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345节

  从御书房退出,裴矩小声问虞世基道:“财政恶化有多严重?”

  虞世基叹口气道:“初步估计只有三年前的一半了,实际上可能更糟,现在只能靠吃老本,真不知该怎么对天子说!”

  裴矩点点头,“天子应该知道吧!函谷关以西都丢了,巴蜀和河东也丢了,河北和中原人口锐减,江南的税负又归了晋王,我估计能有三成就很不错了。”

  虞世基苦笑道:“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黎阳仓的粮食物资全部调回来,要不然太难看了。”

  后面,樊子盖也对阴世师道:“关键是现在军队厌战情绪很严重,贸然出兵很可能会引发严重事后果,必须要休整几个月,希望天子能理解我们的苦衷。”

  阴世师叹息道:“天子很固执,也幸亏说服他了!”

  四人都忧心忡忡,各自回去了。

第617章 水力设施

  萧夏离开了京口去荆襄后,王妃崔羽临时代替丈夫批准重要文书,刚开始很生疏,但很快崔羽也渐渐适应下来。

  这天上午,崔羽找到了杨丽华,杨丽华并不是一直都住在晋王府,这段时间她和女儿女婿住在一起。

  崔羽有一份牒文拿不定主意,杨丽华看了看牒文,笑道:“建安郡申请安置十万难民?”

  崔羽点点头,“我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不知该怎么处理,想听听大姑的意见!”

  杨丽华笑道:“十万难民,相当于两三万户人家啊!这可不是小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首先是难民肯不肯去?这是关键,一般建安就是用来流放有罪之人,就比岭南稍微好一点,如果百姓都不肯去,官府强行把他们押去,百姓会造反的。

  其次就是得拿出详细方案来,他们准备了多少粮食,多少土地,怎么解决居住问题,怎么解决过渡期问题,建安郡路途遥远,百姓怎么过去?

  并不是当地官员一拍脑门,想要十万人,我们这边就给他十万人,这里面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了,甚至还包括和其他郡平衡,你给了建安郡十万,其他各郡也要十万难民,你给不给?”

  崔羽明白了,她点点头,“我该怎么批复呢?”

  “你就批转给尚书行台,让他们统筹考虑,只是考虑,不是安排,安排的话就是你同意了,但考虑就是你没有问题,但也没有拒绝,用词一定要准确,让下面官员正确理解你的意思!”

  崔羽连连点头,“谢谢大姑指导,我受教了。”

  杨丽华又提醒她道:“如果涉及军队的文书,你就压着,等晋王回来再说,涉及高额钱财花费也一样。”

  “谢谢大姑提醒,大姑什么时候回来?”

  杨丽华笑道:“年底吧!我来和你们一起过年。”

  “我知道了!”

  崔羽随即乘坐马车返回了晋王府,她当即在丈夫的书房里批示了这份牒文,交给了萧艾,萧艾临时出任崔羽的秘书,她连同其他牒文一起送给了陆邈,再由陆邈转给各个官衙。

  一个月后,萧夏返回了京口,此时已是秋末冬初,天气也渐渐凉了。

  但也因为临近新年的缘故,商业格外兴盛,几乎每个店铺都顾客盈门,掌柜们笑得嘴都合不拢,这是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时刻。

  战争也会给江南带来红利,有些是直接红利,比如士兵得到赏赐,回来了,各种消费一下子就上去了,商业更加繁荣,低层百姓挣钱也更加容易。

  还有一些红利是间接的,比如这次战争缴获了数十万根用来造船的木材,这些木材最后很便宜卖给了各个造船工场,导致几个月后民船价格普遍降低。

  船只对江南百姓就像后世家里的汽车一样,是家家户户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百姓们趁机购买民船,很多货运商行也纷纷扩张船只数量,这就直接推动了江南货运业的发展。

  回来几天,萧夏基本上没什么事,除了享受家庭生活,他也会上街了解一下民情。

  这天上午,萧夏带着孩子们去码头看大象,江南运河疏浚后,建安郡送来的两千头大象并没有被送回去,而是被分配各个码头和船场做事。

  京口的码头有三百多头大象,数量最多,而且上个月多了一头小象,一下子吸引了大量孩童,取名为可可,这是京口方言,就是一小坨的意思。

  今天萧夏有空专门带自己的孩子来码头看小象。

  “爹爹,我们都看过可可两次了!”大女儿杨君君抱着父亲的胳膊笑道。

  萧夏笑道:“你们都看过了啊!那怎么今天还想看?”

