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394节

  李建成接过信登时愣住,信皮上竟然写着‘小弟萧夏致建成兄’。

  李建成一下子恍若回到了仁寿二年,十六岁的萧夏在江都大船上和自己父亲闲聊时的情形,那时他是叫自己建成兄,自己其实也就大了他几个月。

  李建成打开信,萧夏首先在信中高度赞扬他爱民如子的品德,宁可士兵断粮,也不抢掠百姓。

  萧夏在信中话锋一转,说他无意歼灭李建成的军队,他只是希望李建成来渑池县坐一坐,喝一杯酒叙叙旧,他便撤军,还会送粮食让李建成军队返回关中。

  李建成有些困惑了,有这么简单吗?

  不过他一转念,萧夏应该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反正自己军队明天就要断粮,自己去一趟又何妨。

  想来想去,李建成发现自己没有选择余地了,他只能去见萧夏,或许还有一线希望,不去见,就一点希望都没有。

  次日上午,萧夏命人送来五百石粮食,稍稍缓解了李建成军队的燃眉之急。

  李建成随即乘坐马车前往渑池县,一个时辰后,渑池县的城墙出现在李建成面前,李建成长长叹息一声,为什么偏偏是渑池县?让他想到了秦赵渑池之会。

  或许是自己想多了,李建成自嘲地笑了笑,他们可没有秦国的优势。

  这时,一队骑兵应上来,一员年轻的大将抱拳道:“在下苏烈,奉摄政王殿下之令,迎接世子!”

  李建成认识苏烈,他点点头问道:“你祖父身体可好?”

  “家祖身体很好,今年家祖还是科举主考官。”

  李建成轻轻‘哦!’了一声,便不再多问了,他感觉再问下去,自己只会自取其辱,苏烈已经称呼晋王为摄政王殿下了,这就是一种暗示,谁才是正宗的隋朝。

  马车进了渑池县,来到一座戒备森严的校场上,校场上扎了一座巨型大帐,大帐前站满了士兵。

  李建成心中忐忑不安地来到大帐前,萧夏已经在这里等候多时,萧夏笑眯眯抱拳道:“建成兄,多年未见了!”

  李建成连忙回礼道:“感谢殿下今天早上送来的粮食,让我的士兵没有挨饿。”

  “将来都是我的子民,我不会虐待他们。”

  这话说得,让李建成着实尴尬,萧夏笑着一摆手,“兄长请!”

  李建成走进了大帐,他原以为大帐内布置得金碧辉煌,不料进去却愣住了,占地足足有一亩的大帐,竟然是一座空帐,尽管铺着地毯,但空空荡荡,只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在一壶酒和两个酒杯,连下酒菜都没有,果然是来喝一杯酒。

  李建成心中暗暗苦笑,跟随萧夏坐下,萧夏给他斟满一杯酒笑道:“不要有顾虑,下毒这种龌蹉事是王隆、宇文化及之流所为,我不齿成为他们的同道。”

  “我没有担心!”

  李建成端起酒杯道:“再次感谢殿下送来粮食!”

  萧夏微微笑道:“其实建成兄有时候经验不足,我知道陕县百姓手中有不少粮食,之前他们把码头粮仓的粮食分光了,殿下完全可以把粮食收集起来,然后以赈粥的方式维持百姓最低生存,三万军队就至少有了一个月的粮食,那时,就算贵国援军不来,我也不会再继续围困下去。”

  李建成无语,明明就是对方把自己粮食断绝,现在还教自己如何省粮,这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心中虽然不齿,李建成还是勉强欠身道:“感谢殿下传授经验!”

  萧夏微微笑道:“我再给你传授一招兵法吧!与其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兄长明白我的意思吗?”

  李建成摇摇头,“殿下不妨直说!”

  “我的意思是说,与其分兵去打陇右和河东,不如集中兵力把陇右拿下,反正瓦岗军的精力在消灭刘武周和魏刀儿,顾不上关中,所以蒲津关只需留一万军队,其余大军杀往陇右,把薛举父子灭了,收复陇右,然后再集中兵力攻打河东,河东就在那里,它跑不掉!”

