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蛮荒的美洲大陆已经陷落,稍纵即逝的辉煌的美国文明已经不值一提。而欧洲已经由于各种天灾人祸,变成了没落社会的栖身地。唯一屹立在世界的文明形态,只有伟大的俄罗斯帝国以及华夏。
而在经历了可怕的大萧条大停滞之后,39世纪,华夏终于重新走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心。
最后,俄国和华夏联合其他国家和人民,共同抵御了彗星撞击,化解了灾难。
与此同时,这部小说当中也介绍了「去除伪善的磁场淋浴」、「吐真言的药丸」,以及「产生幻觉的药剂」等科幻想象。
顺带还发挥了一下作家的键政特色,像是在书中上流社会的社交人士们,他们不会选择去除伪善,而是选择幻觉:
“人们在经历了一场欢娱之后,都会选择进行失忆处理。他们会忘记自己说的蠢话,忘记别人说的秘密,忘记所有成为众矢之的的尴尬时刻。然后人们继续进入真空一般的社交气团中,享受浪漫和友情,享受美酒和歌舞。”
而谈到这个的话,其实米哈伊尔接下来也有连载一部科幻小说的打算,只不过并不是在俄国而是在法国。
相对来说,在如今这个时代写小说最能搞钱的,无疑还是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如果顺利的话,那么估计米哈伊尔在老法买一套大别野的钱就有了,指不定还能干干别的事业。
就当米哈伊尔正在跟奥多耶夫斯基公爵聊天的时候,本来还在看向米哈伊尔的文学家们收回视线的同时,也有人开始讨论起了米哈伊尔等会儿路过那些上流社会的先生们时的表现。
按照奥多耶夫斯基公爵家的布局,想去书房的话,确实还得先经过一下沙龙,路过一下那些上流社会的先生们和文学权威们。
而对于在场的很多文学家来说,路过沙龙来到书房的这个过程对他们来说简直就像是受刑一样,他们往往是局促不安地向女主人躬身致意,并且莫名地感到战栗、畏缩,然后便在种种令人不快的目光和微笑的伴送下,屏住气息急急忙忙向书房走去。
由于在场有些文学家并没有见过米哈伊尔,再加上他们又是《祖国纪事》的人,接受了克拉耶夫斯基将《现代人》看作仇敌的想法,因此即便刚刚才听了屠格涅夫的故事,他们还是有人摇着头道:
“要我说他也并不会比任何一个普通的新人强到哪里去,希望他能尽量把话讲的流利一点,不要磕磕绊绊,从而让上流社会的那些先生们更加忽视我们圣彼得堡的文学界!
当然,假如他真的这样,我相信克拉耶夫斯基先生肯定也是会对他伸出援助之手的,克拉耶夫斯基先生现在就跟上流社会的那些先生们坐在一起,他跟很多人都有着深厚的关系,一定能帮他保持住风度的。”
毫无疑问,由于资历老外加克拉耶夫斯基当初刚到圣彼得堡的时候,为了挤进奥多耶夫斯基公爵的圈子可是费了老大的劲,因此他当然算是如今文化界的文学权威。
因此目前靠在《祖国纪事》下的编辑和许多作者们依旧对这家杂志充满信心,所以说这些话的人一边说还一边略带挑衅意味的看了看聚集在《现代人》旗下的那些编辑和作者。
似乎是想表明比起《现代人》,《祖国纪事》才是真的稳妥。
而与此同时,正身处沙龙当中的克拉耶夫斯基似乎也是想到了这个可能,于是当即就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坐姿,表情也变得更加严肃,一心准备着等下居高临下地看着米哈伊尔,然后再轻描淡写地回复一下对方的问候。
就当在场的众人想法各异之时,米哈伊尔也是结束了同奥多耶夫斯基公爵的闲聊,这位公爵在跟米哈伊尔聊了一会儿之后似乎更加看重这位年轻人了,当即就表示道:“那么米哈伊尔,就由我来将你介绍给那些先生如何?他们对你的诗歌一直都很有兴趣,而刚才听了屠格涅夫的讲述,估计已经对你这个人也很有兴趣了。”
正常来说,这对圣彼得堡内的任何一位年轻的文学家都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奥多耶夫斯基公爵本以为米哈伊尔会感到惊喜,岂料米哈伊尔竟然摇了摇头说道:
“谢谢您的好意,不过稍后再说吧。您瞧,我的朋友们现在都恨不得扑过来找我说一些事情了。”
这当然是真的,此时此刻,在听完屠格涅夫的那些故事后,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和老陀他们可谓是激动的满脸通红,一副很想现在就冲过来将米哈伊尔高高举起的样子。
就这样,在征得奥多耶夫斯基公爵的同意后,米哈伊尔也是在他颇有些惊奇的目光中,朝着自己的朋友们走去。
于是克拉耶夫斯基便看到米哈伊尔一脸轻松地路过了他们,只是稍稍停了一下对女主人以及其他先生点头致意,接着便径直朝文学家们那里走去。
而正常来说,上流社会的先生们并不会在什么文学家的身上停留太久,可是这一次的话,他们的目光中不仅不会令人感到不快,反而紧紧追随着这位年轻的文学家,看着他被其他如梦初醒般的文学家们簇拥着坐下,又看着他同众人打起了招呼,当他开口说话之际,确实有人又忍不住竖起了自己的耳朵。
米哈伊尔走到别林斯基他们这里之后,他都还没来得及开口问些什么,就从自己身边人的话里面听到了屠格涅夫到底又讲了些什么故事,尽管米哈伊尔听得嘴角直抽抽,但当有人问道:
“米哈伊尔先生,您怎么想着用法语去写小说?要知道像这样的话,法国的文人们一定会对你的作品百般挑剔,您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吗?”
