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363节

  “那以前已经授予的荒地怎么办?”裴文安问道。

  “以前授予的土地,必须要从军,如果不肯从军,那就视同租种官田,除了交田税外,还要交官租,愿意从军,土地就是永业田,独子可以为郡兵,有兄弟的,那其中一人为正规军,另一人为郡兵,为郡兵税负减半,为正规军税负全减。”

  萧夏的方案赢得众人的一致同意,这就是均田制的核心,以从军换土地。

  第二个议案就是契约的问题,萧夏拿出了方案,宋朝是怎么解决的,所有的契约就是官方制定的标准契约,私人不准制定契约,必须向官方申请,缴纳契税后,官方才会把契约交给私人。

  这里面又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了,代理人问题,不是谁都可以去官方申请契约,必须由居间人来申请,这就是牙人,现代叫做中介。

  这实际上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时候催生出来的行业,隋朝已经有了,只是远远没有到宋朝那样的繁荣。

  当然,宋朝制定官方契约的目的是为了收契税,但萧夏考虑的是隋朝大部分人不识字的问题,有了官方契约,就能防止契约诈骗,利用对方不识字,订立不公平的契约,尤其是土地和房宅契约。

第654章 重回江都

  不过契约这个问题众人都没有怎么考虑,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研究第一个议题上,所以晋王的方案大家都表示赞同,如果出现问题,再进行修改就是了。

  萧夏推行的这个契约制度,叫做官方契约制度,什么叫官方契约,使用官府的标准契约,向官府交了契税,契约上有官府的契税印章,根据编号在官府能查到留底,这就叫官方契约。

  一旦双方发生纠纷打官司,官府会受理,如果因为契约被骗了钱,官府将立案缉捕骗钱者,会有赏金猎人去抓捕犯人。

  当然,如果私下达成口头协议或者自己拟定协议,也不是说不合法,可一旦出了事情,再来找官府告状,官府就不会受理了,要么就只能请德高望重的人去调解。

  契税也不高,一次几百贯钱的土地房产交易,也只要交几贯钱而已,如果是买卖货物契税更低,几百贯的交易只要几百文钱契税,聘用丫鬟仆妇的契税甚至只需要几十文钱。

  萧夏推行官方契约的真正意图并不是收税,主要是想推动牙人兴盛发展,别小看牙人,每一个牙人都是一个信息交换中心,这在信息闭塞的隋唐时代极为重要,有了信息就会大大推动商业发展,有了商业的发展又同时会推动物流业、造船业,各地充裕的物资都能运出去,这完全是一环扣一环的事情。

  最后的一个议题是重新启动巡回审案院,这是为了解决百姓入京告状的问题,最早曾经设立过,后来因为管理权限的问题取消了。

  取消原因是因为大量百姓不愿去县衙告状,而直接跑到巡回审案院告状,导致县衙普遍不满,认为巡回审案院干涉自己的权力,而审案官员也不堪重负。

  现在萧夏提议,在郡一级设立提刑按察院,由刑部司派官员出任提刑官,平时负责复核各郡刑事案件,同时也是民事案件的终审。

  一般民事案件初审是由县衙受理,如果对县衙判决不服,可以向郡衙上诉,如果郡衙审完依然觉得不公平,那么就可以向提刑按察院申请终审。

  考虑到大部分低层百姓都不敢越级到郡衙告状,萧夏又创造性设立了十乡绅会审制度,如果十名乡绅会审后的不记名投票不认可县令的宣判,案子就要移交给郡衙。

  这种制度就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县令在收受贿赂后徇私枉法的危害性。

  资政议事只是决定要做什么事,但具体怎么做则是由行台尚书令来制定详细方案,然后以晋王令的方式发布,尚书行台令同时下发牒文,详细指导怎么执行。

  这就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开始的事情,至少要等一两个月后才能草拟方案完成。

  不过在第二天,萧夏就颁布了晋王令,暂停实施之前难民开荒方案,等新制度下来再一并执行。

  又过了两天,终于到了搬家之时,他们将重新搬回江都,全家人在京口整整住了五年,对这里已经有感情了,但萧夏毕竟是要向北发展,他们最终还是要回北方。

  之前萧夏曾经考虑过,江南道总管府设在江都,晋王府设在京口,相隔一条长江,但很快就发现不现实,且不说高官们每天向自己汇报要多次横跨长江,非常辛苦,也不方便,更重要是,晋王权力有失控的风险。

