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到一座大帐前,透过帐门缝隙,只见大帐内足足坐了近百名孩童,每个人都席地而坐,每个人面前有张小桌子,小桌上有发黄的纸,比较粗糙。
魏征低声道:“这里芦苇极多,我们就用芦苇造纸,用羊毛制笔,砚台和墨都是自制的,这样一来,就有条件把孩童组织起来读书,我们已经开设了一千多间读书识字学堂,有十万孩童得到读书识字的机会。”
萧夏暗暗赞许,不愧是历史上的名臣,别人只看到救灾,魏征看到的却是普及教育的机会。
萧夏点点头道:“要强化巩固,不要走形式,要让孩子们真正学到并记住,比如这里有几万顶大帐,可以在每一顶大帐上写几个字,让先生带着学生们游大帐,这比枯燥的读书效果更好。”
魏征连忙行礼,“殿下金玉之言,卑职受教了!”
离开文登县,萧夏又前往附近的官田巡视,山东半岛四郡的官田目前都被萧夏强征了,用来给难民耕种,由屯田署临时管理。
官田里都是组织起来的难民,他们都在忙碌种植着什么,不像是小麦。
屯田署副署令李敬秋连忙解释道:“殿下,这里种植的是野豌豆,亩产量很高,达八百斤,用来救灾效果极好,而且豌豆秸秆可以做饲料养牲畜,种豆还能肥田,种三年豆,这块土地就很肥沃了。”
萧夏点点头,“除了野豌豆,还种什么?”
“殿下,我们还种山药!”
萧夏眼睛一亮,“山药的亩产量是多少?”
“具体也要看清楚,东莱郡文登县一带盛产山药,据说最高的亩产是五千斤,最低也有两千斤。”
萧夏欣然道:“这才是救灾的宝贝,完全可以大面积推广!”
“启禀殿下,我们集思广益,都在想办法,文登县赵县尉说,他们县有药农种山药,亩产数千斤,但一直当药使用,没想过当粮食,后来我们就说,人都要饿死了,还管什么粮食和药的区别。”
萧夏点点头,“最后一句话说得对,人要饿死了,哪里还管药和粮食的区别,只要能填肚子就行,山药亩产几千斤,虽然不太好种,但只有用心,那就能把事情做好,李副使,一定要把山药推广开,大量种植,你把这件事做好了,我封你为北海郡刺史。”
李敬秋大喜,连忙躬身道:“卑职一定不辜负殿下的厚望!”
巡视了难民营,萧夏又掉头去了军营,目前东莱郡有驻兵七万人,除了萧夏带来三万水军外,还有一万协助管理难民的军队,另外还有三万,便是萧夏从二十万解救回来的军队中挑选的三万精锐。
这三万军队天子也知道,尽管严重违反当初他们签署的协议,超过了十五万军队上限,但为了让萧夏协助自己第二次东征,天子杨广也忍了,装作毫不知情。
萧夏来到大营内,军队正在训练阵型,一支数千人的骑兵正在冲击阵型,在令旗的指挥下,大阵不断变化阵型,最终将数千骑兵切成了数十个小块。
军队的阵型和个人武艺其实是一回事,可以把军队整体看成一个人,各种阵型变化就是武艺的变化,训练得越充分,也就是意味着军队阵型越熟练,武艺也就越高强,士兵的勇气也会倍增,对付敌军骑兵冲击也好,对付步兵厮杀也好,阵型的强大杀伤力就会淋漓尽致显露出来。
萧夏在演武场上看了片刻,这才跟着周法尚去了帅帐。
周法尚最大的特点就是忠诚,最大的弱点是不懂官场,不会像宇文述那样善于迎奉,所以他才被打发去岭南呆了十余年。
天子杨广早期也是不喜欢这种木讷而不懂官场的大将,只有到了后期,他屡屡遭到背叛后,才意识到忠诚的可贵,开始重用周法尚。
可惜现在已经晚了,萧夏对周法尚的信任和重用,让周法尚感受到了知遇之恩,他也对萧夏忠心耿耿。
“殿下这次也要派军队参战吗?”周法尚问道。
萧夏笑了笑道:“看情况吧!不知道高句丽内部的疫情消了没有,现在都快四月份了,鸭渌水以西还看不到高句丽人的影子,不管是军队还是普通百姓都没有,我怀疑高句丽北部也一样是空无人烟。”
“所以殿下怀疑高句丽的疫情还没有完全消除?”
