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一股不知名的情绪出现在了这位庄严的中年作家的心里,以至于他再也不能容忍屠格涅夫继续说下去了。
他一喊停,场面顿时就安静了下来,即便屠格涅夫还在为没能继续吹牛逼吹个爽而感到遗憾,但想了想刚才自己引起的动静,屠格涅夫便打心底里为米哈伊尔感到高兴。
毕竟经过他刚才那么一说,在场肯定有不少先生已经记住了米哈伊尔这个名字,至于说他说的那些事情属实不属实,屠格涅夫表示他确实是艺术加工了那么一下,至于别人乃至后人信不信,那他可就管不了了。
但就现在看来,这样吹牛逼的效果确实不错,在场已经有好几位先生表示出了对于米哈伊尔的诗歌和小说的兴趣,虽说在雨果开口之后他们便不敢再多说些什么,但等这场沙龙结束,无疑已经有人找上了屠格涅夫。
而那些原本以为可能会听到语法错误的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早在小说刚刚念完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有点服了,听完那位俄国作家的事迹之后,就更有点坐立难安了。
因此当沙龙结束之后,他们便准备溜之大吉,只是很遗憾,屠格涅夫并没有忘记他们,而是很快就追了上来并且看样子是要跟他们再说一说之前没说完的事情。
被追上的这些年轻人:“.”
你不要过来啊!!
正当屠格涅夫在巴黎展开自己的复仇之旅时,在遥远的另一边,米哈伊尔也依旧在过着自己平平无奇的生活。
嗯,不过就是被读者威胁:“下一期杂志再不增加长篇小说的篇幅,我要你的命!”
被学监严密监视,偶尔还要上来打量米哈伊尔一番,被一些有点激进的大学生围着讨论社会问题,被人劝着去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发发财罢了。
尽管来吧,我米哈伊尔承受得住!
每当想起这些事,米哈伊尔便悲伤地往自己的嘴里放点吃的,也同样悲伤的在牌桌上稍微打打牌。
同时也琢磨起了明年的事情。
正如前面所说,米哈伊尔在这一年里做了太多的事,由于太过忙碌,米哈伊尔对这一年的季节变化都没什么太大的感触,只是当他回过神的时候,便发现这一年即将走向终结。
到了年底的话,事情其实反而变得更多了,首先杂志肯定不能停,该发稿子还是得发稿子,接着就是要查看一下杂志社的财务问题,然后可能还要在什么重要的日子里聚一聚。
再就是确实要规划一下让别林斯基出国养病的事情了,这样的顶级打工人,找遍俄国都未必能再找出来第二个。
顺带再提一提杂志的效益,虽然暂时还未计算出具体的数字,但只要大致估算一下,便会发现纯利润很有可能已经突破一万卢布了。
所有的这一切,米哈伊尔觉得当然要归功于杂志社众人的共同努力,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杂志社的很多人在知道这个数字之后,都是不由自主地感慨道:“这全都要归功于米哈伊尔先生的领导!”
一直以来都在垂拱而治的米哈伊尔:“.”
还挺心虚的,我怎么感觉我什么都没干
当然,硬要说的话,米哈伊尔虽然看似什么事情都没干,但只要有涉及到杂志的重大事情,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和帕纳耶夫在拿不准的情况下,往往是第一时间就来找米哈伊尔商量,并且到最后都是等着米哈伊尔来进行最终的决定。
而米哈伊尔虽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什么商业天赋,但凭借着脑中的那点东西以及对于历史的了解,他做出的决定,八成都是朝着好的结果发展,剩下那部分即便没有太好的效果,但至少不会往糟糕的方向发展。
这么一次次成功下来,涅克拉索夫等人早就已经足够信任米哈伊尔的判断了,并且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米哈伊尔就是我们《现代人》杂志的总舵手啊!没有他我们根本不知道究竟该驶往哪里好!”
除却这件事以外,将军写的大纲那件事倒是也暂时落下了帷幕,据娜佳所言,当将军邀请《祖国纪事》的老板克拉耶夫斯基来评价他写的大纲的时候,克拉耶夫斯基几乎是想都没想,立马就开始恭维起了将军绝妙的想法,并且还顺便踩了米哈伊尔一脚道:“您这样的想法不知道比那个米哈伊尔要高出多少倍!如果您愿意写,俄国文坛早就没那种毛头小子什么事了!”
