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太祚缓缓道:“王上,对方的意图很明显,他们占领了小太岛和仇乙岛,在那里大量驻军,他们担心我们偷袭他们的后勤,索性把我们船只全部摧毁。”
高元眉头一皱,“我们一点船只都没有了吗?”
“东海岸还有一些和日本贸易的船只,不过调过来也来不及了。”
这时,渊太祚的长子渊盖苏文道:“王上,仇乙岛距离我们海岸也不过二十里左右,可以选一批水性好的士兵,利用皮筏子,趁夜间携带密封火种游过去,偷袭对方大营,只要把对方后勤大营一把火烧了,他们也只能退兵。”
高建武顿时赞许道:“王上,这个计策不错,选五百精锐水鬼游过去,他们能烧我们船,我们就可以烧他们大营。”
高元沉思良久,终于点了点头,对高建武道:“这件事就由你来策划!”
经过一天的扫荡,对方在大同江内的船只几乎被摧毁殆尽,一艘漏网之鱼都没有,来护儿和周法尚先后率领水军返回了龙尾岛。
萧夏当即给两人各记大功一件,命令军队休息,三天后出征平壤城。
次日晚上,海面上风平浪静,一轮明月照在海水,海面上波光粼粼,这时,高句丽大将裴莫文率五百名水鬼下海了,他们两人划一只皮筏子,两百五十只皮筏子在海面上漂浮,形成了一片黑点,在月光下看得格外清楚。
五百水鬼划动皮筏子,奋力向二十里外的大岛划去。
龙尾岛的东面是一道高约七八丈的悬崖,下面是海滩,悬崖上修建五座哨塔,哨兵警惕地注视着江面,一队百人巡哨正来回巡逻。
最大的一座哨塔上,当值校尉正拿着千里眼向江面眺望,萧夏利用高品质水晶磨制了一批镜片,制作了一百多只千里眼,将军以上每人都有,另外,真正需要千里眼的斥候、哨兵、眺望兵都有配备,但不是每人一支,而是每营配一支,由当值将领使用。
这时,当值校尉忽然发现海面上有很多小黑点,他立刻警惕起来,大喊道:“有敌情!”
“当!当!当!”
警钟敲响,巡哨队立刻飞奔向大营奔去。
高句丽人也知道皮筏子会被隋军发现,他们准备在距离岸边一里时,放弃皮筏子,潜水前往海岛。
但高句丽人并不知道这世间已经有千里眼这种作弊器,可以清晰看见数里外的海面上动静,如果是白天看得更远。
他们纷纷跳水,向海岛潜水而去,这时,水军大将来整率领三千军队已经赶到东岸,分成南北两队,埋伏在上岛的必经之路上。
隋军士兵布下了天罗地网,张弩搭箭,等待着对方的到来。
五百士兵刚刚从东南角的斜坡爬上悬崖,走了还不到百步,便找到两侧埋伏隋军的痛击,暴风骤雨般箭矢射向高句丽士兵,高句丽措不及防,被一轮箭矢射倒了大半,凄厉的惨叫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幸存的高句丽士兵掉头便逃,但已经没有机会,退路已经被截断,两千隋军将他们包围,夜色中,无数根长矛向他们捅去,一片惨叫后,夜晚再次归于平静。
第569章 约法三章
次日一早,萧夏带着众将来到了海岛东面,他站在悬崖上,用千里眼眺望着二十里外的对岸,海面上风浪很大,和昨晚的风平浪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来护儿对萧夏道:“卑职来了一个月,这座海峡的风浪一直很大,皮筏子根本不行,昨晚那种海况太少见了,被敌军抓住了机会。”
萧夏缓缓道:“我现在在考虑,我们应该封锁大同江,占领高句丽南面。”
“殿下的意思是说,我们暂时不进攻平壤城?”来护儿问道。
萧夏看了一眼来护儿,历史上,来护儿就是不听周法尚的劝告,急于攻打平壤,最后中了敌军的诱兵之计,四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
萧夏微微笑道:“我们粮草足备,时间也充裕,不急这一时,另外派军队轮流上岸,扫荡大同江南面!”
