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种种原因加持下来,虽说米哈伊尔不怎么做事,但不论是从声望上还是股份上,他确实就是其它杂志社公认的《现代人》老板。
想到这一茬,米哈伊尔自然也是答应了下来,而就在米哈伊尔应下这件事后没两天,已经出国许久的屠格涅夫在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重新回到了圣彼得堡。
没办法,自打在法国帮米哈伊尔打出名气后,受到很多人关注的屠格涅夫除了把牛逼吹了个爽,也是又忍不住请了好些人吃饭,一来二去之下,兜里本就不多的钱自然也是快速减少。
而为了防止自己在法国忍不住去借高利贷,屠格涅夫便只能咬了咬牙,及时抽身从巴黎回到了圣彼得堡。
回来的路上也算是风尘仆仆,只不过屠格涅夫倒是不怎么觉得劳累,反而是准备简单洗个澡吃个饭后,就去找自己的朋友们讲述《屠格涅夫闹巴黎》的故事。
就在屠格涅夫洗完澡到自己熟悉的那家餐馆吃饭的时候,他也是在脑中稍稍复盘了一下自己在巴黎的所言所行。
怎么说呢,虽然涉及到米哈伊尔的部分有些许夸张了,但这确实是为了更好地打开局面,算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也能说一声情有可原了。
我屠格涅夫可不是满嘴谎言的人。
正当屠格涅夫这么想的时候,餐馆里突然响起了一阵颇为热烈的争论,由于听到了自己熟悉的名字,屠格涅夫也是从思考中回过神来,饶有兴趣地听起了别人的争论。
只是听着听着,屠格涅夫那张原本带点微笑的脸就变得越来越呆滞.
“我听人说,他只用了喝一口茶都不到的功夫就完成了那首诗!”
“那你可错了,我的朋友当时就在现场,据他所说,他连动都没动,纸上就已经自动浮现出了一行行诗!”
“我怎么听说是上帝直接.”
屠格涅夫:“???”
这给我干哪来了?这还是俄国吗?
第132章 全体目光向我看齐啊,我宣布个事
算算时间的话,屠格涅夫的巴黎之旅差不多持续了快两个月,在这样一个年代,对于屠格涅夫他们这种整天闲出屁的贵族来说,两个月所能造成的改变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从巴黎回来之后,屠格涅夫并没有感觉到圣彼得堡发生过什么变化,一切都还跟从前一样,唯有关于米哈伊尔的部分,屠格涅夫可谓是听得一愣又一愣。
什么?《米哈伊尔闹大学》?不仅写文章将圣彼得堡大学的教授们讽刺一番,又完全无视学监和秘密警察的监视,在大学里搞起了一次又一次短暂的聚会,并且发表了诸多振奋人心的演讲?
什么?米哈伊尔的评论文章新鲜出炉,用他那无形的大手指斥每一位贵族青年为‘多余人’?
最近的那个关于诗歌的传闻,更是说的神乎其神。
屠格涅夫本以为自己在巴黎已经吹得很过分了,没想到刚一回来,就发现自己已经成了旧时代的残党了,他的那些故事已经承载不了米哈伊尔这艘乘风破浪的大船了
当然,屠格涅夫好歹也是米哈伊尔的好友,对于这些故事最多也就信了一半以上。
毕竟他可是老吹牛逼高手了,因此别人有没有在吹牛逼,他听一听就能猜个七七八八,但说实话,屠格涅夫是真没想到有人比自己还能吹,竟然将米哈伊尔与贵族夫人的事情说的有鼻子有眼的,简直就跟他当时在床底下听着一样。
听完这些乱七八糟的传闻之后,虽然屠格涅夫一想到米哈伊尔的那些新文章就有些心痒难耐,但是在此之前,他还是更想将米哈伊尔的法语小说在巴黎那边引起的反响告诉众人。
于是吃完饭后,他当即就找上了一位朋友,询问最近有没有什么文学沙龙之类的活动,然后便得到了这样的消息:“你回来的正好屠格涅夫,就在今晚,正好有一场很大的宴会,就在奥多耶夫斯基公爵家中,有许多人都会到场,就连如今圣彼得堡那十几家比较有名的杂志报刊的老板也都会专门过来。
这里面最令人期待的无疑还是那位米哈伊尔了,我听人说,在得知他要来后,无论是上流社会的一些人还是文学界的其他诗人作家,都是专门抽出时间准备来看看这位年轻人到底是什么样子。”
屠格涅夫:“!”
还有比这更适合的舞台吗?