对此将军只是谦虚地摆了摆手道:“还是要多给年轻人机会,米哈伊尔虽然年轻,但作品确实还不错。”
而既然是谈论将军的大纲,那么两人说着说着就不免赞美起了伟大的沙皇陛下,据娜佳所言,两人足足赞美了五六分钟。
等这件事告一段落后,眼见气氛正好,将军也是主动开口道:“既然你觉得不错的话,那我这部小说在《祖国纪事》连载的事.”
笑容慢慢消失的克拉耶夫斯基:“.”
有道是一码归一码.
第128章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虽然克拉耶夫斯基可能没有太好的文学鉴赏能力,但他总归是一家大杂志社的老板,还是能对很多文章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的,就比如将军的作品,克拉耶夫斯基只是大致扫了一下大纲,就能非常自信的表示,我是马桶,这就是
呕!
尽管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但意思就是那么个意思。
根据这样的大纲写出来的文章,至少无论如何是不能在《祖国纪事》这样偏文学的杂志上刊登的。
不过如果写这个大纲的人是丹尼列夫斯基将军的话,相当懂得审时度势的克拉耶夫斯基当然还是选择客套一波,毕竟虽然圣彼得堡里有很多将军,但即便是在这些将军当中,丹尼列夫斯基家都不算什么无名之辈。
可一旦谈到上刊的事,那就真要话又说回来了,毕竟短篇也就算了,大不了在哪一期悄悄塞进去便是,但根据这个大纲来看,这明显是一部长篇小说,这样的话,到时候将军的长篇小说连载完了,那么《祖国纪事》也就真的要完了。
这种情况下,比起卖将军一个人情,克拉耶夫斯基当然更加喜欢读者们的大卢布。
但拒绝归拒绝,如何拒绝却是一门真正的艺术。
开始的时候克拉耶夫斯基灵机一动,只想着来上一招祸水东引,于是开口便道:“我们《祖国纪事》杂志固然还不错,但比起历史悠久并且近来又重新崛起的《现代人》来说,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我建议您干脆就投《现代人》吧,这样您的作品肯定也能被更多的读者看到。”
这话当然就是捧杀了,实际上克拉耶夫斯基对《现代人》的崛起可谓是一万个不服,毕竟由一个毛头小子带领的杂志能有什么前途?噱头和运气罢了。
而与此同时,倘若是一位将军向那个年轻人开口,他可能就未必敢拒绝。
正当克拉耶夫斯基为自己的灵机一动感到有些得意的时候,将军却是很快就不无遗憾地开口道:“我有过这个想法,但是在此之前我的女儿就已经告诉我《现代人》已经没有足够的版面了,因为那位米哈伊尔在连载完现在这部长篇小说后,另一部长篇也已经在准备了。
他的长篇小说也是很不错的,我每个月都会看,所以就暂且让让这位年轻人吧。”
克拉耶夫斯基:“???”
真就这么巧?
而且您可是一位将军!您避他锋芒?!
最后就是克拉耶夫斯基其实真没想到将军竟然会爱看米哈伊尔的小说,毕竟米哈伊尔小说里描写的那些卑劣和可笑的人物,说白了圣彼得堡的大人物们多少都沾一点,只是可能在大部分情况下,越是大人物就越是没有自知之明。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接下来该怎么拒绝。
想到这,克拉耶夫斯基的额头多少就冒了点汗,虽然接下来他可谓是疯狂找各种听上去还不错的理由,但他前面奉承的有点过,以至于到了后来他怎么说将军都多少有点不高兴了。
尽管将军没说太难听的话,但心里面肯定也有点怨气,于是他索性就顺着刚才克拉耶夫斯基说《现代人》的话继续说了下去:
“行吧,其实我也并不一定真的要写,毕竟你知道,在圣彼得堡,拥有像我一样的地位和权势的人可不太多,我们这样的人每天光是为沙皇陛下办事就是全力以赴了,又哪来那么多时间去写一些东西呢?
不过你刚才的话的确没错,你们《祖国纪事》比起《现代人》来说确实不算什么,而且依我看,要是运气不好,接下来说不定还会变得更糟!”
克拉耶夫斯基:“.”
