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371节

  元孝矩赞许道:“殿下这是抓到关键点了,请殿下放心,元家一定会动用一切资源替殿下全力宣传!”

第672章 太原消息

  离开王署,元敏陪同家主坐上马车,他终于忍不住评判道:“晋王太想当然了,河北中原的土地和房宅,他拿什么保证能地归原主?”

  元孝矩心中大怒,他现在才知道元敏为什么这一年干得不好,连晋王殿下都见不到一面,导致元家在晋王面前一点存在感都没有,他现在才知道原因,原来元敏是从骨子里瞧不起晋王,难怪呢!

  元孝矩冷冷道:“你懂个屁!明天就给我滚回长安去,还是让元文真回来。”

  元敏好歹也是做过高官的人,被家主这样狠狠斥责,他脸上有点挂不住了。

  “我”

  “你什么?”元孝矩怒视他。

  元敏软下来了,眼前是家主,是他万万不能招惹之人。

  “侄儿愚钝,还请家主开导。”

  元孝矩也觉得自己刚才说话太狠了,便放缓语气道:“你的问题就是太小看晋王了,他志在统一天下,所以他才说承认房产地契的话,将来河北中原都是他的地盘,他又有什么不敢说?”

  “家主说晋王志在天下,但他根本没有北上的计划,去年更是没有越过淮河一步。”

  元孝矩刚刚压下的怒火再一次升起,咬牙骂道:“我就说你是个蠢货,晋王是什么人,他干掉李子通、杜伏威,跟捏死两只蚂蚁一样,但对他而言,隐忍比不忍更难,他是事实上的割据,但天子就是找不到理由削藩,政治上的合法性和武力强大一样重要,他一直在隐忍,一直在装睡,等不需要他隐忍,不需要他装睡的时候,你再在看看他会是什么样子,那时,我们元家还有什么本钱和他合作?”

  元敏这才明白过来,萧夏原来是出于政治考虑,才一直隐忍不发,并不是他一直以为的保存实力。

  他满脸羞愧道:“晚辈知错!”

  元孝矩长长叹了口气,“你足足浪费了我一年的时间,不适合再留在江南了,你立刻出发去汉中协助宇文化及政变,江南这边由我亲自坐镇。”

  元敏无奈,只得躬身道:“晚辈今晚就走!”

  送走元孝矩,天色已经晚了,萧夏乘坐马车返回了江都宫。

  大姑杨丽华一走,江都宫空旷了许多,前天,萧皇后也带着女儿女婿以及孙子回洛阳了。

  府宅内只剩下他们一家了,张乔和小眉都有了身孕,行动不便,府宅一下子变得冷清下来。

  萧夏先去了温泉,陆谢庭和小青连忙带着几名侍女伺候夫君泡温泉。

  躺在温热的水中,水池内热气腾腾,弥漫着淡淡的香味。

  萧夏一边一个搂着两个妻子笑道:“我在想以后我们北上生活,会不会很怀念南方,我们在这里呆了十年啊!”

  小青取过膏沫子,给他背上一边涂抹,一边柔声道:“有钱人家在哪里生活都一样!”

  膏沫子就是香皂,萧夏几年前发明的,很快就风靡江南的富贵人家,去年开始价格下来,中产百姓也用得起了。

  同时问世的还有皂沫子,也就是肥皂,洗衣的利器,江南河边、池塘边,每一个洗衣服的女人身边都有一块皂沫子。

  陆谢庭也笑道:“小青姐这话说得精辟,所谓南方不适应热,北方不适应冷,主要还是因为没有条件取暖和砌冰。”

  萧夏没有说话,思路飘远了,陆谢庭和小青相视一笑,开始给夫君按摩肩部和头颈。

  萧夏索性舒服趴在长青条石上,让两个妻子给自己搓背按摩,他的脑海里却在想着今天元孝矩来拜访自己。

  萧夏当然也知道,元家是想押注在自己身上,独孤家族则押注在李渊身上,不过最近独孤家族也开始对自己频频示好,明显是想两头押注。

  元孝矩当然不会无怨无故而来,他从长安过来可不容易,但元孝矩居然没有说他的来意?

  或许他是为元敏而来,这一年元敏确实不得力,各方面表现得远不如元文真,虽然元敏是嫡子,元文真只是庶子,但在元家的根本利益面前,嫡子庶子并不重要。

  可如果元敏做事不得力,应该是元敏去长安述职,而不是家主跑来江都。

  萧夏还是想不通元孝矩来江南的真正目的,他肯定是有很深的意图,只是没有告诉自己。

  不知不觉萧夏便睡着了,醒来时,天已经黑了,他也不知什么时候穿好了衣服。

  吃罢晚饭,萧夏来到书房,他刚坐下,妻子崔羽便匆匆走来。

  “夫君,张亮有急事求见!”

