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395节

  萧夏笑道:“你忘记我了,我可是知道你的,隋末十八条好汉,第一条好汉,赵王李元霸,手提八百斤雷鼓瓮金锤,第二条好汉,天宝大将.”

  杨勇的眼睛忽然亮了起来,紧紧抓住萧夏,声音低微道:“我知道了,你和我一样,我是杨世杰,苏州的说书先生,康熙三十年,我想起来了,你是老二的私生子,你也是和我一样的人,我想起来了.”

  杨勇双腮发红,眼睛格外明亮,紧紧抓住萧夏,呼吸急促而激动。

  “夏儿,我是不是要回去了?”

  萧夏点点头,“大伯,你是要回去了。”

  “我我会回到什么时候?”

  “就是你落水的时候,一切都没有变。”

  “可是.可是我不会游水。”

  萧夏拍拍他的手,“放心吧!有人会救你。”

  杨勇忽然无力地平息下来,嘴里轻轻念道:“对的,苏州小船多,有人会救我,有人会救”

  他手轻轻一松,慢慢闭上眼睛,溘然长逝。

  萧夏站起身,静静注视杨勇片刻,从说书先生到野心皇子,最终南柯一梦,萧夏长叹一声,回头对明成天师道:“按照道家礼仪,以天师的身份将他安葬了吧!”

  萧夏的马车在天街上缓缓而行,一千骑兵前后护卫,萧夏还沉浸在杨勇去世的伤感之中,他并不是伤感前太子杨勇,而是伤感一个和他同样的穿越者去世了。

  杨勇无疑是个失败的穿越者,穿越者的优势在于多了千年的认知,但对于杨勇而已,这种认知是不存在的,他和隋朝人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隋朝人。

  他唯一的认知就是被他说烂了的《隋唐演义》,所以他知道杨广会取代自己,也知道李唐会取代隋朝,但最后还是没有用,一个平庸的人,在哪个朝代都是平庸者。

  杨勇是一面镜子,让萧夏看到了自己不抗争的下场,他必须抗争,必须用改变历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一刻,萧夏终于做出了决定,他要改变历史,成为大隋的第三代君王,他要出动出击,拿下河东道,彻底断送李渊建立唐朝的希望。

  十天后,萧夏接见了从长安赶来的元孝矩。

  以前,萧夏是以朋友的关系和元孝矩平起平坐,而这一次,萧夏完全以上位者的姿态接见元孝矩。

  萧夏在紫微城仪鸾殿接见了元孝矩,萧夏坐在高高的皇位上,俯视着被侍卫领进大殿的元孝矩。

  元孝矩走进大殿,望着高高坐在龙榻上的晋王,他忽然明白了,他现在是在觐见天子。

  这种情形元孝矩也考虑过,但他把这种情况放在最后,他觉得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没想到他认为最不可能的情况,却偏偏发生了。

  元孝矩没有选择,只能按照觐见天子的礼仪,上前跪拜行大礼,“微臣元孝矩拜见摄政王殿下!”

第724章 最后机会

  元孝矩虽然没有官职,但爵位还在,他自称臣没有问题。

  萧夏以天子的礼仪召见他,就是在告诉元孝矩,自己要称帝了,给元孝矩最后一次站队机会。

  他相信官场老油条元孝矩能懂自己的意思。

  “元家主辛苦了,赐坐!”

  “谢殿下!”

  有侍卫拿来椅子,元孝矩坐下。

  萧夏又笑问:“请问元家主,现在河东战况如何?”

  “回禀殿下,河东战役依旧激烈进行,增兵五万到河东后,战局有了进展,唐王军已攻占河东城,但很难再向前推进,听说对方也增兵五万,双方处于一种胶着状态。”

  “那陇右那边投入多少军队?”

  “依旧是八万军队!”

  萧夏点了点头,“之前我给世子提了一个建议,建议唐王军暂时撤回河东之军,集中兵力攻打陇右,拿下陇右后,再掉头打河东,他们没有采纳这个方案吗?”

