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伐蜀的关键时刻,也没人来清点库房,都是等结束后大军班师回朝了,朝廷派人来接管地方民政的时候,才会统一清点这些军械。
能用的就留着,不能用的就扔掉。
“石监军是想拉一支世兵的部曲么?”
许仪眯着眼睛笑道,给石守信倒了一杯酒。
“正有此意。”
石守信点点头。
“那行啊,阳安关的府库,随便你取用。只有那一千副半身札甲不能拿,其他的都随意。”
许仪开出了优厚的条件。
“钟会入蜀后,会造反,这个你也是知道的。没有这批甲胄,恐怕我新招募的那些世兵,挡不住钟会的人马,还请许将军高抬贵手。”
石守信恳求道。
如果不是为了那一千副半身甲,他才懒得来阳安关一趟呢,至于那些长矛盾牌和蜀军军服之类的玩意,哪里搞不到,压根就不稀罕!
“朝廷追究起来,只怕是……”
许仪有些迟疑。
兵器什么的问题不大,但是甲胄太要命了。更进一步说,石守信拿走盔甲也没什么,但被人告发就惨了。
“钟会必反!我若平叛成功,自然无人过问许将军。
我若惨死,那大概钟会得势,朝廷也顾不上过问许将军了。”
石守信压低声音劝说道。
“还是有点不妥。”
许仪摇摇头,刚要拒绝,就听石守信说道:“再加两车绢帛,不,两车蜀锦!”
这话说完,书房内的空气都要凝固了。
那可是蜀锦啊!
许仪缓缓开口道:“今夜子时,阳安关府库走水。里面存放的蜀军军服,军械,甲胄,都被付之一炬。石监军可要为许某作证,是姜维派出的蜀军细作所为。至于石监军麾下部曲为什么会有蜀军的军服和器械,那都是你沿途缴获的,对吧?”
“对对对,就是这样。
来,敬姜伯约一杯。”
石守信脸上终于露出一丝微笑,端起酒杯跟许仪碰了一下。
“对,敬姜伯约一杯。”
许仪脸上也露出坏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第101章 投降一念起,顿觉天地宽
轰隆!
屋外电闪雷鸣。
位于成都城内的蜀汉皇宫,都笼罩在倾盆暴雨之中。
雨水滴答滴答的杂音,让人听了以后心烦意乱。
御书房内,刘禅看向跪在自己面前的谯周,一方面心中感觉恶心,另外一方面,却又是无可奈何。
刚刚谯周向自己陈述了为什么要投降邓艾率领的魏军,刘禅面无表情的听着,心中五味杂陈。
谯周是朝廷里的“主降派”代表,他的崛起不是偶然的,也绝不仅仅是因为此人“文辞斐然”。
蜀地的封闭性,交通的不便,以及经济上的自给自足,这种客观条件决定了蜀地割据政权在对外扩张的时候,从外部摄取的利益,很难反哺到本地大户。
用一句很通俗的话来说,即便是对外抢了很多东西,运回蜀地,很可能运费就已经超过了物品本身的价值。
因此一旦对外作战不利,本地投降派就会迅速崛起!高喊着关起门来过日子!
“允南(谯周表字)啊,你走一趟雒城,替朕向邓艾请降吧。”
刘禅轻声说道。
他这么说没什么意外的,但一旁的驸马都尉邓良和侍中张绍不干了。他们也伏跪于地,不肯起来。
今日刘禅传唤他们三人来此,就是为了此事,让他们三人前往邓艾军中请降。
“朕意已决,不必多言。”
说完刘禅走上前来,将他们三人扶起来。
刚才谯周说投降,只是说给邓良和张绍听的,不是说给刘禅听的。事实上,如果刘禅不想投降的话,不管是谁来劝,不管那人说什么都没有用。
谯周的作用,不过是给刘禅台阶下而已。
“邓艾若是愿意爱惜蜀地百姓,那朕便交出印信。若是他不愿意,那朕就豁出一条命跟他拼了。
你们带着玺绶和降书,雨停了就去雒城走一遭吧。”
刘禅将玺绶和早就写好的降书,一起交到谯周手上,长叹一声,不想再多说什么了。
谯周、邓良、张绍三人看到刘禅这幅姿态,也知道大势已去,这位天子已经没有继续斗争的心思了。
他们躬身作揖,对刘禅行了一礼,随即鱼贯而出,互相之间都没有交谈,撑着伞离开,身影消失在大雨之中。
刘禅抬起头,看着屋檐下如幕帘一般的雨滴,想起了他过往在成都皇宫内居住的平淡岁月。
一时之间,刘禅竟然想不起什么值得夸耀和纪念的大事。
没什么轰轰烈烈的激情,也没有血流成河的暴虐。
时间过得很快,如白驹过隙一般,就这么溜走了。刘禅发现自己庸庸碌碌过了几十年,然后……就到了投降的时候了。
他竟然回忆不起来这些年都干了些什么大事!
