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让亲生骨肉流落民间,都是皇上怎么也推卸不了的过错。
帝王,是永远不能有错的!
如此,赵阿哥恐怕这辈子只能享受阿哥身份带来的种种好处,而不能堂而皇之的进入族谱,更休说承欢皇阿玛膝下了。
惊叹真相之余,陈师爷却是浮出一个念头来,那就是赵阿哥新任粮道没多久,身边似乎没有得力的师爷帮衬。
自己恰好有几个好友正在找工作,若是能推荐过去,水涨船高不说,也能就此和赵阿哥搭上线,岂不美哉?
旋即想到那位御前侍卫去了江宁府,而江宁知府李大人的幕僚师爷跟自己都是好友,大家都是同一个“朋友圈”,须得赶紧派人去提醒一声,免得李大人不知这中间的门道乱说话,影响前程。
那边谟尔赓额继续负责任的从官方途径打听赵有禄风评。
曹振镛跟他说过要多听多看,不能偏信一家之言。
所以,江宁城中大小衙门谟尔赓额打算都跑一遍。
接待他的是江宁知府李尧栋,一听侍卫大人到他这里是打听安徽粮道的,李知府就犯了难,因为他和赵有禄除了惠民河工程有过交结,其它并无来往。
要说那赵有禄好吧,有点不甘心,因为那小子可劲把自己塑造为清官,获得江宁百姓一致赞誉,把他们这帮江宁本地官员给衬托的一无是处。
着实可恨。
要说不好吧,看这侍卫架势肯定还会到其他衙门打听,自己净捡不好的说也不妥。
斟酌一二,旋即定下基调,就是不怎么说好,也不怎么说坏。
中庸之道。
虽然江宁府的说法跟藩台大人的说法有点不同,谟尔赓额却没有表现多少惊讶之色,只认真倾听。
谈了片刻,师爷却闪现在侧厢很是着急的给府台大人使眼神,见状,李知府便借口方便过去一看究竟。
未想师爷却将一纸条塞入其手,打开来看,上面只写了八个潦草小字——“只能说好,不能说坏。”
“何人送来的?”
李知府疑惑看向自家王师爷,不解其意。
王师爷忙道:“藩台衙门陈先生命人送来的,说是藩台大人的意思,若大人不照这纸上说的做,他日恐有祸患。”
“这?”
李知府莫名其妙,他不说那赵有禄的好话就大祸临头了?
世上哪有这道理。
只思虑再三,再次回到厅中时话锋就立时转了:“说起来本官虽与赵有禄不熟,但其上任以后为百姓做的一些好事,本官还是知道一二的”
谈话结束后,李知府不无感慨道:“倘若咱大清朝的官员都如赵有禄这般一心为民,不仅是百姓的福份,也是朝廷和皇上之福啊。”
谈话结束,照例李知府奉上纹银160两。
谟尔赓额开心收下,前往上元县衙。
上元知县孔庆光是孔圣后人,得知宫中侍卫前来赶紧隆重来见,待知目的,当场便道:“赵大人是我辈学习之榜样,也是我为官之人当争先效仿的廉吏典范”
孔知县的师爷也是绍兴朋友圈的一员。
上元县如此,江宁县更是如此。
大小几个衙门晃下来,谟尔赓额收获的不仅是对赵有禄的五星好评和赞赏,还是满满一大袋纹银。
本是应该回客栈同曹振镛会合的,却被远处满城吸引,一想这城中除了江宁官员外,不是还有个江宁将军么。
没打算去两江总督衙门探访,因为离京时军机处有过嘱咐,此次密访要绕过两江总督衙门。
原因不知。
两江总督衙门不能去,没说江宁将军那也不能去。
满汉虽不隶属,但同在江宁城,江宁将军多多少少也应该听闻过赵有禄的事。
毕竟,这人是正四品道员,虽是安徽的官,但于江宁城中却仅次于总督、将军、布政,乃实实在在的四号位。
当下掉转马头直奔满城。
有宫中侍卫铁牌和身份证明在,自是轻松进入满城,同样顺利进入将军府。
同福昌一样,现任江宁将军永庆也不知宫中侍卫找自己干什么,待听对方是向他打听驻于城中的安徽粮道赵有禄为官如何,永庆不禁犯了难,不是不肯说,而是真不知道赵有禄是谁,因为他平日几乎不出满城,跟外城官员更是没什么交道可打。
都不知道是哪个,如何评价。
正欲实话实说时,永庆的幕僚董师爷却在其耳畔低语一句,永庆听后恍然大悟,继而轻笑一声道:“你问的这个赵有禄的确是难得一见的好官”
谈话过程中,江宁将军就差以人格担保赵有禄是个可堪大用的干吏能臣,希望谟侍卫能如实向皇上汇报此人。
谟尔赓额从江宁布政使司衙门、江宁知府衙门、上元县衙门乃至江宁将军府得到的反馈都是惊人一致——赵有禄是好官!
