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不服周 第99节

  黄崇连忙开口阻止。

  “武乡侯,莫要中邓艾激将法,大军新败不宜远征。

  不如就在绵竹城下,以逸待劳等着邓艾来。派人去把使者的人头送到涪城!也激一激邓艾!”

  黄崇劝阻诸葛瞻说道。

  他心里明白,诸葛瞻是不想出击的。可是他不出击,别人就会怀疑他有投降的心思,所以不得不出击对外表明心迹!

  于是某些话,就不能由诸葛瞻来说。

  果然,听到黄崇所说,诸葛瞻长叹一声,将佩剑入鞘,轻轻点头。没有怎么犹豫就接受了黄崇的建议。

  诸葛瞻已经通过“斩来使”的方式表明了心迹。此刻既然有人递了梯子,那就不必像个傻子一样不下来了。

  “都去准备一下吧,邓艾很快就会来绵竹了。”

  诸葛瞻环顾众人吩咐道。

  ……

  很多时候,办大事就是要胆大心细。

  这天夜里,石守信将刘钦、马隆等人叫到城楼的签押房,然后将一副绘制不久的地图铺开,放在桌案上。

  “斥候去汉中探查了一番,汉中大户,多半都在故城(南郑)附近。

  多番打探后,我选中了两家,都是本地有私兵的土豪,你们参详一下。”

  石守信环顾众人说道。

  对于抢劫汉中本地的大户,他们心中没有任何阻碍。这些人说好听点是土豪,说得不好听的,就是横行乡里的土霸王。

  比如说鲁肃,就是“家资颇丰”,仆僮无数。

  那些钱粮,那些打手,难道都是长江水打来的?没这资本,鲁肃能成为江东孙家的座上宾?

  鲁家的原始积累,难道真就靠抡锄头种地种出来的?

  很多问题,其实只要稍稍细想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些本地土豪的手脚绝对不干净,他们粮仓里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带着血腥味的。

  成了就是王,败了就是寇!除了成败以外,这些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汉中本地大户,如果混得好,就能成为官宦之家,在朝堂上呼风唤雨。

  混不好就是贼寇!

  “有杨氏和袭氏两家,地盘大,家宅如营垒,有库房有粮仓,只是因为我军占据汉中,而暂时蛰伏。

  朝廷顾不上他们,他们也在想心思,跟朝廷搭上线。错过这个时间,再过个一两年,这两家里面搞不好要出郡守一类的官员。”

  石守信沉声说道。

  他没有选择那些稍有积蓄的自耕农,虽然这些人更好抢一些。

  杨氏和袭氏这种土豪,才是石守信盯上的目标。这些人,完全不必给他们面子,直接抢完事了。

  马隆和刘钦都是点头,感觉石守信的安排很妥当。

  “不要穿军服,尽量不要杀人,拿轻便的,好携带的。

  抢了东西就走,莫要节外生枝!有奸淫妇人的直接斩立决。

  安排五百兵马在阳安关附近接应,出事了也好应对。

  切记尽量不要杀人,要杀就全杀光不留活口!

  杀了人就结下死仇了,事情闹大了朝廷会彻查,苦主以后也会想办法报复我们。

  如果只是抢东西,杨氏和袭氏的人都会装聋作哑不会声张,朝廷也不会管这种小事。

  我们此举是为了笼络军心,不是为了杀人取乐。”

  石守信继续说道,指了指地图上的行军路线。他当然还有别的打算,只是现在没必要说给孟观和马隆他们听罢了。这也是一种御下的手段。

  “石将军,其他事情都好说,只是我们如何通过阳安关呢?兵马离开防区,可是要军令的呀!”

  马隆开口询问道。

  “我自有办法。”

  石守信嘿嘿笑道,这是整个计划里面最关键的一环,他怎么可能没有准备呢?

  石守信从袖口里面摸出一封信,这是阳安关守将许仪写的。

  他将这封信摊开放在桌案上,只见上面写着:后勤运力不足,粮秣堆集在汉中无法按时按量的送到汉寿,请大将军派遣一部兵马,帮忙协助运粮。

  没错,许仪已经被钟会一脚踢到阳安关去了。

  这封信,是石守信跟许仪要求的,因为前线粮道确实缺乏人手,许仪在阳安关就是干转运粮草这活的!然后对方立马就写信过来了。

  石守信提出此事,许仪大喜过望,怎么可能拒绝!

  许仪这封信送到钟会那边,就可以交差了。事后追究下来,就找借口说事态紧急,前线军粮不能耽误,只能先把粮秣运了再说。

  钟会怎么可能追究白水关派兵协助运粮这种小事!

  等回程的时候,运劫掠来的货物也是运,运军粮也是运,直接把屁股擦干净了!

  马隆和刘钦二人都是一脸震惊!没想到这些时日石守信表面上不显山露水的,背地里居然把这些事情都办好了!

