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334节

  施孝真当即立断,他派两人监视长史府,他自己则带手下赶往码头。

  他们临时租了两条千石客船,手下装扮成船夫,施孝真乔装成船东,船老大看见了内卫牌,不敢得罪,连忙答应一定配合他们。

  刚弄好,十几名骑马武士护卫着一辆马车便疾奔而来。

  长史魏良才下了马车,紧接着韦约和宋洸也下了车,他们有一条五百石的官船,但十几名手下需要临时找船。

  一名武士上来道:“你们船可有客人?”

  施孝真抱拳笑道:“刚刚载客回来,准备休息两天!”

  “给你们双倍船钱,送我去走一趟,去青戈水兰溪镇!”

  施孝真点点头,“双倍船钱可以,我是船东,留在船上没关系吧!”

  “船东可以,其余无关的人一律下船。”

  魏良才三人坐上船,十几名侍卫则包下了施孝真的两艘,三艘船离开码头,官船在前,两艘船在后,一前一后向西而去。

  半夜时分,三艘船到了兰溪镇,这是一座小镇,倚山而建,青戈水环绕小镇而过,青山绿水,风景极为秀丽,不过半夜到岸,周围都黑咕隆咚,也看不到风景,众人上了岸,打着灯笼步行。

  施孝真带着几名手下远远跟踪灯笼,小镇的背后是一座占地上千亩的茶庄园,魏良才一行人进了茶庄园,庄园大门随即关闭。

  青戈绿茶品质上佳,在洛阳很受欢迎,其中兰溪镇所产的青戈茶品质最高,兰溪镇附近有十几座茶庄,都属于是权贵以及名门世家,魏良才等人进的茶庄就是韦家所有,是韦家在江南为数不多的资产之一。

  施孝真带着手下躲在庄园外,不多时,两名手下奔来道:“启禀校尉,庄园内有獒犬巡逻,布防非常严密,我们进不去。”

  施孝真暗暗吃惊,这可不是一般的庄园啊!

  他留两人继续监视庄园,其他人都返回船内休息。

  次日天刚亮,监视庄园的两名手下飞奔回来禀报,“校尉,庄园内出来了一百多名武士,有一半人骑马走了,另外一半人正向江边而来。”

  施孝真连忙叫醒众手下,这时,大群人浩浩荡荡走来,魏良才和韦约上了官船,十几名护卫也跟着上了官船。

  其余四十余人在宋洸的带领下向施孝真抱拳道:“给你们三倍的船资,送我们去京口县。”

  施孝真苦笑道:“人稍微多了一些,坐船会不舒服。”

  宋洸微微笑道:“稍微挤一点没事!”

  施孝真呵呵一笑,”三倍的价钱我怎么能不答应,上船吧!”

  四十余名武士跟随宋洸上了船,将两艘客船挤得满满当当,官船返回宣城县,另外两艘船沿着青戈水驶往长江。

  两天后,两艘船抵达了江宁县,进行短暂的补给,施孝真借口回家上岸了。

  船只继续沿着长江而行,施孝真则骑着三匹马疾奔京口城。

  下午时分,施孝真抵达京口城,急向李鹿鸣汇报最新情况,李鹿鸣立刻派出几对特型探子在码头布防。

  什么叫特型探子,比如摆摊的老夫妻,长得矮矮肥肥的中年掌柜,穿着破旧的老农民,十岁左右的卖花孩童等等。

  做梦也想不到他们会是江南军的探子。

  一个时辰后,两艘千石客船抵达了京口码头,船上武士各自散开,向不同城门而去,从各个城门进城,尽量不引人注目。

  宋洸和两名手下进了城,不多时他来到一条巷子前,向后看了看,只见一名满脸皱纹的老农民骑着毛驴在他身后不远处。

  宋洸见老农民身穿一件破旧的短衣,便不再他放在心上,直接进了小巷,走到底,敲了敲门,门开了,他和几名手下一闪身进去了。

  老农民瞥了一眼巷子口的木牌,赵司马巷,他一催毛驴,加速离去。

  很快,巷子斜对面出现了两个卖鞋袜的老夫妻,两人长得慈眉善目,皆老态龙钟。

  李鹿鸣也从长安那边得到了消息,他急忙赶来见晋王。

  “启禀殿下,卑职拿到了宋洸的资料,他是长安人,七年前给韦冲做了幕僚,一直替他出谋画策,是他的头号幕僚,此人很精明,如果我们盯得太紧,很容易被他发现。”

  萧夏点点头,“他们来了多少人?”

