说道:

  “回皇爷的话,这张显庸是龙虎山第五十代天师,原名张显祖,万历年间,随父进觐时,神宗器重之,因改名为显庸。至于这龙虎山.”

  听了魏朝的一番话之后,朱由校对龙虎山的历史与现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之所以龙虎山能够上表,直呈御前,是因为这龙虎山正一道天师,是官方认证的宗教领袖。

  明朝延续元制,承认龙虎山张天师(正一派)为道教正统领袖,授予“正一嗣教真人”封号(秩正二品),允许世袭。

  天师可任命天下道观住持(需报礼部备案),并主持国家祭祀(如万历朝祈雨大典)。

  在民间的影响力不小,在上层也有影响力,世宗皇帝就是崇道的皇帝,在嘉靖之时,龙虎山显赫一时。

  不过后面的几个皇帝,对道教都不感冒,神宗皇帝更是崇佛贬道,龙虎山处境一时间非常尴尬。

  这个张显庸喜深居修炼,故希望能卸教事,以天师印剑授张应京,别构静室修养法术。

  道教

  或许可以利用一二。

  朱由校眼神闪烁,心中却已经是在思量着改造道教的事情了。

  他当即对魏朝说道:“命内阁拟旨,让张显庸张应京父子进京面圣!”

  魏朝愣了一下,面有异色。

  难道陛下和世宗皇帝一般,都崇信道家?

  魏朝转念一想,觉得还真有这个可能。

  毕竟,如今的皇爷,和世宗皇帝年轻时太像了。

  权谋、处事方面,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般。

  他赶紧领命,道:“奴婢这便去办。”

  只是,他迈开腿后,又止住脚步,问道:“皇爷,张显庸的请求,可要批了?”

  朱由校摇了摇头,说道:“拖着。”

  呈递御前的奏章,许多都是不批的。

  像是很多王爷世子世袭传位的奏疏,常常要等个十几二十年才有审批。

  批与不批,得看皇帝心情,得看下面的人会不会来事。

  “奴婢明白了。”

  魏朝眼中露出迷惑之色,感觉自己方才的想法,似乎有些问题。

  陛下到底崇道还是不崇道?

  他有些摸不清皇帝的心思,只得缓缓退去,让司礼监随堂太监去通知内阁拟旨。

  而在处理张显庸奏章的功夫,黄门太监进来通报,兵部左侍郎张经世和太仆寺卿薛贞已经到了乾清宫。

  “让他们进来。”

  得到皇帝召见,张经世与薛贞两人很是忐忑的进入东暖阁。

  之所以这么慢来,是因为他们已经下直归家了。

  张经世当时抱着自己新纳的小妾,正在探讨男女之道,两人都已经无缝连接了,结果下人通禀,皇帝紧急召见。

  差点没把他吓阳痿了。

  太仆寺卿薛贞也差不多,被突然的召见吓得不轻。

  两人此刻是大汗淋漓的状态,跪伏在阶下,屁股撅得老高了。

  “臣兵部左侍郎张经世(太仆寺卿薛贞),恭请陛下圣恭万安!”

  朱由校摆了摆手,说道:“朕安,起来罢!赐座。”

  “谢陛下。”

  两人颤颤巍巍起身,却是不敢落座。

  朱由校看着两人紧张的模样,也不想浪费时间,而是直入主题,问道:“朕今日在京营大阅,将士们倒是有不少风采,然而所乘战马,却大多矮小,何故?”

  果然!

  陛下骤然召见,不是好事。

  张经世当即甩锅,说道:“回陛下的话,马政之事,虽属兵部,但事情大多由太仆寺负责。具体的事情,陛下可以问太仆寺卿。”

  薛贞闻言,后槽牙都快咬碎了。

  平日里太仆寺卿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兵部首肯,怎么到了陛下这里,事情都由太仆寺负责了。

  哪有你这样不粘锅的?

  PS:

  月末了,求个月票~

第148章 紫缰断陇,金埒澄尘

  这个老滑头。

  朱由校见张经世一副甩锅的模样,指着他说道:“兵部左侍郎,岂不知兵耶?”

  太仆寺卿薛贞当即附和道:“启禀陛下,左侍郎颇知马政事,臣在马政之事有疑问之时,常询问左侍郎。”

  好你个薛贞!

  张经世眼中喷火,你要和我打擂台是吧?

  张经世还要继续甩锅,而皇帝的话,却是说出来了。

首节 上一节 151/4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