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为首的警戒船向自己冲来,萧铣大惊失色,连声喊道:“撤退!撤退!”
萧铣的船只仓皇撤退,不多时便远远逃走。
回到江陵县,萧铣惊魂未定,脑海里全是火雷爆炸的景象,自己船只竟然被炸得粉碎,对方只需一艘船,就可以把自己的船队全部消灭,那是不是攻城也一样的效果,毕竟城门比船壁厚不了多少!
一颗铁火雷的爆炸,不仅炸碎了船,也把萧铣炸醒了。
萧铣一夜未眠,次日上午,他召集所有将领和手下商议大事。
“各位,我昨天上午接到了江都萧氏家主的信件,晋王托他给我传来口信,给我三个选择,要么投降江南军,要么投降去长安,要么撤退去交趾郡。
我本不想理会,但昨晚我们和对方在江夏长江上的遭遇战将我打醒了,我五十艘战船,配备一万水军,可能连对方一艘五百石的警戒船都打不过,对方有强大的武器,就像雷电一样,一击就将我们三千石的大船打得粉碎。
我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武器,但它完全可以把我们五十艘战船全部击打得粉身碎骨。”
“对方是铁火雷!”
萧渐离走进大堂道:“我们也有纸火雷,但威力比对方小得太多,对方的铁火雷我确实研制不出来,但也不至于把你们魂都吓飞!”
萧渐离目光威严地扫了众人一眼,继续道:“我们的目标是夺取荆襄,重建梁朝,现在我们才刚刚起步,我绝不希望,一颗火雷就把你们的梦想炸灭!”
萧渐离的语气中带着不满,他已经猜到了萧铣的意思,想接受晋王的第三个条件,率军去交趾郡。
萧渐离不光是萧铣的师父,同时也是他祖父,萧铣的父亲萧璇便是家主萧琳的兄长,萧璇早死,萧铣便被祖父收养长大。
目前萧渐离是新梁政权的国师,新梁政权就是他一手缔造,他自己不愿出面,便把孙子兼徒弟萧铣推出来当梁王。
但萧渐离又绝对控制新梁政权,他的五百名弟子安插在军队和官衙各个环节上。
萧铣并不完全是牵线木偶,他对新梁政权的贡献仅次于师父萧渐离,他也耗费了大量心血建立了新梁。
现在师父萧渐离闯进他的议事堂,对所有人进行训斥,根本不给他一点面子,萧铣有些忍无可忍,但他最终还是忍住心中的怒火,抱拳恭敬道:“国师,我们在这里商议大事,并不是要投降或者放弃基业,我们想面对严重的挑战,想给自己留条后路.”
“别说得那么好听!”
萧渐离粗暴地打断了萧铣的话,丝毫不给他面子,“什么留条后路,你就是胆怯了,不敢面对晋王军队,想逃跑,你别做梦了,有我在,你休想得逞!”
萧铣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再也忍无可忍,对众人道:“今天就到这里,大家都散去吧!”
众人各自散去,等众人走光,萧铣也哼了一声,转身走了。
萧渐离原以为萧铣会单独和自己沟通,没想到他竟然也走了,根本不睬自己,萧渐离心中大怒,盯着萧铣背影咬牙道:“竖子掌了权,就不把我当回事吗?”
萧铣回到官房,气得狠狠将茶盏摔在地上,‘砰!’茶盏砸得粉碎,他负手走到窗前,气得胸膛起伏。
这时,军师岑文本走进官房,他一言不发,蹲下将碎瓷片一块块捡起,萧铣看着军师收拾瓷片,他也慢慢冷静下来。
半晌,他坐下道:“军师,这可如何是好?”
岑文本平静道:“王爷和国师的矛盾不仅仅是梁朝发展方向问题,而且还是权力边界问题,我相信国师也会赞成留一条后路,可是王爷没有事先和他商量,所以才触怒了他,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萧铣长长叹口气,岑文本说得对,根子还是出在权力分配问题上。
“军师觉得国师会同意我派兵去交趾郡?”