听到这里,屠格涅夫也是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匆匆跟这位朋友道别后,便赶忙换了一身合适的衣服,然后径直朝奥多耶夫斯基公爵家走去。
我踏马来了!
虽说离晚上正式的晚宴开始还有几个小时,但是对于那些喜欢参加宴会的人来说,早点去坐那喝喝茶、打打牌乃至再聊聊文学音乐和政治确实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当屠格涅夫到达奥多耶夫斯基公爵家中的时候,即便人确实不算多,但已经有人聚在一起聊天了。
而看到他的到来,这次晚宴的主人奥多耶夫斯基公爵确实非常惊讶,一边朝屠格涅夫走了过来一边开口说道:“屠格涅夫,你不是出国旅行了吗?什么时候回来的?而且你竟然也来的这么早。”
对于奥多耶夫斯基公爵而言,他自然是认得这位非常喜欢往上流社会的沙龙里钻的高大年轻人,并且确实对屠格涅夫的印象还不错,于是当即也是主动过来寒暄了两句。
面对这位在上流社会知名度颇高的公爵,屠格涅夫此时已经顾不上跟对方聊天以及感到荣幸了,简单聊了两句后,他便找了一个地方坐了下来,然后不断观察着奥多耶夫斯基公爵家的人数。
不够,现在还不够。
为了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屠格涅夫可谓是忍耐了许久,一直等到奥多耶夫斯基家的客人终于来到了一个很可观的人数的时候,屠格涅夫这才站起了身,接着他就忍不住微微张开双臂,环视一圈后,便用着颇为清晰的声音开口道:“全体目光向我看齐啊,看我看我,我宣布个事.”
就当屠格涅夫开始了他的宣言的时候,米哈伊尔还窝在自己的家里睡午觉,当然,说是午觉,但是是米哈伊尔的话,一觉不小心睡到快四五点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对此米哈伊尔家的这位小帮佣米拉已经有些习以为常了。
事到如今,在她看来,想必周遭的环境再怎么恶劣,这位和蔼可亲的米哈伊尔先生依旧能睡得很好,就是可能需要有一个人来叫醒他。
于是在去查看了几次米哈伊尔的状况后,眼见时间已经差不多了,米拉也是赶忙为米哈伊尔倒了一杯水,并且重新检查了一遍米哈伊尔出门要穿的那套很贵的衣服到底有没有问题。
接着没过多久,米拉准时去喊米哈伊尔,而米哈伊尔在懵逼了一会儿后,也是利索地从床上爬了起来,然后开始准备出门的事宜。
由于今天要睡上一个午觉,米哈伊尔自然就没有选择跟别人同行,而是准备自己挑一个合适的时间过去。
而在准备过去的这个过程中,米哈伊尔的脑中也是浮现了一些关于奥多耶夫斯基公爵以及他所举办的文学沙龙和音乐会的事情。
首先便是弗拉基米尔·费多罗维奇·奥多耶夫斯基的来历,这位先生可谓是地道的不能再地道的老莫斯科人,作为留里克王朝的直系后裔,他的公爵爵位便由此而来。
只是到了他这一代的时候,确实已经家道中落,他五岁丧父,母亲改嫁,然后他就被送到父亲的亲戚家里抚养。而谈及自己的童年时,他回忆说:“我从来没有尝到过家庭幸福的甜头。”
不过这样的经历并没有让他由此变得愤世嫉俗,他反而是成了一位宽厚温和,有着高尚心灵的人。
而等他大学毕业之后,奥多耶夫斯基便来到圣彼得堡,先后在内务部书刊检查委员会、人民教育部等机关供职。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是一个不小心就吃上了一碗香喷喷的软饭。
简而言之,就在他来圣彼得堡的这一年,也就是1826年,奥多耶夫斯基在圣彼得堡和宫廷女官奥利加·兰斯卡娅结婚。
而跟这位女官结婚之后,他很快就进入了上流社会,跻身彼得堡文坛。与此同时他也经常和妻子在家里举办文学沙龙,当时的著名作家和音乐家:茹科夫斯基、普希金、克雷洛夫、果戈理、莱蒙托夫、弗·李斯特等人是他们家的座上客。
在这其中,克雷洛夫这位作家某种程度上要更广为人知一些,只因他的作品便是同《伊索寓言》几乎齐名的《克雷洛夫寓言》,在他的书中,他改编和创作了许多寓言,比较经典的就像是乌鸦叼肉站在树上,狐狸通过虚假赞美诱使乌鸦开口唱歌,肉掉落被狐狸夺走。
顺带一提,娜佳如今也是宫廷女官,那么某种程度上来说,米哈伊尔也称得上一句未来可期。
想着这些事情,收拾完毕的米哈伊尔也是穿着一身还算得体的衣服,朝着这位无论是在上流社会还是文学界都赫赫有名的公爵家中走去。
而他家的宴会,就像之前介绍过的那样,聚集着各界名流,包括但不限于学者、军人、文学家和宗教人士。
之所以人员混杂,也是因为奥多耶夫斯基公爵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确实想要努力使文学界和上流社会亲近起来,但他的努力并未成功。只因这时俄国的上流社会几乎不怎么关注俄国文学,在他们看来,这时的文学界不过是由常在各个沙龙露面的五六个文学权威组成。
而由于此时很多文学家和学者虽然大多都是地主阶层出身,但是地主阶层出身可不意味着能就此跟圣彼得堡的上流社会搭上边。
于是在这样的聚会中,许多上流社会的人便怀着略带侮辱意味的好奇心,透过单眼镜和长柄眼镜不时地看上这些文学家几眼,就像观看野兽一样,还会惊讶地询问宅邸主人:“这是哪儿来的?他是什么人?”