  李建成叹息一声道:“主要是我们军队有六成士兵都是河东籍,我们攻打河东至少给他们希望,如果不再攻打河东,他们就看不到希望了。”

  萧夏摆摆手,“这种事情好解决,派出几百个宣讲员,深入士兵宣传,让士兵了解,收复陇右是为了没有后顾之忧,才能集中兵力夺回河东,士兵们会理解的。”

  李建成想想还真是这样,他起身行礼,“再次感谢殿下的良策!”

  萧夏让他坐下,又给他斟满了酒杯,笑道:“还有另外一件事,我并不是在破坏你们兄弟之间的关系,我是自己深有体会,你看仁寿末年的五龙夺嫡,再看齐王下毒害傻了大哥,历朝历代,继承人的争夺都极为残酷,为什么?

  因为皇位不光代表自己的利益,还关系到所有手下和支持者的利益,哪怕你不想夺嫡,你的手下和支持者都会推动你去参与夺嫡,这就是很残酷的现实,建成兄明白我的意思吗?”

  李建成默默点头,之前裴寂给他说了同样的话,让他尽快控制军权,一旦二王子控制了所有军权,那就麻烦了。

  萧夏察言观色,他见李建成没有跳起来责骂自己破坏他们兄弟的手足之情,他便猜到,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已经隐隐有点苗头了。

  这种夺嫡之争并不是皇帝家才有,事实上,一个大家族内的夺嫡斗争也一样精彩,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斗争。

  李世民虽然年轻,但以屈突通为首的西部军团已经支持他了,如果一旦李世民夺回河东,那么河东军团也会支持他,加上关中军团的中立,实际上李世民就会得到军方的支持,而李建成更多是文官集团支持。

  不过玄武门会不会再度发生,这就不知道了,虽然人不可能同时踏进两条一样的河流,毕竟各种背景都便变了,时间也不对。

  但是呢?夺嫡是所有统治继承人的天性,所以即使没有玄武门事变,也会有别的门事变。

  萧夏举起酒杯笑道:“我衷心希望建成兄得到河东集团和江南集团的支持。”

  次日下午,萧夏又给李建成供应了五百石粮食,与此同时,李建成得到消息,张须陀大军南撤弘农郡,西部崤函古道通了。

  李建成当即率领三万大军启程出发,仅用两天时间就抵达了潼关,当他率领大军进入潼关那一刻,李建成跪在地上失声痛哭起来。

  三万军队死活对于萧夏毫无意义,但萧夏对李建成更感兴趣,通过渑池县的一番谈话后,萧夏很自然地成为李建成背后的支持者。

第722章 局势巨变

  第二次北征结束,晋王军拿下了最辉煌的战役,收复东都洛阳,大军还没有凯旋,迁都的猜测便立刻在官员以及百姓中迅速流传,随之而来的是江都地价下跌,各个房产牙人的生意都受到了极大影响,抛售的苗头开始了,但接盘人却寥寥无几。

  相反,洛阳地价却在悄然上升,西海商行一口气吃下了三百多家店铺,很多敏锐的商人纷纷出手购置店铺,使原本低迷的洛阳房地产迅速火热起来。

  而清算也在洛阳同步展开,所有王世充提拔的官员一律革职,包括官宅和新增财富也被立即没收,如果是隋朝旧官,可以得到生活补贴和小院子临时安置,等待审查通过后重新任命官职。

  审查极为严厉,主要看在职期间有没有贪污受贿,有没有贪赃枉法,有没有徇私舞弊,如果现在装穷,穿粗衣吃粗食是没有用的,雁过必留声,只要曾经锦衣玉食,出手阔绰,或者被同僚举报,那么一定会被查出来。

  可如果是王世充提拔的新官则扫地出门,永不录用,不仅如此,还要没收全部家产,不少人南柯一梦,只得打包返回家乡。

  很多商人也遭到了牵连,原因是在王世充当政期间,曾低价甩卖了大量官宅官地,当初以为占到大便宜的商人们现在叫苦不迭,萧夏下达了晋王令,所有官宅全部收回,居住者限十日内搬走,所有购房者十日内在县衙登记损失,将给予一定的补偿,过期不予受理。

  但所谓补偿也是按照房契上的价格进行偿还,但补偿连商人们真正的损失一成都不到,所以绝大部分商人都没有进行登记,直接放弃了索赔。

  原因是房契上的购房价格极低,一座价值万贯的五亩宅也就标价五六百贯钱卖掉了,但你以为那些拍卖官员就真的什么都不懂,商人购宅实际支付却要多出数倍,大部分都是私下交易,没有收据,没有契约,没有任何证明,所以商人们损失巨大,但又不敢说出来,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就算明面上的补偿也不要了,免得留下把柄,惹一身骚。

