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恩平见过施孝真,连忙笑道:“原来是施将军,那就更有把握了。”
两人来到内堂坐下,施孝真笑问道:“现在硝石好运吗?”
宋恩平摇摇头,“现在硝石不好运,从北面运过来风险太大,会被拦截,宇文化及的手下也不管是什么,他们要扣留货物,如果李渊军队灭了宇文化及,我觉得就可以运输了。”
“那个时候反而好运?”施孝真不解。
宋恩平笑着解释道:“因为成都是宇文化及的都城,他查得严,相反,对李渊,成都不过是普通的郡县而已,就是由刺史来管理,那就容易多了。”
“原来如此,听说西隋皇族都被杀光了?”
“差不多了,只有西隋天子杨勇还在,听说也疯了,关在一个道观里,整天嘟囔着谁也听不懂的话,据说他自称是苏州人,其实是个说书先生,搞笑吧!”
“看来确实是疯了!”
施孝真把话题转到正事上,问道:“这次有多少人要一起走?”
“原本有二十四人,现在只剩下十九人了。”
施孝真一怔,“为什么还会减少,是害怕被宇文化及所杀?”
宋恩平摇摇头道:“大部分官员都怕失败,不敢动,敢动只有二十四人,因为有消息传来,李孝恭率十万大军南征,已经拿下汉中,有五名官员就改变了主意,想效忠李渊,然后不走了。”
“裴矩呢?”
“他要走,但裴蕴就不肯走了,他儿子在长安。”
施孝真点点头,“如何走,有方案吗?”
宋恩平微微笑道:“之前宇文化及对成都控制得极为严厉,进出城都要严加盘查,对外来的可疑人员也会监视抓捕,现在李孝恭大军夺取汉中后,宇文化及的心思都在北方了,成都的管控一下子松懈了,将军进城没有被盘查吧!”
施孝真摇摇头,“难怪我那么顺利进城,一点都没有盘查。”
“要是几天前,将军带着三名手下,四个高大魁梧的青壮男子进城,肯定要被盘查甚至抓捕,现在也是运气,就是三天前,官府突然都不管了,巡逻也没有了,盘查也没有了,进出城更是随意。”
“那出逃应该很容易吧!”
宋恩平还是摇头,“施将军理解错了,所谓宽松只是对百姓宽松,对官员依旧很严格,严密监视,一旦官员失踪军队就会立刻搜捕,我还是很担心,就算出了成都,也出不了巴蜀。”
施孝真微微笑道:“我带的是水军,六艘战船,对方有水军吗?”
“有水军,以前西隋就有水军,几百艘战船,成都有一部分,眉山有一部分,如果对方只是陆路封锁,问题倒不大。”
水路封锁不怕,施孝真点点头,“什么时候行动?”
宋恩平笑道:“我考虑了好几个方案,既然将军来了,那就可以用后天的方案,后天宇文化及要去城外祭祀,祭祀结束后,百官们都是自行回城,这个时候就可以趁机上船,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但我的船只和手下在通义县的刘敬庄园内。”
“那没有关系,我有货船,我先用货船送他们到义通县,再转将军的船只。”
两人又商议了片刻细节,这才敲定了最终方案。
第693章 全力追击
次日一早,宇文化及在城外岷江边举行祭祀,祭祀岷江龙王,但并不是恳请龙王保佑巴蜀风调雨顺,而且肯定岷江龙王保佑他政权,保佑李孝恭大军攻不进巴蜀。
可惜宇文化及求神求错了方向,与其求岷江龙王,不如求活神魏文通,魏文通率三万大军镇守剑门关,把他安抚好了,比什么神都管用。
祭祀虽然有点闹剧的嫌疑,但宋恩平却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将十几艘船停泊在距离祭祀地约两里之处。
中午时分,祭祀结束,天子宇文化及回城了,百官们也各自回城,江面的戒严也接触,大量被阻拦的船只纷纷起航,宋恩平的货船也跟着起航了,向祭台附近驶去。
裴矩还在祭台附近大棚下和几名官员聊天,这是一个时间差,祭祀结束,船禁也放了,但整个祭祀余兴未消,有些官员走得慢,也很正常。
这时,一名男子走到裴矩身边低声道:“可以上船了!”
