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大清烧炭工 第191节

  彭刚看到刘炳文带着他的儿子一起来,已经明白了刘炳文的用意,给刘思进安排了个文书的工作,旋即屏退众人,只留刘炳文在西花厅,并给刘炳文看了杨秀清下达的天父圣旨。

  “东王独断擅专,暂管西殿兵马不过是权宜之计,早晚要吞并了西殿兵马。”刘炳文阅毕天父圣旨后轻手放下,说道。

  “东殿若并了西殿,北殿的日子不会好过,你可有破局之策。”

  “有倒是有,我想请立西王之子萧有和为西王,请天王监摄西殿,奈何萧有和不仅无早慧之才,反质纯如初。天王似乎对西殿的兵权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彭刚说道。

  “再者,东王有天父附体之能,又有节制诸王之权。只我一人请封立新西王,东王断不会采纳。”

  曾水源、林凤祥、李开芳等西殿核心将领没有依附他殿的想法,这个他殿,自然也包括东殿。

  天国各殿人马,除了南殿之外就数西殿和洪秀全关系最近最亲。

  彭刚无法理解洪秀全的脑回路,萧朝贵战死,洪秀全完全有希望趁此机会名正言顺地将西殿兵马倚为亲信。

  杨秀清已有专擅的迹象,再退一步,洪秀全也不应该什么都不做,让杨秀清轻易肢解吞并西殿。

  “此举名正言顺,可行。我听说东王在全州城当众打了辅王和翼王的板子作为惩戒,名为惩戒,实为立威罢了。”刘炳文说道。

  “撤退途中辅王和翼王虽然有些过失,可也不全是他们的错,罪不至此。全军顿兵桂林城下,徒耗钱粮,难道东王一点责任都没有?是留是撤,决断权可不在辅王和翼王,而在东王。

  东王当众打他们板子,不打自己板子,有些过了,辅王、翼王明面上认罚,心中未必没有丝毫的芥蒂。”

  “先生愿意为我充当说客?往宝庆府府城邵阳走一遭?”彭刚问道。

  如果能说服韦昌辉和石达开站在他这边一起请立萧有和为西王,为西殿之主。

  杨秀清即使再专断,一位王的意见他可以不在乎,三位乃至四位王的意见,他也不得不审慎考虑。

  “翼王能说的动,辅王我可没什么把握。”刘炳文笑道,“不过要办成这件事,有辅王和翼王的支持可不够,还要得到西殿大将们的支持,最好.”

  “最好弄到西王的临终遗命。”彭刚替刘炳文把没说完的话说了。

  萧朝贵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他的遗命,只能是口头遗嘱。

  最后见到萧朝贵的人是曾水源、林凤祥、李开芳他们,只要他们三人咬死萧朝贵临终之前说过让萧有和继承西殿,其他人也不能说什么闲话。

  次日,中午时分,林凤祥疾驰至零陵拜访彭刚。

  林凤祥此番来零陵,一是代表西殿厚脸皮向彭刚借些粮草,二则是当面探一探彭刚对西殿的态度。

  西殿人马不仅仅只有三千精锐,还有四万余其他营伍的成员。

  这些人已经渐次进入了衡州府地界,被安置在了衡山县城以南四十里处的雷家市镇。

  萧朝贵太过莽撞自负,没有考虑过一旦未能奔速下长沙之后,西殿四万多张嘴吃什么。

  长沙未克,目前西殿四万余口的口粮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虽说从长沙撤回衡州府境内,曾水源、林凤祥等人也没闲着,分兵出击打下了一些市镇,得了些粮秣。

  可衡州府境内存粮多的主要大型城池都已经让北殿捷足先登了,曾水源、林凤祥等人所能获得的粮秣较为有限,面对四万多张嘴巴不过是杯水车薪。

  更何况,林凤祥等人也想在湖南招兵买马,需要更多的粮秣。

  “西殿检点林凤祥,拜见北王六千岁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来到彭刚办公的西花厅,林凤祥纳头便拜。

  彭刚虚抬了抬手,径直问道:“起来吧,林检点骤然登门,所为何事?”

