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大景朝京城的天空高远而湛蓝,几缕薄云悠然飘过,给这古老的都城平添了几分宁静与深远。
朱雀大街,作为京城最为繁华的主干道,此刻虽已近黄昏,却依旧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两旁店铺林立,招牌彩旗随风轻扬,展现出京城独有的繁华与热闹。
大同镇传来的消息早已在京城传开,瓦剌大军大败,这消息如一阵春风,吹散了百姓心头多日的阴霾。
街道两旁,人群如潮水般涌动,有白发苍苍的老者,眼中满是对太平的渴望;有年轻力壮的汉子,眼神里透着敬佩与羡慕;还有天真烂漫的孩童,在人群中嬉笑奔跑,好奇地张望着远方。
今日,正是侯孝安班师回朝的日子,整个京城都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活力,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想要一睹这批凯旋之师的风采。
随着一阵整齐的马蹄声由远及近,百姓们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
只见侯孝安骑着一匹高大的骏马,身披战甲,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他的脸上虽带着几分征战的疲惫,但眼神却依旧坚定而锐利,透露出久经沙场的威严与从容。
身后,几队士兵步伐整齐,士气高昂,手中长枪如林,在秋风中闪烁着寒光,铠甲上还带着血迹,那是他们浴血奋战的见证。
百姓们的议论声交织成一片,有夸赞侯将军英勇的,有讲述听闻中战场上惊险战况的。
这时,前方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只见一位身着华丽服饰的太监,在一群小太监的簇拥下快步走来。
太监手中捧着明黄色的圣旨,神色庄重,高声喊道:“侯孝安接旨!”
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自觉地让出一条通道。
侯孝安立刻翻身下马,单膝跪地,身后的士兵们也整齐划一地跪地,百姓们纷纷屏息敛气,目光聚焦在那道圣旨上。
太监清了清嗓子,尖着嗓子宣读起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今大同镇一战,大同指挥使、一等男侯孝安率我大景将士奋勇杀敌,大败瓦剌大军,扬我国威,保我疆土。
此乃大功一件,朕心甚慰,着侯孝安即刻入宫觐见,论功行赏,不得有误!
钦此!”
侯孝安双手接过圣旨,高声应道:“臣侯孝安接旨,谢陛下隆恩!”
这时,太监微微侧身,脸上挂着笑容,对着侯孝安说道:“侯将军,请随咱家进宫吧。陛下可是迫不及待要见您呐!”
言罢,又将目光投向士兵队列,提高音量问道:“哪位是赵驹将军?”
侯孝安身后,一位身形挺拔的年轻将领阔步走出,他身姿矫健,眼神中透着一股无畏的英气,正是赵驹。
他抱拳行礼,声音洪亮:“末将赵驹。”
太监打量着赵驹,脸上笑容更盛,啧啧称赞道:“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呐!
咱家瞧着赵将军这气势,就知道侯将军眼光独到,此次宣召二位将军入宫觐见,定有重赏!”
百姓们听闻太监所言,纷纷将目光投向赵驹,看着这位年轻得不像话的将领,人群中顿时议论纷纷。
“这是哪家的子弟?这般年轻!”
“这少年郎看着不过弱冠之年,能立什么功?”一位老者捋着胡须,满脸疑惑地说道。
这时,人群中有人高声喊道:“你们还不知道吧,他就是那生擒瓦剌小王子的赵驹!
这次在战场上,更是万军之中亲手斩杀了另一个瓦剌王子!”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看向赵驹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敬畏与惊叹。
“怪不得陛下如此看重,这般少年英才,真是我大景朝的福气!”一位年轻的汉子忍不住赞叹道。
而此时,侯孝安和赵驹在太监的引领下,已踏入皇宫的大门。
巍峨的宫殿在夕阳的余晖下更显庄严肃穆,几人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宫道上回响,显得格外凝重。
行至大殿前,太监先进去通报,不多时,便传来传唤:“陛下有旨,传侯孝安、赵驹,觐见!”