第85章 水浑好摸鱼

  出发前往汉中的前一天晚上,石守信将孟观、马隆、刘钦等人请到了军帐。

  众人在商议明日带兵离开白水关的事情,虽然还留下了五百人,但若是钟会追究起来,石守信不死也要脱层皮。

  “孟观,你带一百人,分五组。行军途中,专门负责寻找和救援掉队的士卒。

  其他人,不许以任何理由擅自脱队,违令者斩。

  所有士卒都不许穿军服,右臂绑黑布以作识别。”

  石守信一边说一边将军令写在竹签上,递给孟观。当然了,竹签上的军令不会如他说得那般详细。

  马隆和刘钦对视一眼,都是感觉石守信办事心思缜密,连这点细节都考虑到了。

  夜间行军,偶尔会有走丢的士卒,甚至不是一个两个。如果大军停下来找人,那谁去找,去找人的那些人又走丢了该怎么办?行军速度怎么保证?

  人有三急,总有去路边拉屎蹲坑的,完事后找不到大部队的情况很常见。

  其实解决问题的答案就在军法里,只不过寻常时无人去背诵罢了。将领们多半是靠着经验,也未必没有只凭着一腔热血打仗的傻缺。

  “得令,请石监军放心!”

  孟观接过军令,点点头道。

  随后,石守信又拿出拳头一般高的一节竹筒,不过奇特的是,上面还插着一炷香。

  他随手用火折子将其点燃,香在竹筒里缓慢燃烧着,香头有一丝红色的亮光。

  石守信拿着竹筒走到屋内火把照不到的暗处,看向三人询问道:“你们现在看得到我么?”

  孟观三人大惊,张着嘴都说不出话来。

  黑暗之中,横放的竹筒中那一点猩红的亮光无比醒目!

  恐怕再退后十步也一样看得见!

  “这是何物?”

  刘钦走上前去,一脸好奇询问道。

  “当我们夜袭杨氏和袭氏的时候,如果点着火把,只怕相隔数里地,庄园内的城寨都能看到我们。

  等我们准备夜袭,那些大户的家奴们早就严阵以待了。

  若是不点,难以集中队伍,更不提下达军令。

  但使用此物就不同了,每个士卒都挂一个在腰间点燃,每个人在夜里都看得到那红色的小光点,更远处的大户家奴却看不到。

  可以用来找人,也可以用来下令。

  等我们进攻的时候,庄园城寨内的那些人便完全来不及响应了!”

  石守信耐心介绍道。

  竹筒里的香还在燃烧着,香头微弱的红色亮光,看起来是那样的醒目。

  “石监军,这个玩意妙啊!”

  刘钦等人拍案叫绝!

  不得不说,石守信这个办法是真的好。别看就这么一点小东西,好像根本不起眼,但在关键时刻能发挥的作用,一点都不能小看。

  不愧是少府走出来的官员,对器物的研究很有心得!

  “急行军不要停,每天走到子时停下,烧水,用热水泡脚后,睡两个时辰再赶路。

  我们到阳安关以后,找守将许仪讨要运粮车。

  然后分兵,每支队伍一千人,分别去杨氏和袭氏的庄园劫掠,将货物放在运粮车上,空车继续前往褒城(褒斜道入口粮仓)运粮。

  刘钦你带兵劫掠杨氏,听闻这一家不以武力见长,你们能不动粗就尽量不要动粗,把枪头取下,只伤不杀。

  我与马隆带兵去劫掠袭氏,听闻这家人豢养了数千仆僮,平日里就横行霸道不把蜀国官府放在眼里,却不知道其中有多少私军,一场打杀估计难免了。

  事成之后我们去褒城的粮仓汇合。”

  石守信对刘钦和马隆交代出兵事宜,然后在地图上指出了行军路线,以及行动完结后怎么退回白水关。

  “得令!”

  三人一齐说道。

  “去吧,各自吩咐下去,轻装行军不带辎重。至于那些竹筒和香,石某此前已经准备妥当,明日分发下去即可。都散了吧,今夜都好好休息。”

  等孟观三人都离开后,石守信这才坐下来,一身疲惫的揉捏自己的太阳穴。

  跟着别的将领打仗,好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就好比当初刘钦领兵围困黄金围的时候,石守信在其间出谋划策,好像并不觉得有什么困难的。

  他当个监军轻松得很,除了关键问题以外,其他的事情都不用操心。

  可是当石守信成为领兵之人以后,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把一支军队害死,特别是要行军的时候,方方面面的事情涉及太多,绝非“开拔”二字可以概括的。

  就像这次,虽说只是去打劫,但实际上就是真正的军事行动。

  要把打劫干得干净利落不留尾巴不留隐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更无奈的是,此次还不能大张旗鼓的杀人越货!

  抢东西可以,如果大范围杀人,会影响汉中地区的统治。到时候司马昭肯定会追责,吃不了兜着走!这里头有一个度的问题,不能不下手,也不能把苦主逼到鱼死网破!

  不一会,孟观去而复返,看到石守信正在军帐内沉思,他也不说话,只是静静的在一旁等候。

  “何事?不妨直说。”

  石守信抬头看了孟观一眼询问道,他刚刚心里在想事情,此刻也不知道孟观为什么要返回。

  “石监军,如果此事暴露的话,很可能给您留下一个污点。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首节 上一节 99/1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