  萧夏最终决定,他还是要搬回江都,江南这边只留学校和研究院。

  上午时分,三千石的大船渡过了长江,进入运河,最后直接停泊在江都宫码头,江都宫是在原址上新建并扩大,原本占地三百亩,现在扩大到五百亩,主要是把西南面的一座小山也包进来了,中间是一座占地八十亩的小湖,叫含碧湖,中间是仙云岛,修建了一座仙云楼。

  围着含碧湖修建了七座园林,每座园林都有自己的主人,萧夏的妻妾和孩子们就生活在这七座园林中,整个制式和高度并没有僭越皇宫,依然是亲王府的标准,只不过为了和晋王府区分,才改名为江都宫,

  江都宫包括仆妇、宫女和女护卫在内,一共有三百人,最多是护卫,有训练队和几十个暗哨,高墙外面还有士兵站岗,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刺客再想进来,简直难如登天。

  江都宫除了占地四百亩的后宅外,还有占地百亩的前院和中庭,中庭是接待官员和在王宫处理政务的地方。

  萧夏的正式官房还是在晋王府官衙,就在城北,距离江都都约一里左右,有专门的夹道通行。

  晋王府官衙也是新修的,由六座建筑组成,包括资政院、秘书院、枢密院、监察院和内卫安全司等四院一司和王署。

  像高颎、苏威、萧琮三人虽然处于一种半退休状态,但他们每个人都在资政院有自己官房,每人还配了四名幕僚,他们每天都会来呆上一两个时辰,考虑资政议事内容,并安排幕僚去寻找资料。

  下午时分,萧夏来到王署,自己的新官房,新官房只是外观上变化很大,但里面的内容不变,基本上都是按照原样布置,家具也是按照原样摆设。

  来到新官房的第一件事,萧夏接见了在泾县立下大功的施孝真。

  施孝真已被升为中郎将,他单膝跪下行大礼,“卑职参见殿下!”

  萧夏摆摆手,“施将军免礼!”

  “谢陛下!”

  萧夏又笑问道:“陈氏一家回去了吗?”

  施孝真躬身道:“回禀殿下,他们已经回去了,陈家三儿子叫陈平原,也将加入内卫,成为卑职的手下,他虽然没有什么武艺,但胆识过人,为了救妻,一个人干掉二十名守寨乱贼,确实是一名难得的人才。”

  萧夏点点头又道:“我看了你的报告原件,我看最后说,还有小小遗憾,是指什么?”

  “回禀陛下,后来我们查清,芜湖镇残害刑部司官员事件中,确实有江贼参与了,不光是船老大和两名船夫,还有二十几名江贼也参与,他们撞翻了大船,后来又到处搜查逃脱的马主事,卑职说的遗憾,就是没有消灭这支江贼。”

  萧夏笑问道:“施将军的水性如何?”

  “还不错,可以游过长江。”

  萧夏欣然道:“既然如此,可以成立一支水上内卫营,就由你来出任主将,率军一千人,专门负责剿灭江贼。”

  施孝真大喜,单膝跪下抱拳道:“卑职遵令!”

  施孝真告退走了,这时,刘文静匆匆走进来,拿着一份京城急报递给萧夏道:“刚刚收到了京城急报,突厥四十万大军在始毕可汗率领下进入河套五原郡,大军杀向朔方。”

第655章 寻找傀儡

  八月初,突厥始毕可汗在镇压了兄弟叱吉设的叛乱后,和隋朝谈判破裂,隋朝关闭了互市,在宠臣史蜀胡悉的怂恿下,始毕可汗率四十万大军南下,威慑隋朝重新开市。

  不过和历史上突厥南侵不同的是,历史上突厥走云中路线,也就是从大同一带入侵,最后把御驾亲征的天子杨广包围在雁门关。

  而这一次,突厥入侵线路是走河套,威胁灵武郡,灵武郡的百姓大量南逃。

  始毕可汗之所以走河套攻打隋朝,和这两年隋朝使者几次赴草原谈判有关,隋朝要求突厥归还河套,河套是当年隋王朝为了安置启民可汗,而临时借给他,但最后启民可汗把河套封了长子染干,不想再还给隋朝,染干登基成为始毕可汗后,更不会把河套还给隋朝。