而就连那些文学权威们,其实也不愿同其他不够知名的文学家接近,只因他们首先想获得的还是上流社会人士的名声,对于文学活动只不过是逢场作戏,偶尔为之。
这便是米哈伊尔即将去参加的这场宴会的基本状况了。
虽说米哈伊尔如今名声越来越响,但因为太过年轻和不怎么社交的缘故,尚且还谈不上什么文学权威,不过米哈伊尔也确实对什么文学权威不感兴趣,所以对于米哈伊尔来说,这场宴会的主线除了要发挥一下他作为《现代人》杂志圣天子的一点作用以外,更多的意义其实还是在于吃吃吃,喝喝喝。
别的东西米哈伊尔确实也没什么兴趣。
只是虽然米哈伊尔是这么想的,但他的情况也是真的跟正常的文学家不一样。
由于他的那些诗歌在上流社会传播的比较广的缘故,那些上流社会们的先生夫人们对他其实怀着更大的好奇心,乃至于一些好事者确实想要跟这样一位年轻的诗人见上一面。
于是在奥多耶夫斯基公爵家的这一次聚会,来的人似乎比之前要多出不少。
但米哈伊尔终究是还在路上,尚且还没有露面,按理说在这种情况下,上流社会的这些先生们倒也不会刻意去寻找和打听,毕竟他们作为上流人士,自然有自己的尊严和矜持在。
可是这一次的话,尽管他们没有去刻意打听,但是不知为何,聊着聊着,这些先生们竟然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而且忍不住竖起了耳朵听起了另一个圈子里的动静。
一般来说,像在奥多耶夫斯基公爵家的这种聚会,上流社会人士通常是围在女主人身边,而文学家们则是把主人那间摆满各种台桌、堆满书籍的窄小的书房挤得水泄不通,他们常常不敢往沙龙看上一眼。
于是在这个沙龙和书房之间便有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可此时此刻,从那间狭小的书房里传出的动静,却是足以让在座的大多数客人侧目。
只因屠格涅夫那充满激情的声音和故事正在一刻不停地讲述着:
“一位俄国作家用法语写成的小说,你们知道它在巴黎到底受到了怎样的欢迎吗?就在巴黎的顶级沙龙里,我将那篇小说念了出来,而当我念完后,就连目前巴黎最伟大的作家都得站起来鼓掌叫好!
你们以为这就完了吗?不!很快,巴黎最好的杂志的老板就找上了我,表示愿意为这篇小说付出任何代价,哪怕是他自己也不例外!除此之外,我们翻译的其它几篇短篇小说也得到了很多杂志的看重,要不了多久就要刊登在巴黎的各家杂志上了。
那么诸位先生,你们觉得这对我们俄国的文学界乃至我们俄国有着怎样的意义?但这辉煌的一步对于那位年轻的作家来说只不过是刚刚开始!
据我所知,他接下来还有非常宏大的计划,他有着一双能够看到整个欧洲大陆的眼睛”
坦白说,这样的故事和成就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不同寻常,再加上屠格涅夫越说越起劲,越说越有感染力,于是说着说着,围坐在女主人旁的那些上流人士当中,已经有人忍不住把脖子伸了出来,只为能够听得更加清楚一点。
而由于屠格涅夫的声音确实不小,当米哈伊尔到奥多耶夫斯基公爵家的时候,他隔老远就听到一个他已经非常熟悉的声音。
嗯?屠格涅夫什么时候回来的?
