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84节

  李显穆问出了一个让众人都颇没想到的问题。

  是啊。

  你手里有先帝旨意,还拿住了这些人的把柄,何必要在朝中冒这个险,若万一出现意外呢,万一皇帝没顶住压力,直接放弃迁都呢?

  李显穆迎着所有人的目光,大声喝道:“因为有些事,不将其大曝于天下之间,便不能阻止其腐臭!

  因为有些人,不将其大曝于万民之前,便不能暴其险恶!

  我若仅仅上秉陛下,而后令锦衣卫出手,还不知这天下之间,又要传出何等风声。

  这等卑鄙之辈,甚至要列上一个忠正之士的名头了,蝇营狗苟之辈,怎能让其如此安生?

  如今看来,正当如此!

  李时勉,你以为呢?”

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识君?

  李时勉能说什么?

  唯有战战兢兢、冷汗涔涔、俯首帖耳、应是而已!

  堂下诸臣又能如何,能说一句不对吗?

  纵然对李显穆这般深有不满,可如今大势煌煌,就连汉王朱高煦都知道该把嘴闭上,以求生机。

  一众勋贵皆笑吟吟的望着这一幕,嘴角咧的根本合不住,若非场合不对,早就大笑讥讽出声了。

  没想到啊,一向自诩清风霁月的文官,竟然比他们这些大老粗还要不堪!

  真是妄称圣人子弟,妄称君子之风!

  自宋朝以来,文武间的界线便愈发分明,出将入相的人极少,进入大明后更是如此。

  靖难以来,一众没读过书的武夫被文官所排斥鄙夷,只有张辅这少数勋贵,在文官那里才说得上话,亦被尊敬。

  李显穆将来是新城侯府的女婿,这便是半个勋贵圈的人,勋贵们天生就对他有一份亲近,如今他又如此折辱诸文官,更让他们好感大炽。

  人群之中,解缙不断给他使着眼色,示意他差不多了,总不能真的把所有人都给得罪,那日后在官场上必然是举步维艰。

  李显穆也觉得火候差不多了。

  “今日我在殿上和李学士辩论时已然说了许多,方才又说了许多,说这些多究其根源是为何呢?

  是迁都之事,本就不该议论。”

  李显穆甩出惊天暴论,深深感慨道:“先父曾说,我大明朝从来都不缺乏天才,朝堂之上的诸位同僚,皆是从万人中筛选出来的人尖子。

  可入了官场后,能够有几分能力,却不仅仅在于其灵智,而在于其格局,若着眼于天下,则是世之奇才,堪为宰辅。

  若着眼于一策之事,则不过是干吏,汲汲于劳事之中。

  今日我想说,若连一策之事的格局都不曾有,仅仅着眼于家中,又有何入仕的必要呢?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在家上,圣人之训。

  今日殿上的争论不就是如此简单吗?

  类似李时勉李学士这等大臣,纵然有忠正之心,却眼界不足,只汲汲于经济之道,而不能将天下视作一盘棋,像是个商人,而不是官。

  类似苏御史、王翰林这等大臣,则心怀奸刻,而致天下于不顾,这等人从来也不少,乃是国朝的蛀虫,平日里难以发觉,乃至于有极好的名声,而为士林称赞。

  满口圣人之言,满口圣人心性,却满肚子的利来利往,今日朝堂之上,李时勉李学士这等人冲锋在前,想必受了不少的蛊惑。

  若没有今日之大白于天下之事,我李显穆,想必在天下士林之间,还要背负一个蛊惑君上的骂名。

  若没有这等奸人的阴谋大白于天下,我李显穆,想必将会被尔等这些义愤填膺的官员和士子堵在大道之上,难以自辩。

  汲汲于私利者,名满于天下,为国为民者,遗臭于万年,这不就是今日的真相吗?”

  话音殿中已然彻底安静了下来。

  李显穆所说的或许有一丝危言耸听,可却亦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因为今日朝廷之上反对迁都的人太多了,而人多本就是力量,若不是在朝廷上,等到了士林之中,那李显穆就算是有十张嘴也说不清了。

  李显穆若想要破迁都之局,今日在金銮殿上,大白于天下,竟然是唯一可选的道路。

  除非他不参与进迁都之事中!

  如同朝中大部分的臣子一样,装作中立,只在关键的时候“顺从大势”反对一下。

  可李显穆在一开始就说了,他继承先父遗志!

  朱棣的眼神更柔软了几分,李显穆果然是相对如今的群臣而言更值得信任的人,有种为天下大业、为圣上君王不惜此身的果敢。

  “显穆说的好啊!”

  朱棣拍掌高声道:“事情的真相不就是这样吗?

  朕以诚待诸卿,自永乐元年登基以来,元史之狱这等大案,都不曾牵连诸卿,而有些奸人却辜负了朕的信任,将朕的一片真心皆喂了狗。

  看来是朕过去太过于良善,竟然这些奸人将朕当作了那等软弱可欺之人。

  朕要告诉你们,你们错了!

  朕自血火中登上帝位,杀过的人、见过的血比你们加起来还要多,朕有菩萨心肠,亦有霹雳手段!”

  皇帝每说一句话,殿中诸臣的脸色就苍白一分,他们望向皇帝,恍惚间,好似有铺天盖地的血海涌过来,如同沧浪之水、如同汪洋之海,几乎要淹没所有人!

  在这一刻,所有人都想起了一个这几年渐渐被忽视的事实,当今圣上,名为继承,实则开创!

  在历朝历代的二代皇帝中,这位的经历仅次于唐太宗李世民!

  “纪纲!”

  皇帝终究还是喊出了那个让人只觉心惊胆战的名字,锦衣卫指挥使!