曹振镛自己从两家茶馆,一家酒楼了解到的信息也表明赵有禄是举世无双的清官能吏。
如果说官官勾结,整个江宁官场都被赵有禄收买这才说赵有禄的好话,倒不是不可能。
但那赵有禄难道还能把整个江宁城的百姓都给收买不成?
事实确凿,赵有禄的确是好官。
谟尔赓额的意思这就回京向朝廷如实汇报,曹振镛却本着小心谨慎念头决定再去粮道衙门看看。
百闻不如一见嘛。
其实也是心中对一个幸进小人突然变成人人称颂的清官廉吏实在不解,很想亲眼见见这个一年连升十级的幸运儿到底长啥样。
谟尔赓额叫曹振镛这一说也勾起好奇,便与之一同前往粮道衙门。
据百姓说粮道衙门不禁百姓出入,甚至为了方便百姓进去办事把大门都给拆了,二人到地方果然发现粮道衙门它赫然没大门!
再看百姓也是正常出入,根本无人阻拦,好奇之余拉住一出来办事的衙役,询问为何拆了大门不设门房,难道不怕歹人进去行刺么。
“贪官污吏才怕歹人,我家赵大人是众所周知的清官好官,怕什么歹人?”
衙役说完,以为二人是进衙门办事的,还好心给指了路。
“说的倒也有些道理。”
曹振镛嘴里如此说,心里却是有些不以为然的,这为官之人真要一点官威都没有,也是有损朝廷颜面的,也不合圣人教化。
说话间同谟尔赓额欲入衙门内瞧个究竟,这时却有一年轻人扶着一位老妇从衙门内走出,边走边道:“老人家,您千万不用谢我,要谢也是谢皇上,要不是皇上让我赵有禄担任这江安粮道,我赵有禄又岂能为你们百姓做事呢.这篮鸡蛋还请老人家带回去,我赵有禄是从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
说话间,将左手提着一只装满鸡蛋的竹篮塞到老妇手中。
第269章 停止工作,接受调查!
真人真事。
赵安承认自己有演的成份,但同时也可以拍着胸脯说他的确给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
比如眼前这个老妇就不是他请的剧团演员,而是真实群众。
赵安在接待期间得知老妇的儿子是在粮库搬卸时不慎被粮袋砸伤死亡,接连两任库大使都不予处理,也没有赔偿,更没有上面官员过问此事,导致老妇的儿子至今尸体都在棺材中无法下葬,因为买不起墓地。
其实这件事赵安完全可以不用管,清律没有工伤赔偿的相关规定,只说官办工程发生伤亡事件的,监管官员需受笞刑和降级处分;民间雇工伤亡,雇主承担相应民事赔偿。
老妇之子是在粮库搬粮受伤死亡,雇主是作为官府的粮库,不符合民间雇工伤亡赔偿条件,而官府对官办工程发生的伤亡是不负责赔偿的,只是对负责官员有惩戒。
也就是说即便赵安依法办事,老妇也得不到赔偿,他只能对江宁库相关人员做出笞刑或降级处置。
但这样做显然无法解决问题,接待时还得知老妇为了这件事曾到江宁其它衙门也反映过情况,结果无一不是被没有管辖权搪塞回来。
不能怪这些衙门,江苏的官的确管不了安徽的事。
道台接待日是赵安为了解决粮食系统内诸多问题专门设置的,不是做样子给百姓看的,所以这件事既然反映到他这里,那肯定要设法圆满解决。
因为他如果再不解决,很难说老妇会不会到更高级别的衙门反映问题。
如行政体系上的领导安徽巡抚衙门,业务体系上的领导漕运总督衙门。
哪怕事情是出在前任手里,且法无规定,但真让老妇到那两个衙门反映,于他这个现任官也是有些影响的。