“他肯定不同意!”
萧铣有些糊涂了,“可是军师刚才不是说,国师也赞成留一条后路吗?”
岑文本笑了笑道:“如果是王爷自己考虑的策略,国师会同意,但去交趾郡显然不是王爷自己的意思,而是晋王给的选择,那国师就不会同意了。”
“那我该怎么办?和晋王对抗,我知道不是他的对手,我确实想接受他的第三个方案,去交趾郡建立政权,正如晋王所言,将来他会放我一马,让我在占城国当国王,我心知肚明,这是他看在过去的情分上,给我指了一条行得通的明路。”
岑文本沉思片刻,“王爷还是要和国师好好谈一谈,给足他面子,他毕竟是你的祖父。”
第611章 分道扬镳
次日一早,萧铣找到了师父萧渐离,萧渐离同时也是他祖父,在祖父面前,萧铣还是跪下行大礼参拜。
萧渐离坐在堂上冷冷道:“我知道你心里不服气我,你就别在我面前装了,有什么话你就明说吧!”
萧铣沉默片刻道:“晋王的地盘不包括岭南诸郡,徒儿觉得我们应该向南扩张,占领始安郡、郁林郡、永安郡、合浦郡等地,然后通过沅陵郡、清江郡和夷陵郡连为一体。”
萧渐离冷笑道:“你最后还是要去交趾郡,对吧?”
“交趾郡和南海郡都在徒儿的征战范围内。”
萧渐离摇摇头,“你根本就回避了关键问题!”
“徒儿不理解师父的话!”
萧渐离一字一句道:“你想向南扩张可以,我同意,但三个月再说!”
萧铣的脸刷地变得苍白,晋王只给他一个月的时间,三个月后,他们早就不在了。
这时,萧铣也意识到他不能再回避了,只得叹口气道:“我们的兵力目前只有八万人,训练、装备各方面都不足,一半以上的士兵没有盔甲,只能穿纸铠和布甲,兵器都是陈旧接近损坏,一击则断,在战场上,我们怎么和晋王军对抗?他们有数万骑兵,有重甲步兵,有强大的战船,还有闻所未闻的铁火雷,一个月后,晋王大军就要大举进攻我们了,我想给梁朝留一条退路,难道也错了吗?”
萧渐离摇摇头,“你已经有了必败之心,你还建立什么梁朝?你直接做个南郡刺史不好吗?真正的君主从来不言败,不会给自己留什么后路,要么成功,要么成仁,如果你不是梁王,我会同意你的出征岭南,但既然你是梁王,你必须统领大军和晋王军对抗,宁死不屈。”
萧铣泪水忽然涌出来了,他大声道:“我不怕死,但我不想建一个短命的梁朝,我要建一个续命几百年的梁朝,大丈夫能屈能伸,面对强敌,我忍辱负重南撤有什么关系,我去交趾郡建梁朝又有什么不妥?非要玉碎,非要战死,大家都死了,谁给列祖列宗修建神庙?”
萧渐离眯眼看了萧铣半晌道:“你辞去梁王之职吧!我改封你为交趾郡王,看有多少人愿意跟你走,你就把他们带走,我来接任梁王,我要让萧夏知道,梁王朝士可杀不可辱!”
祖孙二人最终无法妥协,双方分道扬镳了,萧铣宣布退位梁王,改为国师接手梁王,萧渐离随即封萧铣为交趾郡王,萧铣招募军队跟随他去征讨交趾郡,最终只有八千人报名,董景珍、雷世猛,岑文本、郑文秀、许玄彻等十几名文武将领愿意跟随。
十天后,萧铣率领八千人携带两个月的粮食从夷陵郡南下,开始了他的南征旅程。
长安,三辆马车缓缓停在独孤府大门前,元孝矩以及元寿、元弘嗣各自走下马车,独孤纂在门口迎接三位元氏重量级人物的到来。
之前还有大将军元旻和元胄,他们二人和杨雄一样,感染瘟疫死在从辽东返回的船上。
独孤纂迎上前行礼道:“我六叔略有些感恙,特命小侄来迎接三位世叔到来,三位世叔请随我来!”
