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337节

  虽然高句丽还有十几万大军,但这些军队大半部署在南面,防止百济和新罗趁机北上入侵,剩下的几万军队用来守平壤城。

  王上只能给他两万军队北上防御隋军,这已经是能拿出来的极限了,可就算两万军队,还被隋军全歼一万人,现在只剩他率领一万军队依靠乌骨城来防御隋军,乙支文德只觉得压力山大。

  害怕什么,最终还是来什么?这天中午,乙支文德得到消息,一支三万人的隋军已经在乌骨城三十里外了。

  但让乙支文德意外的是,这支军队的主将竟然是晋王萧夏,着实让乙支文德惊愕了,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第600章 激战乌骨

  萧夏率领三万军和一万头骆驼抵达了乌骨城,大军驻扎下来,一万头骆驼随即又返回去运送粮食。

  萧夏站在十里外的高处注视着乌骨城,天气晴好,乌骨城四周也没有一棵树,乌骨城看得格外清晰,他对张镇周笑道:“司马觉得这座乌骨城像什么?”

  张镇周想了想道:“卑职觉得像一个水瓢,前面还有一支柄,高句丽人想得出来,居然在高山上修建一圈城墙,人爬到山顶就很费力了,城墙是绝对上不去了。”

  萧夏用宝剑指了指前方一里长的狭窄谷道,“要攻打乌骨城,首先就要攻下那条狭窄谷道,如果敌军从上方抛石,或者前后一堵,用火攻,谷道内的士兵就完了,所以不光是攻打水瓢困难,仅仅是攻打水瓢的柄就要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至少几千人的阵亡,还不一定能成功,”

  “殿下有什么想法吗?”

  萧夏沉思片刻道:“如果从前面没法攻打,是否能从后面攻打,乌骨城的背后是什么样子?”

  张镇周摇摇头,“没有地图,估计没有人知道。”

  萧夏当即道:“可以翻山去它身后去看看。”

  萧夏当即命令沈光带一支山地斥候队,翻山去乌骨城南面查看情况。

  乌骨城四周都是延绵群山,山势险要陡峭,一般人根本无法上山,但山地斥候就是专门从几万山地军中挑选出来的精锐中的精锐,用今天话说,就是攀岩顶级高手。

  沈光虽然是平原水乡长大,但他轻功高绝,属于那种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也能攀城而上的武侠高人。

  尽管没有路,时刻都遇到悬崖峭壁,但二十名斥候还是一步步向上攀爬,他们会在最险要处留下钩索,方便他们回来时使用。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沈光带着二十名山地斥候翻过了大山,来到了乌骨城的背后,他们都愣住了,乌骨城南面出口不远处竟然有一条河流,向东南方向流去,应该是直通鸭渌水。

  沈光派两名手下沿着河流去打探,看看能否有路到另一侧。

  他们则慢慢靠近乌骨城的南城门,南城门修建在一片开阔的缓坡之上,城墙高大坚固,高达四丈左右,一看就是瓮城结构,一条小溪从城内流出,顺着数十丈长的斜坡潺潺流下,最后流入河中。

  城门是木结构,这是必然额,高句丽还没有掌握铁皮包裹门的技术,而且还没有护城河,南城门确实比北城容易攻打,地势开开阔,没有一里长的狭长谷道。

  沈光立刻明白过来了,乌骨城是防北不防南,所有南面没有修建太多的防御工事,隋军也翻不过山,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虽然隋军翻不过山,可隋军可以先向南到鸭渌水,然后沿着鸭渌水向北走,这样就绕到乌骨城的南面。

  次日中午,沈光带着斥候小队返回了大营。

  萧夏听完沈光的汇报,又仔细查看地图,沉思良久,便派人将鹰扬郎将来渊找来。

  来渊是来护儿的次子,是一员勇冠三军的猛将,更重要是他不仅勇猛,而且头脑清醒,完全能独当一面。

  历史上,来渊参加了杨玄感的叛乱,但现在他没有这个机会了。

  萧夏对他道:“来将军可率一万军队绕到乌骨城背后,沈光会给你带路,从背后攻打乌骨城的南城门,夺取乌骨城,我记你首功!”

