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俄国当文豪 第66节

  好在是他这个人心态不错,社交手段更是高超,即便因为围在那位大文豪旁边的人实在是太多太热情,他无法直接接触到这位大文豪,但跟在场的其他人聊聊天他倒是还比较在行。

  没过多久,社交技能点的很足的屠格涅夫就已经跟好几位年轻人愉快地交谈了起来。

  此时此刻,那位庄重的大文豪似乎还没有真正进入到状态,因此沙龙的气氛倒是还算轻松,有人围着他,自然也有人因为暂时不好过去而自己先交谈了起来。

  在交谈的这个过程中,屠格涅夫跟他旁边的年轻人也难免谈到了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人是在炫耀自己的身份,有人则是试图表明自己已经在文学界取得了一定地位,这次前来既是为了见见那位谁都不能忽视的大文豪,另一方面也是想在文学这条路上更进一步。

  而当屠格涅夫介绍了一番自己的来历之后,虽然其他人并未多说什么,但看那个样子,显然也没怎么将屠格涅夫要拿出来的作品放到眼里,直到屠格涅夫说了这么一番话:

  “我带来了一篇小说,它是由我们可敬的米哈伊尔·罗曼诺维奇先生写就的,他甚至是用法语来写这篇小说的.”

  “等等。”

  一位神色有些怪异的年轻人忍不住打断了屠格涅夫的谈话:“你是说,一个俄国人,用法语写了一篇小说,然后想要让这篇小说进入法国的文坛?”

  说着这些话的时候,这位年轻人的大脑也微微有点眩晕,不是,这对吗?

  “他曾在法国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吗?”有人接茬道:“或者说他就是个法国人,只是在俄国长大?”

  “不。”屠格涅夫用十分确切的语气回道:“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俄国人,至于法国,他还没有来过,但他对法国文学颇为了解,他的法语也很好。”

  地道的俄国人写地道的法国小说?

  即便他的法语不错,但再怎么样,能跟他们这些母语的人比吗?

  而且在文学领域,对语言的要求就更加严苛,光是精通一门语言还不行,更重要的还是要把握住语言的那份美感,像这种程度,一个年轻人就算再怎么勤练法语,又怎么可能轻易做到?

  想到这里,跟屠格涅夫说话的这几个年轻人险些就要出言嘲讽了,但想到几人刚才的谈话还算愉快,他们倒也没有直抒胸臆,但忍了半天,终究还是说了一些略带嘲讽和奉劝不要自不量力之类的话。

  对此屠格涅夫尽管已经有点习惯了,但心里面总归还是有些不舒服的,但既然有些话他敢说出口,那么自然是做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虽说在来到了巴黎之后,他确实因为很多声音对米哈伊尔的小说有了一定的动摇,但经过好几遍认真的阅读之后,屠格涅夫最终还是选择相信米哈伊尔,选择相信自己的审美能力。

  聊了这么一会儿后,场上稍稍有些散漫的气氛就因为那位大文豪的正式开口而严肃了不少,即便对方说的话似乎都很普通,但是因为他那有力的声音以及时不时的停顿营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演讲效果,总之,在场的许多人都像在听什么很精妙的话一样非常认真地听着。

  而等简短的开场白说完之后,便是照例说起了一些文学以及政治上的事情,听得出来,在这方面,法国人颇为大胆,在俄国提都不能提几句的话,在法国这里,跟不怕死了一样使劲往外冒。

  跟俄国不同,政治问题在法国不仅不是禁忌话题,反而是人人都乐意讨论的话题,并且总能得出一些保守亦或者是格外激进的结论。

  而从他们的这些谈论中,屠格涅夫也是敏锐地察觉到了某种不同寻常的气息,那就是巴黎似乎正在酝酿一种颇为危险的氛围,指不定哪天就会因为什么事情而一下子就爆发。

  不过这终究只是猜测,况且屠格涅夫对于政治问题向来不怎么热衷,因此听听也只是听听,直到作品鉴赏的环节到来,屠格涅夫才终于打起了精神,并且颇为机灵地站了一个相对比较靠前的位置,毕竟谁也不知道这样的活动会不会朗诵时间太长而导致提前结束。

  好在在场的众人也并非不懂这件事,因此带来的作品大多都是较短的短篇小说或者诗歌,总得来说进度并不慢。

  而关于这些小说和诗歌,那位如同奥林匹斯山的宙斯一般的大文豪并不轻易开口,而是时不时地会跟身边的人说着什么,因此负责给出一定意见的,反而是在场的其他权威人士。

  不过这对于在场的一些年轻人来说就已经能够让他们心满意足了。

  屠格涅夫倒是也没太大的奢望,对于他而言,能够打动在场的某些人进而获得一定的发表机会,这就已经算是顺利完成任务了,其余的还能奢望什么呢?