  “西殿即将粮秣不足,特来买粮。”林凤祥回答说道。

  早先林凤祥向罗大纲买过粮,不过林凤祥所要买的粮食实在太多,罗大纲做不了主,遂让林凤祥直接来见彭刚。

  “单单只是买粮这么简单?”彭刚漫不经心地问道。

  “北王殿下目光如炬,东王殿下的天父圣旨,北王殿下可曾收到?”林凤祥问道。

  “东王颁发的天父圣旨颇多,不知林检点指的是哪份天父圣旨?”彭刚打算吊一吊林凤祥,明知故问道。

  “就是东王暂管西殿兵马的那道天父圣旨。”林凤祥已经显得有些焦急。

  “收到过。”彭刚微微点头,表示收到过杨秀清的天父圣旨,但并未急着就此事表态。

  杨秀清欲并西殿之心昭然若揭,现在林凤祥、曾水源这些西殿大将可是要比他彭刚着急。

  当然,杨秀清也很急,大伙都急不可待。

  和历史上不同,杨秀清这次直接跳过了封立幼西王,以天父的名义要求暂管西殿兵马。

  想来北殿的迅速壮大让杨秀清有了更大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西王殿下子嗣尚在,西殿兵马由东殿暂管,似不合规制。”林凤祥踌躇良久,还是咬牙开口把事情给挑明了。

  虽然杨秀清地位超然,比已故的西王都高。

  西殿兵马由东殿暂管,看着似乎不是什么糟糕的选择。

  但杨秀清的厚此薄彼是不加掩饰的。

  指望杨秀清把一碗水端平,无异于煎水作冰。

  假使西殿真的并入东殿,对于西殿的大头兵而言不是什么坏事,但对于他们这些西殿大将而言,绝不是什么好事。

  作为出自他殿的外来户,不仅杨秀清,连杨辅清、陈承瑢、林启荣等人都未必会接纳他们进入东殿核心圈层。

  再者,在西殿,林凤祥这些人是地位仅在西王萧朝贵之下的实权人物。

  并入东殿,他们不仅要仰人鼻息,看人脸色行事,杨秀清会不会削夺他们的兵权都还两说。

  杨秀清麾下不缺将才,杨秀清要的是西殿的兵,而不是西殿的将。

  “话虽如此,但这是天父爷火华他老人家的意思,我们这些凡间的儿子,也不好忤逆天父他老人家。”彭刚不紧不慢地说道,“除非.”

  “除非什么?”林凤祥赶忙追问道。

  “天兄携西王回天堂之前,有什么特别的交代嘱托吗?”彭刚抬眼盯着林凤祥说道。

  林凤祥迟疑片刻,很快反应了过来:“有有有,西王回天堂前特地嘱咐过,西殿交由西嗣君执掌。”

  太平天国的礼制较为繁缛,按照太平天国的礼制,各王长子称“嗣君”,西嗣君便是西王萧朝贵的长子萧有和。

  “西嗣君年幼质纯,西王没有交代别的什么?”彭刚追问道,“西嗣君常陪同天王左右,天王对西嗣君甚为喜爱,西王没让天王照顾照顾西嗣君?”

  话已经说到这份上了,林凤祥即使是直肠子也能听的明白。

  林凤祥长舒一口气,他原来还以为北王和东王的想法一样,也要染指西殿。

  毕竟此前彭刚让罗大纲探过他们的口风。

  林凤祥为自己以东王度北王的想法感到羞愧,北王的风节要比东王高亮的多。

  天王是各王的共主,麾下又无嫡系兵马,西殿由天王暂管和由东王暂管,境况完全不一样。

  林凤祥唯一的顾虑是,天王未曾掌兵,东王又对西殿兵马虎视眈眈,面对东王的压力,天王能不能接的住西殿的兵权,顶的住东王的压力。

  “交代过,交代过。”林凤祥点头如捣蒜。

  管他天王能不能接得住,当务之急是先保全西殿,其他的事情,往后再作计较。

  林凤祥既已表态,不希望西殿由杨秀清暂管。

  彭刚遂找来刘炳文,让刘炳文跑一趟宝庆府府城邵阳,同韦昌辉和石达开计议此事。

  不希望杨秀清吞并西殿这件事情上,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韦昌辉以前本就是靠萧朝贵罩着,萧朝贵一走,韦昌辉等于是少了个靠山。