  “将这些人全部拖下殿去,关于诏狱审问,砍头、抄家、流放!”

  冷肃的声音将一切侥幸冻成冰碎,纪纲腰间扶着绣春刀,满是兴奋高声道:“臣遵旨!”

  永乐朝步入第六年,终于有大案将要在他手中绽放,鲜艳的血花将盛放于京中之中,和着暖春盛开的百花!

  李显穆亦默默闭上了眼,虽说他亦不希望锦衣卫对朝政插手过多,可现在的李氏还没有掌握处置百官的权力,借用锦衣卫乃是必然,只能暂时放任。

  但李显穆心中也升起了警惕,锦衣卫和李氏、和他,终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纪纲此人,心肠歹毒、睚眦必报,难以为友,甚至会有对上的一天,现在就要收集其弱点,一旦需要他去死,便瞬时而发,置其于死地!

  一个个官员被上殿的锦衣卫当场带走,满朝官员噤声,陆陆续续竟然有六分之一的文官被带走,几乎每个人都头皮发麻,生怕下一个被带走的就是自己。

  黄淮只觉有些恍惚,其中不少人都是浙东人士,其名单还是他给李显穆的。

  如今……

  他心理压力极大,甚至只觉摇摇欲坠,升起了浓浓的自责之意,若是他能彻底将迁都之事压住就不会有今日之难了。

  更多的人将目光落在了李显穆身上,甫一回京,便造下这等大事,当初李忠文公在时,就连元史之狱都没有造下这等声势。

  今日之后,天下何人不知李显穆?!

  他真可谓是踏着累累士人之血而扬威天下。

  可他们却不能用这件事来指责他,因为他踏着的全部都是黑血。

  看看朝中那些年轻的官员,甚至包括李时勉,都仰望着李显穆,这件事不仅没有让他声望有丝毫的受损,反而赢得了许多初入仕途的官员的敬仰。

  今日之后,这殿中那些相当来说比较正直的、怀有抱负的年轻官员,必然会向他靠拢。

  因为在这些正直的士人眼中,他的所作所为,便是圣人典籍中的典范。

  而李显穆则时时刻刻记着他父亲的教诲——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世上的官员大多蝇营狗苟,可其中总有为民请命的、有正直为国的、有心怀大义的、有悍不畏死的。

  这些人在官场上处处碰壁,乃至于死于非命,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将这些人集结起来,保护他们、领导他们,这便是你未来所要做的,这条路很艰难,可却是唯一救国救民的道路!

  如果就连有神圣庇佑的李氏都做不到这一点,那这个天下真的就没救了。”

  那时的他还小,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时而伤感悲观,时而又充满力量,可当他从父亲的手中接过真正的李氏后,当他终于走到了万人之前后,终于明白了。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的灰暗,高尚的人难以存续,总是牺牲在种种伟大的事业中,成为卑鄙者的盾牌,比如李时勉,若是没有自己,此番他将直面皇帝的怒火,成为迁都之议的牺牲品,可他是真的没有私心的人,他只是太蠢了,被有心人所利用。

  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何等瑰美而凄凉的意象!

  面对这浩如烟海的沉重人性,谁能与之相抗呢?

  或许唯有拥有神圣庇佑的李氏吧,用那超越俗世的力量,如同传说中的仙人抚顶之仙族,才能永葆纯洁,继而对抗这世道沉沦吧。

  待锦衣卫停下抓人的身影。

  待太监阴阳幽幽的退朝之声响彻。

  待皇帝不再多言悠然飘飘而去。

  殿中凝滞的气氛才渐渐松散,生机再次恢复,别样的神情出现在所有人脸上。

  有人瞧了李显穆一眼后便匆匆离去。

  有人冷汗涔涔,腿脚酸软。

  亦有人走到李显穆身侧,嗤笑一声,“表弟今日真是威风,孤甚是艳羡。”

  李显穆诚挚行礼,“汉王殿下谬赞,还要感谢汉王殿下赞同迁都之议。”

  汉王脸色顿时有些难看,冷哼一声,挥袖离开。

  朱高炽见状心中更是顿生好奇,看来他这弟弟亦不是真心而为,李显穆是用了什么办法,竟然能够让汉王在殿上出声?

  ————

  古有甘罗十二拜相,实不过一虚卿,李文正公年十五,未及弱冠,而慨然言大朝之上,讦问于九卿诸臣,年长者何其众也,势强者何其多也,而讷讷不能语、诘诘不能言也,真天纵之姿,麒麟之才也!——《儒林正史》

  还有

第113章 登英国公府说张辅

  李显穆看出了朱高炽的疑问,微微笑道:“殿下,其实并不难,微臣只说了一句话而已。

  ‘汉王殿下实在是有孝悌之意,竟欲让太子殿下专美于前,看来朝野之谣言,果然不可尽信之’。”

  朱高炽先是一愣,而后颇忍俊不禁,强忍着笑意,压不住的嘴角却表露了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你们父子可真是我这弟弟的克星啊。”

  简直将之玩弄于股掌之间。

  李显穆这次没再接话,他敢撩拨汉王,无非就是凭借血缘关系罢了,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殿中群臣如水流织般向殿外涌去。

  解缙、王艮等人往李显穆这边来,先向太子行礼后,便心有余悸的对李显穆道:“明达,今日你可真是将我们吓的够呛啊,向诸臣开轰,普天之下,除了陛下还有何人敢如此,你竟然敢做!”

  朱高炽也深深赞同,就连他都不敢做这种事,毕竟夺嫡之争,他需要获得大臣们的支持才能稳坐储君之位。

首节 上一节 84/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