  元孝矩欠身道:“据微臣所知,世子确实提出了这个方案,但唐王和军方都没有接受这个方案。”

  “为什么?”

  “原因很多,首先世子比较诚实,他承认这是殿下提出的方案,唐王心中不喜,认为殿下别有用心,其次就是军方提出的理由,攻下河东城很艰难,损失了上万士兵,军方绝不会断腕放弃。

  但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军方派系问题,一边是长孙顺德、刘弘基、殷开山等人为首的河东派,一边是屈突通、杨恭仁、宇文成都为首的陇右派,这两派都各有十万军队左右,一直都有点针锋相对,把河东军撤回来去打陇右,河东派不愿意,陇右派也不愿意。”

  “之前不是宇文成都率三万军去支援河东吗?”萧夏笑问道。

  “早就换人了,现在是李孝恭率八万大军反攻河东。”

  萧夏缓缓点头,自己给他们提了一个唯一能翻身的建议,没想到竟然被三方否定了,那就不要怪自己不讲情面了。

  “请问元家主,李渊自立王朝之事,有说法吗?”

  元孝矩想了想道:“据微臣所知,唐王登基会在两种情况下有可能发生,第一种便是疆域稳定,军事节节胜利,众望所归,第二就是现在的政权丧失了合法性,比如殿下登基,大隋众望所归,唐王再守那个隋王朝就没有意义了,他必然会建立自己的王朝,不过还有第三种可能!”

  “家主请继续说!”

  元孝矩欠身道:“第三种可能就是长安朝廷解散,但唐王并没有登基,而是以唐王名义上臣服殿下,继续维持自治,这种情况除非是殿下用强大的军事实力压制住了唐王的野心。”

  萧夏暗暗佩服元孝矩看得深,这恰恰就是萧夏想做的事情。

  接见时间不会太长,但始终是萧夏掌握了话题,元孝矩根本没有表达自己忠心的机会,到最后,萧夏淡淡道:“过去的事情就让它成为过去,一个新的文治时代就要开启,我建议关陇贵族尽快转型,从武型转为文型,以科举进入仕途,渐渐成为新的世家,从一个紧密集团转变为河东那样的分散世家,这是你们各个家族的长久之道,也希望你们不要落后于时代,最后被时代淘汰。”

  萧夏的态度已经非常鲜明地表达出来,他不会再追究汉中兵变,但他不会容忍关陇贵族继续维持下去,必须要解除一切武装,从贵族转型为世家,从尚武改为尚文,从集团改为分散。

  改型成功的家族就能长久下去,顽固不化的家族会被时代淘汰,具体怎么一个淘汰法,萧夏没有明说,但如果现在这样继续藏匿几十万件兵甲,那肯定是死路一条。

  停一下,萧夏又道:“前太子杨勇今天已经去世,灵柩停在明义坊的三清宫内,他曾经是你的女婿,你去送他一程吧!”

  元孝矩默默点头,“微臣这就去!”

  元孝矩心事重重走出皇宫,他站在天津桥上望着刚刚修复好的桥梁,比从前更加壮观,更加宽阔,他忽然意识到,大隋何尝不是和这座一样,被炸毁了,但又重新修复了,变成一个更加强大的王朝。

  元孝矩忍不住仰头长叹,真的要变天了,每个家族的命运只能靠自己掌握了。

  几天后,长达百里的船队终于抵达了洛阳,对洛阳百姓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支船队的存在,当船队从洛水入城,满城都轰动了,数十万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亲眼目睹这壮观的一幕,进城的几百艘大船只是极少一部分,但艘艘都是万石大船,给洛阳百姓带来极大的震撼。

  进城的船只基本上都是官船,晋王一家的船只是一艘龙船,在船上修建了楼阁的船只,除了主船外,还有几艘运送下人以及装载财物的辅船,晋王一家连同乳娘、女侍卫、侍女等等共有两百人左右,很快有大车将他们接进了皇宫。