  来渊躬身行一礼,沉声道:“卑职绝不让殿下失望!”

  来渊当即率领一万军向东南而行,这里就是后世的丹东,地形是北高南低,北面是山地,南面和东面都是丘陵地带。

  大军走了五十余里,地势越来越低缓,穿过了一片丘陵地带,他们就便到了鸭渌水北岸。

  又沿着鸭渌水一路向东北方向而行,走了约三十里,便看见了一条支流,这条支流就是乌骨城背后那条河。

  军队又沿着支流北上,夜幕渐渐降临时,他们来到了乌骨城的背后。

  乌骨城山顶视野开阔,上面修建了几十座哨塔,一万隋军沿着鸭渌江北上时,山顶哨兵就发现了他们。

  此时乌骨城南城头上站满了士兵,数千士兵纷纷张弓搭箭,严阵以待。

  主将乙支文德目光阴沉,他没想到隋军居然绕到了自己的南面,攻打乌骨城的南城,这下有点麻烦了,南城没有太多防御工事,城墙虽然很高,但和北面的险要相比,就差得远了。

  乙支文德大喊一声,“成败就在此一战,弓箭手准备!”

  三千士兵一起张开弓箭,这时,来渊也下令道:“准备弩箭射击,压制住敌军!”

  隋军的特点是全攻全守,一万军队全部举起军弩,瞄准了两百步外的城墙。

  随着一声锣响,双方率先爆发了弓弩大战。

  隋军万箭齐发,俨如乌云般的箭云遮蔽了天空,隋军弩箭数量被对方多三倍,射程也比对方远得多,只两轮箭矢后,便将对方压制住了。

  十架中型投石机开始缓缓推上前,数百士兵高举盾牌保护,投石机高约七尺,抛竿却达三丈,可将三十斤的重物投掷到两百步外,这也是隋朝最先进的中型投石机,轻便灵活,精度极高,平时挂在骆驼身上,由骆驼背着它行军。

  对方守城弓只有百步,奈何不了投石机,十几名工匠迅速校准了方向和距离,投石机抛竿吱嘎嘎拉起,投兜内放置了一枚三十斤重的铁火雷。

  随着令旗挥下,士兵们点燃了火绳,只片刻,十颗铁火雷几乎是同时透出,它们划出十道抛物线,都精准地击中了对方木门,锋利的长钉牢牢钉在木门上。

  “轰!轰!轰!”

  一连串的剧烈爆炸同时响起,火光迸射,浓烟腾起,石块和碎木飞起,城头上的士兵纷纷惨叫倒地,城楼也坍塌了,乙支文德也被一块弹片击中,倒在地上,鲜血如注。

  硝烟散去,城门消失了,露出一个黑黝黝的大洞。

  来渊大喊一声,“杀啊!”

  他挥舞大刀,纵马率先向城门洞冲过去,一万士兵喊声如雷,三千骑兵奔在最前面,率先冲进了瓮城,他们张弓搭箭向两侧城上士兵射去,城头士兵还没有从巨大的爆炸中恢复过来,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震惊和恐惧,他们无法组织抵抗,纷纷中箭倒下。

  “轰!”又是一声爆炸,瓮城的内城门也被炸开了,一万隋军如潮水冲进了乌骨城内。

  城内不断有此起彼伏的爆炸声,高句丽在极度恐慌中绝望了,纷纷跪地投降。

  这时,北城门也被打开,萧夏率领主力大军杀进了乌骨城中。

  敌军主将乙支文德身受重伤,最终因为流血过多而死在了乌骨城内。

第601章 改弦易辙

  杨玄感军队夺取虎牢关后,大军一路向西进发,正好遇到前来支援虎牢关的河南道观察使裴弘策,裴弘策率领两万军队和杨玄感迎头相遇,双方在随即爆发激战,杨玄感勇猛无比,很快便将裴弘策杀得大败,投降者不计其数,裴弘策只带着数百人逃回洛阳。