这皇帝当得……真是无甚滋味啊。
“罢了,就这样吧。”
刘禅叹了口气,起身前往寝宫。他累了,不打算折腾了。现在去跟后宫里的皇后和妃嫔们一起,享受一下最后的温存吧。
等魏军来成都了,这些妃嫔还是不是自己的女人,可就两说了。
……
某日子时,阳安关府库走水,因为救火不及时,里面囤积的军械军服都被付之一炬。
第二天,许仪就写了一封信,命人快马送往汉寿向钟会禀告,说是蜀军的密谍潜入阳安关,焚毁了府库。然后指责汉寿的魏军疏于防范,让剑阁出来的蜀军密谍在后方四处活动。
按理说,以钟会的脾气,听到这样的说辞,不把许仪斩成几段,他都要把自己的名字倒着写。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钟会在收到信件后并未处置许仪,也没有派人来阳安关核验火灾的善后情况,只是勒令胡烈等人加强巡逻,不要让蜀军斥候突破防线。
并没有打许仪的板子,甚至军令中提都没有提这个人。
与此同时,石守信麾下马隆,也将褒城那边的粮秣送到了汉寿,极大缓解了汉寿这边缺粮的情况。与粮秣一同送来的,还有一封交给钟会的密信。
中军大帐内,钟会坐在软垫上闷不吭声的看信,而马隆在一旁安安静静的等候着。
钟会身边只有丘建这一个将领侍奉左右,保护他的人身安全。其余闲杂人等,都已经在军帐外不许靠近十步之内。
“你现在去催促一下胡烈,派人去阴平道那边打听一下邓艾大军的消息。”
钟会看向丘建吩咐道,不动声色的支开了他。
“得令,末将这就走一趟。”
丘建领命而去,他也不是傻子,钟会现在明摆着是要跟这个叫马隆的将领密谈,内容不方便让他听到。
等丘建走后,钟会将桌案上的信纸收好,看向马隆问道:“石守信提到的那些汉中大户是什么人?”
“回大都督,是希望为我们出力的人。
石监军带队前往褒城运粮途中,那些人便将我们拦住,提出要献出家中粮秣辎重以劳军,并且愿意跟随大军入蜀征战。”
马隆言简意赅的解释了一番。至于那些事情的细节,就不必跟钟会去说了。
钟会微微点头,不置可否。
现在他手里的信是石守信写来的,内容也不复杂,主要就两件事。
第一件事,石守信汇报了此次前往褒城运粮的情况,毕竟是带兵脱离了防区,总要有个说法。
看上去问题不小,实则不然。
既然粮食已经运来了,解决了前线吃饭的问题,那么即便做事不那么符合流程,也无伤大雅。钟会如果处置了石守信,那将来谁还会主动抢运军粮?
军中办事,只讲结果,只讲绩效,一切为了打赢。
另外一件事,石守信也向钟会说明了汉中土豪“争相归附”的情况,请求钟会给一个军的番号,再给一些盔甲,让这些人能够独立成一军,听从大都督一人的号令。
石守信更进一步解释说,现在魏军之中,很多将领都有小心思。入蜀之后,他们未必会听大都督的号令。汉中本地土豪,他们不可能跟那些魏军将领联合,这股力量如果能利用起来,那么在关键时刻,或许有逆转乾坤的效果。
总之,他就是表忠心,要番号,要盔甲!
表忠心就是愿意听指挥,要番号就是能名正言顺作为“正规军”入蜀,要盔甲就是想增强战斗力。关键时刻打起来,不会像豆腐一样垮掉。
钟会没有向马隆解释什么,而是在心中暗暗揣摩利弊得失。
阳安关的事情,他不处置许仪,是因为某种程度上说,钟会需要一个“强大”的敌人。他带着十多万大军,待在汉寿,被姜维堵在剑阁门口。
这是一种无能的体现,至少也是能力平庸!
所以姜维的蜀军越是强悍无敌,钟会丢的面子就越少。
你看,蜀军密谍都能到远离前线的阳安关玩火龙烧仓了,那我打不进剑阁是不是情有可原?
钟会本人的利益,和伐蜀魏军的利益,很多时候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跟司马昭的利益就更不一样了。
石守信提出的新建番号建议,如果是向司马昭提,那绝对是找死。因为魏军现在已经是僧多粥少了,再多一支军队,战后司马昭岂不是要多给一份赏赐?
汉中土豪本就是菜单上的东西,石守信让他们上桌了,司马昭能高兴得起来吗?
可是钟会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他心中很清楚,自己这个大都督在现有魏军之中,没有多大的人脉和威信。那些军队,都不是他的嫡系兵马。
平日里没什么,关键时刻这些军队就靠不住!
当然了,那些汉中本地土豪的私军确实不是他的人,但也不是司马昭的人啊!两害相权取其轻,相对而言,这些汉中本地土豪是可以拉拢的对象。
多加一支“外来”的军队,手中可以拉拢的力量就多一分,胜算也就多一分。
钟会沉思片刻就已经有了决断。
他无权授予石守信新官职,但新建一个军队番号的权力还是有的,授予石守信对应军职的权力也是有的。可以先斩后奏。
要不然这个大都督的职务也太废了。
“这样吧,我现在上书朝廷,封石守信为偏将军,权且任之,独领一军满员五千。待朝廷的诏书下发后再正式确认。
至于成军所需的军械盔甲,从羊琇军中调拨。自伐蜀以来,羊琇执行军务敷衍塞责,我看他军中的那些盔甲不要也罢。
你先在汉寿停留一日,等这些事情都办完了,明日再将羊琇军中的盔甲都带回去。”
钟会温言笑道,态度非常和蔼。面对石守信的请求,他几乎是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