  萧夏点点头,“人在哪里?”

  “在麒麟堂等候!”

  萧夏当即坐上一辆轻便马车,向前院而去。

  来到麒麟堂,张亮起身道:“殿下,卑职收到了太原的一份紧急鸽信!”

  萧夏之前就告诉过张亮,如果太原发来紧急消息,要立刻通知他。

  萧夏点点头,“先坐下!”

  张亮坐下,将一份情报递给了萧夏,

  萧夏打开纸条细看,果然是他猜到的情况,李渊要率大军南征了。

  目前李渊的势力范围只限于太原府、离石郡、娄烦郡和雁门郡四地,北面马邑郡和定襄郡是刘武周的地盘,而太原府以南都是朝廷的地盘。

  李渊这个时候出兵,萧夏倒也看不透李渊的意图,李渊明显是钻天子杨广的空子,趁杨广攻打巴蜀的机会南下扩大自己地盘。

  要么是想占领河东全境,这是李渊第一步意图,然后再视情况占领洛阳或者长安。

  这个时候已经和历史不一样了,历史上,杨广是在江都,李渊要占领长安,现在天子在汉中,李渊攻打长安显然是给他自己找麻烦。

  萧夏感觉,李渊攻打的洛阳的可能性更大,拿下洛阳,可以得到大量粮食物资,实力能迅速增强,为下一步牢牢控制河东全境做准备。

  这时,萧夏忽然想到了萧皇后,不好!这个时候她不能回洛阳。

  萧夏当即下令道:“速去找罗士信来见我!”

  很快,罗士信匆匆赶来,单膝跪下行礼,“卑职参见殿下!”

  萧夏把金牌、军符和一封信递给他道:“你立刻率一万骑兵北上,把皇后娘娘的船队追回来!”

  罗士信接过信和金牌、军符,行一礼道:“卑职这就出发!”

  他起身匆匆去了。

  萧夏负手在大堂内来回踱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天子南征,元孝矩来找自己,李渊大举南下,这三者有关系?

  关陇贵族想干什么?难道他们想发动政变?

  萧夏冒出这个念头,是因为历史上江都发生了政变,发生政变是因为天子落魄逃亡江都,而跟随他的骁果军都是关中籍将士,他们思念家乡,在有心人的挑拨下发生哗变。

  但现在背景就不对,天子率二十万大军南征,不是落魄逃亡,军队也是在汉中,而不是江都。

  张亮小声道:“殿下还有什么事问卑职吗?”

  萧夏这才想起张亮还站在一旁,他歉然道:“很抱歉,我把你忘记了,这样吧!你安排长安的探子去汉中了解一下情况,我想知道汉中的情况。”

  张亮躬身行一礼,“卑职明天一早就安排!”

第673章 蹊跷疫病

  通济渠上,一支由十几艘大船组成的船队在三千骑兵的护卫下,正缓缓向北而行,水流平缓,两岸有纤夫拉纤,不断喊着号子。

  这支船队便是大隋萧皇后的坐船了,送走了长公主,参加完了萧氏族祭,春暖花开,也到了该北归的日子。

  船舱内,萧皇后正坐在窗前看书,门外有侍卫禀报,“启禀皇后,南方来了一支骑兵,人数众多!”

  萧皇后吓一跳,“这这是什么人?”

  杨飞燕笑道:“母亲不用担心,骑兵可不是乱贼逆匪能养得起的,必然是老三派来的。”

  萧皇后一颗心稍稍放下,起身走出了船舱,只见远处尘土飞扬,正是一支规模很大的骑兵追来了。

  船队慢慢停下,三千护卫骑兵严阵以待,不多时,一名报信骑兵率先赶到,高举令箭道:“罗士信将军奉晋王之令前来!”

  为首大将李公渠这才下令军队放松戒备,不多时,一万骑兵追上了船队,骑兵停下,罗士信上了大船,快步来到萧皇后面前,单膝跪下抱拳道:“启禀皇后娘娘,卑职奉晋王殿下之令前来。”

  他把晋王的信件呈给了萧皇后,萧皇后打开信细看,只见信中写道:“儿臣得到紧急军报,太原府李渊率领大军南下,兵锋犀利,恐怕对洛阳不利,儿臣建议母后暂回江都安养,静观时局变化,待时局稳定后再回洛阳不迟!”