  抱着这样的心态,很快,屠格涅夫就学着其他人一样走到了某个位置,酝酿酝酿情绪后随即便开始念起自己手上的稿子,一些人毫不在意,而那些刚刚和屠格涅夫多少攀谈了一下的年轻人,则是微微带着嘲弄,并且觉得大概率会从这样一篇小说中听到一些基础的语法错误。

  屠格涅夫这时没想那么多,只是想着米哈伊尔跟人念自己小说时的神态和语气,接着就缓缓念道: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将就打扮,只好穿着朴素,但是她觉得很不行,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暗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

  用不了几段话,这样的描述就在在场众人的脑海中唤起了某种熟悉的形象,一位年轻美丽却似乎向往着超出自己目前能力的生活的女性。

  毫无疑问,在如今的巴黎,许许多多的诱惑近在咫尺,即便是一位普通家庭的女性也能见识到上流社会的各种奢华风气,在见到了这种生活之后,总有些人难免心存不甘,乃至于开始向往那样的生活。

  而这位叫玛蒂尔德的女士,他的丈夫却似乎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而且他能照顾到他妻子的情绪,不仅为他带来了一张高端舞会的请帖,并且在妻子因为没有合适的衣服去参加时,咬咬牙把自己原本准备买猎枪的钱给拿了出来。

  但裙子的事情得到解决后,她却又因为首饰的事情困扰了起来:

  她说:“叫我发愁的是一粒珍珠,一块宝石都没有,没有什么戴的。我处处带着穷酸气,很想不去参加这个晚会。”

  他说:“戴上几朵鲜花吧。在这个季节里,这是很时新的。花几个法郎,就能买两三朵别致的玫瑰。”

  她还是不依。“不成……在阔太太中间露穷酸相,再难堪也没有了。”

  她丈夫大声说:“你多么傻啊!去找你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向她借几样珠宝。你跟她很有交情,这点事情绝对可以办到。”

  事情到了这里,这则小说接下来的发展似乎依旧不太明朗,但是毫无疑问,悬念已经种下,在场的不少人已经开始思考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会不会是这位年轻美丽的妻子在舞会大出风头后,便抛弃了自己的丈夫另寻新欢。

  这样的事情在当下的巴黎似乎并不少见。

  一时之间,场上似乎安静了许多。

  而屠格涅夫继续将这篇他已经烂熟于心的小说念了下去:

  但是,她猛然喊了一声。脖子上的钻石项链没有了。她丈夫已经脱了一半衣服,就问:“什么事情?”

  她吓昏了,转身向他说:“我……我……我丢了佛来思节夫人的项链了。”

  他惊慌失措的直起身子,说:“什么!……怎么了!……哪儿会有这样的事情!”

  这位夫人确实借到了项链,并且确实在舞会上大出风头,可就在这样幸福的时刻,那件关键的首饰却是遗失了,并且再也找不回来了。

  等到了这里,似乎就连那位本来还在跟人讨论着时局的大文豪都已经停了下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眼前这个似乎有点陌生的年轻人,并且稍微揣摩了一下接下来的故事走向。

  在这样一件贵重的项链丢失的情况下,这个原本十分虚荣的女士不知为何却是突然迸发出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在东拼西凑欠下巨额债务之后,她与她的丈夫总算是买了一条相似的项链还了回去。

  而即便是这种状况,她的丈夫并没有选择埋怨她,而是跟她一起努力还起了债务,于是:

  “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跨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店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月月都得还一批旧债,借一些新债,这样来延缓清偿的时日。

  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撰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这样的生活继续了十年。第十年底,债都还清了,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

  玛蒂尔德夫人现在显得老了。

  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会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串项链,她现在是怎样的一种境况呢?

