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187节

  说话的是三人中最小的年轻人,不无气愤道:“那帮看库的明知咱们百姓没粮吃,却死活不肯把粮食放给百姓,上面的巡抚衙门也说什么库粮不能轻动,谁要擅动就杀谁的头!可掌柜知道赵大人是怎么说的吗?”

  “赵大人说什么了?”

  不仅掌柜好奇,茶馆内所有茶客都好奇那赵大人说了什么,纵是曹振镛也是竖起耳朵迫切想知道答案。

  “赵大人说仓谷再重要,也不及百姓的命重要,只要能活百姓的命,哪怕朝廷事后杀他的头,他也无怨无悔.要不是赵大人及时下令开库放粮,我们村上不知要饿死多少人呢.”

  年轻人说完朝一众茶客激动叫道:“各位说赵大人是不是好官!”

  话音刚落曹振镛隔壁桌的一茶客就起身道:“若你说的是其他人我是不信的,但你说的这位赵大人我却是信的,因为赵大人的确是一心为民的好官!”

  又有一茶客拍案道:“不错,这位赵大人我也知道,自从他上任粮道以来,可着实替我们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我家门前那条臭水沟大伙知道吧,就是赵大人带头整治修理的,赵大人还为这条河起了个新名字,叫惠民河!”

  说到这,那茶客顿了顿,“啥叫惠民河,就是给咱们百姓实惠的河!要是天底下当官的都像赵大人这样一心给咱们百姓实惠,那这世道得好成啥样!”

  “要说赵大人呐,你们没谁比我更了解的。我家邻居就是在粮道衙门当的差,听他说赵大人为了替咱百姓办实事把自个的俸禄都捐了,结果家里一大帮子人没了吃喝用度,为了贴补家用,赵夫人竟从外面偷偷拿些女红活回去做。”

  “老齐,你说的这事都哪年老黄历了,有件事说出来你们都不信。就前几天经常在菜场捡菜叶的那个妇人你们知道是谁吗?”

  “是谁?”

  “就是赵大人的丈母娘!”

  “啊!”

  茶馆里惊声一片,堂堂四品道台的丈母娘都得出来捡菜叶,这赵大人得清廉到什么程度。

  莫不是海瑞海青天复生?

  曹振镛也叫茶客们说的这些事惊住了,怎么也无法将一幸进小人与茶客们所说的清官好官联系到一起。

  这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啊!

  可偏偏这些事是从百姓口中说出,由不得他不信。

  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茶客们的议论仍在继续。

  “我还听说赵大人每天三餐只吃豆腐清汤,所以有人管他叫豆腐道台。”

  “赵大人为了方便百姓到衙门办事,不仅把衙门大门给拆了,还定了死规矩,谁敢收百姓一文钱门包,就让谁滚蛋!”

  “粮道衙门大堂那口铁棺材你们看过没有,赵大人说了如果发现谁贪赃枉法祸害百姓,就把这人尸骨烧了放棺材里面,一直堆满为止。”

  “我可是亲眼看到赵大人好几次带人给附近居民打扫卫生,挑水劈柴的。”

  “赵大人就给我家挑过水,到饭点时我娘拉着赵大人非要请他吃饭,可赵大人却是死活不肯在我家吃饭,最后不得已才喝了我娘端的一碗水,说什么当官不为民办事,不如回家卖烧饼。”

  “赵大人说做人做官都要跟豆腐一样清清白白,只要心中装有百姓,百姓就会心向朝廷。”

  “.”

  一桩桩、一件件关于赵有禄为民办实事的事迹不断击打着曹振镛的内心,令得这位前户部尚书之子的官二代陷入深深迷茫。

  赵有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大人这种好官才是四品官,朝廷对他也太不公平了,照我说像赵大人这样的好官清官,得做总督巡抚才对!”

  “对,赵大人官做的越大,咱们百姓就越有福!”

  “我等有幸能与赵大人这样的青官同处一片青天之下,实是我等几辈子修来的福份啊!”

  “.”