  始毕可汗这次从河套路线南下,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宣示主权,就是明明白白告诉隋朝,有本事你用武力夺回去,否则别再打河套的主意。

  当然,突厥还有更深一层的战略意图,在隋朝扶植傀儡政权,他们不再满足于一次性的抢掠,而是希望扶植傀儡政权,达到对隋朝北部实际占领的目的,让这些傀儡政权长期对突厥源源不断输血。

  之前马邑郡的刘武周就是突厥扶植的傀儡,包括河北窦建德、北平罗艺、太原李渊都在和突厥秘密接触,希望能获得突厥的支持。

  在隋朝的东部和中部边境完成布局后,突厥便把战略重心转向隋朝西部,这次南征,就是要在朔方和河西建立自己的傀儡政权。

  朔方道总管杨恭仁得知敌军势大,很清楚自己守不住朔方,他一方面紧急向朝廷求援,一方面率军护送灵武县和怀远县民众向长城以南撤退,率两万军队死守弘静县新长城。

  这是天子杨广刚刚修筑完成的长城,从朔方中部的弘静县北面黄河边开始,沿着山梁一直向东南方向延伸,到盐川郡的五原县,再向东到雕阴郡的银城县,一直就沿着大山修筑长城。

  突厥大军在长城以北扎下了大营,大帐延绵数十里,当然,四十万大军只有一个虚数,真正的兵力只有十几万。

  王帐内,始毕可汗坐在厚厚的毡毯上饮酒作乐,几名壮汉相搏为戏,这时,史蜀胡悉匆匆走了进来。

  史蜀胡悉是一名粟特商人,长年将大量西方生铁卖给草原,深得突厥统治者信任,他索性娶了一名突厥贵族寡妇为妻,也混进了突厥统治阶层,成为始毕可汗帐前主管贸易的大臣,在对付兄弟叱吉设的叛乱中,也是史蜀胡悉出谋划策,收买了对方内部几名部落首领,导致叛乱方内部分裂,叱吉设不得不远遁。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史蜀胡悉也是始毕可汗的军师。

  史蜀胡悉上前躬身行一礼道:“可汗,卑职有办法拿下长城!”

  突厥大军都是骑兵,没有携带攻城武器,面对隋军坚守长城关隘,始毕可汗也一筹莫展。

  始毕可汗精神一振,连忙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

  史蜀胡悉笑眯眯道:“卑职之前和朔方贸易,便和他们内部几名将领交往密切,他们一直在私卖禁品给我们,为首将领叫梁师都,是隋军的鹰扬郎将,如果可汗许他为朔方之主,卑职可以说服他投降。”

  这次突厥南侵前,他们定下了策略,扶植傀儡政权,使河套之地成为自己的粮仓,始毕可汗没有拿定主意扶持谁,史蜀胡悉便向他推荐了梁师都。

  “这个梁师都可堪大用吗?”始毕可汗又问道。

  史蜀胡悉点点点头,“他是本地豪强,野心很大,可汗可以收他为汉臣!”

  始毕可汗听说梁师都是本地豪强,便欣然道:“你可以派人和他暗中接洽,如果他能献长城,让我大军入关,我可以立他为朔方之主。”

  停一下,始毕可汗又道:“让北雁宫的人去做这件事!”

  北雁宫是突厥的情报机构,但它又不是突厥的官署,它们更多是一种合作关系,北雁宫是一名汉人所创,最初是马邑郡的一个赏金猎人组织,替官府抓贼,收钱替别人干脏事。

  后来因为误杀了北周皇族,被北周朝廷通缉,组织解散,首领带着妻子逃到草原,夫妻二人很快又成立一个新的赏金猎人组织,专门在边境进行禁品走私。

  丈夫死后,妻子便把这个组织改名为北雁宫,专门替草原各个部落进行走私和打探消息,启民可汗多次对他们进行招揽和封赐,北雁宫便渐渐演变为突厥的情报机构。

  北雁宫有成员两百余人,成员涉及各个民族,当然也包括不少汉人。

  这次突厥南征,北雁宫也派了一支汉人小队跟随。

  小队首领叫李饶风,雁门郡汉人,是一名被官府通缉的大盗,他带着两名手下装扮成商人,爬上了山,三人用鈎索翻过了长城,

  突厥军队如果不要战马,理论上也能翻过长城,但没有战马的突厥军恐怕都不会交战了,何况他们人多,容易被发现。

  三人来到后面军营,对军营守门士兵道:“我们是梁师都将军的家人,有急事找他。”