裴矩目光一扫,江边祭台处停泊着一艘货船,距离他不过三十步远。
裴矩起身向货船走去,几名和他闲聊的高官也是要同步离开的人,他们心照不宣地跟随着裴矩,裴矩和五名官员无声无息上了船。
虽然有几名拆除祭台的工匠见到他们上船,却不敢多问,船只随即掉头向南驶去,其他十三名官员也在不同的地方上船,江面上全是船只,已经分不清哪些船搭载了官员。
一个半时辰后,久等裴矩不回来的侍卫报案了,几名侍卫也是监视者,他们以为裴矩在祭台那里吃午饭,一直耐着性子等候,但眼看祭祀的人都走光了,祭台和大棚都被拆除,依然不见裴矩的身影,侍卫这才意识到事情不对。
目前宇文化及手下主管内卫的大将是武侯卫大将军裴虔通,这种人有奶的时候干劲十足,把成都布防得像抓贼一样,可一旦没好处了,或者发现前途不乐观,裴虔通干劲就没有了,成都的防控也一下子松懈下来。
尽管裴虔通已经没有了做事情的动力,但他还是知道轻重缓急,当手下向他报告裴矩失踪,裴虔通一下子跳起来,普通百姓失踪没关系,但高官失踪不行,宇文化及不会饶过自己。
裴虔通也立刻意识到,逃得的官员可能不光是裴矩,他立刻立刻命人去各个官员府中查看。
裴虔通焦虑不安地在大堂上来回踱步,等待手下的消息,很快,手下将领赶来汇报,“启禀大将军,目前大概有十九名官员下落不明!”
裴虔通砰一拳砸在桌上,果然是有计划的逃跑,他恨得咬牙切齿,“一群混蛋!”
他不敢隐瞒,立刻赶去向宇文化及汇报。
宇文化及心眼极小,宁可自己没有好处,也要让别人倒大霉,他听到裴矩等官员逃跑,气得暴跳如雷,大骂裴虔通无能。
裴虔通战战兢兢道:“陛下,裴矩既然是在江边祭祀时逃跑,很有可能是从水路逃跑,卑职建议从水路拦截!”
宇文化及咬牙切齿道:“朕不管他们是从水路逃跑还是陆路逃跑,下令所有关卡都要进行拦截,无论如何,必须把他们抓回来,生死无论!”
“卑职遵旨!”
裴虔通立刻下去部署拦截了。
宇文化及虽然对地方官府控制不住,但他对军队却控制得比较得力,他在巴蜀各地部署一百多个关卡,但绝大部分都是陆路关卡,水上关卡只有三处,一处是北部汶山郡的汶山县设立了水上关卡,第二处是成都设立水上关卡,第三处便是南面的眉山郡龙游县设立了水上关卡。
但这些陆地关卡和水上关卡的主要目的就是敲诈勒索,平时只要给钱,根本就不会搜查。
施孝真的船队就是这样通过龙游县关卡北上的,给了六十两银子,便没有遇到任何麻烦,顺利北上。
但裴虔通派快马将天子紧急命令通知了各处关卡后,各地关卡不敢乱来了,纷纷加强人员和船只,对所有过往的行人、大车、商队、船只都要严格盘查,确保不漏网一个嫌疑人。
当天晚上,宋恩平的货船将裴矩等十九名官员送到了通义县刘敬的庄园,众人好好吃了一顿饭,休息了几个时辰后,天不了亮,他们分别乘坐六艘内卫的战船启程南下。
西隋留下了五百多艘战船,主要以中小型为主,一千石以下居多,战船主要分布在两个地方,一处是成都,另一处正是眉山郡龙游县。
水军战船和水上关卡没有关系,龙游县的水军有两千人,一百多艘大小战船,而水上关卡只有两百多人,三十余艘快船。
当然,如果遇到重大事件,水上关卡可以紧急向水军求援。
龙游县就是今天的乐山,岷江、大渡河、青衣水在这里三江交汇,水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此时,三十多艘快船满载着士兵在岷江上拦截,所有南下船只都要靠边接受检查,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北上的船只不管,大渡河和青衣水的船只不管,只查从成都南下的船只。
岸边积满了被拦截等待检查的船只,所有船只都老老实实靠边,没有人敢和官府对抗。
这时,内卫的六艘战船驶来了,他们都是两千石的战船,看外表和货船差不多,但他们用料苛刻,建造得十分坚固结实,为首的战船前端甚至还安装了生铁撞头,不仅如此,更重要是它们都安装了车船轮桨,必要时,踩动轮桨,速度疾快。
江面上几乎没有船只了,六艘战船顺流下来,十分醒目,立刻有五艘稽查船上前去拦截,要求船只靠边接受检查。
龙游水军也接到命令,一百多艘船全部出动,停泊在岸边,一旦有船只抗拒检查,就由他们出手拦截。
水军将领叫做苗安信,本地人,原本是西隋将领,投降了宇文化及,此时,苗安信就站在一艘千石大船上注视着这六艘大船,他忽然发现了不对,这是车船,是战船,不是货船。
他大惊失色,喝令道:“敲响警钟!”
