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不服周 第88节

  “邓将军,这条路可以走通么?”

  师纂看向身旁的邓艾询问道,他心中一肚子火气,却不知道该怎么发出来。整个人看起来非常憋屈,像是被婆婆一通教训的小媳妇一般。

  “当然可以走通,这有什么问题吗?”

  邓艾扭头瞥了他一眼,师纂瞬间就如同脖子被勒住的公鸡一样,彻底不吭声了。

  看着脚下只能允许两人并排通过,左侧还是万丈深渊的峭壁,师纂心中一紧,赶紧往右侧靠了靠,生怕自己脚一软就跌下山崖。

  他想起出发之前的一幕,气得直发抖,只想拿刀把邓艾给砍了。

  那天,邓艾把师纂单独叫到营帐内,说是要面授机宜。师纂也没想太多,毕竟这一路上两人合作还算愉快。

  结果师纂一进军帐,就发现邓艾坐于桌案前,里面还有十个手持环首刀的亲兵,立于邓艾两侧。

  看起来无比的威严肃杀!

  邓艾让师纂坐到自己对面,然后笑眯眯的问道:“我想走阴平道偷袭涪城,你觉得怎么样。”

  一听这话,师纂吓得几乎三魂离体,连忙摆手说:“那可不行,大将军说让我们守阴平的,可没说要偷袭涪城啊。这七八百里山路,数万大军怎么走?”

  听到这话,邓艾叹息道:“我今年已经六十多了,战阵多年,身上暗伤无数,已经没几年好活。灭掉蜀国,成就不世功业,是我唯一夙愿。既然师将军你挡了我的道,那对不住了,邓某只能让你先上路。不过你放心,邓某攻下成都以后,一定会自尽谢罪,陪你走黄泉路,你先去,我随后就到。”

  眼见面前杀气腾腾的邓艾要翻脸,师纂连忙摆手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邓将军要创造不世功业,师某肯定追随您啊,别无二话。”

  见师纂很识时务,邓艾心满意足的递过去一份“建言书”,是写给司马昭的。

  上面这样写着:

  如果我军走阴平道偷袭涪城,蜀军主力姜维部则必定回援涪城,汉寿的魏军则可以顺利破剑阁。若是姜维不回援,则我军必能拿下涪城。

  只要拿下了涪城,便在蜀国腹地有了立足点,拿下成都也就旦夕之间而已,灭蜀已成定局。

  军情紧急,我们只能先出发,还请大将军能调度兵马接应。

  简单说就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先斩后奏,先偷渡阴平再谈其他的。至于司马昭会不会同意……那不重要啊,反正邓艾已经带兵出发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司马昭还能如何?

  邓艾看向师纂笑道:“师将军,签了吧,文书今日便快马送往长安。”

  典型的先上车后补票。

  师纂看了看邓艾身边的刀斧手,又看了看这封建言书,连叹气都不敢。他讪笑着坐直了身子,然后拿起桌案上的毛笔,在帛书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签完后,师纂不情不愿的对邓艾作揖行礼,一句话也没说,气鼓鼓的走出了军帐。

  这就是发生在出发前一天的事情。

  想起这一幕,师纂至今依旧像是吃了一盘绿头苍蝇一般恶心。

  可恶的邓艾!你该死啊!

  师纂在心中痛骂邓艾不讲武德。

  邓艾诓骗他在那份帛书上署名,使得他辜负了司马昭的嘱托。这件事可大可小,纯粹看司马昭会怎么想。

  邓艾这匹夫,真是把他给害苦了!

  但师纂看向邓艾的时候,却发现这位主将毫无愧疚之意,似乎认为他这个行军司马跟着翻山越岭是理所当然一样。

  邓艾匹夫,你给我等着!

  师纂在心中不停的咒骂,或者也可以叫无能狂怒。

  不久后大军行进到一处开阔地休整,师纂眺望前方,发现这里地势逐渐走高,虽然还算平缓,但远处无疑直耸云端。

  他走到邓艾身边,压低声音建议道:“邓将军,我军人数还是太多了,干粮只够七天所用。三万人上路,而且没有马匹,靠肩挑手提也难补充物资。”

  “那师将军有什么想法?”

  邓艾沉声问道。

  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所以邓艾的准备也不充分。

  “留下两万人,负责逐次向前运输军粮。挑选出一万精锐翻山越岭,只带他们出江油关,杀向涪城!”

  师纂紧握双拳说道。

  他很清楚,以邓艾的为人来说,此番若是失败,大家都不用活了,反正司马昭战后追责也是一死。现在这支队伍所有人都是绑在一根绳上的蚂蚱。

  要么成就功业,要么马革裹尸!

  没有第三个选项了!

  邓艾沉吟片刻,他想了想,发现师纂的话很有道理。准备三万人的军粮,那能和准备一万人的军粮难度一样么?

  选一万最精锐的士卒轻装上阵,似乎是比较妥当的办法。趁着现在距离阴平还不远,逐次递减兵马,在地势开阔处设立转运粮秣的临时粮仓。

  可以的!

  看到邓艾有所意动,师纂连忙补刀:“邓将军,您披坚执锐在前,师某带兵殿后负责转运粮秣,您看这样如何?”

  “那岂不是大材小用,这种杂事,让别人来做就行了。此番奇袭蜀地,怎么能少了您呢?”