  茶馆里每一个客人脸上散发的都是无比崇敬之色,也是发自肺腑由衷的赞扬一心为民的赵有禄。

  此情,此景,令得曹学士久久不能消化。

  粮道衙门内,被百姓赞誉为“豆腐青天”的赵安正在吃饭。

  在值房吃的。

  今天是道台接待日,赵安亲自接见各地前来粮道衙门诉苦诉冤的百姓。

  粮食系统不存在什么刑事冤案,就是多征少征以及敲诈勒索的琐事。

  但赵安的态度是百姓无小事,哪怕再小的事只要找到他,都要第一时间处理。

  忙的是天昏地转,以致连吃饭时间都要拿出来处理事情。

  吃的还真就是一碗咸菜炖豆腐,一碗豆腐青菜汤,以致前来诉冤的百姓都看的为之难过。

  有百姓关切道:“赵大人,您这天天吃豆腐,身体能扛得住么?还是吃点肉吧。”

  “本官有穿有住还有豆腐吃,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老乡,我们为官之人少吃一顿肉,你们百姓就能少一分负担啊。”

  好不容易到了下班时间,忙了一天的赵安是腰酸腿疼,好在接待日很是圆满,现场处理了七件事,此外批文下发处理五件。

  百姓相当满意。

  回到后衙,婉清就一脸不高兴的迎了过来,嗔道:“我哪会做什么手工活,你看看我这手都叫针戳成什么样了.我不做了,要做你让罗春兰去做,反正都是做给外人看的,谁做不是做。”

  说完,伸出细嫩右手给丈夫看,果然右手扎破了好几处,赵安看的很是心疼,一边将婉清小手合在掌心,一边道:“不行你就和娘一起去捡几天菜叶吧另外下次再做豆腐时别用猪蹄汤炖了,我都吃腻了,换成鸡汤炖,有营养。”

第268章 要谢就谢皇上!

  江宁藩台衙门这边,压根没社会经历的谟尔赓额竟坦承自个是奉密旨前来江宁察访赵有禄的。

  还说来的不是他一个,还有翰林院侍讲学士曹振镛。

  也就是说皇上为了调查赵有禄,不仅派出身边的贴身保镖,还派了一个相当于皇办副主任的贴身秘书过来。

  仅从调查规格而言,这虽然不是最高配置,但无疑也是相当重视的。

  福昌的理解是私生子事关皇家颜面,如果派宗室大臣前来调查,搞的沸沸扬扬对皇上的影响不好。

  而且事情传开,很容易让世人觉得皇上有点陈世美,就是有点薄情寡义,否则怎么可能让亲骨肉流落民间呢。

  所以,皇上这才刻意降低调查组的规格,以求减少舆论的负面影响。

  那么调查的目的是什么?

  表面来看是向地方打探赵有禄为官风评如何,实际是为进一步提拔重用作铺垫!

  一生求稳的福昌既先入为主知道皇上用意,自然毫不迟疑高度推崇赵安,尽捡好话说,就差给这位五福儿阿哥扣上大清第一清官、两江第一能臣的美誉。

  谟尔赓额不发表任何意见,作为毫无利益关系的中立第三方,他的任务就是如实奏报。

  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老实记录在案,不发表个人看法。

  这点,倒是不蠢。

  谈话结束,福昌很来事的命人奉上二百两程仪,拿了银子的谟尔赓额很是高兴,开开心心告辞。

  未几,陈师爷就过来向恩主报告情况,说来调查赵粮道的御前侍卫打藩台衙门离开后就去了江宁知府衙门,看样子是要继续打探关于赵有禄的事。

  “果然如此!”

  藩台大人一脸老谋深算,“看来赵道台用不了多久就会高升,说不定我大清朝继年羹尧之后又要出一位年轻的抚台大人了。”

  年羹尧当巡抚时是29岁,这赵有禄官方档案是22岁,22岁就能当巡抚?

  陈师爷难以置信,认为纵是赵有禄背后有和珅这条大腿,也不可能这么年轻就被重用为巡抚的。

  巡抚那可是管理一省的封疆大吏啊!

  “为何不可?”