  “我们就想让爹爹陪我们看。”

  原来如此,这时,萧夏忽然看见远处聚集了大量百姓,都在参观十几座木房子,萧夏问亲兵道:“那边是做什么?”

  一名亲兵知情,连忙道:“那边是一个姓曹的商人利用水力也做各种事情,磨面、榨油之类,不需要人力,大家都感到很惊奇。”

  萧夏顿时有了兴趣,对张乔和崔眉道:“你们先带小家伙去看小象,我去看看那边的水力设施,马上就来找你们。”

  杨君君噘嘴道:“爹爹又丢下我们了!”

  萧夏搂着两个女儿笑道:“爹爹保证马上就来找你们!”

  数十名女护卫保护着马车去了码头,萧夏则带着几名亲兵来到了水力新工场。

  水力新工场开设在京口的长江边,一推出轰动全城,百姓和商人都纷纷跑来看热闹。

  东主是一个姓曹的商人,他在江边搭建了十几座木屋,利用水力来磨面、碾米、榨油和轧绵。

  实际上就是造了几只大木轮,木轮转动带动小的木轮转动,最后利用江水动力带动各种机器转动。

  商人叫做曹幼嗣,毗陵郡人,年约四十岁,身材富态,看起来非常精明能干。

  晋王殿下亲自视察,让曹幼嗣深感荣幸,他一路陪同萧夏参观的水力工场。

  “小人受祖父影响,从小就喜欢研究这种非人力畜力的机器,去年小人在建安郡看见工人用人力轧绵,将木绵籽从绵团里剥出来,小人就想到用水力来轧绵,回来后在家乡晋陵县研究,做了一个水力的铜制轧绵机,效果不错,可惜家乡的水力不够,小人就想到了长江,就来江面买了块地,开始建造轧绵机,后来又追加水力磨面、水力碾米和水力榨油,小人还准备做一个造纸用的水力搅拌机。”

  萧夏欣然点头,轧绵机还是在自己指点下发明的,没想到居然被人发扬光大,做成了水力轧绵。

  “效果怎么样?”

  “效果当然好,像磨面机,一天能磨几千斤麦子,是牲畜磨面的十倍,是人力磨面的百倍。”

  萧夏点点头又道:“有没有想过扩大水力作坊,多增加一些别的项目?”

  “小人当然一直在考虑,只是有些难题还没解决。”

  “说说看,什么难题?”

  曹幼嗣叹口气道:“目前为止,只能左右运动,如果能上下运动,或者前后运动,我能做更多的事情,比如水力纺纱,水力灌溉、水力鼓风等等。”

  “可以解决!”

  萧夏微微笑道:“用倾斜木轮就可以把左右运动改为上下运动,另外,汉朝用连杆把左右运动变成了前后运动,你可以试试看。”

  萧夏大概画了几张草图,曹幼嗣一看就懂,他顿时大喜行礼,“多谢殿下指点!”

  萧夏鼓励他道:“好好琢磨,将来做成水力织布机,我请你去做太学博士。”

  “小人一定不辜负殿下的

第618章 世子之师

  萧夏离开新工场,便骑马来到了码头,远远便看见上百头大象在忙碌卸货,从江陵城运回来的大量钱粮物资,让码头十分忙碌。

  现在卸货几乎都不是用人力把货物背下来,那样太落后了,现在用天平卸货。

  码头矗立着很多铁柱,铁柱顶端有一根可以转动的铁杆,铁杆一头是铁链和铁钩,另一头是绳子,船上的甲板上装了一包五六袋米,将包袋挂在铁钩上,另一头的民夫一起用力拉绳子,铁钩就将包袋吊起来,转动铁杆再把装满粮食的包袋轻轻放在码头等待的大车上。

  实际上就是人力吊车,利用杠杆原理将货物从船上转移到码头上,不过现在是用大象来拉绳子,一头大象轻松顶上十几名民夫。

  民夫要做的事情大车将货物运到仓库后,再由民夫卸下粮食,这是民夫们最主要的工作,其他工作都被装卸熟练的大象们替代了。

  “殿下,这边!”

  一名女护卫看了萧夏,连忙挥手大喊,萧夏催马上前问道:“孩子们在哪里?”

  “他们在象园!”