当天下午,三百艘战船载着一万水军驶入了大同江,一艘艘战船游弋在大同江面,大江上除了隋军战船外,再也看不见任何一艘船只或者皮筏子,隋军彻底了封锁大同江,切断高句丽南部和都城的任何联系。
萧夏很清楚,大军远征,最忌讳久等不战,士气疲惫,需要激发士气,最好的办法就是上岸掠夺,和高句丽南部军队作战。
罗士信率领一万五千人作为第一批军队上了南岸,分成三军,开始横扫高句丽的南部平原,掠夺财物和战略物资,摧毁一切手工业。
几天后,萧夏又亲自统领第二批两万军队上岸了,向南面的仇乙城和长渊城杀去。
等天子磨磨蹭蹭准备好,已经是七月初了。
辽东宁远镇,数十万大军终于开始集结,在占地数亩的王帐内,百名大将济济一帐,天子杨广高声道:“出兵在即,朕要和各位将军约法三章,第一,这次是御驾亲征,朕才是三军主帅,朕的旨意就是军法,没有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之事,任何人不遵从朕的旨意,就是抗旨不遵,就是违抗军法,斩!
第二,这次东征高句丽是天朝吊民伐罪,王师出征就要有王师的气派,你们切不可为了邀获战功而轻骑突进,孤军独斗,必须共进共退,未获旨意擅自冒进者,以军法斩之。
第三,王师出征以仁义为先,不得侵扰百姓,敌军投降必须立刻停战,又抚慰受降接收投降,不得杀降,违令者斩!”
在天子宣布了约法三章的第二天,辽东之战终于爆发了,五十万大军分为十队,利用浮桥强行渡辽水,遭到高句丽士兵的拼死反击,箭矢如雨,火光冲天,辽东几乎被鲜血染红,渡河之战从早上一直激战到黄昏时分,隋军付出三万人阵亡的惨重代价后,终于渡过了辽东,高句丽军全面后撤,进入防御状态。
在开皇十七年隋军进攻高句丽没有成功后,高句丽统治者便意识到战争迟早会到来,便开始辽水以东险要处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便在高山上修建了辽东城、玄菟城和新城三座坚城,并囤积大量粮食,修通了水源,每个座城都有数千士兵坚守。
隋军在渡过辽水后,便开始艰苦的攻坚之战,隋军顶着雨点般的滚木礌石向上攀爬,几乎每走一步都有大量士兵伤亡,好容易用箭矢压制住了对方,隋军冲上山和高句丽士兵决战,一连攻打了三天,隋军拿下了横山、贵端、南苏和白岩四个险要隘口,并攻下了玄菟城和新城。
但在攻打最大的辽东城上却屡屡失利,伤亡惨重,辽东城太难攻打,它本身就修建在坡度很陡的高山上,倚山而建,加上城墙宽厚高大,隋军根本就无处攀爬,云梯也上不去,只能用简陋的攻城梯,但被对方轻易掀翻。
就在隋军付出了近两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经过数日血战,撞城车终于将城墙撞开一个大洞,有数百先登隋军士兵率先冲进城内,眼看要攻下辽东城,就在这时,辽东城头上响起一片投降声,受降使刘士龙立刻下令全军撤退下山,准备接受高句丽军队投降。
主将于仲文大怒,质问刘士龙道:“我们阵亡了两万将士,好容易才有先登者杀入城内,使君却要我们撤退,数百先登士兵怎么办?”
刘士龙拿出圣旨,冷冷道:“这是天子的旨意,敌军投降,由我来全权处置,于将军要抗旨不遵吗?”
于仲文想起了天子的约法三章,万般无奈,只得下令道:“全军下山集结!”
眼看要攻下辽东城的隋军又如潮水般撤退了,只可怜数百名先登士兵一个都没有逃出来,全部被高句丽军队斩杀。
高句丽迅速修补被撞破的大洞,收集城外的滚木礌石和箭矢弓弩,后方的高句丽援军也终于赶到了,源源不断加入辽东城内,原本势单力孤的辽东城立刻实力大涨,摩拳擦掌,准备痛击隋军的第二次进攻。
辽东城喊投降后,却没有了动静,刘士龙被狠狠打脸,面对众将的怒斥,无奈之下,他只得赶回宁远镇向天子回报。
实际上,隋军已经攻下了除了辽东城以外的所有的险要之地,但没有天子的旨意,谁也不敢擅自向南进军。
杨广听说辽东守军言而无信,他也恼火了,当即下旨道:“传朕旨意,全军围困辽东城,在辽东城未拿下之前,大军不得南下!”
