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21节

  李治见众人说的差不多了,才提出自己的意见,道:“朕看,不如命名为隼州都督府吧。”

  阎立本问:“陛下,为何要取名隼州?可有讲究?”

  李治缓缓道:“据朕所知,原来的九州,名为隼人国,后来被和国所灭,才改名九州。我们用隼州为名,正可拉拢本地土人。”

  阎立本笑道:“陛下考虑深远,臣无异议。”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

  张柬之出列,道:“陛下,臣以为既要拉拢隼人族,可在隼州都督府任命官员时,优先任用隼族人。”

  李治道:“准奏!”

  刑部尚书窦玄德道:“陛下,隼州偏远苦寒,臣以为可以设为新的流放之地。让犯人在隼州挖矿!”

  李治那天与武媚娘商议后,正有这个想法,当即挥手道:“准奏!”

  接着,李治也在朝会上,提出给李廉开府之事。

  皇子十二岁开府,已成为常例,群臣自然不会反驳。

  这两件事商议完之后,鸿胪寺戴至德上奏了一事,跟百济有关。

  原来宝女王突然率领倭军撤出百济,扶余义慈兵力大减,接连打了几场败仗。

  如今已被黑齿常之的军队,围困在了光州城。

  然而扶余义慈最后的抵抗,竟出乎预料的顽强。

  黑齿常之攻打十日,竟无法打下城池,局势陷入僵持。

  其他支持扶余义慈的郡将,正在朝着光州集结,想要救援扶余义慈。

  等这些军队抵达光州,局势又可能起变化,所以扶余福信派人给长安的道琛写信,让他请求唐军支援。

  李治听了戴至德的话后,问道:“依卿之意,是否要支援百济?”

  戴至德道:“回陛下,老臣以为,眼下应当出手相助。扶余福信若能尽快统一百济,对我们也有好处。”

  郝处俊出列,道:“陛下,眼下我军主力都部署在隼州,熊津港守军不足三千,恐无力相助。”

  李勣出列,道:“陛下,老臣以为,既然已经与倭国达成协议,可以将隼州军队,陆续调回营州和熊津港,防止高句丽偷袭。”

  李治问道:“那隼州留多少兵力合适呢?”

  李勣道:“留一万兵力足矣。”

  李治却有点不放心,觉得一万人太少了,倭国可是不讲武德的,随时可能撕毁条约偷袭。

  “为了以防万一,还是留一万五千人吧,再多运送马匹军械过去。”他挥了挥手。

  郝处俊拱手道:“臣遵旨。”

  李治又问起倭国本州情况,得知新罗、虾夷和靺鞨,都在往倭国增兵,显然是不准备把吃到嘴里的肥肉吐出来。

  另外还有一个新情况,因为虾夷兵力都聚集到倭国,肃慎这个老六,竟然偷袭了虾夷的北苦夷岛。

  虾夷人也没有回援的意思。

  在他们看来,陆奥比北苦夷岛强得多,看来是准备换家了。

  话又说回来,眼下宝女王和中大兄依然在对峙,再这么拖下去,倭国想收复这些领土,会越来越困难。

  戴至德拱手道:“陛下,眼下倭国局势已对我们有利,应将注意力放在百济身上,尽快帮助余福信控制百济。”

  李治目光看向了王及善,后者当即出列,道:“陛下,臣以为百济之事,不必着急,应再观察一下情况。”

  戴至德愣道:“再观察什么?”

  王及善看了他一眼,道:“戴寺卿,扶余福信此人,不足为信,根据我掌握的消息,他已经暗中派人联系了高句丽,而且有对我们不利的一些小动作。”

  戴至德心中王及善是内领卫,消息肯定比自己灵通,便不做声了。。

  李治挥了挥手,道:“此事就依王卿之言。”

  几件大事商议完后,朝会很快结束。

  李治回到甘露殿后,立刻命人召王及善觐见,询问百济情况。

第396章 册封伯爵

  下朝之后,李治召见王及善,询问百济情况。

  扶余福信的话他信不过,所以想听一下金燕那边传来的真实情况。

  王及善答道:“回陛下,根据金燕传来的最新消息,福信的军队,确实在光州遇到困难。”

  “那依你之意,咱们要不要帮他?”李治问。

  王及善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了,沉声道:“臣以为不仅不能帮他,还应扶持金燕,立刻取代他。”

  “扶余义慈还未消灭,现在动手,是否太早了些?”

  “陛下有所不知,那扶余福信最近有很大变化。他起势时,任用大量马韩人,如今成势,却将那些马韩人冷落,再次重用扶余贵族。”

  李治表情一凝,听到扶余贵族,立刻联想到了高句丽。

  “刚才朝堂之上,你说扶余福信派人与高句丽联系过,是真的吗?”

  “是的。”王及善点头道:“这是金燕打探到的消息,福信派一个叫扶余全的大臣,悄悄北上,去了高句丽。”

  “扶余全是谁?”

  百济的情况,李治还算了解,扶余福信身边的人,他也大部分知道。

  扶余全这个名字,却是头一次听到。

  王及善解释道:“那扶余全也是百济王族,是扶余义慈的堂弟,他的妻子是泉盖苏文的妹妹。”

  “百济大臣之中,以此人与高句丽关系最好,每次扶余义慈派人出使高句丽,都会派遣扶余全。”

  李治挑眉道:“他是最近才投靠扶余福信的?”