“当!当!当!当!”
江边警报声大作,两千士兵纷纷就位,战船开始出动。
六艘战船乱箭齐下,五艘稽查快船措不及防,稽查士兵纷纷中箭落水。
其中一艘稽查船在前面拦住去路,施孝真喝令道:“撞翻它!”
第694章 铁雷之威
战船陡然加速,‘轰!’一声巨响,生铁撞头狠狠撞在前面的小船上,强大的撞力使小船拦腰被撞断成两截,十名稽查士兵全部落水。
六艘战船开始加快速度,龙游水军也跟着加快速度追赶,他奋力划桨,顺流而行,速度并不必车船慢。
一口气驶出五六里,但后面的上百艘敌船依旧穷追不舍,为首主船是一艘一千石的战船,船上有士兵数十人。
施孝真见对方穷追不舍,便喝令减速,其余五艘战船疾速南下,他的战船却放慢速度。
“弩砲准备!”
船上的弩砲调转方向,对准了后方,士兵放进一颗五十斤的铁火雷,开始瞄准后面的主船。
追赶的船只越来越近,已经进入五十步内了,施孝真喝令道:“点火!”
内卫水师虽然训练过铁火雷射击,但这还是他们用于实战。
士兵点燃了火绳,火绳嗤嗤燃烧,渐渐到了红线,红线距离铁壳只剩下一寸,这就保证铁火雷落地或者落水后,火绳是在铁壳内燃烧,不会影响正常爆炸。
“发射!”
“嘭!”一声闷响,铁火雷被弹射出去,‘咚!’一声巨响,铁火雷精准地击中了对方的指挥舱,舱板被砸开一个大洞,铁火雷射进了船舱内。
只片刻,一声惊天动地爆炸,“轰隆!”火光迸射,战船中段被炸的粉碎,浓烟、木屑和血肉伴随着浓烟腾空而起。
千石战船只剩下一头一尾,在水面上起伏,中间段消失得无影无踪,船上的三十余名士兵和主将苗安信都被炸得粉身碎骨。
后面的战船纷纷停下来,船上士兵惊恐望这一幕,隋军船只加快速度远走了,再没有一艘船敢继续追赶。
虽然还有一种更好的选择是大隐隐于市,比如把十九名官员藏在某个郡的某个县内,宇文化及也根本找不到,等宇文化及被灭了,所有人就安全了。
这个办法对官员们是好主意,可对江南道却是隐患,辛辛苦苦把他们藏好,一转头就给李渊做了嫁衣,这帮官员转头效忠李渊了。
所以还是把他们全部运回江南道才是上策。
就在六艘内卫战船离开巴蜀三天后,李孝恭的十万大军便杀到了剑门关。
中午时分,一名三十余岁男子来到了主将官署,他叫豆卢青,是魏文通的老部下,跟随魏文通近十年,深得魏文通信任,但魏文通不知道的是,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关陇贵族豆卢家族的子弟。
这就是关陇贵族在隋朝的强大之处,虽然他们家主等头面人物都脱离了朝廷,但他们的子弟、家将和外戚却遍布隋军,根本防不胜防。
比如这位豆卢青,他在军中的名字叫窦文青,他自己不说,谁又知道他是豆卢家族子弟?
魏文通听说窦文青有重要之事找自己,便吩咐道:“请他进来!”
不多时,窦文青走进房间,躬身行礼,“卑职参见大帅!”
“你有什么事?”
“有人托卑职给大帅送一封信。”
窦文青从怀中取出一封信呈给魏文通,魏文通疑惑道:“谁写的信?”
“大帅一看便知!”
魏文通接过信看了一眼,惊得他差点跳起来。
‘大隋唐王、内史令宰相、天下兵马大元帅李渊致大隋故将魏文通将军’
竟然是李渊写给自己的亲笔信,他打开信看了一遍,果然是劝自己投降。
魏文通惊诧望着窦文青道:“你究竟是何人?”
窦文青笑了笑道:“我的真名叫豆卢青,是豆卢家族的子弟。”
魏文通瞪大眼睛,伸手抓住了宝剑。
豆卢青淡淡道:“卑职跟随大帅十年,人生有几个十年?大帅还不相信我吗?”
魏文通慢慢放下了宝剑,点点头道:“太突然了,我没有准备!”
豆卢青一摆手笑道:“大帅请继续看信!”
魏文通又将信从头看起,第二遍看信,感觉就不一样了,李渊在信中明确承诺他,如果他献关投降,李渊将封他为国公、大将军、食邑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