  谁知道呢?谁知道呢?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就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小说写到这里,似乎就已经可以结束了。

  这里面已经有了很多的意味,小说里的这位女士或许是因为虚荣,又或许是因为无常的人生和命运而害了自己,以至于造成了让她的生活变得非常沉重的后果,但作者似乎也并没有单方面地批判这位女士,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明了这位女士所具有的力量。

  即便犯错,即便遭受了人生和命运的愚弄,但总归是有弥补的决心和勇气。

  只是让众人感到意外的是,小说似乎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写了在还清债务后,玛蒂尔德又碰到了借自己珠宝的那位朋友,两人就此聊了一阵的同时,也是发生了这样的对话:

  佛来思节夫人停下脚步,说:“你是说你买了一串钻石项链赔给我吗?”

  “对呀。你当时没有看出来?简直是一模一样啊。”

  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几百法郎!……”

  听到这样的结尾,众人目瞪口呆之际,又忍不住等待了许久,可眼见那位朗诵小说的先生正要坐回原位,一直都没怎么开口说话的雨果终究还是忍不住开口道:“后续呢?后面怎么样了?”

  “我不知道,尊敬的维克多·雨果先生。不过小说确实是到这里就结束了。”

  感受着场上众人的目光,屠格涅夫一时之间也是觉得自己仿佛拿到了米哈伊尔体验卡,只感觉荣誉正不停向自己涌来。

  这样的感觉,米哈伊尔到底是如何才能继续保持谦虚的?!

  用心体会了一番这样的感觉,屠格涅夫发誓接下来他也要好好写作的同时,也是继续说道:“这篇小说的作者米哈伊尔·罗曼诺维奇说,到这里就够了,无需再写任何多余的东西。”

第127章 温茶写诗歌与总舵手

  一般来说,即便文坛里面有各种权威、各种小团体乃至各种龌龊,但在有些时候,一个作家终究还是得靠自己的作品说话。

  而有些作品由于题材和主题的问题,可能确实不能轻易辨别好坏,以至于要留给时间去评判,但像米哈伊尔交给屠格涅夫的这篇《项链》,就是属于那种稍微一看就能分得清好坏的小说。

  毕竟这篇小说的故事性就很强,再加上它那在这个时代确实非常惊艳的转折和留白,无疑能一下子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好不好几乎是一下子就能判断出来的。

  因此当屠格涅夫念完这篇小说后,他也真的是短暂地变成了巴黎这场顶级沙龙的焦点。

  即便屠格涅夫心里十分清楚这份力量并不属于他,但我屠格涅夫跟米哈伊尔可是好哥们!他小时候我还抱过他呢!有这样的关系在,那一定程度上代他享受这份关注也很正常吧?

  于是屠格涅夫便十分受用地享受起了这份关注,并且乐呵呵地看着这群先生为了小说里的剧情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这无疑是在讽刺当下社会盛行的虚荣与享乐风气,有人则是认为一位美丽的女士拥有这样的想法并不难理解,作者真正想要的表达的是人在命运的左右下那悲哀的处境。

  仅仅只是一连串失误,就让一对夫妻不得不忙碌了整整十年,失去了人生当中最好的一段年华,持有这种观点的先生也是开口问屠格涅夫:“这篇小说的作者一定是一个很悲观的人吗?或者说,他怀有某种悲观的思想,以至于在小说里不自觉地流露了出来。”

  听到这样的话,屠格涅夫的脑中却是忍不住浮现出了米哈伊尔事业初创时期的表现,那时的米哈伊尔背了一屁股的债,稍有不慎便会跌入万丈深渊,即便如此,米哈伊尔依旧是淡然地坐在椅子上,背靠阳光,用着最轻飘飘的语气说着最肯定的话:“我们会成功的。”

  想着想着,屠格涅夫心里面也有点微小的惆怅,想你了老米

  不过想归想,屠格涅夫还是笑着回复了这位先生:“他是我见过最乐观的人了,一整个圣彼得堡的冬天都不能将他压垮。”

