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大清烧炭工 第131节

  说到底,清廷还是既信不过西南的土司,又信不过西南的汉人,才会做出如此拧巴的安排。

  贵州绿营除了绿营常规的镇标、协标、汛塘之外,黔、川绿营大兴屯田,有相当数量的屯弁。

  其中镇标、协标的绿营黔兵多驻扎于贵阳、安顺、遵义这些大坝子,兵源以汉人为主。

  汛塘、屯堡的绿营则以苗、侗二族的绿营兵为主。

  苗兵人数占黔营的三成,仅次于黔营汉兵。

  贵州绿营在山地作战中,十分依赖本地的苗兵。

  彭刚听到苗兵占比如此之高时不由得心头一紧。

  不会张必禄带来的黔兵有很多是苗兵吧?

  彭刚俘虏的古州镇黔营,有四成俘虏都是苗兵俘虏。

  彭刚愿意接纳其他族群的俘虏,左军中也有少量的壮兵、瑶兵。

  只是相较汉兵俘虏而言,其他族群的俘虏很多语言不通,改造起来比较费时费精力。

  他现在还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时间于他而言很宝贵。

  如果有的选择,他肯定是更愿意接受改造起来更快更方便的汉兵俘虏。

  在得知张必禄带来的黔营多来自贵阳、安顺、遵义等地,以镇标、各府协标兵为主,多是汉人。

  彭刚这才长舒一口气。

  不多时,李瑞从山上回来了。

  张必禄已经看过彭刚写给他的信,仍旧不愿投降。

  张必禄不愿降,乃意料之中事,彭刚内心没有太大的波澜。

  绿营兵从本地招募,军官却是流动的。

  杨虎威和王智虽然在清江协供职,不过他们两人一个是贵阳人,一个是安顺人,会唱本地的山歌民谣。

  彭刚让他们两个带着会唱歌的四十多名黔兵俘虏对着山头上的黔军唱家乡的歌谣。

  左军黔营缺少合格的兵源。

  如果能收降张必禄麾下以汉人为主的黔兵,黔营将获得大量优质的兵源!

  杨虎威和王智非常兴奋,唱起歌来格外的卖力。

  山中响起阵阵若有若无的歌声,极低,极远,却又令人心悸地熟悉。

  起初是一人轻哼,继而数声附和,旋律断断续续,如幽灵般在大藤峡上空回荡。

  那是黔地和蜀地的歌谣。

  听到家乡的歌曲,山头上的黔军士卒纷纷起身,循声望去。

  山歌悠悠自南方的敌军军营传来。

  一阵山风卷过,歌声随风蔓延开来,从南方一路回荡到北面的崖顶,随后是另一支蜀音小调。

  听着听着,越来越多绝境之中的黔兵川兵不受控制地哭出声,不由自主地跟着唱了起来。

  很快,一人之唱变成多人齐声应和。

  张必禄听得神情骤变,脸色青白交杂。

  他出帅帐巡视了一圈,在擦枪、磨刃的人越来越少,唱歌的人越来越多。

  许多川黔士卒眼神虚浮,眼眶塌陷,望向远山,望向雾霭深处,像在辨认方向,又像什么都看不见。

  这些黔歌川曲,威力比重炮的炮弹要大得多。

  张必禄心知军心已经不可用。

  想到突围时所携带的干粮这几天也吃得差不多了,张必禄愈发心烦意乱。

  回到帅帐,张必禄重新打开彭刚送来的信件,回想着李瑞和他说的短毛教匪善待俘虏之事。

  内心经过一番艰难的挣扎,张必禄还是写了一封书信,喊来黔营的遵义协副将常胜。

  常胜是他的四川老乡。

  这次入桂,川黔两地绿营实在无将可点,张必禄这才点了常胜随他入桂剿教匪。

  只是两人都没想到,剿着剿着,他们反被教匪给包围了。

  “常胜,你带着黔营和川营的老兄弟下山吧,给我这个老头子陪葬,不值当。”张必禄郑重地把信交给常胜。

  “我白日观前古州镇总兵李瑞说话时的神态,他不是被胁迫的,也没有说谎,短毛确实不杀降。你们没劫掠过浔州府的村墟,短毛不会为难你们的。”

  在绿营浸淫了大半辈子,当了大半辈子的绿营军官。

  看穿一个前绿营军官有没有说谎的本事,张必禄还是有的。

  “军门!卑职愿带着老兄弟再冲一次,带军门突出教匪重围!”常胜痛哭流涕地跪在张必禄面前,表示愿意再尝试突围。

  突围?

  有突围成功的希望,张必禄又何尝不想拼一把?

  但长毛短毛们早已把他们围得水泄不通,川黔两营的是士卒思乡心切,士气情绪低落,早没了前几日的心气。

  短毛又不断让人喊话,质问川黔两营的士卒为什么不远千里,背井离乡来到广西作战。

  这个问题都快把张必禄本人给问住了。

  除了忠君报国,君命难违,张必禄想不出更好的理由说服自己为什么已经退休,快要入土了还要来广西蹚这趟浑水。

  不回答好这个问题,川黔两营的士卒不会再像以往一样用命。

  深处绝境,看不到突围成功的希望。

  在这种境况下张必禄能给川黔两营士卒的答案是十分苍白无力的,无法说服思乡心切的川黔两营士卒。

  大犒三军?