  “来了一百人出头,各个武艺高强,他们隐藏在兰溪茶园内,这次他们全部来京口,恐怕是打算伏击殿下,殿下,收袋吧!”

  “这一百多人的住处都知道吗?”

  “其中一半住在赵司马巷,另一半是骑马过来的,暂时不知住处,不过他们今晚肯定会汇合,卑职只要严密监视,就知道他们的住处了。”

  萧夏点点头,“一旦掌握了他们的住处,便可以出兵,将他们一网打尽!”

  “遵令!”

  =====

  【老母亲今天身体不太好,需要照顾一下,老高很抱歉,今天只有两更,中午一更没有,下午正常更新。】

第594章 一网打尽

  入夜,李鹿鸣终于找到了另外五十余人住处,就在赵司马巷两百步外的一座客栈内,他们包下了整个客栈。

  李鹿鸣当即调集两千士兵围剿两处的刺客武士。

  三更时分,上千士兵将赵司马巷包围得水泄不通,一声令下,数百支弩箭射进了住着五十多名的几间大屋子,屋子里响起一片惨叫,十几名幸存武士从大屋子里逃出来,迎接他们的依旧是一轮箭雨,十几名武士纷纷栽倒。

  院子安静下来,主将关宁喝令道:“进去搜查!”

  百名士兵手持长矛冲了进去,片刻,只听几声惨叫,便再也没有声息了。

  这时,士兵们陆陆续续把尸体抬出来,每具尸体上都插满了箭矢,最后押出一名中年文士,正是宋洸,他睡在后房,是唯一的一座砖墙房,第一轮箭后他又迅速躲到床下,由此逃过一劫。

  宋洸双手被绳子捆住,吓得脸色苍白。

  “把他先带走!”

  关宁一挥手,士兵将宋洸押上一辆特制的囚笼马车,十几名骑兵押回马车返回官署,路过客栈时,宋洸看见客栈周围同样围满了士兵,一具具尸体正搬运出来。

  宋洸心中长叹一声,第一天来就彻底栽了。

  三天后,驻扎在宣城县的一千郡兵得到命令,包围了长史府,抓捕了躲在长史府中的韦约,刺史高表仁宣读了晋王令,以刺杀罪将长史魏良才革职,并押送京口县问罪,韦约也一并押解去京口县。

  萧夏并不打算处死韦约等人,而是进行无期限的关押,后半辈子基本上不要想出来了。

  韦约和魏良才被抓捕的消息传到了洛阳,魏良才的妻子带着儿女哭哭啼啼来找韦冲,让韦冲心烦意乱。

  就在这时,管家跑来道:“老爷,虞相国来了!”

  韦冲连忙迎出去,向虞世基抱拳行一礼,“我正好去找相国!”

  虞世基冷着脸道:“韦使君,我就长话短说吧!明天你自己辞职,天子会给你一个面子。”

  韦冲愣住了,呆了半晌才道:“虞相国,我们说好的。”

  “说好什么?”

  虞世基的脸色愈加阴冷,“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你兄弟和幕僚都已经招供,是你策划了刺杀晋王,天子不能再容忍你了,天子说,看在曾经是亲家的份上,准许你辞职为民!”

  “辞职为民?”

  韦冲心中一凉,急忙问道:“那我的勋官和爵位呢?”

  “爵位和勋官也一并革除。”

  韦冲眼前一黑,身体晃了晃,险些摔倒,他强行稳住心神道:“虞相国,我是执行你的安排,这是我们交易,你怎么能把责任全部推到我头上?”

  “你在胡说什么?我什么时候安排了?我什么时候又和你做交易?你再血口喷人,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虞世基重重哼了一声,坐上马车走了。

  韦冲再也承受不住打击,只觉喉头一甜,‘噗!’一口鲜血喷出,晕厥过去,几个儿子连忙扶起他大喊:“父亲!父亲!”

  韦冲病倒了,同时也惹恼了虞世基,第二天他在天子面前进谗言,杨暕造反也和韦冲的长期怂恿有直接关系,这句刺痛了天子杨广的内心。

  他当即下旨,免去韦冲一切官职爵位,贬为庶民,并没收其官宅和庄园,三个儿子也全部革职问罪,流放云南充军。

  一个月后,韦冲在病痛和悔恨中去世。

  韦氏家族的长房由此破落了,而韦世宽一房崛起,成为了韦家主房。

  过了年后,时间便过得很快,三月中旬,萧夏带着一千艘战船和三万水军抵达了东莱郡。

  萧夏第一个接见的便是后勤司马张镇周,他在一月下旬便去了辽东,负责从建安堡将遗留辽东的粮食物资全部运回东莱郡。

  “回禀殿下,粮食物资已经全部运回东莱郡了,设立了专门大营,但卑职不建议殿下去巡视。”

  萧夏微微笑道:“从辽东运到东莱郡,可有人感染疫病?”