尤其安徽巡抚朱珪是嘉庆的班主任,前不久刚刚在老太爷那给赵安上过眼药水,这要让朱珪知道此事,很难说朱老师不会借题发挥,给赵安扣上一个无能的帽子。
何况,他上个月顶着压力以督粮道名义行文淮北各地粮库,要求开仓放粮。
此事的执行者是在淮北地区巡视的通判郑符阳,关于淮北灾情严重的相关报告也是郑通判快马加鞭传回江宁的。
郑符阳的报告中指个别严重地区“寸草不生,举目荒凉”,“饥民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正是这些让人细思极恐的字眼迫使赵安立即下令放粮。
制度上,督粮道是无权下令开仓放粮的,督粮道管辖的粮库不仅是调节全省粮价的重要一环,也是各省用于赈济求灾的储备粮,需要由省级衙门统一调度。
真要放粮的话,程序上也是由地方官先报到府里,府里再报到省里,省里研究后再上报户部,户部奏请皇帝批准后再发文省里,省里再要求督粮道和地方予以落实。
整个流程下来,最快也要25天左右,而等灾民拿到粮食,则恐怕得一个月以后了。
交通和通讯水平以及官僚的执行效率摆在那。
事实上,赵安完全可以不管安徽灾情,毕竟他只是粮食厅长,不是安徽巡抚。
真饿死大片灾民,闹出民变什么的,也是安徽巡抚朱珪首当其冲,他这个粮食厅长私底下做些小动作拖一拖的话,弄不好就能让朱珪直接下台。
但,赵安没有这么做,也不耻这么做。
这么做,与前明的东林党有何不同。
为了一己之私,置国家百姓利益不顾,这本就是赵安极为唾弃之事。
诚如他给通判郑符阳的信中所说,“仓粮再重也不及百姓命重”,天塌下来由他这个道台大人一力扛之。
于是,在没有省里公文同意情况下,赵安下令淮北、淮南大小粮库13处统一放粮给百姓。
此举,有效缓减灾情,活人无数。
但后果却是库粮大面积亏空,粮道衙门内部统计显示至少亏空了70万石,而安徽全年给京师应输漕粮仅为142万石。
相当于赵安将一半应在五月送往京师的漕粮就地发给灾民了。
擅自开仓的结果清律也写的明明白白——“丢官自补粮款”。
就算丢不了官也要自补粮款,所以事后赵安个人得拿出几十万两银子来填这个亏空。
填不了,就不是丢官的事,而是杀头的事。
因此当赵安决定不经请示就开仓时,衙门内部一些机构负责人就劝说他慎重再慎重,哪怕再等几天也行。
“此何时也?犹拘泥于常法乎?速开仓!若朝廷问罪,吾家变产抵偿!”
深知早一天放粮和晚一天放粮关系无数人命的赵安,顶着丢官压力,不顾属员劝说,也不顾岳父丁太劝说,强行下令开仓。
岳父丁太无奈只好劝女婿让灾民领粮时打借条,等到了秋后再让灾民拿粮还,这样能少一些亏空。
“春天受的灾,秋后哪有粮还?还了粮,这冬天吃什么?莫不成叫灾民们明年继续受灾?”
赵安何尝不知岳父是为他好,但涉及百姓性命,也容不得他有半点官僚主义作风。
已经做好自填亏空准备,也相信朱珪即使再不喜欢他,也不会拿他开仓放粮一事来攻击。
朱珪,也是清官。
清官,岂不爱民?
好的方面是,得知粮道擅自开仓放粮后,安庆方面并没有发文斥责,而是命各地积极赈灾,看来这位朱老师没那么糊涂。
赵安这边则在收到京里通知后忙于应付考察二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