独孤纂把三位重量人物请进府宅,一直来到后堂,独孤陀拄杖在堂前迎接众人。
“独孤贤弟病情好转了吗?”元孝矩关切问道。
“已经好了,只是身体稍虚,需要拄拐杖才行。”
“接下来就是慢慢调养了。”
“一点没错!”
众人走进后堂坐下,独孤纂也坐在一旁,他是家主继承人,独孤家的实权基本上都在他手上。
元孝矩取出一封信递给独孤陀,“这是晋王写来的亲笔信,刚刚收到,贤弟看看吧!”
之前他们收到了东隋天子杨广和窦彦的信,是否和解,他们内部意见不统一,元家和侯莫陈家族赞成,但窦家和于家反对,窦家反对,是因为窦威手握军权,他不想和东隋和解,而于家是因为于仲文之死,对天子杨广恨之入骨。
独孤家族则保持沉默,实际上元孝矩也知道独孤家族的心思,他们是想把李渊推上去取代杨家,现在的西隋只是过渡而已。
独孤陀看了萧夏的信,又把信递给了独孤纂,他缓缓问道:“晋王出兵的可能性有多大?”
元孝矩沉吟一下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晋王肯定要出兵,我得到消息,晋王已调动五万大军和数百艘战船抵达江夏,加上之前的两万驻军,那就有七万大军了,他们明显是要先灭了新梁,收取荆襄,然后一定会配合东隋军攻下武关,这是杨广把荆襄给晋王的条件,独孤贤弟,我们都知道晋王军有最强大的火器,一旦他参战,西隋必败无疑。”
元寿也道:“现在是九月份了,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元家并不在意窦威和于家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不重要,关键是独孤家族,一旦独孤家族同意,其他诸如达奚家、豆卢家、宇文家、贺若家、长孙家等等都会同意,于家最终也会同意,窦威个人反对,但其他窦家也会同意,本身窦彦就积极主张和解。
独孤陀和长侄独孤纂对望一眼,独孤陀最终点了点头,“好吧!确实需要两头烧香,不能把赌注押在一头上,我代表独孤家族同意和杨广谈判。”
元孝矩大喜,连忙取出方案道:“这是我们草拟的条件,独孤贤弟过目!”
独孤陀只是同意谈判,谈判成功以后才能叫和解,只要是谈判,当然要列条件。
独孤陀看了看,主要有三条,第一是既往不咎,全面赦免,这是必须的,一点都不能含糊。
第二条是迁都回长安,这也是关陇贵族的基本条件,第三条是立晋王萧夏为太子,这是元家的意见,一方面是元孝矩和萧夏的私交很好。
另一方面是元家看重萧夏的睿智和宽容。
关陇贵族支持山越反叛以及元家派人去晋王宫偷图纸,这么大的事情萧夏都能容忍了,这就说明萧夏有政治头脑,不像他父亲那样的冲动、鲁莽,这样的帝王才值得支持。
但偏偏这第三条独孤陀却有点不赞成,如果将来萧夏登基,还有李渊什么事?
独孤陀沉默片刻道:“先让我考虑一下吧!明天我们再谈。”
元家三人告辞走了,独孤陀把方案递给侄子问道:“你怎么看?”
独孤纂想了想道:“需要把李渊加上去,继续任命李渊为河东道总管,率军抗击突厥入侵。”
“这条可以加,但第三条呢?立萧夏为太子,这符合元家利益,却不符合我们的利益啊!”