  而南岸则十分热闹,搭建了十几顶大帐,这是接待大帐,这里面有个有趣的地方,拿就是除了高层官员的官宅外,其他中低官员的官宅都是抽签决定,不给选,都是自己抽签决定。

  比如你是五品官上阶,按照规定可以拿到五亩的宅,那么十几名五品官上阶的官员都会聚在一起,大家各抽一座官宅,面积、配置都一样,只是地段不同。

  这样就保证了公平,抽到稍差地段的宅子,也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不过也不用气馁,升官或者外放,官宅都会变的。

  抽签也只有这一次,以后朝廷正常转运后,官宅增补分配,就会按照制度来决定,容不得个人选择。

  九品官是两亩宅、八品是三亩宅、七品和六品都是四亩,五品以上都是大宅了,另外候补官和重吏,这些低级官吏都是一亩宅。

  韩孝基目前出任军器监弩器署令,弩器署研制弓弩以及投石机、弩砲等大型进攻武器,署令是从五品官员。

  韩孝基带着妻子和儿女找到了从五品大帐,让妻儿在外面等着,他走进了大帐。

  大帐内已经有二十几官员,他这个级别的官员比较多,署令基本上都是这个级别。

  韩孝基校验了身份,得到一份迁徙手册,手册详细告诉他接下来几天的朝务安排,比如明天是发俸日,手册就会告诉他去哪里领俸禄,还有他们生活福利怎么安排,第三天去哪里报道等等等等。

  韩孝基又得到一块铜牌,这就是官宅抽签牌,他来到一张桌前,把铜牌递给一名官员,官员指着桌上二十几只完全一样的白信封笑道:“自己选一个信封,都是密封的,一旦拆开就不能反悔了,信封里就是你的官宅,我们会安排马车送你和家人过去,你们的行李会有士兵送上门。”

  韩孝基默默念了几句,选了第七个信封,他的生辰日是七月初九,小名叫七郎,七是他幸运数。

  韩孝基撕开信封紧张地看了看,崇业坊,他顿时大喜,洛阳的二等地段。

  一等地段是天街两侧第一排和北城紧靠皇宫的几个坊,二等地段就是南城天街两侧的第二排和第三排坊,崇业坊就是第二排坊。

  官员给他登记了住址,笑眯眯道:“领家人到大帐旁等候,很快就有马车送你们去新家!”

  韩孝基连忙出了大帐,妻子岳氏迎上来问道:“抽到哪里?”

  “南城的崇业坊!”

  岳氏顿时欢喜得直拍手,他们家在洛阳住过好几年,对洛阳的情况十分了解,崇业坊绝对是个好地段。

第725章 登基暗示

  尽管萧夏的家人都住过江都宫,但进了洛阳皇宫,还是让所有人都懵了,洛阳皇宫之大,之华丽,众人都始料不及。

  天子杨广的大手笔和奢华在皇宫上完全体现出来。

  随便一个小殿区就比江都宫后园还大,何况有上百个这样的殿区,各种亭台楼阁、壮观华丽,每一座建筑都气势恢宏,让每个人都惊叹不已。

  而且各个建筑之间分布着花园和草地,还有一片片树林,小河蜿蜒流淌,一座座小桥精致无比,一群群麋鹿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整座皇宫就俨如一座巨大的庭园,俨如人在画卷中行走。

  一直到了凝碧池,所有人的眼睛都一亮,一座波光浩渺的大湖呈现在他们面前,水清澈碧绿,忽然孩子兴奋地惊叫起来,他们看见了水中一群群尺许长的游鱼。

  更加大家动心的是,大湖中有两座小岛,小岛上浓荫密布,各有一座宫殿阁楼,俨如蓬莱仙岛一般,其中一座岛屿很大,两侧各有一条狭长的林荫车道和陆地相连。

  给众人带路的正是萧太后,这里曾是她的家园,对这里的一切她都很熟悉,她看出众人对湖中的仙岛的喜爱,便笑道:“湖中仙岛可以居住,盛夏时去岛上居住,很清凉,尤其洛阳的夏天也不闷湿,确实是个避暑的好去处。”

  “夏天蚊虫会不会很多?”陆谢庭问道。

  萧后点点头,“这个问题建造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了,岛上很多植物都是避蚊的,周围水中养了大量的鱼,蚊虫的幼虫存活不下来,另外岛上管理严格,没有小水洼,所以到夏天时,开窗通风,基本上没有蚊虫进来。”

  这时,崔羽道:“启禀母后,殿下要我们全家住在一起,不要分开,我看湖边的翠景台不错,我们就先在翠景台住下吧!”