“并不是。”
听到这个问题的米哈伊尔看上去似乎并不为这个消息感到惊喜,而是颇为老实地说道:“在投出去之前,我就已经确定这篇小说将在巴黎的杂志上刊登,而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觉得这篇小说或许将会成为法语文学当中的经典短篇小说,并且会就此流传下去。”
对于米哈伊尔来说,这些话当然不是假话,但是在别人听来
在场的大多数人:“!!!”
克拉耶夫斯基以及《祖国纪事》旗下的编辑和作家:“???”
至于屠格涅夫,那更是倒吸一口凉气,然后用如同见鬼般的眼神看着表情语气都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米哈伊尔。
毫无疑问,米哈伊尔的神情和语气普通的简直就像是在说天气很好该吃饭了一样,但他的话呢?
一篇小说都还没有投出去,他都已经确定这篇小说将在法国成为经典并且要流传后世了?!
可以说,仅仅这么一句话,就已经让屠格涅夫吹的那些牛逼全都黯然失色,偏偏米哈伊尔还一点吹牛逼的意思都没有。
这算什么?
有那么一瞬间,屠格涅夫感觉自己仿佛已经看到了这条路的尽头
而米哈伊尔的话虽然夸张,但由于他说的是那么普通但肯定,再配上屠格涅夫刚刚讲的那些故事,总之围绕在米哈伊尔身旁的这些人可谓是没有一个对这句话产生质疑的,他们反而是因为这普通的一句话激动的更加面红耳赤,一个个看上去都是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
仿佛在不经意间,已经沐浴到了米哈伊尔的光辉.
只不过就在这时,米哈伊尔也是发现了站在另外一边,并且隐隐约约跟他们这些人泾渭分明的另一帮文学家,而这些人在感受到米哈伊尔的目光后,虽然很想摆出一副倨傲的表情,但终究还是只能把头偏到一旁,努力使自己不去看米哈伊尔。
只是米哈伊尔在从身旁的人得知这些人都是《祖国纪事》旗下比较强硬的支持者后,他反而是笑了笑,接着便主动跟这些人打招呼,然后伸出了自己的手道:
“初次见面,我是米哈伊尔·罗曼诺维奇·拉斯科尔尼科夫,欢迎投稿给《现代人》,毋庸置疑,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现代人》将成为俄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杂志。”
当然了,这也是实话,米哈伊尔确实不怎么说谎。而出于现实的考量的话,那就是米哈伊尔偶尔肯定还是得干干活,发挥一点吉祥物的作用,比如为杂志拉拉新人什么的。
米哈伊尔想的简单,但他的话在有些人听来不亚于晴天霹雳一般。
但最终,有人看着米哈伊尔脸上的微笑以及他伸出的那只手,一个没忍住,也是一下子就握了上去。
目睹这一切的克拉耶夫斯基:“???”
我挖你们《现代人》的人都只是私底下聊聊看,结果你呢?
演都不演了,当着我面这么干?!