  拿到巨额好处的官员最终也只是替晋王保管一下财物罢了,这些受贿钱财最终全部被没收,在严厉的审查下,官员们互相举报,为了保命,最终只得将赃物全部吐出,被没收入官。

  六月中旬,一个重磅消息传遍了江都,晋王宫、摄政王府将北迁洛阳,江南道总管府和江南道尚书行台将废除。

  摄政王府就是原来的晋王府,下面有五大机构,资政院、秘书院、枢密院、监察院和内卫安全司,也就是俗称的四院一司。

  但聪明人就立刻意识到了这里面的道道,晋王和摄政王府都搬走了,下面的百官还会留在江都吗?不可能的,废除江南道总管府和江南道尚书行台,实际上就是百官一起北迁,最后江都只留下江都郡衙,倒是京口会成为江南道观察使司、提刑司、转运使司以及镇军都司驻地。

  江都宫内,王妃崔羽正和众人一起打包,所有物品都装入袋中,再放进大木箱钉死,编号后装船。

  说实话,这个决定来得还是比较突然,大家还等着夫君凯旋南归,没想到就直接北迁了,但形势放在这里,江南军提前收复了洛阳,那就只能提前北迁。

  这次北迁规模空前,晋王宫所有财物、所有官衙的文书档案,所有官员和家眷、所有军队物资、所有储存的粮食物资等等等等,都将走通济渠运送到洛阳,最后留下巨大的不动产,这些不动产又会变成商业资产,从而带动江都的巨大商业繁荣。

  “大姐,我们真的要搬家吗?”张乔望着满屋的瓶瓶罐罐发愁,这些太容易破碎了,怎么搬走?

  张乔的药瓶药罐都是萧夏给她专门定制的青瓷官窑,足有几百个之多,里面装满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各种药材,这些年张乔沉溺于制药,连小儿子杨侊都顾不上,完全交给乳娘了,甚至女儿杨倩儿在母亲影响下,对制药也有了浓厚的兴趣,整天跟在母亲身后,被父亲萧夏戏称为药郡主。

  但张乔制药是有成效的,她用三七、当归、金银花等药材制作的补血丹被大量制作,成为每个士兵的必备之物,大大降低了士兵因出血过多而死亡的案例。

  另外张乔制作的救急散也成了军队以及江南家家户户都必备的家常药,用金银花、黄芩、连翘、蒲公英、板蓝根等药材制成,消炎效果极好,挽救了无数孩童的性命。

  在丈夫的支持下,张乔创建了白云堂,有三十几名宫女跟随她学习辨药、制药、配药,同时成为她的助手。

  连王妃崔羽都有点羡慕张乔,也想找点事情做。

  崔羽笑道:“肯定要搬走了,我教你一个法子,用木绵和粗布包裹瓷器,在箱子缝隙里填满木屑,就不会有问题了。”

  “我们是要搬进洛阳皇宫吗?”张乔又问道。

  崔羽摇摇头,“我也不知道,不过可能性很大.”

  张乔迟疑一下,又低声问道:“那夫君会不会登基?外面都在传这件事。”

  崔羽叹口气道:“你让我怎么回答呢?这是迟早的事情,实际上,他现在和登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中午时分,在广陵大酒楼三楼的一间雅室内,高颎和元文真相对而坐,看起来两人毫无关系,甚至还有某种对立,元氏是西魏皇室,高颎出身渤海高氏,和北齐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呢?这两大家族又通过前太子杨勇结盟,杨勇正妃是元氏,次妃便是高颎的女儿。

  高颎和元孝矩关系极好,元文都带着家主的信来找高颎,高颎便在广陵大酒楼接见了元文真。

  元文真恭敬地给高颎斟满一杯酒问道:“为什么会废除总管府和尚书行台?”

  高颎端起酒杯微微笑道:“你想不到吗?”

  “晚辈愚钝,恳请高公点拨。”

  高颎笑了笑道:“这是很显然的,一旦迁到洛阳,就不能叫总管府,尚书行台也配不上了,自然要废除,重立新官。”

  “会叫什么?”