  藩台大人觉得这再正常不过,因为另外两个皇上的私生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三福儿”福康安16岁任从二品户部右侍郎、镶蓝旗蒙古副都统,与巡抚平级。两年后也就是福康安18岁时以户部侍郎充军机大臣,副首相级别。

  “四福儿”福长安15岁任正红旗满洲副都统、领内务府大臣事,这个职务比巡抚高一级。虽然比哥哥进军机处任职晚了五年,不过福长安也是20岁就在军机处行走了。

  见习军机大臣意思。

  此后兼管户部、兵部、内务府、銮仪卫,内大臣、御前大臣.

  如今身上的兼职仅比和珅少一些。

  有两位福哥哥打的好样,“五福儿”22岁出任巡抚又有什么不可能的?

  真要论起来,皇上明显还亏待了五福儿呢。

  照三福、四福的晋升速度,五福现在至少也得是巡抚,或者进京任侍郎才对。

  福昌怀疑这是因为皇上是去年才知道有这么个私生子的缘故,而且也同这个私生子是汉人民女所生有关,如此就导致五福儿如今的升官速度远低于另两位“福儿”。

  陈师爷这边叫恩主的判断弄的简直是惊掉下巴,失声道:“大人,纵是此人真大有来头,他终归是一汉人,怎么可能”

  言外之意朝廷对汉人官员的任免选拔是有天花板的,那赵有禄背景再大,也不可能二十出头就当巡抚,怎么也得三十往后。

  通常情况下,汉人担任巡抚的年龄一般都是四十左右。

  年羹尧之所以29岁就出任巡抚,是因为此人并非汉人,而是汉军镶白旗出身的旗员。

  旗员和汉员的任用能一样么。

  “赵粮道不是汉人。”

  藩台大人轻声一笑,告知陈师爷去年赵有禄被皇帝恩赏籍入内务府包衣公中籍,所以现在赵有禄已经不是汉人,而是属于半汉半旗的“香蕉人”。

  论亲近程度,内务府的包衣籍可比满洲下五旗更近皇帝。

  此事也让藩台大人越发笃定赵有禄就是皇上私生子,入内务府包衣只是第一步,下一步皇上必定会将其抬入满洲上三旗。

  早些年皇上身边的纯惠皇贵妃苏氏原先便是民籍汉人,后被皇上赏内务府包衣籍,再全家抬入的满洲正白旗。

  搁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抬旗恩典通常是先抬入汉军八旗,再抬入满洲八旗。

  很少直接抬入满洲八旗。

  本朝乾隆爷打破了这个惯例,予抬旗恩典都是先入内务府包衣,再寻机晋满洲。

  原因是汉军八旗被裁撤怠净,事实上已不存在汉军八旗,故而只能让内务府的包衣公中佐领充当这个抬旗的“拐点”,或者说是台阶。

  不过内务府包衣抬入满洲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有军功。

  军功在别人那里或许是天大难事,但在“五福儿”这里,藩台大人觉得就是几封奏报的事。

  花花轿子众人抬,谁吃饱了撑的跟皇子过不去呢。

  陈师爷也有点懵,要恩主判断正确,那赵有禄的背景真就通天了。

  可什么样的背景能年纪轻轻出任封疆大吏,更惊动宫中侍卫前来暗访呢?

  一年连升十级,皇上特赐同进士出身,赏包衣籍、赐黄马褂.

  再加上自家这位从二品的藩台大人对赵有禄的刻意巴结,陈师爷再怎么反应迟钝也摸到了点门道,不禁咂舌道:“莫非这赵有禄同宫中有关?”

  还真能有关系,毕竟皇上几次南巡风流事不少,有皇子蒙尘遗落民间并非不可能。

  见陈师爷也猜到这一点,藩台大人顿生知己感,却郑重其事道:“此事先生心中有数即可,切勿外传,事涉皇家颜面,我等最好装聋作哑,免得惹来无枉之灾。”

  “是,是,学生明白,明白。”

  做了几十年师爷的陈师爷如何不晓得此间利害关系,那赵有禄哪怕真是皇上的私生子,他们也不能公开议论。

  这叫为尊者讳。

  除非哪天皇上主动认亲,要不然“赵阿哥”的身份就只能永远沉在水里不能浮上水面。

  都知道,就是不能挑破。

首节 上一节 187/2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