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那帮文官,都是榆木疙瘩,完全没有领会他的善意。
不仅不配合,还纠集士子跟着一起瞎胡闹,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
文官这边的麻烦没解决,勋贵又给闹了起来。
李牧的这份折子,戳穿了他的所有谋划。
一旦给死去的文官定了罪,那么文官集团积累无数年的声望,都会一朝散尽。
内阁和六部这些大员,合谋算计勤王大军。
如果公开在世人面前,那是要捅破天的。
朝中格局被打破,沉寂许久的勋贵外戚集团,将再一次站上历史舞台。
无论皇帝是否愿意,都必须重用他们。
“陛下,息怒!”
“汉水侯距离京师路远,算算时间的话,差不多刚收到勤王大军覆灭的消息,就给上了这份折子。
京中最近发生的一系列的变故,汉水侯多半不清楚,否则也不会上这份折子。”
徐忠恩委婉劝诫道。
因为一份奏折之事,要处置李牧,纯粹是扯淡。
勋贵外戚暂时安稳下来,那是他们在上一轮斗争中,完成了预期目标。
但这不等于文武纷争,就已经结束。
大家都在暗中谋划,等待着下一场交锋。
在这种背景下,给一位勋贵系巨头扣上“逆贼”的罪名,估摸着勋贵外戚们都得炸锅。
被永宁帝视为威胁挑衅的弹劾奏折,落入勋贵外戚眼中,那就是拨乱反正。
“哼!”
“一句距离远不知情,就能掩盖大不敬之罪么?”
“如果不是嚣张跋扈到了极致,他敢上这样的折子。
哪里是在弹劾,分明是要逼着朕,给这些官员定罪!”
一阵怒骂之后,永宁帝渐渐恢复了理性。
大虞朝嚣张跋扈的武将多了,也不在乎再增加一位。
关键是李牧这一表态,将直接影响许多勋贵将领的立场。
大家都是从两广六镇中走出来的,舞阳侯也是他们的老上司。
这位老上司对他们不错,现在遭遇大难,于情于理都该给他讨回一个公道。
何况还有一众军中袍泽,也无辜死在了昌平之战中,那就更不能坐视不理。
前面是巨头们没表态,大家心里有想法,也不敢付出行动。
现在无需顾虑了,军中影响力最大的汉水侯站出来,公开表明了立场,大家只需跟上即可。
军中实权派表明立场,京中的勋贵外戚有了更大的底气,大概率还会找他闹一场。
至于局势变化,朝堂需要稳定,这些问题大概率会被无视。
永宁帝不认为,这些武夫的政治素养和战略眼光,能够高到哪里去。
“陛下,息怒!”
一众宦官齐声说道。
文官在闹罢朝,勋贵外戚同他对着干,永宁帝能够商议的只剩下宦官。
偏偏宦官们被前些年诛杀阉党的行为给吓住了,一个个都在谋求自保,根本不敢冒头。
“罢了,汉水侯弹劾之事,就当什么都没发生。
另外拟旨告诉汉水侯,管好都护府的事务即可,朝中大事不需要他操心。
把奏折抄录两份,分别发给成国公和镇远侯,试探一下他们的反应。”
永宁帝想了想说道。
遇上讨厌而又处理不了的人,那就打发远远的,眼不见为净。
尽管不认为勋贵们会犯上作乱,但该有的警惕之心,还是不能少。
“奴婢遵旨!”
“只是陛下,百官罢朝和宫门外那群书生怎么办?”
徐忠恩硬着头皮上前问道。
这两个群体,都是又臭又硬的石头。
幸好北虏围城,切断了其他地区读书人响应的渠道,能够动员的只有京师士子,不然场面还会增加十倍。
“放出风声,朕准备从一众官员中提拔有为之士,增补朝中出现的空缺。
同时告知外面的举子,北虏退去之后,朕会加考一场恩科,让他们赶紧回去复习。
如果有人不听劝,那就剥夺功名,流放岭南!”
永宁帝面无表情的说道。
同文官们斗智斗勇这么些年,他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知道这些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软肋。
第429章 灵光一闪
通州大营。
“李兄,你侄子终于捅出娄子啦!”
景国良一边说着,一边把抄录的奏折递给了李原。
从嘴角的笑容可以看出来,他的心情很不错。
正常人步入仕途,都少不了闯祸捅娄子,李牧属于例外。
入仕以来,四平八稳,步步高升。
这种顺利过头的表现,反而让人感到不真实。
一般来说,这种稳健型选手,搞出事情来绝对都是大事。
没有发生意外,李牧一出手,就捅破了天。
有了带头大哥,接下来勋贵系的将领的奏折,将堆满永宁的案头。
拦是不可能拦的。
李牧现在干的事,正是他们想干,却又没敢干的。
别看文官死了那么多,就以为下面人的怨气消了。
勋贵们多沾亲带故,死的可是九族亲朋。
除了对文官集团充满仇恨,对皇帝也充满了怨气。
老大带头给皇帝添堵,下面的人绝对会跟进。
上折子骂皇帝,不光是文官的专属,武将一样能干。
高层需要顾全大局,下面的人考虑不到那么多,大家更关注自身的利益。
如果不趁机闹上一场大的,往后这种事情,还会不断发生。
只有闹的足够大,让皇帝和文官知道厉害,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景兄,你真会开玩笑。
不就一份弹劾奏折嘛,我还以为多大的事。
安南远在数千里之外,不知京中局势变化,上这样一份奏折情有可原。
陛下,不也没说什么嘛,我们就当不知道。
下面的人要闹,那就让他们闹好了。
上几份折子而已,又不是什么大事。”
扫视了一眼奏折内容后,李原淡定的回应道。
以李牧现在的身份地位,上一份弹劾文官的折子,不算什么大事。
由此引发的政治后果,那属于意外事故,明面上不能算他头上。
一句“距离远,不了解京中局势”,就能把责任推的七七八八。
朝廷不可能因为一份弹劾奏折,就处理一名封疆大吏。
捅出的娄子,无非是惹皇帝不高兴。
哪怕是开国皇帝,要杀功臣都得提前布局,找一个像样的理由。
到了王朝中后期,擅杀功臣都是自毁长城。
无一例外,全部引发了灾难性后果。
李牧远在数千里之外,就算永宁帝有想法,也够不着。
世镇安南的册封,不是随便能够收回去的。
十恶不赦的罪名虽然不少,但能够和李牧沾边的却不多。
真想要动他,唯一能够发挥作用的罪名是“谋逆”。
皇帝敢用这样的罪名,那就是逼人家造反。
更糟糕的是逼反容易,平叛却找不到人干活。
南方各省军中骨干全是李牧的旧部,让这些人过去平叛,皇帝也不会放心。
辽东镇闹的那么凶,皇帝都能忍,何况一份奏折。
“你这是看热闹不嫌事大,陛下若是知道了,怕是会被你们叔侄气死。
不过闹一闹也好,让大家把憋在心里的怨气出了,免得后面惹出大乱子来。”
景国良一脸无所谓的说道。
勋贵集团得罪皇帝成为了定局,既然无法扭转,索性就懒得理会。
大虞朝最近几任皇帝都不长命,永宁帝上位之后,苍老速度肉眼可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估摸着过上十几年,大虞朝又会换皇帝。
到时候新君上位,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倘若永宁帝死咬着勋贵系不放,提前让太子上位,也不是没法操作。
大虞朝落水的皇帝多了,再增加一个,也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