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都是我的! 第148节

  赵驹将贾敬这小动作瞧得一清二楚,不悦道:“你看他作甚?心里有啥想法,直说便是。”

  薛蝌苦笑着回应:“伯爷,在下心里实在没底。”

  如今薛二老爷不在,他连个能商量的人都没有。

  赵驹也不绕圈子,直接问道:“愿不愿意来我麾下效力?”

  这段时间相处下来,他对薛蝌有了不少了解,觉着他倒也还算是个人材。

  薛蝌闻言,先是一愣,随即面露喜色,拱手行礼道:“能为伯爷效劳,属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赵驹摆了摆手,指了指贾敬说:“既然你们两家沾亲带故,这段时间你就跟着贾佥事,先熟悉熟悉军中情况,其他的往后再说。”

  说完,又开始赶人:“贾佥事,我有些私事想跟薛蝌聊聊,你看……?”

  贾敬心领神会,点了点头,径直走出了军帐。

  看着面色略显忐忑的薛蝌,赵驹笑着宽慰道:“别紧张,就是有些事想问问你。”

  薛蝌恭恭敬敬地回道:“伯爷但问无妨,属下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赵驹点了点头,问道:“我听说你父亲曾带你四处游历,可曾去过西洋?”

  薛蝌稍作迟疑,答道:“回伯爷的话,属下确实去过西洋。”

  两人一番交谈之后,赵驹这才知晓薛蝌一家子竟是坐着大船到了欧洲那边。

  只不过主要接触对象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等国家,其余的英、法、德尚未深入交往。

  赵驹饶有兴致地往前探了探身子,追问道:“那你且细细说来,西洋诸国是何模样?

  听闻他们的火器甚是厉害,可是真的?”

  薛蝌定了定神,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伯爷有所不知。

  西洋那边,西班牙和葡萄牙靠着航海发家,在海外占了大片殖民地,掠夺了无数金银财宝。

  他们的船只,个头大、速度快,船上装备的火器,射程远且威力惊人。

  荷兰虽说起步稍晚,可也不容小觑,在海上贸易这一块,做得风生水起,其造船工艺更是精妙绝伦。”

  赵驹点点头,这倒是跟他前世差不多。

  他继续问道:“当下若是从西洋引进一批火器回来,你觉得是否可行?”

  薛蝌苦笑一声,无奈说道:“伯爷,西洋人对火器管控极严,那些先进火器,轻易不会售卖与外人。

  就算肯卖,那价格也是高得离谱,怕是咱们难以承受。”

  赵驹眉头紧锁,手指不自觉地在桌案上轻轻敲击,思索片刻后问道:“那依你之见,有没有别的法子了?

  咱们若能引进一批先进火器,于我军而言,定是如虎添翼。”

  薛蝌苦笑一声,面露难色:“这……”

  见他这般为难,赵驹心下了然,摆了摆手,不再勉强,转而问道:“现在西洋人都是信奉的天主教?”

  薛蝌闻言,满脸惊疑,脱口问道:“伯爷莫非去过西洋?”

  赵驹摇了摇头,说道:“未曾去过,只是京城中有西洋人往来,我平日里稍有留意罢了。”

  薛蝌说:“伯爷明鉴,现在西洋人大都是信奉天主教,不过荷兰信奉的是新教。”

  赵驹眯眯眼,心中有了成算。

  宗教信仰,或许能成为引进火器的突破口。

  就是不知道现在顺天府有没有传教士。

  赵驹眯着眼,心中的盘算愈发清晰,紧接着问薛蝌:“你府上可有精通西洋语言的人?”

  薛蝌听闻,不假思索地点头道:“自然是有的。

  早年父亲为了与西洋人通商,特意请了人教导家中几个管事和账房西洋语言,以便往来沟通。”

  赵驹眼中闪过一丝欣喜,沉声道:“待回顺天府,速将他们唤来,我有大用。”

  薛蝌心中虽疑惑赵驹此举用意,但见其神色凝重,料想此事干系重大,当即应道:“是,伯爷。”

第209章 班师回朝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这一日,顺天府城东城墙下的楼门之处,早已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辽东大军凯旋归来,安朔帝龙颜大悦,当即诏令京中满朝文武百官,无论品阶高低,皆须偕同家眷齐至城外恭迎。