  “正是。宝女王离开百济后,义慈军势大衰,士气低迷,正逢黑齿常之领兵杀来,扶余全主动请命,抵挡黑齿常之。”

  “结果义慈命他为统帅后,此人带兵反水,投靠福信。福信因此对他极为重用!”

  李治点点头,扶余福信重用此人,显然就是为了恢复与高句丽的关系。

  王及善接着道:“陛下,福信已经开始排挤金燕,任何大的决策和事务,都不让她参加。”

  “难道他猜到了金燕是咱们的人?”

  王及善道:“应该不是。福信不仅排挤金燕,对黑齿常之也多有提防。原本所有军队,都由黑齿常之统领,如今此人已被削了很多兵权。”

  李治若有所思的道:“如此来看,只要能威胁到他王位之人,他都开始提防了。”

  “依臣来看,此人权力欲极强,不希望任何人威胁到他的王位,包括咱们。”

  李治眯着眼,道:“所以他才派人联系高句丽,到时候想利用高句丽,来制衡咱们。”

  “陛下圣明。”

  李治问:“金燕如今在高句丽局势如何?”

  王及善道:“她在马韩人中的地位,已超过她母亲。不过福信已经收拾了所有马韩高层,这也导致,她无力再与福信对抗。”

  李治点点头。

  王及善接着道:“等扶余福信打下光州,必定威信大涨,到时候我们再扶持金燕对付他,也会麻烦不少。”

  李治摸了摸下巴,道:“那依你之意,眼下怎么扶持金燕为好?”

  王及善道:“臣想向陛下一道旨意,将金燕的地位,提高到福信之上!”

  “这样就行了?”

  王及善连声道:“以咱们在百济的威望,只要陛下明确支持金燕,福信手下应该会有很大一部分官员,投靠到金燕麾下。”

  李治道:“支持金燕倒无妨,朕只是担心,咱们前脚刚支持金燕,后脚福信就派人将她软禁。”

  王及善笑道:“陛下,百济人不是请咱们帮忙打光州吗?”

  李治看了他一眼,顿时明白了他的意思,可以借这个机会,派兵前往光州,表面打义慈,实则保护金燕。

  “派兵保护她倒没问题。只是金燕光靠咱们支持,毕竟不是长久之策。”

  王及善道:“陛下放心,金燕一直在暗中拉拢黑齿常之,她最近一次传来消息,说已制定好计划,有八成把握拉拢此人。只要有此人支持,金燕便能与福信分庭抗礼!”

  李治道:“需要朕做什么吗?”

  王及善拱手道:“陛下只需下一道旨意,嘉奖百济所有君臣。尤其重点嘉奖黑齿常之,让他和福信的赏赐一样。”

  “这样就行了?”

  王及善道:“是的,以福信多疑的性格,只要陛下下旨,黑齿常之这个前军统帅,肯定就做不长久了。”

  李治摆手道:“好,就依卿之言。”

  当天夜里,李治便下了好几道旨意,送到两省盖印后,由兵部加急送往辽东。

  刘仁轨得到皇帝最新旨意后,立即调主力返回营州驻扎,防止高句丽偷袭。

  姜恪也得到新命令,带领一万两千名唐军,回到熊津港驻扎。

  关于百济的旨意,李治也命人全部都交到他手中,由他与金燕联系,全权负责百济的事务。

  两人相继领兵离开后。隼州地区留下的唐军,只有一万五千人。

  这一万五千唐军,和姜恪的一万唐军,都是李治从长安调过去的羽林卫。

  这支军队不仅战力强,而且是唐军内部唯一的职业军队,有俸禄可领,适合长期驻扎海外。

  刘仁愿被册封为隼州都督后,下令将筑紫朝仓宫改为隼州都督府。

  他按照朝廷的命令,并未立刻出兵占领其他地区,而是派出使节,开始拉拢九州的隼人族。

  和族占领九州时间并不长,九州南部地区的各个令制国,依然由隼人族控制。

  九州各地区的守护率,已知道倭国将他们割让唐朝,又见唐人并未立刻动武,各地首领,纷纷前往隼州都督府,拜见刘仁愿。

  另一边,姜恪回到熊津港后,正准备领兵前往光州,却发现一件奇怪的事。

  原本港口附近,总有很多百济流民,想要前往大唐。

  然而这次回来后,却发现港口之外,只有商人来往,一个百济流民都看不到。

  姜恪朝留守熊津港的张副将一问,才知是扶余福信派人来过熊津港,禁止唐军将百济人转移去莱州。

  张副将没有理会他们。

  于是扶余福信派人将前往熊津港的所有道路,全部设卡,不准百济流民过来,想逼他们同意。

  张副将手下兵少,不敢擅作主张,只好向营州汇报此事。

  结果营州一直没有回消息。

  姜恪听了后,沉思了一阵,吩咐道:“立刻派人,驱逐那几个关卡的士兵。”

  张副将大声领命,当即率领军队,将各地关卡清除,有百济兵想要反抗,唐军直接斩杀,绝不容情。

  姜恪此时也不急着去光州了,驻扎在熊津港训练士卒。

首节 上一节 421/5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