二人整理衣冠,昂首踏入大殿,殿内,安朔帝高坐龙椅,周身散发着威严的气息。
两旁的文武百官,目光纷纷投向他们,或赞赏、或嫉妒、或审视,目光各异。
侯孝安和赵驹恭敬地单膝跪地参拜:“末将参见陛下,恭请陛下圣安!”
安朔帝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侯将军,赵将军,此次大同镇之战,你们战功赫赫,为我大景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朕心甚悦,快些起来!”
待二人谢恩起身,安朔帝话锋一转,看向赵驹说道:“你就是赵驹?
听闻你在大同镇,不仅生擒了瓦剌小王子,还斩杀了另一王子,这般果敢勇猛,实乃我大景朝的栋梁之才!”
赵驹连忙说道:“陛下谬赞,此乃将士们齐心协力,听从侯将军指挥,方能取得胜利,末将不敢居功!”
安朔帝满意点头,对着身旁的太监说:“宣旨吧。”
太监立刻上前一步,展开手中明黄色的圣旨,尖着嗓子宣读起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同指挥使、一等男侯孝安,此次大同镇之战,奋勇杀敌,大败瓦剌,战功卓著。
特进爵为一等子,领顺天府都指挥使职,赏金千两,绸二十匹,望尔继续尽心竭力,保我大景疆土。
钦此!”
待侯孝安领旨谢恩,那太监又拿过另一份圣旨,高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卫指挥守备赵驹,作战勇猛,生擒瓦剌王子渥巴奇,斩杀王子渥隼弘,功绩斐然。
特封一等男爵,领顺天都指挥佥事职,赏金千两,绸二十匹,宅邸一座。
望尔继续尽心竭力,保我大景疆土,为我朝再立奇功。
钦此!”
赵驹心中微微震撼,安朔帝的圣旨极有诚意,给了个爵位不说,重点是还将他的官职安排在顺天府。
从扬州城的从四品卫指挥守备升到顺天府的正三品都指挥佥事,这意味着他赵驹已经一只脚踏进了京城核心权力圈子。
第33章 太上皇,再封赏
或许是因为安朔帝在接见侯孝安和赵驹二人之前,就已经在朝堂上与众多大臣商讨过封赏事宜。
故此,当二人封赏的圣旨颁布之后,朝堂之上竟然无人提出异议,一切显得顺理成章。
退朝之后,侯孝安正欲带着赵驹一同离去,忽然,一位老太监步履匆匆地赶来,身后乌拉拉跟着几个小太监。
老太监面带微笑,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侯将军,赵将军,太上皇有请,特命老奴前来相邀。”
侯孝安与赵驹闻言,面面相觑,太上皇平日里深居简出,鲜少过问朝政,今日突然召见,不知是福是祸。
侯孝安微微皱眉,拱手对老太监说道:“有劳公公带路。”
说完,便是率先跟着老太监走去,路过赵驹时,低声提醒道:“少言,慎言!”
