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能升级词条! 第76节

  “呵呵。”

  雍平帝皮笑肉不笑,玩味道:“难怪宁、荣二府都上了折子。”

  “攘外必先安内,他这是打算把家里收拾好,再处理外面。”

  “可还有什么动静?”

  “陛下。”

  苏培盛继续道:“武侯手下培养了一批女子,见过血,有不俗的武艺。”

  “这些人分别进了宁、荣二府,把守着内院。”

  “哦?”

  挑了挑眉,雍平帝眼中频频闪过不同的光芒。

  贾家黑云都已经很多年没露面了,最近看见的痕迹要么在西山,要么在平安州,没想到贾琰私下里培养了一批自己的人手,看来这位武侯隐藏的力量并不少。

  “陛下。”

  “荣国府尚且还能承袭,宁国府已经是最后一代了。”

  “除非武侯兼祧大房,否则,宁国公一脉再无转圜之机。”

  角落处,邬思道缓缓滑动轮椅,一边开口说道:“这些祖产留给他们也无妨,左右都是要收回来的。”

  “怕是不一定。”

  雍平帝莫名道:“他如今选了这些族人,里面不乏有宁、荣二公子嗣。”

  “陛下何须在意这一点。”

  邬思道淡然道:“如若宁、荣二公有后人能凭借军功承袭两府,对国朝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陛下大可效仿太上皇,再封几个诸侯国。”

  ‘唰!!!’

  这一提议让雍平帝眼前一亮,国朝四方无主之地众多,安南、三宣六慰、哈密等等,这都是昔日前明时期的疆土,要是有人能占下来,封他们过去倒也无妨。

  与其让这些勋贵把精力放在花天酒地、为非作歹上,还不如让他们把血流在为国征战上,一块无主之地便是最大的恩赐,勋贵之家必然会倾巢出动,国朝还不用给予具体的赏赐。

  若干年后,这些地方已经为汉家疆土,国朝不费吹灰之力收回来,可谓是一举两得。

  “苏培盛。”

  “传诏宁、荣二府,允其保留祖产。”

  当即,雍平帝做出了决定。

  “是,陛下!”

  苏培盛低头应道。

  “先生以为他接下来会怎么做?”

  接着,雍平帝的目光投向了轮椅上的邬思道。

  “陛下担心年羹尧等人会投向贾家子?”

  邬思道一眼就看出了雍平帝的心思。

  “九边、卫所不堪用,徒自浪费国朝精力。”

  “朕自即位以来,多次从内帑中拨款用于边镇,多亏了老十三经营有道,内务府进项增益,否则,内帑掏空了都无法支撑九边。”

  “年羹尧、岳钟琪、张广泗都是九边之中少有的干将,蒙古既平,九边大多数边镇都已经没用了。”

  “朕这些天都在思考该如何安置他们,迟迟没有下决心。”

  雍平帝的表情显得很纠结,说到底,他没有兵权在手,六部又不听他的,就算想拉拢这些人都无法许出实质意义上的加官晋爵。

  “陛下何不将他们交给贾家子。”

  邬思道意味深长道:“太上皇能够应允重建京师三大营,将锦衣军交予他,可见其重视。”

  “贾家子想要重塑贾家在国朝的威望,恢复昔日宁、荣二公门下遍布两京一十三省的盛景,边军、卫所兵是绕不过去的障碍,且看他如何施为。”

  “九边那些将门,哪个不是根深蒂固的地头蛇,他们能愿意让出权利吗?”

  “京师三大营没有位置了,年羹尧他们总是会有一层隔阂,现在他们只是一等伯,来日要是成了国侯,乃至国公,他们跟贾家子还能一样亲近吗?”

  “朕明白了。”

  雍平帝是玩弄权术的高手,自然知道这一手的毒辣。

  权利是一个男人成长的最佳补品,在他地位低下时,他可以为了权利臣服,随着地位的增长,野心不断膨胀,他只会把这一切当做耻辱,到那时,年羹尧等人跟贾琰的关系就不一样了。

  “陛下大可将边疆之事全盘交给贾家子。”

  “例如,河套地两府。”

  “要想开发河套地,必然要解决人手问题,宁夏镇、山西镇、榆林镇、大同镇一日不裁撤,大量围绕着四个军镇的卫所限制了百姓、田地的流通。”

  “再加上武安侯国这个无底洞,贾家的底蕴全部丢进去都只能听见一声响。”

  “利益的驱使会让贾家子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些棘手的麻烦就不需要陛下来考虑。”

  目光深邃,邬思道再度提议道:“听说,林家女与武侯往来密切,远在江南的兰台寺大夫或可借此机会回归朝堂,太上皇只是不让陛下的潜邸之臣回京,但要是武侯的岳父,那就不一样了。”

  “如海!”