萧夏点了点头,他确实有这个担心,一般瘟疫都要肆虐几年,很少有这么快消除的。
周法尚不解道:“既然如此,天子为什么还要二次东征,他不怕再次大规模感染疫情?”
萧夏摇摇头,“我也不知道天子是怎么想的,或许他认为现在是高句丽最羸弱的时刻,他可以一鼓作气灭了高句丽,至于有瘟疫的风险,但相比灭国的巨大收益,天子认为值得尝试。”
萧夏的猜测一点没错,杨广就是这样考虑的,在巨大的灭国收益面前,瘟疫的风险不值一提。
周法尚半晌叹息道:“其实我担心的是内部,第一次东征失败已经积蓄了大量的不满,各地乱匪都开始占据郡县了,这明显是有地方势力在支持他们,堆积的干柴已经泼了油,就等着一把火了,天子的第二次东征无疑就是一支燃烧的火把啊!天子竟然看不透,虞世基、裴蕴这些佞臣真该千刀万剐了。”
萧夏暗暗佩服姜果然是老的辣,周法尚虽然不懂官场,但他能看透时局,历史上,天子的第二次东征就促成了杨玄感的造反。
杨玄感的造反是必然的,第一次惨败已经把天子的信用和权威丧失殆尽,越来越多的权贵士族都不把天子放在眼中,杨玄感造反其实就是士族权贵们内心强烈不满的一种爆发,就算没有杨玄感,也会有张玄感、李玄感的出现。
萧夏点点头,“这就是我驻兵山东半岛的缘故,我只想给天下百姓留一条活路。”
第596章 二次征辽
四月初,天子杨广再次御驾北上,这次他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命令屈突通率领三万军为前锋,又任命宇文化及为千牛卫大将军,率一万骁果军护卫自己。
这次东征,杨广不敢像上次那样强征百万民夫,这次他只征了二十万民夫,主要负责装卸粮食,基本上都是水路运输,不需要民夫运送粮食了。
这次樊子盖确实比较能干,他设立了两个粮草物资转运点,一个是漳水河口,和永济渠交汇的地方,距离渤海只有二十里,这个位子其实就是今天的天津。
第二个粮食转运点便是辽东的辽河西岸,这次不在平远镇,而在平远镇南面两百里处,距离辽河入海口只有三十里,一方面是海运运输方便,其次便是害怕瘟疫未消失,第三个原因就是距离建安城很近,建安城是江南隋军控制的,这样,隋军在渡辽水时,就不会有上次那么惨烈了。
建安城可是在辽水以东,江南隋军完全可以出兵,护卫隋军主力渡河。
说到江南隋军占据了辽东半岛这件事,朝廷上下都有点尴尬,明明可以直接让江南隋军灭了高句丽,根本不需要朝廷再出兵,但天子就是无视这个现实,非要自己御驾亲征,说到底,他还是想自己亲手灭高句丽,不允许别人插手。
所以大家尽管心知肚明,却没有人敢向天子进言劝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种荒唐事发生。
樊子盖除了建立两大粮食中转点外,又设立了二十几粮草后勤补给点,差不多每隔百里就有一个,解决士兵的粮草补给问题,每个士兵只用携带三天的干粮,战马也是一样。
辽东的各个补给点还没有建立,等待屈突通的先锋军到来。
三万大军目前驻扎在漳水河口,没有再继续北上,他们也准备搭乘运送粮草物资的大船一起前往辽东。
这天上午,屈突通正和副将董庆文闲聊,董庆文低声道:“卑职听到一个消息,据说虎牢关那边抓到一批杨家的家丁,足有几百人,这个消息屈突将军听说了吗?”
屈突通点点头,“这件事我知道,杨玄感也给天子解释过了,杨家在荥阳郡有一个庄园,春耕需要人手,所以从老家庄园调人过去帮忙,天子认可了,人也放了,这是两个月前的事情吧!”
“天子和朝廷没当回事,但民间可一直在说这件事,大家都在说杨玄感要造反,将军知不知道杨武会的事情?”
“不是听说解散了吗?”