赵驹闻言,微微点头,紧随侯孝安身后,两人随着老太监穿过金碧辉煌的宫廊,向着太上皇的龙首宫行去。
沿途,宫殿巍峨,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在皇城之中。
穿过一座座雕栏玉砌的拱门,绕过一方方碧波荡漾的池塘,池塘中荷花盛开,香气袭人,几尾锦鲤在水中游弋,增添了几分生机。
不远处的花园里,奇花异草争奇斗艳,蝴蝶翩翩起舞,仿佛人间仙境。
没多久,老太监便是领着侯孝安和赵驹穿过层层宫阙,最终来到了太上皇的龙首宫前。
龙首宫气势恢宏,宫门上雕刻着盘龙飞凤,栩栩如生;宫门前,两队禁军分列两侧,手持长戟,威风凛凛。
老太监上前轻声禀报,随即宫门缓缓开启,一股浓郁的龙涎香扑鼻而来,令人心神一震。
侯孝安与赵驹深吸一口气,整理衣冠,跟随老太监步入龙首宫。
踏入龙首宫,殿内已是烛火摇曳,将太上皇的身影勾勒得愈发深邃。
只见他高坐于龙椅之上,虽已年迈,却依旧腰杆挺直,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
那花白的须发与深邃的眼眸,无不透露出久经朝堂的威严与沧桑。
侯孝安和赵驹单膝跪地行礼,声音洪亮:“臣等参见太上皇,愿太上皇圣体安康。”
太上皇微微抬手,声音低沉却有力:“起来吧。”
待二人起身,太上皇的目光在他们身上扫过,缓缓开口:“说说吧,大同边关那一战怎么打的,军报虽已呈上,但终究还是不够具体。”
二人对视一眼,侯孝安拱手行礼,随即便是将边关战事娓娓道来:“自从末将接到陛下的任务之后……”
侯孝安语气沉稳,叙述详尽,将大同边关战事的经过一一呈现在太上皇面前。
太上皇听得极为专注,时而微微点头,时而神色莫名。
待侯孝安讲完,太上皇呵呵一笑,感慨道:“倒也是个有本事的,比我这把老骨头强。”
赵驹二人对视一眼,皆是有些头皮发麻。
之前边关被瓦剌、女真等异族入侵,太上皇主张割地求和,息事宁人,现在这样夸他们,也不知到底有几分真心。
太上皇见二人沉默不语,嘴角浮起一抹淡淡的笑意,接着说道:“既然立了功,就得赏。
皇帝虽说有他的考量,可终究还是小家子气了点。
你们在边关出生入死,保我山河无恙,岂是那几道圣旨上的赏赐就能打发的?”
说着,他轻轻拍了拍手,身后的太监立刻会意,端出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两份礼单。
“这是朕的一点心意,拿去。”太上皇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侯孝安上前一步,双手接过礼单,低头一看,只见上面罗列着良田千顷、赏金万两,还有几处京城的府邸,皆是价值连城之物。
他心中一惊,连忙单膝跪地谢恩:“太上皇厚爱,臣等愧不敢当。”
赵驹也跟着跪地,心中也是疑惑,不明白太上皇此举究竟是何用意。
太上皇面色一沉,紧紧盯着侯孝安和赵驹,语气加重道:“有什么不敢当的?叫你们收着就收着!”
侯孝安和赵驹感受到太上皇语气中的坚决,不敢再推辞,连忙恭敬地应道:“臣等遵旨,多谢太上皇赏赐。”
太上皇见他们收下礼单,脸色稍缓,语气也温和了一些:“你们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今后要继续尽心尽力,为我大景朝效力。”
不待二人回话,太上皇似乎有些熬不住,打了个哈欠,挥了挥手,略显疲惫地说道:“退下吧。”
侯孝安和赵驹连忙再次跪地行礼,而后缓缓起身,倒退着向殿外走去。
刚一走出龙首宫的大门,侯孝安瞬间面色阴沉,对着赵驹道:“走,一起去找陛下。”
赵驹虽满心疑惑,但还是毫不犹豫地跟上。
两人并肩而行,步伐匆匆,此时已是宫灯闪烁,夜色渐深,宫中的宁静与他们的心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侯将军,太上皇今日之举,实在令人费解。”赵驹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如此厚赏,究竟用意何在?”
侯孝安沉默片刻,见识过赵驹的武艺高强,他也并不怎么担心被人听见。
于是便压低声音说道:“太上皇久不问政,今日突然召见并赐予重赏。
恐怕是意在提醒我们,他虽退位,但影响力仍在。
同时,也可能是借此向朝中传递某种信号。”
“信号?何种信号?”赵驹眉头紧锁,追问道。
“一是警示。”侯孝安缓缓分析道,“太上皇可能不满陛下当前的某些决策。
通过赏赐我们,暗示朝中仍有他支持的力量,提醒陛下不可轻举妄动。”
“二是拉拢。”他继续说道,“我们此次立下战功,在军中声望大增。
太上皇可能想通过赏赐来拉拢我们,为其在朝中的势力增添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