  雍平帝一下子想到了林如海,心中产生了许多不一样的情绪。

  “东林党人与义忠亲王勾结在一起,致使江南局势糜烂,国朝赋税收不上来。”

  “唯有以贾家之力携武侯威势横扫,方可玉宇澄清。”

  “江南赋税为天下之最,有了这些,陛下整肃朝纲便有了依仗。”

  “此消彼长之下,义忠亲王实力被不断削弱,谈何威胁皇位。”

  邬思道一字一句道。

  “朕知道了。”

  雍平帝眼中露出了坚定之色:“朕会命人关注此事。”

  “一旦时机到了,为贾家子赐婚,想必如海得了乘龙快婿,江南局面定然会一扫前尘。”

  “老十四失了江南,无异于老虎拔牙,朕又何须忌惮他?”

  “九边、卫所兵重新整理之后,父皇手中便只有十二团营,一切都不一样了。”

  “陛下圣明!”

  邬思道为雍平帝的果决而赞同,能屈能伸方为真龙天子,一时的得失相比于江山大业,又算得了什么呢?

第98章 贾琰训李纨,众人心惊胆颤!

  酉时,黄昏将至,天边一片绚烂晚霞。

  宁国府后院,留下来的贾家子弟都已经经历了药浴,换上了黑色短打,显得分外精神。

  “唔!!!”

  贾琰伸了个懒腰,从床榻间起身,小雪已经端着水、毛巾上前。

  “爷。”

  “先前,大太太、蓉大奶奶、琏二奶奶、珠大奶奶、赵姨娘、老太太跟前的鸳鸯都来了。”

  小雪一边将毛巾递给他,一边说道。

  “嗯。”

  贾琰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只是接过毛巾,用水浸湿后,擦拭起了脸颊。

  这么大的动静,两府上下要是没人关注,那才奇怪。

  “爷。”

  “姑娘、林姑娘、三姑娘、四姑娘、珠大奶奶、赵姨娘、平儿都在外面等着。”

  小雪继续禀报道。

  “留下了哪些人?”

  贾琰径直问道。

  “除了西府的环三爷、兰哥儿、琮三爷,留下的还有贾琼、贾珖、贾璎、贾琛、贾芸、贾菖、贾荇、贾菌、贾茵、贾芝、贾芷、贾蔷。”

  “蓉大爷跑了不足一刻钟,就没跑了,与贾瑞、贾芹等人一道离开。”

  “一堆烂番薯。”

  撇了撇嘴,贾琰对贾蓉等人完全看不上眼,连贾兰这些小萝卜头都比不上。

  不过,贾家子弟有十五人坚持下来,他确实有些意外,这里面包括他看好的贾芸、贾蔷,二人本就是红楼原著中最为出彩的贾家族人。

  像贾环、贾兰、贾琮能够坚持下来,恐怕主要是榜样的力量,这三人的身份确实有些特别。

  “爷。”

  “族学那边现下都是沾亲带故的人。”

  “堪用的贾家子弟不多。”

  小雪补充了几句。

  “嗯。”

  贾琰不以为然。

  贾府族学本质上是贾家私塾,由宁、荣二公主持建立,离两府大约一里,由族中为官者捐资,作为学中费用,选聘年高有德之人作为塾掌塾师,凡族中子侄及其亲属,均可入学读书。

  在这里读书非但不收取束脩,还发放笔墨纸砚、提供饭食,这是封建社会大家族普遍培养人才的形式。

  贾家出身并非士族,因而,宁、荣二公希望借助建立族学,让贾家逐渐成为诗礼簪缨之族,得以世代相传,永久延续,谁曾想不过几代人就变成了如今这番模样。

  贾代儒执掌族学,训课子弟,没什么学识不说,更没有什么职业操守,非但私下收取费用,且动不动离开,安排孙子贾瑞管理学堂,贾瑞更是没有德行,时常勒索族学子弟请他吃酒,纵容学生生事。

  原著中,薛蟠在贾家族学中如鱼得水,贾宝玉与秦钟等人过分亲密,这都足以说明贾家族学名存实亡。

  “这些事先不管,来日我腾出手来再去收拾他们。”

  摆了摆手,贾琰吩咐道。

  “是。”

  小雪臻首微点,应声道。

  “琰二叔!”

  “琰二哥!”

  院中等待的贾家子弟看见一道挺拔的身影走出,连忙行礼。

  尤其是贾环、贾兰、贾琮这些半大小子眼神狂热,充满了崇拜。

  “这身衣服瞧着比你们往日那些顺眼多了。”

首节 上一节 76/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