  杨玄感大军士气如虹,两天后杀到洛阳,但他们没有攻城武器,便造了几百架简易攻城梯,企图一举攻下洛阳城,但遭受了阴世师率领的洛阳守军的强烈反击。

  阴世师是萧夏的老部下,和樊子盖一样,当年也是因为在河西接驾成功,给天子杨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人都得到了重用,阴世师先是出任河西道总管,去年调到洛阳出任刑部尚书,天子杨广率军北伐高句丽后,又再次任命阴世师为洛阳留守,辅佐越王杨侗防守京城。

  洛阳原本有五万军队,裴弘策战败损失了两万大军,阴世师手中只剩下三万军队,他立刻在城中招募兵勇,得到了三万民夫军,也顾不上训练,直接将他们投入了城防。

  万幸的是,杨玄感没有强大的攻城武器,他们就只能拆毁民房,用横梁造简易攻城梯,士兵刚刚攻上来,便被守军用铁叉将梯子掀翻出去。

  攻打了七八天,始终攻不下洛阳,城内也由最初的慌乱渐渐恢复了平静,下午时分,元孝矩找到了独孤陀。

  元孝矩十分不满道:“这个杨玄感怎么回事,怎么一直盯着洛阳?”

  独孤陀苦笑一声道:“这个杨玄感还是不够聪明,脑袋里是一根筋,喜欢认死理,李密已经再三劝他西进,他就是不听,一心想拿下洛阳。”

  元孝矩又道:“是不是我们需要派人直接给他说清楚?”

  独孤陀摇摇头,“最好还是通过李密,不要直接和杨玄感接触,这样吧!兄长派一个子弟去找李密,帮李密谋划一下,劝说杨玄感尽快启程去关中。”

  一直是独孤家族和李密联系,形势有些偏离他们的计划,独孤陀不得不让步,让元家也参与进来。

  元孝矩点点头又提醒道:“长安那边的风雨很快要来了,我们也该尽快启程了!”

  独孤陀笑道:“在天子回来之前启程,时间来得及!”

  元孝矩回到府中,立刻将侄子元务本找来,交给他一封信,又叮嘱他几句。

  元务本连连点头,当天晚上,元务本秘密下城,在义军大营中找到了李密。

  李密请元务本坐下,他看了元孝矩写的信,苦笑一声对元务本道:“杨玄感这个人刚愎自用,喜欢认死理,我已经再三劝他按照原计划前往长安,以关中为根基,他就是不听,总说我考虑问题太啰嗦,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化,他现在一门心思就想攻占洛阳,好像攻占了洛阳,隋朝就会垮台一样,拿他没办法。”

  元务本点点头道:“杨玄感不听人劝,就要找让他听劝的人,我家主让先生去找李子雄试试看,他是前户部尚书,和杨素关系极好,杨玄感应该会听他的劝。”

  李子雄的府宅在城外,大军杀来,他躲避不及,便成了杨玄感的俘虏,杨玄感虽然待他不错,但李子雄始终一言不发。

  “我怎么劝李子雄呢?”

  “你告诉他,他老母亲和妻儿在城内一切安好,只要他肯说服杨玄感离开洛阳,越王不会追究他的罪责。”

  李密点点头,“我试试看吧!”

  李子雄果然答应了李密的劝说,他托话给杨玄感,想和他谈谈,杨玄感大喜,连忙把他请到自己大营。

  李子雄喝了口茶,缓缓道:“我有几句肺腑之言,不知明公可愿听?”

  杨玄感连忙抱拳道:“请老尚书明言!”

  李子雄缓缓道:“如果明公想做大事,首先要有根基,通俗点说,就是要走自己的地盘,就像晋王经略江南一样,整个江南都成了他的地盘,朝廷也拿他无可奈何,明公一直盯着洛阳不放,就算攻下洛阳又能怎么样?洛阳能成为明公的根基?洛阳城内的权贵士族会拥戴明公吗?一旦天子率大军杀回来,天子军队大部分是洛阳子弟,洛阳民众会帮助明公拼死抵抗自己的子弟军队?”

  李子雄的一连串反问重重敲打在杨玄感心中,杨玄感终于醒悟,他连忙问道:“恳请老尚书指点,何为根基之地?”