独孤纂笑了笑道:“如果杨广想立萧夏为太子,他早就立了,他一心想立皇太孙,这绝不会改变的,六叔不用担心,杨广一定反对这条,最后肯定是妥协!”
“怎么妥协?”独孤陀问道。
独孤纂微微一笑,“我建议改为十年之内不立继承人,这样含糊一些,符合所有人利益。”
确实有道理,杨广本来就不急于考虑皇位继承人问题,元家也会希望和萧夏进一步加强关系,李渊家族也能避免更早成为众矢之的。
独孤陀缓缓点点头,“到时你和元弘嗣一起去洛阳谈判。”
第612章 兵压襄阳
元家最终同意了独孤家族的调整,将立晋王为太子改为十年内不立皇嗣,加了一条封李渊为太原总管,各个家族秘密讨论后,又增加了一条,保护关陇贵族财产安全。
一共五个条件获得一致通过,随即由元弘嗣和独孤纂前往洛阳,和天子谈判。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武川楼秘密协商完成,基本上只有各个家族的主要代表知道,隐瞒得滴水不漏。
时间已经到了九月中旬,距离萧夏给萧铣的一个月期限届满只剩下十天了,萧夏决定亲自赴江夏,夺取这场荆襄之战的胜利。
王妃崔羽这两天有些焦虑,丈夫竟然要把重大事务决策权交给她,当然是在丈夫长时间离开京口之时。
入夜,崔羽端着一盏茶走进丈夫书房,萧夏正在整理行李,将一些书籍和玉石等小玩意放进箱子中。
“夫君,先喝茶吧!”
萧夏点点头,接过茶盏喝了两口,他见妻子眉头不展,便笑道:“还在为那件事烦恼吗?”
崔羽叹口气道:“我怎么可能不烦呢?以前你外出,不都是正常运转吗?为什么现在非要我来批准?”
萧夏拉着妻子的手柔声道:“因为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以前是靠信任来维持,我信任高颎,信任刘文静,全靠他们自身的品德来支撑江南道的运转,但靠人品支撑始终是无法长久,最终还是要靠制度,以前我们都含糊其词,以为我们只是在维护江南道总管府的运转,现在不能再自欺欺人了!”
“不是江南总管府是什么呢?”崔羽不解问道。
“是晋国,我的管辖区实际上是一个王国,和朝廷没有关系,刘文静是晋国相,晋国相只能执行相权,他绝不能拥有国王的权力,哪怕是临时拥有也不行,这是原则问题,我外出,权力应该交给世子,因为世子年幼,所以由他母亲代行,你现在明白了吧!你并不是代行我的权力,而是代行秋官儿的权力,这才叫合法合理。”
崔羽终于明白了,原来自己代行的是儿子的权力。
“我明白了,可是万一有些事情我不知该怎么处理,该怎么办?”
萧夏笑道:“办法当然有,如果你真不知该怎么办,你可以请教姑母,或者你可以要求举行资政堂合议。”
“资政堂合议是什么意思呢?”
“我一共封了五名幕僚资政,高颎、刘文静、萧琮、裴文安、张云秋,我会给你一枚资政合议的印章,重大问题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你就在牒文上盖上‘资政合议’,然后刘文静就会召集其他四名资政,在资政堂内讨论你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事情,他们都是作为幕僚来讨论,最后会给你一份意见,你就可以根基他们的意见进行批示。”
“那是不是太麻烦他们了?”
“千万不要有这个想法,这是幕僚分内之事,他们每个月都有几十贯的幕僚补贴,他们很愿意讨论,给你提供建议。”
崔羽点点头,“好吧!”
萧夏随即把自己的晋王印、总管执行印、资政合议印,以及紧急调兵金牌都给了妻子,给她讲解了怎么使用。
次日一早,萧夏乘船离开了京口城,前往江夏,与此同时,裴行俨也率领三万骑兵从长江北岸赶往永安郡。
八天后,萧夏的两万石大船抵达了江夏县,此时距离一个月的期限届满还有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