这话当然不是什么好话,但克拉耶夫斯基确实也不好说什么,只是所谓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于是克拉耶夫斯基干脆是又把这笔账算在了米哈伊尔头上,在心里面骂了米哈伊尔好几句。
而说起《祖国纪事》最近的经营状况,就像之前说的那样,能凭借多年下来积攒的名声和读者吃吃老本,但是如果真的要看数据的话,只能说是勉强稳住,完全比不上《现代人》的蒸蒸日上。
再就是《祖国纪事》在别林斯基出走后找来的首席评论家瓦列里安·迈科夫,这位才子年纪不大,却拥有足够明确的艺术观和文学观,并且能用一种还算吸引人的方式表达出来。
而对于克拉耶夫斯基而言,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位年轻人敢于向别林斯基这位在评论界赫赫有名的评论家发起挑战,他对别林斯基批评中残余的德国浪漫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深恶痛绝,也正试图通过这种批评超越别林斯基文化批评家的地位。
这一点尤为重要,毕竟假如《祖国纪事》依旧在有些方面按照别林斯基走之前的路子来,那不就正好说明别林斯基是正确的吗?
那么无论是从个人情感的角度还是杂志经营的角度来说,克拉耶夫斯基都是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对于这位确实有水平的年轻评论家,克拉耶夫斯基基本上还是比较满意的。
唯一不满的,则是这位评论家对于米哈伊尔的作品的态度,他明明敢跟别林斯基这位大批评家展开批评,可面对米哈伊尔的作品,他却是不止一次当着克拉耶夫斯基的面情不自禁地称赞道:“简直就是接近完美的作品!我宁愿拿我们杂志一年内发表的所有短篇小说去换他的一篇短篇小说!”
就连米哈伊尔那篇争议颇大乃至于在一些贵族青年那里成为了笑柄的《多余人》,这位年轻评论家在经过长久的思考后,还是忍不住叹道:“我总觉得,他对俄国社会未来的预见是很有可能成真的。”
克拉耶夫斯基:“?”
你到底是哪家杂志的人?
而且这位年轻评论家不光是私底下称赞,就算是在杂志这个应该战斗爽的地方,对方竟然也是写文章称赞了起来,并且放到了杂志的版面上。
结果就是那一期的杂志卖的确实不错,有读者还专门写信反馈道:
“我一直能感受到那位米哈伊尔的小说很好,但具体好在哪里,我却又说不上来。而像圣彼得堡的其他报纸和杂志,往往只停留于表面的吹嘘,看不到任何诚意。但是你们杂志这一期的评论写的非常好,完全夸到了点子上,请再多写一点这样的评论文章。”
因此不爽归不爽,但人总不能为了个人的喜好就不要读者的大卢布,克拉耶夫斯基目前奢侈的生活以及他的地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依靠《祖国纪事》的利润来供养的。
这便是《祖国纪事》最近这些日子的状况了,说起来克拉耶夫斯基也着实有一阵子没见过米哈伊尔了,虽然据说那位阴险狡诈的青年是在认真读书,但克拉耶夫斯基本人却是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
在他看来,《现代人》的每一次成功和《祖国纪事》的每一次失败,估计都跟这位喜欢藏在暗处的青年脱不了关系。
不过算算时间,因为马上就要到年末的缘故,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他大概会在某个约定俗成的正式场合跟这位年轻人见上一面,克拉耶夫斯基保证自己到时候一定会狠狠给这个年轻人脸色看。
当然,如果对方突然回心转意要给《祖国纪事》供稿,那么和蔼一点倒是也没什么.
就当克拉耶夫斯基情不自禁地幻想了起来的时候,与此同时,就在圣彼得堡帝国大学,学监阿列克塞对于米哈伊尔的看法,却和克拉耶夫斯基截然相反。
如果说克拉耶夫斯基认为米哈伊尔阴险狡诈,整天躲着不敢见人却依旧用无形的大手干尽各种坏事,那么阿列克塞就觉得米哈伊尔实在是有些过于光明正大了。
一般来说,大学里面常见的那种危险分子往往都是遮掩自己的行踪,然后私底下联系与自己有着相近思想的同学,再一起转入地下成立小组,接着便是想一些危险的东西乃至去做一些危险的事情。
但是这位米哈伊尔似乎并不是如此,面对学监乃至秘密警察的审视,是的,阿列克塞可以肯定大概率会有秘密警察已经关注到了这位学生,毕竟在现在的圣彼得堡帝国大学,可以说学生们只要谈论时政,总是会不自觉地引用某位作者的小说里的内容来说明他们想表达的思想。
偏偏他们想表达的思想大多还都是些危险的想法,这种情况下,不关注这位作者可能吗?
而且还有哪位学生像他一样,平日总是被一群学生给簇拥在中心?