这时,合水令庾质劝道:“陛下,现在已是七月初十,大暑已过,立秋将至,不能再拖下去了,臣观天象,今年极可能秋雨多发,兵贵神速,陛下应该尽快南下。”
左候卫大将军段文振也道:“陛下,民夫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微臣听说民夫死亡极多,确实不能再拖下去,区区一个辽东城,派两万军队盯住,其余大军应该迅速南下。”
杨广阴沉着脸道:“区区一个辽东城都拿不下来,朕还东征高句丽做什么?传朕旨意,十天之内若拿不下辽东城,攻城之军皆斩!”
天子下了死令,薛世雄和于仲文万般无奈,率领十万大军昼夜不停攻打辽东城,高句丽上万守军拼死抵抗,辽东城下死尸堆积如山,隋军付出了死伤四万人的代价,终于在第八天再次攻破了辽东城,城内又是一片投降声,这一次于仲文吸取了教训,派人堵住刘士龙,不给他喊停的机会,亲自率领大军杀进了辽东城内。
剩下的数千高句丽士兵迅速撤出了辽东城,向南撤退,大隋的黄龙旗终于插上了辽东城头。
两天后,天子杨广前来视察辽东城,才发现这座城并不大,可就是为了这座城,隋军的伤亡竟达六万人,加上渡河伤亡和其他关隘的伤亡,总伤亡人数已超过十万。
这时已是七月中旬,连绵秋雨来临,杨广心中有些懊悔了,但他却不会承认是自己的问题,只是斥责众将作战不力,下令于仲文和杨义臣各率十万大军南下,士兵每人携带三十天干粮,要求全军在八月底之前结束东征。
之前拖拖拉拉几个月,现在却要在一个半月内结束东征,还有长达七百里的距离,全部都是连绵大山,还有鸭渌水和清川水阻隔。
但军令如山,士兵们只得每人背着三十斤粮食,披着沉重的盔甲,扛着更加沉重的长矛,二十万大军只能艰难地向南行军。
第570章 平壤激战
萧夏得到了沈光传来的消息,朝廷大军终于拿下辽东城,开始南下了。
萧夏就是在等这个消息,他当即下令,结束对大同江南岸的清剿,他率领四万大军走浮桥渡过了大同江,抵达了北岸。
高句丽婴阳王高元知道隋军在南岸摧毁自己的各种手工业,两座造船场也被付之一炬,大量财物和铜铁等战略资源被抢走。
高元早已气急败坏,他就等着隋军上岸的这一刻。
高元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出城迎战。
双方在平壤城南面的原野上排下阵型,十万大军对四万大军,高句丽占据了优势兵力,何况他们还有一万骑兵,这一战高元志在必得。
但从装备来看,隋军要远远强于高句丽军队,高句丽军队兵器都是以矛为主,近战有战刀,盔甲也是普通的单层皮甲。
而隋军清一色的明光铠甲,四万人全是步槊,还有连枷和战刀,另外还是全员弩手,更重要是,隋军还有两支神秘的兵种,一支是三千人的重甲步兵,一支是两千人投掷兵。
这一战,萧夏同样是志在必得。
旷野里秋风凛冽,乌云低垂,劲风吹得战旗‘啪!啪!’作响。
高元眯眼望着对方的大阵,对方没有骑兵,他心中一阵得意,他喝令道:“骑兵出击,从侧面进攻隋军大阵。”
高元很清楚,从正面出击容易遭到隋军强大的箭阵,从侧面进攻最有利。
“遵命!”
高建武也吹响了连续号角声,这是骑兵出击的号令,一万高句丽骑兵发动了,万马奔腾,跟着他向一里外的隋军迎战而去。
萧夏的军队在迅速变阵,对方没有正面出击,萧夏令道:“重甲步兵迎战!”