第134章 与第三厅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正常来说,像克拉耶夫斯基这样的文学权威当然要同上流社会的先生们坐在一起,但眼见米哈伊尔将他的大手伸向了《祖国纪事》旗下的一位又一位编辑和作者,克拉耶夫斯基多少还是有点没绷住。
于是在跟身边的先生们告罪一声后,他便急匆匆地来到了书房,找到一个显眼的位置坐下。
而他这么一坐,《祖国纪事》旗下的编辑和作者便稍微清醒了一些,不敢再跟米哈伊尔聊得太深入,最多只是打了一个招呼后便自动聚集在了克拉耶夫斯基附近。
但有一个人却是例外,那便是《祖国纪事》目前推出来挑战别林斯基的青年评论家瓦列里安·迈科夫,他在跟米哈伊尔打过招呼后,眼见这位《现代人》的老板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敌意,这位青年评论家也是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和敬意,热情地跟米哈伊尔聊起了天,并且非常称赞米哈伊尔的那些小说以及那篇文学评论。
他是说的很开心,但坐在对面的克拉耶夫斯基的脸色却是越来越黑,就连米哈伊尔他们这边的人,看向这位青年评论家时其实也微微带点敌意。
不管是哪个圈子,小山头众多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这位青年评论家竟然胆敢挑战别林斯基,那么即便他现在是在称赞米哈伊尔,有些人也是不愿意给他好脸色看的。
只不过米哈伊尔似乎并没有这样的‘门户之见’,即便是竞争对手也并不妨碍他跟其它杂志的编辑和作者交流,倘若再联想一下他刚才说的那些话,那大概就是他对自家的杂志有着绝对的自信,而这种绝对的自信自然也催生出了一视同仁的气概。
想到这里,克拉耶夫斯基也就不好直接让他们杂志的评论家回来,毕竟这个样子倒是显得他小气了一般.
现在的年轻人是真能吹牛逼啊!
一想到米哈伊尔刚才说的那些话,克拉耶夫斯基的脸就忍不住微微有些涨红,换个人他早就开始对对方评头论足了,但是一方面米哈伊尔的作品似乎确实要在巴黎发表了,另一方面米哈伊尔刚才的语气实在是过于平淡,一点盛气凌人的意思都没有,让人想找茬都不知道从哪个地方谈起。
于是克拉耶夫斯基只能是沉着脸坐在那里一句话不说,然后摆出一副派头十足的架势,偶尔才回应一下身边人的话。
而他毕竟是文学界如今的文学权威,围在他身旁的人确实不少。
只是当米哈伊尔跟别人打完招呼后,他也是被《现代人》杂志的成员簇拥着坐下,由于书房位置并不多再加上有些人在听完米哈伊尔的那些话后确实连坐都不想坐了。
于是在《现代人》这边,几乎所有人都在站着,只有那位有着黑色眼睛的年轻人靠在了椅背上,十指交叉,一条腿放到了另一条腿上,而他那原本很是温和的笑容,在众人眼里已经变为了一种富有神秘意味的微笑,当他露出这副表情不说话的时候,似乎没人能够知道他在想什么。
而既然是文艺沙龙,那么在场的人也就不乏有名的画家,当他们看到这幅场景时,有人难免就有点手痒,如果不是场合不对,他们说不定就真要为这位年轻的作家画上一副肖像了。
当然,实际上米哈伊尔单纯只是跟人说话说的有点累了,因此当别人让他坐下的时候,他也就没怎么多想,一屁股就坐在了椅子上,结果搞半天他们这一堆人里面就他一个坐下了,别人想跟他说话的时候还得弯着腰凑到他的耳边。
为了避免跟别人的脸撞上,再加上跟他说话的人两边都有,米哈伊尔索性是连头都不转了,只是微微侧了点身子去听别人讲话。
怎么说呢,整得人还怪不好意思的
要不是可能会让别人感到尴尬,米哈伊尔现在肯定直接就一个弹射起步,重新站起来了。
但是克拉耶夫斯基在看到米哈伊尔的这副样子后,心里面顿时就又是一阵无名火。
好大的派头!
现在的年轻人不仅会吹牛逼,装起权威人士来也是装的像模像样的!
克拉耶夫斯基这么想的时候,米哈伊尔身旁的人也不只是跟他说话,没过多久,他们中就有人给米哈伊尔倒了一杯茶,更有甚者,不知从哪里掏出了一根有点粗的雪茄就要给米哈伊尔点上。
米哈伊尔:“?”