  不多时,梁师都快步出来,他年约三十岁,长得极为健壮,是灵武郡豪强梁家的嫡子,生性狡猾冷酷,他不认识这三人,心中疑惑,便问道:“你们送什么信?”

  李饶风连忙上前道:“小人叫沙狐,奉老夫人的之令给将军送口信。”

  梁师都脸色顿时一变,沙狐是他走私禁品时用的名字,除了手下心腹和对面的突厥人,别人不可能知道,而且他母亲去年就病逝了,哪里还有什么老夫人?

  李饶风小声道:“是史夫人!”

  “啊!”

  梁师都这才明白过来,对方是史蜀胡悉的人。

  他脸色变了几下,半晌道:“军队有规矩,只能进一人,你跟我进来吧!”

  另外两名手下在军营外等候,李饶风跟随梁师都进了军营。

  走进自己大帐,梁师都让心腹在门外站岗,这才脸一沉道:“史蜀胡悉找我有什么事?”

  李饶风取出一封信递给梁师都,梁师都接过信看了一眼,顿时吓了一跳,竟然是突厥始毕可汗写给他的亲笔信。

  梁师都打开信看了一遍,沉思了好一会儿,信中说得很清楚,如果他能投降突厥,可以任命他为朔方之主,世世代代成为朔方王,甚至称帝都可以。

  这个条件让梁师都无法拒绝,想到自己将成为朔方之主,又有突厥撑腰,朝廷也不敢把他怎么样,梁师都的心中的热血开始沸腾。

  他终于下定了决心,一招手把李饶风叫上来,对他道:“我明天会调去守贺兰关,如果可汗想过长城,可以去黄河西岸。”

第656章 须陀剿匪

  三天后,突厥大军在北面黄河狭窄处用羊皮筏子搭建了一座大型浮桥,三万骑兵渡过黄河,沿着贺兰山麓向南疾奔,次日抵达了贺兰关,梁师都当即下令开关城投降。

  三万骑兵冲过了贺兰关,直奔南方,在南面开始搭建浮桥。

  这时,黄河边屯田校尉王召得知贺兰关失守,带着几名手下划船过了黄河,赶往大营报信。

  杨恭仁得知贺兰关失守,他顿时大惊失色,他也顾不上百姓了,连夜率军南撤,再晚一步,不光自己后路被切断,萧关也保不住了。

  次日一早,关城大开,弘静县县令陆季览带数百乡兵向突厥投降,突厥大军过了长城,和南面大军汇合。

  始毕可汗下令将朔方军仓库粮食物资抢掠一空,又命令百姓献财,把数万百姓财物抢掠得干干净净,又掳走两千余名少女。

  大军这才兵分两路,一路杀向萧关,始毕可汗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杀向河西。

  此时距离冬天来临只剩下两个月,始毕可汗也并没有杀去长安的计划,他的战略目标很简单,占领灵武道、河西道和陇右道,抢掠粮食财富,建立傀儡政权。

  这时,洛阳也处于混乱之中,突厥大军的突然南下,让朝廷措手不及,此时,朝廷正准备全力围剿各地乱匪,突厥南侵打乱了朝廷剿匪计划。

  天子杨广只得火速调回各地剿匪的三十万大军,他留十万军队守洛阳,亲自统领二十万大军赶往关中。

  这天下午,朝廷大军进入潼关,长安留守屈突通前来拜见天子。

  王帐内,屈突通对天子杨广道:“微臣得到的最新消息是杨恭仁率领一万五千军守住了萧关,五到六万突厥军在萧关下扎下大营,突厥可汗率十余万大军去攻打河西道了,现在情况不明。”

首节 上一节 363/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