  萧皇后把信递给杨飞燕,杨飞燕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更担心儿女的安全,她连忙道:“母后,老三说得对,现在父皇远征巴蜀,洛阳空虚,必然被狼子野心之人窥视,我们应该以安全为重,不用急着返回洛阳。”

  萧皇后点点头,丈夫不在洛阳,她现在赶回去意义也不大。

  “好吧!就听老三的劝告,返回江都!”

  她又柔声对罗士信道:“辛苦罗将军了!”

  罗士信大喜,连忙道:“这是卑职份内之事,请皇后安心,我们这就返回江都。”

  船队开始掉头,罗士信当即指挥大军护卫着船队返回江都。

  汉中,王隆、独孤怀恩、元敏、李孝常、宇文化及等五人正在秘密商议大事。

  元敏和李孝基都是刚刚赶到汉中,元敏虽然在大局方面有所欠缺,但在策划兵变叛乱方面却是好手,他和独孤怀恩代表关陇贵族撮合三方力量,调和三方利益。

  实际上,他们之前已经原则上达成了共识,巴蜀归宇文化及,关中归李渊、洛阳归王家,但在细节上还需要完善。

  宇文化及紧锁眉头道:“剑阁天险,如果我的军队久攻不下,我的利益怎么保证?”

  独孤怀恩取出一封信道:“这是我族兄独孤开元以飞鸽传信方式送出的消息,确定剑门关副都统王普是卫王杨集之人,随时可以配合大军拿下剑门关,一旦我们政变成功,宇文大将军便可以亲自指挥大军夺取剑门关,至于陈棱那边也不用担心,我们只要封锁消息,略施小计便可剥夺其军权。”

  宇文化及缓缓点头,他是整个政变的关键,如果他控制不住大军,大军哗变,所有人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宇文化及本身没有什么本事,但他父亲宇文述在军中威望极高,只要他打着父亲的名号,魏文通之类的军中大将一般都会给他面子。

  独孤怀恩又道:“所有计划中最关键一环就是保密,除了我们五人之外,其余知情人要一律杀死,大家切记,天子是染病而亡,真相一定要守口如瓶。”

  众人点点头,元敏问道:“疫情之事进展如何了?”

  王隆微微笑道:“羌人那边疫情这几年一直就没有中断过,去年秋天疫情已经转移到武都郡,有了病源就好办了,羌人那边还有一种毒叫疫毒,毒发时和感染疫病很像,最后死了都以为是疫病导致,可保证万无一失,哪些人该死,哪些人可活,皆在老夫的掌控之中。”

  这番话让所有人后背都升起一股寒意。

  入夜,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带着数十名士兵,秘密将十几具尸体绑上巨石沉入各处的水井之中。

  两天后,南郑城忽然爆发了疫病,染病者上吐下泻,身体严重脱水,染病者一般都挨不过三天,而且传染性极强,短短几天内,便有上万人染病,病人根本抢救不及,一批批死亡。

  虽然天子圣驾并不驻扎在南郑城内,但水源相通,也很难避免,很快,开始有侍卫也染病倒下,顿时人人自危。

  天子杨广得到消息大惊,连忙召见汉川郡刺史裴扬询问情况。

  “回禀陛下,疫病来得很是奇怪,南郑县上一次疫病还是在三十年前,最近几年根本没有疫情,怎么会突然发生,微臣也百思不得其解。”

  旁边王隆问道:“那周围郡县可有疫病爆发?”

  “倒是有,武都郡的将利县和复水县去年秋天突然爆发了疫情,但经过一个冬天,已经好转很多,再说武都郡发病处距离我们至少有三百里,疫病怎么会传到南郑县?”

  王隆对天子杨广道:“陛下,不妨问问太医,他们应该有经验。”

  杨广点点头,“宣医正来见朕!”

  不多时,医正张恺匆匆赶来,行一礼道:“微臣参见陛下!”

  杨广问道:“裴刺史说,武都郡的将利县和复水县去年爆发疫病,冬天已经好转,而且发病地距离南郑至少有三百里,你说说,南郑怎么会爆发疫病?”

  张恺躬身道:“启禀陛下,如果周围有病源,那就解释得通了,因为一旦爆发疫病,肯定有人会逃难,南郑是大城,逃来南郑的人不会少,他们中就有感染疫病者,冬天一般都是疫病潜伏期,所以冬天疫情都不会严重,可一旦天气暖和,疫病就活跃起来,南郑的疫情就开始爆发了。”

  张恺的解释很有道理,肯定是逃难的人把疫病带来南郑了。

  杨广焦虑道:“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陛下,微臣建议先尽量远离南郑病源区,看看情况会不会好转?”

首节 上一节 371/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