“哪里解散,换地方了,换到了河阳县,加入的人还不少,据说有二十余人,”
“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屈突通不解问道。
“我兄弟董庆恭也是其中一员,他还是想劝我参加,被我拒绝了。”
“这个杨武会到底做什么的?”
董庆文摇摇头,“我也不清楚,我问过兄弟,他不肯说,他越不说,我就越怀疑,屈突兄,你说万一杨玄感真的造反,那会不会很严重?”
屈突通低头沉默片刻,忽然道:“其实我也认为天子不该第二次东征,至少不该御驾亲征,很多人野心都起来了,尤其是关陇贵族那个势力,明摆着对天子迁都极为不满,天子应该留在洛阳看住他们,他这一走,权力中枢空虚,朝廷失去了约束,肯定会有人搞事情,会不会是关陇贵族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大隋的火山要爆发了。”
“将军要劝说天子!”
屈突通点点头,“到辽东再说吧!有机会我一定劝说他。”
就在这时,外面有士兵大喊:“船队来了!船队来了!”
紧接着河边的警钟声‘当!当!当!’地敲响了。
屈突通和董庆文连忙起身走出大帐,向远处入海口眺望,只见一支庞大的船队出现在远方的河面上。
去年高句丽北部爆发了大瘟疫,一半以上的人口死掉了,导致剩下的百姓纷纷迁往南方,又把瘟疫带去南方,导致高句丽南方开始流行瘟疫,甚至传播到了百济和新罗。
从去年夏天开始的瘟疫和战争使高句丽失去了六成的人口,清川江以北更是成了千里无人区。
一直冬天来临,让无数恐惧了近半年的瘟神终于露出了疲态,开始不再肆虐,死亡人数也直线下降,不过寒冬并没有使高句丽的瘟疫完全消失,虽然冬天疫情不严重,但官府还是会接到一些零星的瘟疫报告。
高丽人随地大小便的生活习惯让瘟疫总是不断复发,问题是他们并不知道瘟疫根源在哪里,只有不断地求神求佛,再求神佛,各大寺院神庙从早到晚始终香火缭绕。
但高丽王高元却很清醒,他去年就得到消息,隋朝皇帝还要第二次进攻高句丽,让他焦虑万分,眼看到了春天,估计隋军已经开始出征了,高元再也忍不住,立刻招来兄弟高建武和几名重要大臣商议对策。
“王上,还是降了吧!”
沉默良久,渊太祚终于说出了难以启齿的话,“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再和隋军一战,再打下去我们就灭国了,投降吧!除了不够体面,至少高句丽能保存下来。”
高元也沉默了,他也想投降啊!但投降了,高句丽还保得住吗?自己王位还保得住吗?
“二弟,你的意见呢?”高元艰难的转过头,询问兄弟的意见。
高建武阴沉着脸,半晌冷冷道:“他们是要借口恢复汉朝四郡,灭我们的国,投降有用吗?”
高元浑身一颤,这是他最担心的事情,就算投降有用,隋朝也会以恢复汉朝四郡为借口,占领高句丽,汉朝四郡可是包括平壤城的。
这时,乙支文德轻轻叹了口气,小声道:“王上,其实我已经派人去辽东看过了,所有的物资粮食都被隋军运走了,物资大帐也被拆走,军营被烧成了白地,王上明白我的意思吗?”
高元听懂了,辽东的疫情没有了,那么高句丽北部的疫病很可能也没有了。
“乙支将军是什么意见呢?”
“微臣考虑军队占据各个山城,他们很难攻下来,尤其是乌骨城,他们想拿下来,根本不可能!”
渊太祚冷冷问道:“如果隋军绕过乌骨城,直接来攻打平壤呢?或者像上次一样,从水路来进攻,我们怎么抵抗?”
乙支文德毫不犹豫道:“那就把瘟疫尸体扔给他们,让他们彻底灭亡,就算我们灭国,也让隋军彻底死在高句丽!”
渊太祚打了寒颤,彻底沉默了。
高元终于咬紧牙关道:“这就这么决定了,乙支将军,你率军北上吧!”
第597章 玄感起兵
安阳县的一座大宅内,杨玄感对数十名杨武会的成员道:“各位,昏君去了辽东,时机已经成熟,天下怒火已经沸腾,我们应顺应民意,推翻这个昏庸无道的君王,我杨玄感已经豁出去,各位,要和我一起干的请举手!”
