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拔出剑,只觉寒气逼人,锐不可挡,把他眼睛都看直了。
嘴上却嘟囔道:“兄弟的佩剑我怎么能要?赶紧拿回去,钢鞭送给你了。”
萧夏笑眯眯道:“这把剑叫无尘剑,是齐高帝萧道成的随身佩剑,曾被誉为南朝第一剑,梁武帝九把名剑中排名第一,它对我来说只是装饰品,不实用,我有寒霜剑,还有直刀,足够了,这把剑送给大哥收藏吧!”
杨昭大喜,居然是萧道成的随身佩剑,还是南朝第一剑,他的收藏阁就缺一把镇阁名剑。
绿豆眼睛笑起来更小了,“那我就不客气了,谢谢三弟!”
第143章 晋王崛起
暖阁内,杨坚听完了公孙晟的汇报,沉思片刻缓缓道:“启民可汗已经站稳脚跟,突厥方面已不足为虑,达头可汗虽然只剩数千部众,但吐谷浑一向不安分,朕就担心二者结合,会成为河西大患,爱卿此行任务艰巨,希望能给朕带来好消息。”
公孙晟躬身道:“一山不容二虎,这是微臣最大的把握,只要能让吐谷浑人不受蛊惑,他们必然会清醒,虽然有风险,但微臣不会让自己陷于危境,请陛下不用担心。”
犹豫一下,公孙晟又道:“微臣唯一担心就是七郎,陛下让他跟随微臣去历练,但这次风险太大,能否让他下次跟随微臣出使?”
杨坚摇摇头笑道:“不在风雨中搏击,他怎么成长起来,怎么成为朕的凌烟阁武士,你尽管用他,让他好好帮你。”
“微臣遵旨!“
“去吧!朕期待你的好消息。”
公孙晟行一礼,退了下去。
杨坚原本打算封萧夏为郡公,现在他改变主意了,等萧夏从吐谷浑回来再说。
天刚刚亮,三百名骑兵已齐聚朱雀门,还有主使公孙晟、副使虞仁孝,以及公孙晟的徒弟谢映登,另外还有十几辆大车,里面都是丝绸和瓷器,是天子杨坚送给吐谷浑王慕容伏允的礼物,还有他们的帐篷等物。
众人在等萧夏,虞仁孝低声道:“使君,他会不会不来了?”
公孙晟摇摇头,“还没有到约定时间,再等一等!”
时间刚到卯时一刻,只见有人骑马而来,谢映登激动道:“师父,他来了!”
萧夏果然来了,公孙晟眼睛一亮,只见萧夏头戴鹰棱盔,身披明光铠,腰配直刀,马鞍后挂着一副弓箭,后背一支点钢鞭,手提长槊,胯下一匹极为雄健的赤马。
公孙晟竖起大拇指赞道:“好一个英武的少年将军!”
萧夏歉然道:“穿盔甲稍微耽误了时间,希望没有迟到!”
“来得很准时,我们出发!”
队伍浩浩荡荡沿着西大街向金光门而去。
队伍沿着渭水北岸的官道而行,下午时分,抵达了始平县,队伍没有进城,就在城外驿站宿夜。
三百骑兵的首领是一名禁军郎将,叫做宋老生,年约三十余岁,身材魁梧高大,使一把八十斤重的砍山刀,有万夫不当之勇。
萧夏当然知道宋老生,隋末名将,最后死在李世民手中。
队伍在驿站住下休息,宋老生便找到了萧夏。
“萧公子,你这支槊不错,能否让我上手试试?”
萧夏微微笑道:“请便!”
宋老生抓槊杆,顿时吃了一惊,“这这是实心铁杆!”
一般的槊杆用细木条胶合而成,再反复浸油,使它异常轻便坚固,非常灵活,一直倍受历代武将推崇。
但并不是所有的槊都追求轻便灵活,随着铁甲的兴起,对兵器破甲的要求越来越高。
能刺能砍渐渐成了槊的主流,而且必须要有足够的重量才能破甲。
梁武帝的折树槊就是一支典型的破甲槊,光槊头就重三十余斤,长达一尺半,前端锋利,槊脊厚实,两边都开刃,用密度极高的镔铁打造,可以轻易将敌将的铠甲刺穿劈开。
萧夏这支槊用了实心铁杆后,就不会出现头重脚轻的感觉,但整体重量就上去了,对武将的力量要求很高。
“请问萧公子,这支槊有多重?”
“一百二十斤左右。”
宋老生暗暗咋舌,一百二十斤的铁槊,这少年是猛将啊!怎么从未听说过。
宋老生舞动长槊,果然有些吃力,他把长槊放回去,心中对萧夏刮目相看。
“公子是江都萧家,还是晋陵萧家?”