  西殿兵马再让杨秀清给吞了,于韦昌辉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韦昌辉绝不会希望这种事情发生。

  石达开和彭刚同为贵县人,都不是太平天国核心的桂平帮,他们二人本就是报团取暖。

  至于冯云山,与洪秀全一体。

  冯云山太佛系,又喜欢当老好人,故而南殿的实力和其他殿相比要稍逊一筹。

  洪秀全若能暂管,哪怕是只是名义上代掌西殿兵马,也是对洪冯二人的加强。

  冯云山没有理由反对。

第233章 不像北王

  在左军士卒的护送之下,左宗棠一行人自衡阳城乘舟溯流而上,前往左军的大本营零陵。

  左宗棠等人原以为衡州府的短毛军是短毛军的门面,故而看着十分精悍。

  不想永州府境内的左军各营旗帜更为鲜明,士卒精神更为饱满,器械亦更为精良。

  左宗棠不知道的是,彭刚攻打衡阳是抱着练兵的目的,罗大纲带到衡州府的兵马,暂编营居多,老营偏少。

  左军的多数老营,尤其是精锐老营,多在永州府境内。

  因此永州府境内的左军精神风貌,自然要比衡州府的左军要好上一些。

  船只离开湘江,进入湘江支流潇水,距离永州府府城零陵只剩下了十里上下的水程,零陵城已然在望。

  泛舟潇水之上,吹着凉意习习的江风,左宗棠顿觉身心舒畅。

  左军各营伍秩序井然,分工协作有序,纪律严明,威武雄壮,能练出此等强军的人,确实是个人物,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

  就是不知道,比起练兵打仗的本事和嘴上的本事,彭刚此人在舆地学上的造诣到底如何。

  思及于此,他不禁有些期待即将到来的会面。

  同行的郭崑焘觉得船舱内有些太闷,也走到甲板上通气吹风。

  “这一路所见所闻,仲毅有何感想?”左宗棠偏头看向郭崑焘,问道。

  “湖湘士子仅根据只言片语的传闻对短毛军做出的论断,确实有失之偏颇之嫌。”一路从湘阴来到零陵,郭崑焘对太平军,至少是左军的印象已有所改观,勉强承认了此前他们对左军的印象有失公允,却仍旧嘴硬道。

  “可那又如何?桂林长沙未克,无论是长毛还是短毛,不还是没拿下一座大城?”

  “仲毅,浅薄啦。”左宗棠抬手指了指潇水之上或是悬挂北王旗,或是悬挂彭字旗的各色船只,若有所思地说道。

  “永州府、衡州府的漕船并其他船只,尽归短毛所有。湘江之上所走的这些船,有几艘不是短毛的?

  长沙重兵云集,短毛或许仓促难克。可长沙往下的省垣,防务做的可没长沙好。

  短毛有这么多船,大可不打长沙,顺江而下,打武昌、南昌、安庆、乃至江宁,仲毅还认为长毛连一座省垣都拿不下吗?”

  左宗棠早年进京赶考走的漕运水道,长江两岸的大城市,他大多去过。

  这些地方的八旗绿营什么鸟样,左宗棠心里有数。

  赛尚阿集结重兵于长沙,连湖北的兵勇都调。

  一旦短毛不打长沙,绕过长沙奔袭兵力空虚的武昌,长沙的官军,撵都撵不上,武昌存亡难料。

  “怎么会?朝廷的长江水营难道都是吃素的?”郭崑焘心头一紧,觉得左宗棠说的在理。

  当初粤西教匪没打下桂林,也没有死啃桂林,说明粤西教匪首领还是懂得变通的,并不拘于一城。

  短毛船多,行军转移不难,左宗棠设想的这种情况完全是有可能发生的。

  只是郭崑焘仍旧对长江水营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难道短毛的水营就是吃素的了?”左宗棠摇了摇头,反问道。

  “短毛在衡阳的水营,仲毅也曾见过,想必心里也已有论断了吧?”

  郭崑焘无言以对。

首节 上一节 191/2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