既然在安阳县聚会,大家都知道要发生什么事,既然杨玄感已经挑开,在场数十人纷纷举起手。
杨玄感大喜,立刻宣读了《讨昏君檄文》,众人随即在檄文上签名并按下手印。
杨玄感和众人换了盔甲,带着两千军队去了运河,运河上停泊着数百艘运粮船,船上全是一袋袋粮食,杨玄感将数万民夫聚集起来大喊道:“我身为上柱国,家里黄金巨万,到了既富且贵的地步,我一无所求,现在我不顾破家灭族,只是为了为天下人解倒悬之急,拯救黎民百姓的性命罢了!”
杨玄感深深吸一口气又大喊:“各位乡亲,天子残暴不仁,我杨玄感要替天行道,为死去无辜百姓报仇,愿意跟随我报仇雪恨的壮士,请加入我的军队!”
沿运河各郡的百姓最惨,每个人都有亲人死在各种劳役之中,仇恨早已深埋在他们心中,这一刻,杨玄感彻底将他们的仇恨释放出来,数万民夫振臂大喊:“报仇雪恨!报仇雪恨!”
杨玄感大喜,立刻命令两千士兵给众人分发兵器盔甲,得到了四万军队,两千家丁士兵出任火长以上职务,杨武会成员都封为将军。
杨玄感又将船上的十几万贯钱数万石粮食分发给将士,士兵们一片欢呼。
当然,铜钱和粮食暂时拿不走,还是暂时放在船上。
杨玄感率领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向黎阳仓杀去。
黎阳仓的守将是屈突盖,屈突通的兄弟,他率领五千军队镇守黎阳仓,这时,屈突盖也得到了消息,杨玄感造反了,正率领数万人向黎阳仓杀来。
屈突盖大惊失色,急忙派探子去打探对方的情况。
下午时分,探子赶回来禀报,“启禀将军,对方都是清一色皮甲,手执长矛和战刀,都是非常好的装备,并非乌合之众。”
屈突盖心中开始打鼓,他希望对方是那种拿着锄头木棒,身穿布衣的乌合之众,哪怕自己只有五千军队,也可以将对方击败,但对方数万人装备精良,自己只有五千人,肯定不是对手。
屈突盖最终决定放弃黎阳仓,向河内郡撤退,死守临清关,同时派人赶去洛阳求援。
杨玄感没有遇到抵抗便轻易占领了黎阳仓,他极为得意,当即下令开仓放粮,消息传开,上百万民众从汲郡、魏郡、清河郡、武阳郡等地赶来,赶着大车,骑着骡驴,满怀希望赶来分粮。
杨玄感趁机招募士兵,短短数天内,他军队就达十几万人,黎阳仓内本身就有大量兵甲,装备齐郡。
这时,李密对杨玄感献计道:“屈突盖已知我们造反,必然会死守临清关,但虎牢关守将未必知道,卑职建议明公派一支奇兵渡黄河南下,冒充隋军诈取虎牢关,只要我们拿下虎牢关,大军就可以直接渡河南下,杀往洛阳。”
杨玄感大喜,立刻命令自己的兄弟虎贲郎将杨玄纵率领三千军队,和李密一起渡河前往虎牢关。
杨玄感则率领大军向临清关进发,准备佯攻临清关,实际上他率军前往汲县,准备在汲县渡黄河南下。
黎阳县城东有一家李氏布帛店,这里是江南总管府安插在黎阳县的一处情报点,萧夏知道历史上杨玄感会在第二次东征期间起兵造反,他去年秋天特地命令情报署在黎阳县部署一个情报点。
布帛店的掌柜姓李,一大早他便被城内急促的钟声惊动,他连忙出店查看,只见有数十名郡兵仓惶派跑进城内,大喊道:“快关闭城门,有人造反了!”
城上士兵连忙关闭了城门,李掌柜心在一惊,他上前拉住一名士兵问道:“小哥,是谁造反了?”
“杨玄感造反了,他率几万大军占领了黎阳仓,马上就杀来了,快跑吧!”
士兵挣脱李掌柜,向县衙奔去,数十名士兵一路大喊:“杨玄感造反了!杨玄感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