  因女眷众多,不便抛头露面,戴权便安排人手,拿了纬布圈出一方场地,又搭起数座相连的帐篷,供女眷们暂作休憩之所。

  贾家帐内,阖府女眷尽皆在此。

  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尤氏、王熙凤,还有三春与林黛玉,齐聚一堂。

  贾母手中拄着拐杖,身形微微发颤,神色间略带几分激动。

  自贾代化、贾代善先后辞世,这般热闹景象,她已多年未曾得见了。

  贾母瞧着几个小辈面上皆是难掩雀跃之色,不禁莞尔,眸光中悄然泛起一丝悠远的怀念。

  遥想当年,她尚在保龄侯府未出阁时,也曾这般满心期待地等候家中长辈凯旋而归。

  那时的她,青春年少,眼中满是对家中长辈的敬仰与憧憬。

  如今,轮到自家的贾敬出征。

  贾母心中暗自思忖,不知此番归来,皇帝会赐与他何等爵位。

  她所求无多,若圣上能恩封子爵之位,便是祖宗积德,家门有幸,足以告慰先人,庇佑后代了。

  正思忖间,帐篷门口的纬布被人轻轻掀开,众人下意识抬眸望去,却见来者竟是贾宝玉。

  贾宝玉踏入帐内,目光便是被安坐在贾母身畔的林黛玉吸引。

  只见她双眸灵动,恰似一泓清泉,流转间满是聪慧与灵秀。

  眉如远黛,不施粉黛却自具风情,小巧的琼鼻下,唇若樱桃,不点而朱。

  一头乌发松松挽起,几缕发丝垂落在白皙的颈边,更添几分楚楚动人之态。

  贾宝玉尚未来得向林黛玉献些殷勤,便被贾母一把拉至身旁。

  贾母轻轻摩挲着贾宝玉的脑袋,满脸宠溺,说道:“乖孙儿,怎地跑到这边来了?”

  贾宝玉顺势依偎在贾母怀中,撒娇道:“老祖宗,外头实在无趣,连个能说话解闷的人都没有。”

  贾母微微一怔,下意识问道:“环哥儿、琮哥儿、兰哥儿他们几个不也在外边吗?”

  贾宝玉在贾母怀里扭了扭身子,央告道:“老祖宗,我就想留在这儿,陪姐妹们说话聊天,好不好?”

  贾母自是欣然应允,面上笑意盈盈,连声道好。

  内眷囿于礼教,不便随意走动,外间众人却不受此限,三三两两聚作一团。

  贾家诸多爷们,自是与四王八公等一众老亲故旧,齐聚一处。

  尽管有几家对贾敬转投安朔帝之事心存芥蒂,可毕竟是凯旋的喜庆之日,此时发作也不合时宜。

  此刻,围绕在贾家贾赦、贾政二人耳边的,尽是诸多老亲故旧的恭贺之语。

  一群人围坐一处,所谈话题,无非是家中琐事、亲眷仕途,以及子嗣的教养与前程。

  贾政见贾环、贾琮、贾兰几个聚在一起,正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什么,神色间满是欣慰。

  当下,贾环已入国子监求学,贾琮按照贾赦的话来看,日后将投身军旅。

  贾兰虽然年纪尚幼,但读起书来却是极为勤勉,假以时日,必能有所成就。

  一群人中,唯独二儿子贾宝玉,实在叫他头疼。

  这段时日,宝玉在家里倒是安分守己,每日按时前往族学读书。

  贾政想着,他既在族学,学业或有长进,便考校一番,却发现他的学问竟同先前毫无差别,并未有丝毫精进。

  贾政自是不信贾宝玉是个生性愚笨的。

  见此情形,不用细想,便知这孽障在族学里定是没将心思放在读书上。

  刚欲唤那孽障前来,严词告诫一番,目光四下寻去,竟不见贾宝玉的踪影。

  心中满是狐疑,又将周遭仔细扫视一遍,确认贾宝玉并不在此处,贾政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以这孽障的脾性,除了在后边女眷堆里厮混,他还能跑到哪里去?

  贾政眉头紧蹙,面色阴沉如墨,抬手将书童唤至跟前,压低声音吩咐道:“速去后边,把那孽障给我叫过来。

  告诉他,若还在后头肆意胡闹,等回了家,仔细他的皮!”

  书童哪敢耽搁,急忙向后边女眷聚集之处奔去。

  贾宝玉听闻此噩耗,心中自是不愿,当下便在贾母面前哭闹起来,嚷着要留在这边。

  书童面露为难之色,上前向贾宝玉劝道:“宝二爷,老爷这会就在前边等着您呢。”

  贾宝玉一听,下意识打了个哆嗦,只觉得臀部隐隐作痛,忙不迭向贾母投去求助的目光。

  贾母犹豫了好一会儿,才对书童说道:“要不你去跟你们老爷说,宝玉就留在这边?

  外头日头正毒,酷热难耐,宝玉身子又素来娇弱,仔细热出病来。”

  书童苦笑着回应道:“老祖宗,老爷特意吩咐了。

  若是宝二爷不去,等回了府定要狠狠收拾宝二爷呢。”

  方才贾宝玉一门心思全放在讨好林黛玉身上,浑然不觉身后王夫人已经极为恼火。

  这会有机会叫宝玉远离了这狐媚子,她忙不迭出声劝道:“宝玉,还不快去,仔细老爷待会儿亲自过来拿你!”

  贾宝玉满心不愿,但他向来最是惧怕贾政。

  此时见贾母与王夫人皆无袒护之意,他也只能耷拉着脑袋,一步三回头,满心委屈地朝门外挪去。

  贾宝玉刚踏出帐篷没多会儿,外头便喧闹起来,有人高呼:“来了,来了!”

  贾政本欲训斥贾宝玉几句,此刻也只能暂且搁置。

  他举目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

  远处,脚步声与马蹄声交织在一起,由远及近,声势浩大。

  只见官道之上,军旗猎猎飘扬,浩浩荡荡的大军正朝着此处开拔。

  日光倾洒而下,落在士兵们的甲胄之上,映出粼粼的刺目光华。

  “来了,来了!陛下的新军!”

  “收复宁州的勇毅伯是哪个?”

  “那还用说,必是前头最年少的那位!”

  “如此年纪,便已立下此等不世之功?”

  “此役大捷,足可保我大景朝辽东边关数十年太平无虞!”

首节 上一节 148/32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