萧夏笑了笑道:“江都萧家!”
宋老生立刻明白了,晋王妃的娘家,这位少年跟随去吐谷浑,必然是晋王的安排。
宋老生再次抱拳笑道:“在下宋老生,禁卫郎将,很荣幸和萧夏同行!”
“彼此彼此,我也早闻宋将军之名!”
次日天不亮,队伍再一次启程,向陇右方向而去。
长安太极宫,晋王杨广对父亲杨坚道:“关于上元夜元师泰被杀一案,微臣要求大理寺卿张虢严查,也给了他时间,最后他给递交正式调查报告,父皇看到了吗?”
杨坚点点头,“在朕的御案上,朕还没有来得及看,报告有问题吗?”
杨广隐忍了三天,等正式报告递交到天子手上后,他开始发难了。
“回禀陛下,张虢在报告中下的结论是元师泰被凤翔大盗刘环所杀,然后列举了很多证据,且不说把罪责按在刘环身上合不合理,但儿臣在审核的过程中,发现张虢在证据上造假,而且是最关键的一个证据。”
杨坚取过桌案上的报告,翻了翻问道:“哪里造假?”
“回禀父皇,列举凶手是刘环的第一条理由,目击者看到凶手左脸有一道三寸长的刀疤,和大盗刘环吻合,给儿臣的报告中还附上了目击者口供,但儿臣发现这是一份被篡改的口供,儿臣找到了最原始录的口供,上面并没有脸上一道三寸长的刀疤,后来儿臣又找到了目击者,一个小摊贩,儿臣向他询问,他也一口否认,根本没有看到三寸长的刀疤,也就是说,张虢为了交差,伪造了证据,父皇,案子查不出来很正常,很多大案都不了了之,甚至成为历史之谜。
但伪造证据,编造一个假凶手,这个性质却很恶劣,尤其还把报告交给了父皇,这就是欺君罔上,微臣特此弹劾大理寺卿张虢,恳请父皇将其罢官免职。”
杨坚作为帝王,讲究权力平衡,他将次子重新启用,让其主管刑律,就是希望他能制衡太子,或者说和太子竞争,这是所有帝王最常用的手法,也叫帝王心术。
他甚至把自己的佩剑都给了杨广,虽然佩剑不是尚方天子剑,并没有什么权力象征,但它是一种态度,就是杨坚表明自己支持次子控制大理寺的态度。
他绝不希望太子继续控制大理寺,态度给出来了,就看次子晋王有没有手腕拿下大理寺,如何连区区大理寺都拿不下来,那晋王还怎么和太子斗争?
杨坚点点头,“你把弹劾书以及证据留下,朕好好看一看,如果属实,朕绝不轻饶!”
杨广将证据承上,杨坚又赞许道:“国子监查得不错,抓出一批蛀虫,为朝廷挽回数万贯的损失,朕已下旨,将国子监丞李如意杖毙,其余贪污三千贯以上的官员也一并处死,这对朝廷百官也是一个极大的震慑。”
“儿臣感谢父皇认可!”
杨坚又笑道:“如果张虢作假,朕不会饶他,你有没有新的大理寺人选推荐?”
“回禀父皇,大理寺少卿王秋在审查国子监贪腐案表现突出,立下大功,儿臣极为欣赏他的才能,儿臣推荐他接任大理寺卿。”
杨坚想了想道:“朕记得这个王秋原是长安县令,是杨素推荐他为大理寺少卿吧!”
“父皇记忆很好,正是如此!”
“朕知道了,朕会考虑,你退下吧!”
“儿臣告退!”
杨广起身告退,走到门口时,杨坚又叫住他笑道:“让小七郎一起出使吐谷浑,其实是朕的安排,让他好好去磨砺一番!”
杨广浑身一震,连忙躬身道:“感谢父皇对他的栽培!”
当天晚上,大内传出圣旨,大理寺卿张虢在调查云师泰被杀一案中弄虚作假,有欺君罔上之嫌,罢免其大理寺卿之职,贬黜为陈仓县尉,大理寺卿由少卿王秋接任。
而大理寺少卿则是破格提拔江都县尉萧瑀接任。
这个消息震动朝野,比之前的国子监贪污案更加让人玩味,很多人都意识到,这次晋王真的重新崛起了。
第144章 落入陷阱
早春二月,陇西的冰雪虽然开始融化,但天气依然十分寒冷,冬天的气息还没有消退。
越往西走,人烟越是稀少,县城相隔也越来越远,所见之处都是重重叠叠的山脉,道路艰险,队伍行走缓慢。
这天中午,队伍进入了西平郡境内,萧夏担忧地望着数十辆大车,他们已经换了三次大车,眼看大车又要散架了,这种高低起伏,坚石遍地的道路,越野车都要散架,更不要说木轮车了。
忽然‘咔嚓!’一声,一辆轮轴断裂,眼看大车要倾翻,众人早有防备,一起扶住了大车。
数十辆大车仿佛有默契一般,一辆大车出事,其他大车也纷纷出事,一连十几辆大车都趴了窝。
长孙晟叹息一声,前面再走十几里就进入河湟谷地了,偏偏在这个地方出问题。
无奈,他只得下令道:“原地休息!”