  川黔两营的军粮皆已见底,张必禄现在唯一能拿出犒劳将士们的东西只有银子。

  可身陷重围,银子又没处花,也不能吃。

  “我意已决,你带着信下山,告诉教匪头目,我只有一个要求,川黔两营士卒只向短毛投降,短毛教匪匪首彭刚若能答应我们川黔两营的士卒投降后不杀降,放我们的士卒回乡,我愿降。”

  张必禄打断常胜,让常胜带着信下山和太平军商谈投降事宜。

第168章 南线告破

  张必禄的投降要求,彭刚肯定是乐于接受。

  张必禄麾下的黔兵、川兵皆川黔两地绿营之精华,是张必禄倾注多年的心血所浇就。

  这些黔兵、川兵军纪尚可,多系汉人。

  拣取其精华,再去其糟粕,稍加改造,短时间内就能形成战斗力,彭刚肯定是愿意全盘接受这些俘虏。

  后军对此也没太大意见,只是中一军这边的意见比较大,有情绪。

  中一军的情绪彭刚能够理解。

  长期和张必禄作战的是秦日昌所部的中一军。

  这次石达开为了堵截张必禄所部清军,又付出了比较大的伤亡。

  最后张必禄却提出要向彭刚的左军投降,不向其他太平军部队投降。

  将心比心,换作彭刚是中一军的军帅和副军帅,也会有情绪,也会反对敌军将领提出的这种投降条件。

  清军优质的俘虏不多,这批俘虏彭刚是真的想要。

  为平息中一军的不满情绪,尽早促成张必禄所部清军投降。

  彭刚做出了些让步,蒙圩加入的百姓左军一个不要。

  击溃清军援军所获得的粮秣军需,除了六百斤火药之外,其余物资尽数交由后军和中一军瓜分,左军分毫不取。

  彭刚做出如此有诚意的让步,中一军的石达开、秦日昌、石祥祯等人也不是不识大体之人。

  他们都清楚张必禄所部清军受降一事每拖一天就多一分不确定性,最终同意了张必禄麾下的清军全都向左军投降。

  达成一致意见,山头上的清军成建制地放下武器,走下山向左军投降。

  只是张必禄一家子受清廷之恩甚厚,不仅张必禄本人获得道光皇帝亲赐的励勇巴图鲁称号,其家人也多受清廷诰封。

  张必禄允许他麾下的士卒投降,他自己,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降的。

  含泪亲眼目送最后一队亲兵下山,张必禄回到帅帐,穿戴整齐,纵身从山岭上一跃而下。

  得知张必禄跳山自尽,太平军的将领们对待这位广西提督的态度和上一位广西提督大不相同。

  闵正文死的时候,太平军将领多对闵正文持鄙夷态度。

  对于张必禄,多数和张必禄交手的太平军将领还是比较敬重的。

  张必禄有能力也有血性,是绿营中为数不多不抽象,像军人的将领。

  彭刚命人寻来张必禄的遗体抬回碧滩汛。

  窑屈冲距离碧滩汛并不远,直线距离不到十里,绕些弯子也不过十几里的路程。

  渡江回到碧滩汛,彭刚找来木匠覃一森,询问覃木匠根据地还有没有上好的木料。

  覃木匠回答说还有些檀木。

  彭刚让覃木匠打两口上好的檀木棺材。

  一口送给张必禄,至于另一口,回头送给林则徐。

  张必禄一死,林则徐也活不了多久了。

  很多黔兵、川兵俘虏亲眼目睹了张必禄跳山。

  张必禄平日里待黔兵、川兵不错,来到碧滩汛才堪堪安顿好,很多旧部要求为张必禄守灵。

  彭刚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允许他们为张必禄守灵,并送了他们些白布、麻布。

  除却张必禄这个广西提督,这次俘虏的清军将领中,官职最高的是两位副将。

  一位是贵州遵义协副将常胜,一位是本地的浔州协副将李殿元。

  左军将领和常胜没什么大仇大怨,没有为难常胜。

  至于李殿元么。

  罗大纲道光二十八年打江口圩的时候,不少艇军老兄弟死在了李殿元手里。

  考虑到李殿元平素的风评比较差。

  彭刚同意了罗大纲要求惩处李殿元,为艇军老兄弟报仇的请求。

  不过彭刚提出处置李殿元要公审坐实罪名,不能用私刑的要求。

  受降的黔兵有一千五百四十二人,川兵有七百四十三人。

  趁着他们为张必禄守灵的这段时间,彭刚让战俘管理处派人考察并裁汰了三百六十八名年纪偏大,有大烟瘾,太过圆滑,兵痞习气重的黔兵俘虏。

首节 上一节 131/2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