  萧夏跟着女护卫来到了象园,也就是大象们的生活之地,只见远处无数孩童围着一片场地,不时响起一阵欢笑声。

  原来两只小象在场地里推着一个大木球玩得起劲,旁边有一座看台,萧夏的四个孩子以及张乔和小眉就坐在看台上。

  萧夏走上看台,陪孩子坐下,杨君君和杨倩儿都挤坐在父亲怀中,杨倩儿指着大一点的小象道:“那个是可可,是个小娘子象,小的是她的弟弟都都。”

  萧夏笑道:“过两天把两头小象请到我们府中做客半天好不好!”

  两个小娘子高兴得直拍手,“好啊!”

  长子杨俶迟疑一下道:“父亲,如果送到我们府上去,别的孩子就看不到了,这样不太好!”

  萧夏摸摸长子的头笑道:“我问过了,它们不是每天都要表演,小象也要休息的,等休息那天送到我们府上,而且只呆半天,不会影响别人,让你母亲也看一看。”

  “好吧!”

  杨俶点点头答应了,“娘还没看过呢!”

  这一刻,萧夏忽然有一种感觉,自己长子可以读书了。

  回到府中,萧夏在书房里坐下,妻子崔羽给他端来一盏茶,笑道:“几个小家伙说,爹爹要把小象请回来,他们可开心了!”

  萧夏放下笔道:“秋官明年就六岁了,我在考虑给他请先生的事情。”

  崔羽点点头,“其实我也在考虑这件事,我还专门问过大姑!”

  “她怎么说?”

  “大姑说,江南太学里面有两个厉害的先生,一个是虞世南,一个是徐文远,她建议从这二人中选秋官的师父,我觉得如果虞世南如果能教秋官的书法,那真是秋官的造化。”

  徐文远是儒学大师,出身东海徐氏,母亲是南梁元帝萧绎之女安昌公主,后来成为隋朝的太学博士,教贵族子弟读书,汉王杨谅、杨玄感、李密都是他的学生。江南成立太学,他和虞世南一起过来了。

  萧夏想了想笑道:“这两位都可以考虑,虞世南主管江南教育,太忙,不一定有时间,我去太学问一问吧!”

  次日上午,萧夏把萧瑀请来,萧瑀和徐文远私交极好,徐文远的母亲是萧瑀的姑姑,两人其实是表兄弟。

  “殿下想让徐文远做世子的先生?”

  萧夏点点头,“长公主推荐的,但我对他不是很了解,听说你们交情深厚,我想听听二叔的意见。”

  萧瑀捋须笑道:“文远可是教出了三位叛逆,殿下不担心?”

  “你是说杨谅、杨玄感和李密?”

  “没错,先帝请徐文远教汉王读书,让杨玄感和李密陪读,杨玄感和李密的交情为什么好,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

  萧夏沉吟一下道:“二叔的意思是说,徐文远的思想不正统?”

  “要看殿下怎么理解,徐文远的思想是民贵君轻,民为国之本,君王要爱民如子,所以他教出的三个弟子都认为自己是救民于水火的天选之君。”

  萧夏笑着点点头,“民贵君轻倒是符合我的思想,二叔替我去说说,看他愿不愿意,我不勉强!”

  萧瑀欣然道:“今天中午我就去和他聊聊!”

  萧夏已经查过了徐文远的底细,他是被天子赶出洛阳,原因就是他在太学公开抨击天子滥用民力,视民于草芥,徐文远是一个正直有良心的大儒,而绝不是腐儒,萧夏需要这样的人教自己的儿子,他也希望自己儿子成为一个正直爱民的统治者。

  当年皇祖父也是希望徐文远把幼子杨谅教成一个正直良善的王爷,可惜杨谅骨子里就不是善良的人,这是天生的性格,任何人就没办法教好。

  徐文远年约五十余岁,身材不高,但精神很足,徐文远十分憎恨天子杨广不惜民力,视民为草芥的思想,尤其他痛批天子修大运河和修长城导致大量百姓死亡。

  他的言论让杨广十分恼火,便直接把他赶来江南太学了。

  徐文远却十分欣赏萧夏所作所为,包括解决义仓的难题,还有不惜代价救助北方难民的决心,这都让他十分感动。

  他经常对同僚说,如果天子能够有晋王一半的爱民之心,大隋也不至于衰落得如此之快。

  中午时分,萧瑀请他到北固山下的清风酒楼喝一杯。

  “最近兄长很忙吧!”

  徐文远点点头,“今年延陵郡和毗陵郡都请我为秋试主考,今天我正好有时间,明天我就要闭关了。”

  “幸亏我今天请兄长,真是运气不错!”

  “贤弟有事吗?”

首节 上一节 345/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