  李子雄笑道:“河北、中原虽然人口众多,土地富庶,但那里是四战之地,无法立住根基,陇右、河西虽然安全,但地处偏僻,人口太少,养不了军队,在我看来,天下有六大根基之地,上等为三处,一是关中,其次江南,三为巴蜀,次等也是三处,一曰河东,次曰荆襄,再次幽州,目前距离明公最近之处便是关中,明公为何不去关中,据三辅之地,养精蓄锐,以成大业?”

  杨玄感听得如梦如痴,半晌起身道:“前辈金玉之言,玄感如醍醐灌顶,他日有成,必重谢前辈!”

  李子雄捋须又道:“如果明公决定去长安,我建议明公走武关道,崤函道很难,潼关更难攻打!”

  “我明白了,前辈可愿跟我去长安?“

  李子雄摇摇头,“我老母亲和妻儿都在洛阳城内,我只能祝明公一路顺风!”

  杨玄感也不勉强李子雄,派人把他送出军营。

  杨玄感随即把李密找来,对他道:“既然攻不下洛阳,我也不想久留,我们立刻去关中!”

  李密大喜,“此乃上上之策也!”

  杨玄感望着洛阳巍峨的城墙,只得长叹一声,下令道:“传我的命令,大军收拾行装,准备向武关进军!”

  杨玄感也打算走武关道,就在这时,他的兄弟杨民行赶来了。

  大帐内,杨民行对杨玄感道:“家族已招募五百精壮武士,愿意协助兄长夺取函谷关,兄长大军到函谷关,我们里应外和夺取函谷关,再派奇兵偷袭潼关,潼关唾手可得,兄长为何要舍近走远去武关?”

  杨行民的话劝服了杨玄感,他又改变了主意,不再去武关,大军改走崤函道。

  次日一早,十几万大军改道向长安进发,潼关主将是名将陈棱,他同时也负责函谷关的防御,陈棱手中有一万军队,他早就知道杨玄感造反攻打洛阳的消息,便知道杨玄感一旦攻不下洛阳,肯定会率大军来关中。

  陈棱得知杨玄感动身的消息,立刻下令全军严阵以待。

第602章 此路不通

  函谷关位于弘农县和桃林县之间,它和潼关一起,构成了关中东大门的两级防御。

  此时,陈棱就在函谷关内,率领三千士兵驻扎关城防御。

  陈棱从江南返回后,得到了天子杨广的赞赏,夸赞他忠心可嘉,当即任命他为三关都督,率一万军队驻防潼关、蒲津关和函谷关。

  此时,陈棱站在关城上方,注视着下面过关的民众,一里外来了两名骑马之人,看样子像似主仆关系,男子身穿青衣儒袍,腰配一把长剑,年约三十岁左右。

  后面的仆人显然是他的护卫,长得高大强壮,陈棱注视着两人走近,前面男子外表看起来像个读书人,但气质绝不像读书人,尤其他胯下马,可不是普通民马,分明是一匹战马,陈棱顿时起了疑心,喝令手下士兵道:“把两名骑马人扣下,给我严加审问!”

  两名骑兵人被抓住,在死亡威胁之下,随从很快便交代了,骑马人竟然是杨玄感之弟杨行民,他们正是从洛阳的杨玄感大营归来。

  陈棱立刻下令对杨行民用大刑,杨行民熬不住重刑,很快便交代了他和和杨玄感准备里应外合,夺取函谷关的计划、

  夜色中,一支五百人的军队离开了弘农县,向六十里外的函谷关疾速进发。

  这支军队正是杨家养的武士,由杨玄感之弟杨万项统领,杨万项也是一名鹰扬郎将,使一杆马槊,武艺高强。

  按照杨家的计划,他们将率军埋伏在函谷关附近,到今晚四更时分,杨玄感大军会进攻函谷关,杨万项则从西面攻打函谷关,里应外合,便可一鼓作气夺取函谷关。

  一更时分,队伍从南部官道出来,前面便是崤函古道,弘农郡位于崤函古道的南面,大概在距离函谷关约三十里左右有一条岔道,向东的官道是去洛阳,而向南的官道则是去弘农郡。

首节 上一节 337/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