  再就是还有的先生比较看重人物的丰富性和小说那精妙的留白技术,一直讲着这一点说个不停。

  而屠格涅夫在享受这份荣光的同时,倒也没忘记了为米哈伊尔扬名。

  于是在讨论小说的同时,屠格涅夫也是大吹特吹起了米哈伊尔,由于屠格涅夫确实很擅长吹牛逼,再加上米哈伊尔的故事确实传奇,因此在场的众人听得那也是一愣一愣的。

  “话说在圣彼得堡有一位将死的平民大学生米哈伊尔,他一朝出世便照亮了整个俄国的文坛,上可进入上流社会跟贵族小姐和夫人发生不得不说的故事,下可在民众之间来去自如谈笑风生,就连沙皇的大手也不能将他束缚住”

  有一说一,这样的故事确实足够传奇,再加上就在今年,法国文学圈的牢大兼巴黎炮王大仲马,也连载了他的《基督山伯爵》,一时之间那也是红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更让一众想赚钱的作家们一起冲上去开始模仿。

  这样的话,未尝不能将故事里这个俄国人换成法国人,然后再这么一连载

  这样的讨论持续了相当不短的一段时间,这可当真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事情。

  毕竟首先这是法国作家们的沙龙,结果众人却都围在这里听一个俄国人的故事,其次这可是雨果的聚会,要知道,对于这位傲慢的作家来说,他相当不能容忍他圈子里的核心讨论对象竟然不是他。

  而这件事说来倒是也简单,那就是端坐在那里的雨果在听完这篇小说后就也不自觉地听起了别人的讨论,稍稍思考了一会儿这篇确实不错的小说里值得重视和领会的地方,到了后面,他则也是不自觉地就听屠格涅夫吹起了米哈伊尔的牛逼。

  雨果毫无疑问也是同时代人当中的天才,十四岁的时候他就雄心勃勃地写道:“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事无成!”

  十六岁就能写出颇为优秀的诗句,二十一岁时出版了诗集后更是声名大振,并且同样是在这一年跟人合办了刊物。

  因此听了半天后,雨果实际上是听出了自己曾经的那段辉煌岁月。

  不过仔细想想,对方又是平民又是刚出道就能震惊文坛的,好像是比他.

  这么想想之后,这位大文豪似乎是终于想起了这是自己的沙龙,正当他准备用平淡的语调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之际,忽然又听到屠格涅夫这样说道:

  “他同样也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他写诗简直如同喝水一样简单,有一次在冬天的圣彼得堡,我们正在他那间寒冷的屋子里聊天的时候,女仆将两杯热茶给端了上来,说是热茶,其实在他的屋子里要不了多久就会冷掉。

  等茶的温度稍稍低了点后,我便赶紧催促他将热茶饮下,结果他不知道是想到了什么,留下一句:茶且放下,我去去便来。接着就跑到一旁的桌子上写东西了。

  我心想怎么能这样呢?等他写完再来喝茶那茶岂不是凉了吗?就在我想着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却是已经放下了笔,重新回到位置上喝起了茶,我清楚地看到,茶的一缕缕热气正弯曲着向屋顶爬去.

  而他这样写下的诗便是我接下来要念的这首。”

  听到这样的故事,雨果再一次愣住了,但是不等他想上一句:“这小子吹牛逼是吹得真大。”

  他就已经被屠格涅夫翻译过来的那首诗歌给吸引住了:

  “我爱你,比自然更多一些,

  因为你,就如同自然本身.”

  听得出来,即便在翻译的这个过程中势必会损失很多东西,但这无疑是一首杰出的诗歌,在巴黎的那些夫人小姐们那里,或许拥有着更加强大的杀伤力。

  除此之外,关于诗歌在这年头的地位,之前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可以说,雨果之所以能够在这个时代取得远比巴尔扎克更大更加具有权威的名声,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是一个诗人,并且写的还不错。

  顺带一提,大仲马和巴尔扎克也都是雨果圈子里的老熟人了,当1829年雨果同样在这个房间朗诵自己的新作时,大仲马显得特别激动,雨果刚刚朗诵好,他就一把抱住雨果举了起来,大声喊道:“让我们把你带上荣誉的宝座!”

  至于巴尔扎克,他看到众人对雨果的吹捧,则是感到很不以为然,同时又对吹捧的不是自己而心如刀绞。于是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属于是老阴暗批了。

  而说回现在,倘若那位年轻人只是一个写小说的也就罢了,但他竟然也同时写诗歌,并且真的能写的这么好,而且还如此年轻。

首节 上一节 66/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