总之就是在这样的审视下,对方偏偏表现得跟普通学生似乎并无太大的区别,正常的学习,跟人交流,偶尔还会参加一下正常的聚会。
硬要说有什么特殊的话,那就是对方的学习能力惊人,据说那些复杂的法律条文他只要看上那么一会儿,很快就能倒背如流,跟人交流所说的话虽然含糊,但好像总能让听的人觉得自己懂了点什么,至于聚会,虽然他依旧不说什么敏感的话题,但他似乎也是有意在锻炼自己应付这种场合的能力,可能是为了日后在官场上更好的升迁吧。
在这个过程中,他有时候说出的一些话,听起来似乎并不危险,但却是让有些年轻人听得格外激动,像什么:
“高高兴兴去战斗,去赴宴,不做忧郁的人,不做梦想的人,准备应付至难之事,就像去赴宴一样,要健康而完好。”
“自己满溢,自己降露,自己做焦枯荒野上的雨。”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单拎出来听似乎就还好,但是要是结合一下对方通过语言调动起的气氛来听的话,这些话确实让一些年轻人两眼放光。
虽然这是不好的兆头,但硬要说他在说危险的话,好像也不太对?
毕竟沙皇陛下的重拳主要还是落在政治议题和社会议题上。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法学生,他最近写的那个关于法律的荒诞故事《在法的门前》,开始的时候可能还只是法学系的学生们知道的更多一些,后来慢慢也就传到了更多人那里去。
而关于这个离奇的故事,无论是学生们还是有些教授都有着自己的猜测。
要学监阿列克塞自己来说这个故事,乡下人进不去法的大门,没毛病,臭乡巴佬,你什么东西还想进法的大门?滚回乡下种地去吧!
卫士不让他进,那是尽职尽责,收取乡下人的财物也没什么问题,乡下人主动给的,卫士又能有什么办法?
乡下人在法的门前老死了也是活该,认不清自己身份的人通常就是这个待遇,有时候说不定还得卡这种人一手,等他死了,一切不都结束了吗?麻烦事自然而然也就没了。
也就最后的结尾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除此之外,这篇几乎没有感情色彩的故事在阿列克塞这里几乎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但是不知为何,这样的一则故事在一些学生和老师那里却是激起了声势浩大的讨论,只不过这种讨论大多都是在私底下进行,在明面上,法学系的有些教授们对于这个故事可谓是提都不提,就算是学生们主动问了他们也就当没听见。
总之,在学监阿列克塞眼中,米哈伊尔这位学生并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说过什么出格的话,给人的感觉也不像是什么危险分子,但是不知为何,他总能让他身边出现一次又一次有点不太对劲的浪潮。
说实话,如果米哈伊尔是大一的话,那么即便他没犯什么事,学校大概也会因为出于怀疑和担心就让他直接滚蛋,可他现在剩下的学业实在是不多了,再加上他在校长以及其他一些人那里的关系,至少目前来说是苟了下来。
但不管怎么说,学监阿列克塞依旧要继续视奸米哈伊尔。
以上大致就是米哈伊尔这段时间在大学里的经历,事情很多,空闲很少,但米哈伊尔依旧为自己找了一些放空大脑的机会。
就像今天这样,米哈伊尔躲开众人,悄悄来到校园一处比较隐蔽的草地上,到了这里,米哈伊尔就也顾不上什么脏不脏的了,直接就躺在了草地上,虽然是躺着,但是米哈伊尔的手脚并不安分,而是直接在草地上开启了“游啊游”的模式。
米哈伊尔就这样放空了大脑,有时游啊游,有时又伸了伸懒腰。
在总有点不踏实的大学生活中,米哈伊尔就这样在草地上微微打了个盹。
第129章 老马与封建的发邪
随着年底将近,已经出国了好一段时间的屠格涅夫在准备回国的同时,也是先用写信的方式将自己这边的好消息传了回去。
毫无疑问,对于圈子同样也不大的法国文学圈来说,屠格涅夫能让米哈伊尔给他的小说在那样顶级的沙龙里面狠狠露了一波脸,那就意味着要不了多长时间,大半个法国文学圈的文人便都有可能知道。
尤其是在屠格涅夫的讲述中,俄国的那位米哈伊尔简直就如同先知在世一般,只要是他想干的事情,基本上是干一件成一件,他要不想干的事情,别人也干不成,有没有人反对他呢?有,但是很少,而且就是反对了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