虽然这种时候来根雪茄吞云吐雾好像是挺装逼的,但是很遗憾,米哈伊尔是大学生,暂且还未学会这种技能,至于雪茄这种高档货就更没怎么接触过了。
不过事到如今,米哈伊尔肯定已经是在什么上流人士的聚会里见过好多次了。
烟草对于欧洲而言其实并非是本土物种,直到十五世纪,哥伦布将它从南美洲带了回来,由此便在欧洲王室和贵族之间迅速风靡,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但由于当时的欧洲宗教将吐出烟雾的行为视为“着魔”,甚至将吸烟者定罪并监禁,可这些禁令自然难以抵挡烟民们的热情,于是另外一种更为精致的无烟烟草制品广受追捧,那就是以干燥的烟叶磨粉制成的鼻烟。
而贵族们将盛放鼻烟的容器称之为鼻烟盒。
在此期间,贵族们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和财力,也是将所谓的鼻烟盒玩出花来了,往往采用钻石、绿宝石、玛瑙等名贵宝石镶嵌,彩绘、陶瓷、珐琅、金质等工艺更是屡见不鲜。
不过到了十九世纪,雪茄算是重新回到了贵族们的社交舞台,这一点在俄国也是如此。
而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就是雪茄的忠实爱好者,也是一位地道的老烟枪,抽的相当猛,据说一天至少要抽两位数以上的雪茄,对此米哈伊尔只能说这是真爱抽。
就在米哈伊尔委婉拒绝别人的雪茄的时候,场上一些其他并无什么明显立场的文学家以及其它杂志的老板也是开始行动起来了,对于他们而言,当然就是尽量想在那些权威人士或者同行那里混个脸熟。
而《祖国纪事》的老板克拉耶夫斯基的话,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早就不陌生了,毕竟他确实经常出现在社交场合当中,但像《现代人》的老板米哈伊尔,虽然他们刚刚接手杂志还没几个月,但是有一点已经毫无疑问,那就是《现代人》现在已经是圣彼得堡订户最多的杂志之一。
这种情况下,就算在场的人岁数普遍都要比米哈伊尔大个好几岁乃至十岁往上,但他们还是毫不犹豫地走过来同米哈伊尔问好。
事已至此,米哈伊尔很快就重新忙碌了起来,跟别人应酬应酬倒是没什么,为杂志做点事情也是应该的,就是这些人中间有人的恭维话着实让米哈伊尔有些难绷:
“米哈伊尔·罗曼诺维奇先生,我早就想见到你了,你已经在我的梦里出现过很多次了!”
“我的夫人也非常喜欢您的那些作品,欢迎您来我们家做客!”
“在听了屠格涅夫讲您的小说在巴黎所受到的欢迎的事情后,我只想说还不够!巴黎的那些先生们还是不够谦逊,他们应该将你高高举起来才是!”
米哈伊尔:“.”
听起来感觉你们这群人里面好像有不少串子的样子
陆陆续续跟这些人打过招呼后,米哈伊尔也是很快就在奥多耶夫斯基公爵的带领下,去见了那些已经偷偷观察了他好一会儿的上流社会的先生们。
正常来说即便米哈伊尔的容貌和气质都称得上一句不错,但这些先生们也未必就会高看米哈伊尔一眼,但有了屠格涅夫的铺垫,尤其是那句:“长久以来,我们俄国在文化上似乎都有点像是欧洲那些国家的附庸,但有这么一个人的出现,说不定能够完成那用剑都完成不了的事业。”
似乎真的触动了这些先生们,再加上诗歌这一块的名气,这些先生在同米哈伊尔说话的时候都快称得上有点热情了。
而即便这些先生米哈伊尔一个都不认识,但打起招呼的时候他也是一口一个久仰大名,但是等奥多耶夫斯基公爵为米哈伊尔介绍到其中一位先生时,米哈伊尔的微笑多少就僵硬了那么一下:
“这位是丘赫尔伯克先生,他目前正在第三厅任职。”
“您好。”
这位年纪已经不小、同时看上去有些粗野的官员有些矜持地冲米哈伊尔点了点头,尽管他看起来不像是会对文学作品感兴趣的人,但眼见前面几位先生都谈了点米哈伊尔的诗歌,这位先生索性也是装模作样地开口道:
“我也听说过您,您的诗歌和小说都很不错,我从中能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样的话,他当然也是从前面那些先生叽里咕噜的一番话当中听来的。
米哈伊尔:“?”
“您说的再正确不过了。”
听到对方的话,米哈伊尔先是愣了那么一下,接着就露出了了然的微笑。
严格意义上来说,在俄国这样一个高度专制的国家的官僚体系中,什么东西最多?
当然是虫豸最多。
我都大权在握了且很大程度上都不受监督,那我还跟你说个几把?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愿赌服输!况且就算是输了,无非也就是回到自己的贵族庄园里继续过自己的小日子。
这样的说法也并非是毫无根据,就在米哈伊尔他们的文学圈里,其实就有这么一个现成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