  “还用说吗?尚书行台改为尚书省,六部司直接改为六部,建九寺监,资政堂改政事堂,我们资政加中书门下称号,秘书院拆分为中书省和门下省、白虎堂改给事中、枢密院保留,监察院改御史台,内卫安全司升为省,内卫安全省,以前没有的。”

  元文真听得目瞪口呆,半晌道:“那晋王要登基啊!”

  “不一定,晋王登不登基是服从于全局需要,水到渠成了,他自然会登基,一旦晋王登基,长安的隋朝就不具备合法性了,你赶紧写信告诉家主,既然晋王殿下收了元家的礼物,那就尽快去洛阳觐见殿下,不要再瞻前顾后,一旦晋王登基,很多机会就失去了。”

  元文真连忙点头,“我今天就写信发给家主!”

第723章 再见杨勇

  天刚亮,阿楚又一次尽力地服侍了萧夏,两人一番缠绵后,阿楚俨如大白羊一般依偎在萧夏怀中。

  准确说,阿楚是萧夏的情人,已经不是小妾了,她最终选择了自立,成立了自己的陈氏商行,经营着萧夏送给她的二十几家店铺,包括一座大酒楼。

  成为洛阳屈指可数的女商人,连王世充都不敢动她。

  阿楚没有孩子,她有宫寒的宿疾,这里娘胎里带来的疾病,没法医治,她几年前收养了一个女儿,叫做陈梅儿,女儿已经五岁了。

  萧夏搂着她丰满的娇躯笑问道:“今天打算做什么?”

  “今天要去看一块地,在利人市!”

  阿楚撒娇地在萧夏怀中扭动,“但你得告诉人家,究竟是在长安买地,还是洛阳买地,要不然人家会亏死的。”

  萧夏笑了笑道:“就在洛阳买吧!”

  阿楚大喜,殿下就是在暗示自己,将来会在洛阳定都,她押的也是洛阳,所有的十几万贯本钱都投下去了。

  关于将来的定都,萧夏也考虑了很久,长安定都有利于扩张西域,洛阳定都有利于控制江南和抑制东胡崛起。

  更重要是,他要把关陇贵族彻底打压下去,不能给他们再次崛起的机会,父亲迁都洛阳是出于这个考虑,武则天迁都洛阳也是这个考虑,萧夏也是一样,最终决定定都洛阳。

  就算定都洛阳,也并不影响他向西域扩张,只要打通水道和修建中转仓库,船队同样可以利用渭水和泾水向陇右运输物资。

  随着小冰期渐渐结束,进入温暖期,隋唐是上下五千年最温暖的时期,降雨量丰沛,西北河流普遍都有了航运价值,甚至青藏高原也出现了大片种植适宜区,这就导致了吐蕃王朝的崛起。

  “殿下今天有什么事呢?”阿楚小声问道。

  萧夏笑了笑道:“我今天要去见一个故人!”

  隋杨的皇族本来就少得可怜,再经过宇文化及大肆屠杀西隋皇室,西隋皇室消亡殆尽,只剩一个出家当道士的杨勇,另外长安那边还有杨达和杨雄的后人,杨恭仁、杨恭道等人。

  江都还有萧夏的傻大哥杨昭,以及杨倓和杨侗兄弟,另外还有齐王的遗腹子杨政道,当然,还有萧夏的五个儿子。

  江都的皇族都将迁回洛阳,但杨勇已经于昨天抵达洛阳,他是直接从巴蜀过来的,原因是杨勇病重,而且病情恶化,已经到了弥留之际,萧夏特地指示,把杨勇送来洛阳,见自己最后一面。

  杨勇目前在洛阳三清宫内养病,三清宫是皇家道观,位于城南明义坊,萧夏来到三清宫,数千士兵早已戒备森严,道宫主持明成天师一直将萧夏领到一座小院,走进房间,萧夏一眼便看见了骨瘦如柴的杨勇。

  杨勇躺在床榻上,面如蜡黄,双眼没有任何光泽,呼吸微弱,明显到了弥留之际。

  明成天师低声道:“御医说,他已经熬不过今天了!”

  萧夏走上前,在杨勇榻前坐下,握住他俨如枯骨一般的手,低声道:“大伯,听到我说话吗?我是萧夏。”

  过了片刻,杨勇慢慢转过头,双眼微弱无神地望着萧夏。

首节 上一节 394/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