惊喜之余,米哈伊尔多多少少也是有点纳闷。
屠格涅夫叽里咕噜地说什么呢,快点给我转五万卢布。
怀着这种稍稍有些疑惑的心情,米哈伊尔在奥多耶夫斯基公爵家仆人的带领下走了进去,至于接下来,大概就是找上一个合适的位置开始低调地补身体了。
只是米哈伊尔前脚才刚走进去,后脚本来还在讲故事的屠格涅夫就发现了他,眼见米哈伊尔左顾右盼完全没有过来找他的意思,屠格涅夫便毫不犹豫地一指,然后大声说道:“看!我说的那位先生来了!”
而随着他这么一指,几十双眼睛一下子全部朝米哈伊尔看了过来。
这么多人齐齐看过来,有那么一瞬间米哈伊尔还真差点慌了神,虽然米哈伊尔最终还是维持住了表面的镇定,但他多少还是感觉有点难绷。
我是来吃饭的!你们要干什么!
第133章 新的科幻小说与拉新
尽管米哈伊尔只是一位平平无奇的大学生,但正所谓已经站在了某个位置上,那么米哈伊尔自然也得背负起隐藏在这份荣誉背后的责任,于是米哈伊尔在适应这个过程的同时,也是不断地通过学习和练习在进步。
至少面对所谓的大场面已经不怎么慌了,就连口才也变得越来越好,已经越来越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自己的意思以及调动起别人的情绪,至于各种政治、哲学思想学的倒是也还可以,目前还在继续努力中。
总之威望归威望,人还是得有点真材实料的。
因此面对这几十双眼睛,米哈伊尔维持住了从容,还微笑着点头向众人致意。
而看到米哈伊尔这个样子,在场的很多人也是反应过来自己似乎有些失礼,于是当即也是做出了礼貌的回应。
那些沙龙里的夫人和先生比较矜持,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至于书房那里的文学家们,一个个看上去确实有点小激动,似乎很想跟米哈伊尔交流一番。
不过在此之前,这场宴会的主人奥多耶夫斯基公爵先朝米哈伊尔走了过来。
毫无疑问,奥多耶夫斯基公爵在上流社会当中也能算是小有名气,但比起其他上流社会的人,他对每一个文学家和学者他都诚恳亲切地接待,也对所有初登文坛的人伸出友谊之手,不论其地位、身份如何。
只因他对文学有着堂吉诃德式的热情,即便遭到了上流社会朋友们的冷嘲热讽也在所不惜。
只不过他也常常容易将那那些鄙俗、招摇撞骗之徒当成学者,信任和抬举他们,为他们四处奔走,而当后来这些人暴露出忘恩负义和不学无术的面目时,他便伤心地摇摇头,说道:“唉,有什么办法呢!我看错人了”
但要不了多久,他就又会犯同样的错误。
这样的一个人,即便他目前无论是在官场还是文学界的地位都要高出米哈伊尔许多,可当他走近米哈伊尔后,还是率先握住了米哈伊尔的手,然后热情地开口说道:“米哈伊尔·罗曼诺维奇先生,我已经从太多人那里听到你的名字了,而您的作品我更是从《万卡》发表的时候就开始看了,恕我直言,您迄今为止的作品全部都是杰作!
因此当我从屠格涅夫那里听到您的作品在巴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我也一点都不感到意外。只是为什么您从来就不来我们家做客呢?倘若您再不来,我一定会去您家里亲自请您的。”
屠格涅夫你这家伙,你别是把你信里写的那些东西讲出来了吧?
真的会有人信吗?
米哈伊尔的脑中闪过这些念头,但不可避免地还是要跟这位公爵寒暄一会儿。
“我早就想过来了,但确实是被一些事情给耽搁了.”
两人先是这样寒暄了一阵,接着就不可避免地聊了会儿文学。
这位公爵确实是对文学满怀热情,同时他也是如今俄国公认的幻想浪漫小说大师,而在他那些作品当中,1835年出版的《4388年》是一部颇为有趣的小说,只因这部小说是在这个世纪颇为难得的科幻小说,并且故事里面还有华夏的登场。
首先,既然他是俄国人,那么他的小说自然便是以俄国为中心,在此基础之上,这部科幻小说大致概括起来就是到了4388年,正是比拉彗撞击地球的前一年,整个世界陷入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