  张镇周摇摇头,“倒是没有!”

  “你说对了,瘟疫这种东西是人传人,必须有染病尸体,或者是人体排泄之物,这是病源,如果没有发现病源,那就不会有疫病,再说,物资运来时已经距离瘟疫爆发过去了大半年,所以没有什么关系,带我去看一看!”

  张镇周无奈,只得带着萧夏来到十几里外的后勤第二营,这里用营栅包围,占地广阔,一座座大帐整齐有序。

  在张真周的再三要求下,萧夏戴上了口罩和手套,走进了大营,大营内全是石灰,空空荡荡,没有一个人,但大营外有士兵站岗。

  距离营门最近的是粮食大帐,萧夏走进了一顶大帐,大帐内很干燥,地面用火烧过,又铺上一层石灰,只见粮食堆积如山。

  “殿下,这里都是小麦,有一万石,每袋一石小麦。”

  “看过品质了吗?粮食有没有腐坏?”萧夏问道。

  张镇周摇摇头,“都仔细检查过,没有任何变质腐坏情况。”

  隋朝的粮食储存技术很高,像黎阳仓、洛口仓的粮食,储存几十年都没有问题。

  只要严格按照官方的技术标准来储存,一年的时间肯定坏不掉。

  萧夏沉思片刻又问道:“我记得我批准了一个疫病试验,做过了吗?”

  张镇周点了点头,“回禀殿下,已经做了,我们找了一百名死囚,不带口罩,让他们吃里面的粮食,让他们在大营内随意走,住在大营内整整半个月,百名死囚安然无恙,他们都被赦免了死罪,改为流放三年。”

  萧夏缓缓道:“慎重一点是有必要的,但要讲一个度,过于慎重就没有必要了,既然已经做了疫病试验,可以把一部分粮食运去难民营,其他粮食物资都全部运去江南!”

  “卑职会立刻安排!”

  萧夏又巡视了兵甲仓营、物资仓营和钱帛仓营,足有上千座大帐,萧夏不由感慨隋朝国力之强大,这么庞大的钱粮物资,还只是大隋国力的一小部分,大隋在如此强大的国力下覆灭,实在太可惜了,

  巡视了物资大营,萧夏又前往难民大营巡视。

  难民大营最多时达五十万人,开春后被分散到北海郡和齐郡,在北海郡和齐郡各建立一座大营,目前东莱郡难民大营内只剩二十万人。

  当然不会一直养着难民,萧夏去年秋天下令推行屯田制,把难民组织起来修缮官道,疏浚河渠,但最重要是屯田,当年曹操也是这样干的,组织流民屯田,既解决了难民的粮食问题,多出的粮食用作军粮,可谓一举两得。

  魏征被任命为屯田使,全权负责难民屯田。

  萧夏来到位于文登县的难民大营,魏征带领手下官员将萧夏迎进了大营,大营内目前只剩下老弱妇孺,青壮男子都组织去各地的官田耕种了。

  “如果一户人家都是老弱,没有青壮男子怎么办?”萧夏问道。

  魏征连忙道:“启禀殿下,这种情况其实很多,几乎占到一半了,很多青壮男子被强征去辽东,再也没有回来,一家人活不下去了,妻子就带着儿女逃难来东莱郡,这种情况我们会组织洗衣社、鞋袜社以及磨面社,这些都是妇女力所能及之事。”

  这时,萧夏看见一群老人正赶着毛驴磨面,便笑道:“老人也能做事?”

  魏征点点头,“除了年幼的孩童和完全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其他人都会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

第595章 高产作物

  大营内十分安静,看不见奔跑嬉戏的小孩,远处却传来隐隐的读书声。

  萧夏有些惊讶,魏征连忙解释道:“难民营也有不少士子,让他们去种地有点不太现实,所以卑职就把他们组织起来,让他们教孩童读书识字,已经几个月了,效果还不错。”

  萧夏点点头,难怪大营里这么安静,顽童们都去读书了。

首节 上一节 334/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