甲骑具装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特色,也是隋朝的作战主力,隋朝用举国之力打造了五千甲骑具装,不是说隋朝的铁产量不高,只能打造五千副人马重甲,而很难很难找到能承受这种重量的战马。
能从几十万匹战马找到五千匹这种特殊战马,已经很不容易。
这五千甲骑具装也带到高句丽来了,但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萧夏找不到这种强健的战马,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打造重甲步兵,挑选了三千名身材高大的士兵,披上重甲,手执刀槊。
这就是唐朝陌刀军的前身,但就是打造这三千重甲步兵,萧夏用了整整三年时间,耗资五十万贯,一套重甲和一支夹钢法打造的刀槊,仅仅本钱就是一百五十贯。
统领这支重甲步兵的大将叫萧天成,来自毗陵萧氏,是毗陵萧家出来的一名猛将。
他剑法一般,但力大无穷,身高近两米,体格雄伟,如天神一般,他是被毗陵郡刺史裴仁基发现,对他悉心培养,去年推荐给了萧夏。
萧夏一眼就看中他,将他训练成重甲步兵的主将。
萧天成率领三千重甲步兵迎战上去,他们单膝跪下,用槊尾撑地,槊刃四十五度角向前,锋利坚硬的槊刃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一万高句丽骑兵越奔越近,终于和隋军的三千重甲步兵轰然相撞,三千重甲步兵就仿佛大海中的一块礁石。
海浪拍打在礁石上,冲天涌起,礁石却屹立不动。
锋利的槊刃穿透了无数骑兵和战马的身体,顿时惨叫声一片,骑兵接连不断冲过来,全部死在槊刃之下,仅仅一轮冲锋,便有上千骑兵死在锋利的刀槊大阵前,堆积起来。
三千重甲步兵大喊一声,在主将萧天成的率领下,列队成墙,挥舞着刀槊向骑兵杀去,刀槊锋利异常,杀得骑兵血肉横飞,节节败退。
高元见骑兵居然冲不破隋军三千人的大阵,心中大怒,喝令道:“全军出击!”
剩下的九万大军呐喊着向隋军大阵冲去。
萧夏喝令道:“全员列弩阵!”
令旗挥舞,急促的战鼓声敲响,三万五千隋军士兵迅速列出了军弩大阵。
九万高句丽大军汹涌杀来,高句丽人不会和隋军单挑,他们的优势就是人多,他们当然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用人海战术将隋军淹没。
“弓弩准备!”萧夏冷冷下令。
“咚——咚!咚!咚!”
三万五千士兵纷纷蹲下,举起军弩,斜角向上对准了天空。
高句丽大军如海潮般滚滚涌来,声势浩大,越来越近,到了两百余步外。
“射击!”萧夏一声令下。
“呜——”
高昂的号角声吹响,鼓声是准备的命令,号角是行动的命令
三万五千军弩同时发射,大片箭矢腾空而起,铺天盖地箭矢如同暴雨般呼啸着向冲来的隋军骑兵射去,箭如密雨,两百步外,高句丽士兵一片惊恐大叫,在密集的箭雨中,无数高句丽士兵被射倒,有的士兵中箭扑倒,有的士兵中箭翻滚倒地,嘶喊声、惨叫声不断。
弩箭仅仅只射出一轮,高句丽士兵便被射倒了七八千人,他们皮甲根本挡不住强劲的破甲弩矢。
无数高句丽被强大的弩矢吓坏了,仓惶转身奔逃,但高元早有准备,五千刀斧手在后面押阵,谁敢逃回来,直接一刀砍死。
在刀斧手的威逼之下,尽管高句丽士兵恐惧万分,但还是得硬着头皮继续冲击。
隋军第二轮弩箭发射了,如狂风暴雨般地射进高句丽人群之中,再次鲜血四溅,士兵在惨叫声倒下,又一次被射倒了六七千人。
紧接着第三轮、第四轮……..
射出四轮后,敌军已经出现在五十步外,军队人数也由九万人锐减到了七万,和隋军是二比一,优势并不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