  萧太后点点头,“可以,你们自己决定,我一直住安福殿,在那里习惯了,距离翠景台也就一里,我们往来也方便。”

  萧太后是聪明人,她不会抢王妃崔羽的皇宫领导权,她有自己地盘,她便带着长子杨昭、三个孙子去了安福殿。

  萧夏一家搬进了翠景台,翠景台也是一座宫殿群,占地数十亩,主楼就叫做翠景台,是一座六层高的八角楼阁,外形颇似黄鹤楼,但比黄鹤楼更大,更加气势恢宏,周围还有配楼,还有数百间配房,完全是一座独立的生活居所。

  当然,搬进皇宫,很多规矩都变了,以前的管家、马夫、车夫、花匠、小厮等等二十几名男仆以及侍女、厨娘、健妇都没有跟着进京,崔羽给了每人一笔丰厚的遣散费,又帮他们找了其他差事,田管家也投奔儿子养老去了。

  百名女侍卫和百名宫女跟随他们进京,还有贴身侍女也一同来了皇宫。

  考虑到全家人对皇宫不熟悉,崔羽便按照丈夫的安排,全家人集中住进了翠景台主楼,一人一层楼,每一层楼都有十几个房间。

  崔羽站在四楼的窗前,望着湖光水色,清风拂面,不由心旷神怡。

  “殿下来了!”有侍女小声提醒。

  崔羽一回头,只见丈夫走进来,她笑道:“这座楼很不错,风景优美,我很喜欢!”

  萧夏也笑道:“我也是第一眼看中这里,我觉得你们肯定很喜欢,但这只是暂时的,过几个月,慢慢熟悉后,大家还是要慢慢分散出去,周围的小宫殿很多,距离都很近,每人一座小宫殿,有自己的地盘,肯定会更加舒适。”

  萧夏说得很含蓄,关键是‘都有自己的地盘’提醒了崔羽,崔羽点点头,她理解夫君的意思,她以后是皇后,而不是主母。

  “夫君,母后想问你,先帝的陵要迁回来吗?”

  杨广的遗骸已经被萧夏迎回江都安葬了,萧夏沉吟片刻道:“他的遗骨已经被迁徙一次,就不要再惊动了,在洛阳再给他建一座衣冠陵,反而能长久。

  杨广的墓葬在后世被考古挖掘出来,骸骨还有保留,关键就是薄葬,几乎没有陪葬品,盗墓贼没有兴趣,比起古代尸骨无存的帝王陵,杨广还是幸运的,萧夏决定,陵墓还是留在江都。

  下午,全家人一起其乐融融吃了顿晚饭,算是迁徙新居的接风洗尘了。

  萧夏把统治中心迁徙回洛阳,尤其全家人搬进皇宫,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僭越,但是呢?天子已死,长安的天子他们也不承认,大隋目前没有名义上的天子,但又有实际上的天子,那就是摄政王萧夏。

  所以萧夏一家搬进皇宫,本身就是一种试探,一旦没有人反对,那就意味着水到渠成了。

  次日上午,萧夏把萧琮请到临时官衙,萧夏笑问道:“资政感觉新宅还满意吧!”

  萧琮的府宅就是他在洛阳做相国时的官宅,萧夏又把它还给萧琮了。

  萧琮连忙欠身道:“感谢殿下的细心安排,让卑职又重新住进故宅,卑职非常满意。”

  萧夏点点头笑问道:“我家人也搬进了皇宫,外面有议论吗?”

首节 上一节 395/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