士兵们纷纷下马,开始埋锅做饭,萧夏也带数十名士兵去前面小河打水。
长孙晟叫来一名心腹,取出使者金牌给他道:“前面六十里外便是湟水县,你带着几名士兵去县城向驻军求援,速去速回!”
“卑职遵令!”
手下带着几名士兵骑马疾奔而去。
这时,萧夏带着数十名士兵打水回来,一名士兵跑来道:“萧公子,长孙将军请你过去。”
萧夏放下水桶,向主帐走去。
五十多顶帐篷已经撘起来了,其中最大的帐篷就是主帐。
萧夏挑开帐帘进了大帐,只见几个重要人物都到了。
长孙晟摆摆手,“萧公子请坐!”
萧夏在谢映登身边坐下,谢映登年约二十岁,身材高挑,皮肤白皙,出身江南谢家,历史上他是瓦岗名将,著名的神箭手,得到了长孙晟是真传。
谢映登低声道:“师父在讲此行的目的!”
萧夏连忙凝神细听。
“我们连续三次用兵漠北,去年终于彻底击溃了步迦可汗,可能有人不知道,步迦可汗就是从前的达头可汗,隋朝的劲敌。
现在整个草原各族都归降了启民可汗,步迦可汗穷途末路,逃到了吐谷浑,很明显,步迦可汗就是打算依托吐谷浑东山再起。
我们此行的任务就是说服吐谷浑把步迦可汗交出来,如果不交,那么隋军就要进攻吐谷浑,这就是先礼后兵,我们就是礼,所以我们的风险很大,一旦吐谷浑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很可能就会把我们扣下做人质,搞不好还会有性命之忧。”
众人都沉默了,萧夏举手问道:“吐谷浑和我们有仇怨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
长孙晟看了一眼道:“吐谷浑和大隋没有什么恩怨,但他们和大隋有利益冲突,就是河湟谷地,这是整个河湟最好的一块土地,位于黄河和湟水的交汇处,这里可以种植小麦,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每年出产的小麦不仅可以养活当地百姓,还能支撑十万大军。
这一大片土地地势平坦,是水热皆好的农业区,传统上属于汉人,西面的大片牧区属于羌人,从汉朝以来就是这样划分的,但吐谷浑并不接受这个划分,他们一直要求把河湟谷地分一半给他们,但我们不可能开这个口子,一旦开了这个口子,我们不仅失去了战略防御,还给了对方一个合法的借口,我们就会很快失去河湟地区。”
“请问将军,我们现在和吐谷浑处于交战状态吗?”宋老生问道。
长孙晟摇摇头,“吐谷浑很想出兵夺取河湟谷地,但又害怕隋军的强大,现在就处于一种敏感的平衡状态,朝廷就担心步迦可汗进入吐谷浑后,打破这种平衡。”
“是不是朝廷并不愿开战,想继续保持这种平衡?”萧夏一针见血问道。
长孙晟点点头,“我们连年对突厥作战,军队疲惫,财政负担十分沉重,朝廷想休养生息几年,更何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如果能通过交涉手段达到目的,那就没必要出兵。”
次日上午,湟水县守军派来五百头骆驼用来替换大车,长孙晟大喜,用骆驼换了大车,队伍重新出发,穿过了广袤的河湟谷地,向赤岭而去。
赤岭就是今天青海湖边的日月山,是隋朝和吐谷浑的分界线,同时也是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
隋朝在赤岭以东驻扎了两万大军,同样,吐谷浑也在赤岭以西驻扎了数万大军。
隋朝使团穿过了赤岭山口,一下子进入了高海拔地区,农田消失,到处大片草原和一望无际的大山。
此时已是二月下旬,他们已经走了整整一个月,高原的冰雪也开始融化,嫩草从从土地里钻出,远处山上虽然还有冰雪覆盖,但到处都弥漫着泥土气息,隐隐透出那么一丝暖意。
队伍沿着西海缓缓而行,一望无际深蓝色水面仿佛是神灵居住之处,美得让人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