  邓艾皮笑肉不笑的说道,一句话打散了师纂的妄想。

  ……

  众人散去后,石守信被单独留了下来。

  钟会看向他,良久之后,这才长叹一声道:“上次抢你书信的事情,我给你赔个不是。我这么做,实则是有逼不得已的苦衷。”

  听到这话,石守信心中冷笑,脸上却是不动声色。

  要不是他知道“大结局”,搞不好还真被钟会这番“礼贤下士”的举动给“感动”了。

  “下官当时只感觉大都督要置我于死地。”

  石守信忍不住抱怨了一句。

  “唉,郭太后遗命在此,你且看看。上次不过是一场考验,我只想看你能不能托付大事。

  毕竟,你可是在高贵乡公身旁持剑之人啊!”

  钟会从袖口掏出一张绢帛,递给石守信观摩,忍不住感慨叹息。

  这是不是郭太后写的很难说,因为钟会本就以善于临摹他人笔迹而闻名于世,算是他的小技能吧。这封信无论给谁看都无法从表面上看出破绽。

  当然了,这种鸟事石守信肯定不会当面揭破。

  “郭太后”在这份所谓的“遗命”中说:我自知时日无多,所以委托钟会号召各路忠臣,团结起来对抗司马氏。钟会是我大魏的忠臣,依附于司马家只是作为内应而已,他义薄云天,忠诚日月可鉴,请不要因为过往的事情而责难于他。

  简而言之,就是郭太后说钟会是忠于曹魏的人,是曹魏大大的忠臣啊。

  “大都督!下官误会您了!”

  石守信对钟会作揖行礼道,一脸激动。

  钟会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当年你持剑于天子身侧,是忠义之士,我明白的。”

  随即他话风一转,继续说道:“我欲在蜀地再建曹氏魏国,你愿意助我一臂之力么?”

  “敢不为大都督效死!”

  石守信立刻躬身行礼表忠心。他心中却是暗暗吐槽:我要是此刻拒绝,只怕根本走不出帅帐!

  “那你知道该怎么做了么?”

  钟会看着石守信询问道。

  “暗中听大都督吩咐,明面上装作无事发生。”

  石守信沉声说道。

  钟会满意的点点头道:“事成之后,封王封侯都不在话下。我在蜀地当诸葛孔明,你也少不得要当个姜伯约。”

  “谢大都督提拔!卑职这就去准备!”

  石守信脸上难掩激动,拜谢而去。

  第一更送到,今天还有,冲起来!

第76章 心知肚明

  这天夜里,石守信正在军帐内改霹雳车的尺寸数据,一旁演算的废纸和草图都有十多张。正在这时,孟观前来禀告,说阳安关守将求见。

  阳安关守将名叫马隆,也是杜预的副将。

  此人被孟观引进军帐后一见面,马隆就将一封信交给石守信,然后退到一旁不说话。

  杜预已经押送诸葛绪离开了阳安关,这封信是他临走前留下的,里面说了好几件事:

  第一件事,杜预说这支部曲是司马氏的私军和铁杆,绝不会听从钟会的指挥。

  杜预还说,他因为生病不能继续留下来参与伐蜀,但是该办的事情还是得办,所以只能委托石守信帮忙完成了。

  第二件事,杜预说副将马隆,乃是石守信的一位“故人”,可以信任,托付大事。

  当年,马隆是杨康的亲随,一同侍奉令狐愚。后者暴毙后,还是马隆给他收尸,处理后事。马隆不仅跟杨康是朋友,甚至还见过未成年的杨茜。

  杜预建议石守信可以笼络马隆,此人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第三件事,杜预放在最后才说,其实也不是“多大的事”。

  说白了,就是在必要时,兵变干掉钟会,只要死的不要活的!

  如果大军进入成都,那么石守信可以选择成为下一个吴汉,回洛阳之后必有高官厚禄。当然了,这件事即便是他不做,卫瓘也会做的。到时候石守信可以自行决定,不做也无妨。

  但杀掉钟会是必须的,绝不能放任他活着离开蜀地。

  信封里还有半片虎符!

  杜预说,这个虎符可以让马隆和他麾下精兵听命行事,如果交给卫瓘的话,则可以节制三军!

  换言之,虎符要和“持节”之人放在一起才有用。

  至于为什么虎符没有直接给卫瓘,这就要问司马昭了,反正杜预信中没有说。

  石守信也是没想到杜预身上居然有这么重大的职责,难怪他一再提醒自己赶紧离开汉中。

  石守信心有戚戚,杜预之前的提醒果然不是空穴来风。这位是司马昭的妹夫,此番参与伐蜀,一来是为了镀金,二来也是替司马昭办事,暗地里监视钟会。

  他的身份,已经决定了自身立场。

  “石监军,不知您有什么吩咐?”

  一旁站立的马隆看石守信很久都不说话,小心翼翼的询问道,态度非常谦卑。他出身不高,一路都是这般谦卑走来的,察言观色的本事,还是相当出色的。

  “阳安关的情况如何?”

  石守信将信拿到油灯上烧掉,看向马隆询问道。

  “石监军,如今阳安关那边……就是没什么事。”

  马隆苦笑道。

  十三万兵马被卡在剑阁前面不能动弹,进也不能进,退又不甘心。

  那后方可不就是没什么事嘛!

  “明白了,你先回去等军令,我过几天就到。”

首节 上一节 88/1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