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山河 第564节

  朝中虽然多酒囊饭袋,但内阁诸公,还是有些能力的。

  大虞是什么情况,他们最清楚不过。

  看似天下即将太平,实际上平静的下面,早就充斥着无数暗流。

  此时挑起文武纷争,就算不考虑大局,他们也要考虑失败的后果。”

  李牧摇了摇头说道。

  传统的卫所制度崩溃,取而代之的募兵制度,却是以武将家丁为核心组建的。

  在这种背景下,将领对军队的控制力,无疑是大大增强。

  可以说现在的募兵制度,就是军阀滋生的摇篮。

  名义上各地军队,都听从朝廷的指挥。

  实际上是因为各地官军将领听从朝廷的指挥,下面的士兵才听从朝廷的指挥。

  本质上现在的官军,就是披着朝廷军队外衣的将领私军。

  在极致的权力制衡下,朝廷才保持了对军队的掌控力。

  辽东系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军中高层和朝廷发生间隙,部队就变得不受控制。

  勋贵系的武装,情况也差不多。

  名义上是朝廷的军队,实际上的一线部队指挥权,都落入了一众勋贵将领手中。

  勋贵系四大巨头,只是这个利益集团的推出来的盟主,全靠威望约束一众小弟。

  出手打压勋贵集团,就相当于站在了这几十万军队的对立面。

  一旦政治游戏失控,这颗雷爆炸开来,大虞朝都得灰飞烟灭。

  如果永宁帝精明一些,看到了这些弊端,就该全力压制文武矛盾。

  加强对勋贵系将领的笼络,玩儿内部权力制衡,以维系脆弱的平衡。

  纵使册封勋贵镇守边界,也要等到论功行赏之后。

  正常情况下,还要搞一场盛大的政治作秀,把面子给足了。

  像现在这样急匆匆的下旨,前面的功劳都没给出一个说法,落入外界眼中就是皇帝薄待功臣。

  受委屈的可不光李牧一个,下面的一众将领,全部都没有获得朝廷论功行赏。

  或许未来会补上,又或许是直接被遗忘掉,总之这些都是很伤人心的。

  小插曲结束,李牧当即下令加强对安南的攻势。

  册封诏书明发天下,就没有收回的道理。

  尘埃落定,以往许多不能干的事情,现在都可以悄悄展开。

  相较于总督,都护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地方上的政务,也无需时刻向朝廷汇报。

  ……

  “杀!”

  随着主帅一声令下,安南地区战火再次燃起。

  在战功的刺激下,士兵们爆发出了无与伦比的激情,很快就将安南王的势力范围,压制到了西北一隅之地。

  “将军,该做出抉择了!”

  听到老友的催促,黄星文的眉头紧锁。

  局势的恶化速度,超出了所有安南人的预料。

  虞人似乎转了性,一心想着把他们消灭。

  为了结束战争,安南王都愿意割地赔款了,还是不肯罢休。

  “哎!”

  “国事多艰,我怎能在此时背弃陛下!”

  黄星文摇了摇头说道。

  对虞军的劝降,他也曾动心过。

  可是这些家伙太过傲气,一点谈条件的余地,都没有给他留。

  理智告诉他,现在就算投奔过去,依旧无法获得敌人的信任。

  别说是保住现在的位置,恐怕想要留在军中都难。

  “将军,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现在的安南国,就剩下西北这一小片地方。

  为了筹集钱粮,民间早就不堪重负,造反都成为了常态。

  以宣光地区为例,大军撤离过来不到半年时间,当地户口就减少了一半。

  如此倒行逆施,如何能够长久啊!

  将军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麾下的儿郎们考虑。

  自大战爆发到现在,安南国已经打光了一代人,现在连合格的兵员都难以凑齐。

  继续抵抗下去,虞军必定大开杀戒,实非天下之福。”

  叶泰鸿继续开口劝说道。

  西北各省多是贫困山区,当地物产极其有限。

  安南王现在的实际控制区内,人口不足百万,其中外来人口就超过三十万。

  除了要养活十几万大军外,还要养活官员、贵族们的家属,沉重负担压的百姓苦不堪言。

  穷兵黩武到了极致,稍微有点儿理智的人,都知道这种状态下的安南国无法持续。

  “叶先生,非我黄某人不知好歹,实在是我黄家世受国恩。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当与陛下共赴国难。”

  嘴上说的感人,可眉宇间的表情,还是暴露了黄星文内心的动摇。

  真若是要和安南国共存亡,根本不会在这里撕扯,早就下令斩杀使臣以表忠心。

  “将军,真乃忠义之人。

  不过效忠的对象,却是错了。

  自秦汉以来,安南就是中原王朝的一份子,一直到唐末乱世,才脱离出来割据一方。

  现在天下再次回归一统,乃大势所趋。

  跟着胡逆负隅顽抗,除了祸国殃民之外,与江山社稷而言没有任何好处。

  天下大义和个人私义面前,还请将军以大局为重。”

  叶泰鸿语重心长的说道。

  事实上,在几个月之前,他也是安南国的忠义之士。

  立场突然转变,纯粹是虞军打的太猛了。

  尚未反应过来,就变成了大虞的百姓。

  想要殉国,却被身边人给劝住了。

  为了抚平了内心的不安,在历史书中,他很快找到了心灵支柱。

  安南成了中原王朝的一份子,他的行为就是在维护王朝统一,这是天下大义。

  所谓背叛,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甭管别人信不信,反正他自己是深信不疑。

  靠着这套理论,他很快受到了虞军将领的赏识,成为了大虞体系中的一员。

  期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说了无数安南官兵投降大虞。

  宣光久攻不下,叶泰鸿和守将有旧,就主动请缨充当使臣劝降。

  “罢了!”

  “一切罪责,本将一力承担。

  为天下苍生计。

  本将愿率领城中守军,为天下一统做一份贡献!”

  迟疑了一阵子后,黄星文语气沉重的说道。

  原本他是想要讨价还价,获取更多利益的。

  可惜虞军不吃这一套,想要荣华富贵,那就加入仆从军到战场上去取。

  想要一下子身居高位,那是不可能的。

  安南都护府不养闲人,在证明自己的价值前,他们这种降臣什么都不是。

  更好的待遇没有争取到,反倒是他被叶泰鸿的大一统理论,给说服了。

  给自己的行为,套上了一层神圣外衣之后,投降的心里障碍一下子没啦。

  “将军弃暗投明,实乃天下之福。

  待天下重新统一,论功行赏之日,定然少不了将军的一份。

  ……”

  各种漂亮话,从叶泰鸿嘴中不断冒出来,直接把黄星文吹捧成了当代圣人。

  所有人都知道,这些都是假的,但架不住好用。

  类似的一幕,不断在西北地区上演。

  原本属于安南王的基本盘,正在被逐渐蚕食。

  在生死存亡面前,越来越多的安南官兵,认同了“大一统理论”。

  最直接后果就是安南王控制的地盘,在劝降浪潮中,急剧缩小。

  奠边府,安南临时陪都。

  看着手中的情报,胡新波眉宇间的愁容,就没有断过。

  层出不穷的叛徒,各种讨伐檄文,让他心神憔悴。

  手下人的背叛,给他带来的打击,比战场上的失败都大。

  “诸位爱卿,朕真是残暴之君么?”

  胡新波的问话,把众人吓了一跳。

  最近这些日子,发生的事情太多,国王承受的压力非常大。

首节 上一节 564/7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