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出任晋王府长史兼江南道行台尚书长史,接替了高颎的位子,魏征为行台尚书司马,接替刘文静之前的位子。
刘文静笑了笑道:“其实殿下并没有理解我的意思!”
萧夏也歉然笑道:“长史不妨细说!”
“殿下,现在江淮、中原乃至河北人口流失非常严重,而江南道三年内增加一百三十万户,光今年年初到现在就增加了六十万户,对我们来说是江南道西部得到大发展,宣城郡人口就增加了十五万户,还有鄱阳郡、豫章郡人口增加都在十万户以上,甚至建安郡也增加了三万户百姓。
至于丹阳、延陵、毗陵、吴郡、余杭、会稽这六个大郡三年来更是增加了百万户人口。
我们的人口增加就意味着北方人口减少,人口减少最直接的冲击就是税赋,我听说朝廷早就有怨言了,尤其今年更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现在就差一个导火索让朝廷的不满爆发。”
“你的意思是说,长公主来江南就会成为朝廷不满爆发的导火索?”
“卑职是这样认为的,卑职更担心,我们和朝廷的三年和平很可能就会因为这件事结束了。”
萧夏眉头一皱,“移民问题有这么严重?”
“殿下去城西江北大营看看就知道了!”
萧夏点点头,“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关心过,去看看吧!”
两人离开总管府,乘坐马车向城西而去。
城西的江北大营并不是军营,而是移民大营,江南道的移民大营一共有三座,一个是延陵郡京口县的江北大营,一个宣城郡最西面的南陵县大营,一个是江夏郡夏口县大营,分别对应江南东部地区,江南西部地区和洞庭湖地区。
其中江北大营是最大的移民营,有帐篷几万顶,分成了十个区,分别对应江东十个郡,有两百名官员和三千士兵负责管理江北大营。
整个大营就像一座巨大的县城,里面不光百姓帐篷,甚至每个区还有了商业区,主要是杂货铺和小吃铺,当然也有赌馆和暗娼,这种明面上是不允许的,但暗中还是存在,有需求就有生意。
江北大营一直维持着十万户以上的移民数量,现在还十二万户,所有移民来到江南,第一步就必须来江北大营报到登记,否则就是黑户了,租房子、找差事、租赁土地都做不到。
只有登记拿到临时户籍后,才能在江南道各地生活,每年需要验证一次户籍,连续验证五年后,就可以成为永久户籍了。
目前江北大营的主官是房玄龄,房玄龄目前出任行台尚书户曹参军,正五品官,他的上司是司马魏征,魏征则负责整个移民事务,他也陪同萧夏一起来了。
大营内十分整洁,这也是三年来不断改进管理的结果,一顶顶大帐整齐有序,俨如网络一般,大营内有主街,有辅街,连接各个区的主干道就是主街,各区内的道路就是辅街。
大营内人来人往,不时可以看见巡哨的队伍,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房玄龄给萧夏介绍道:“殿下别看表面安静,实际上矛盾重重,有的是把从前的宿怨带来,有的是来了后争夺资源产生的新矛盾,我们每天最大的事情就是调解矛盾。”
“当和事佬?”萧夏笑问道。
房玄龄摇摇头,“哪有那么多精力劝解他们,发现了矛盾,就立刻解决,把有矛盾的人家迅速分配走,越远越好,一辈子见不到,矛盾自然就没有了。”
萧夏呵呵一笑,“这个办法不错,换个思路就把问题解决了。”
刘文静笑问道:“既然你们每天最大的事情就是调解矛盾,那么矛盾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能不能从根源上解决?”
第551章 难民之源
房玄龄苦笑一声道:“除了宿怨外,其他所有矛盾的根源都是争夺资源产生的,其中八成是住宿矛盾,帐篷都是两家人合用一顶,中间拉一块布,两家住在一起,各种小心思就会出现,然后就越闹越大,最后两家人大打出手。
我们现在解决的办法就是尽量缩短每户人家在大营内停留时间,以前需要停留五天,现在已经缩短到三天,这样很多矛盾来不及产生,或者来不及矛盾激化,大家就分手了。”
萧夏点点头,“三天时间,这个效率不错!”
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骚动,房玄龄一看便知,不由叹口气,怎么这个时候又闹矛盾了?
他连忙告罪一声,匆匆赶了过去,萧夏颇有兴趣,也跟了过去。
只见两家人正在打架,扭成一团,士兵连忙冲上去把他们强行分开。
一名秃头老者大骂道:“姓王的,你欺人太甚,我与你没完!”
另一个中年男子怒道:“到底是谁欺人太甚,炉子是合用的,你们一家霸占,帐篷一家一半,你们却占去六成,我忍了你两天了!”
“我忍了你二十年了。”
一名官员开始准备给他们调换帐篷,房玄龄对萧夏道:“这两人原本是二十年的老邻居,都是平原郡人,两天前一起来江北大营,要求住在一起,我们就给他们分配到一个帐内,结果才两天,两家人就反目成仇了。”
萧夏笑道:“去打听一下,怎么会反目成仇?”
房玄龄匆匆去了,不多时,两家人都收拾东西被士兵送走了,房玄龄也回来了。
“殿下,卑职打听了一下,其实他们两家矛盾很深,秃头家姓赵,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原本和王家之子定亲了,后来刘霸道的匪徒来抢掠粮食,把大女儿糟蹋了,王家嫌弃,便解除了婚约,赵家大女儿受不了刺激,便跳河自尽了,两家由此结下仇怨,不过赵家粮食被抢走,王家又接济他们不少粮食,赵家便看在粮食的份上不追究女儿自杀的事情。
两家人一起逃到江南后,开始安定下来,王家又想替儿子娶赵家的小女儿,这次被赵家一口回绝,王家恼羞成怒,说话就难听了,说赵家小女儿肯定也被糟蹋了,他们家不嫌弃,赵家有什么资格拒绝?一下子就把赵家大女儿的事情扯出来了,新仇加旧恨,赵家就先动手了。”
萧夏哼了一声道:“说到底还是刘霸道的盗贼作恶,要是他们在江南,我非把他们斩尽杀绝不可!”
刘文静也叹息一声,“他们两家的矛盾不可调和,你打算怎么安排?”
“我会把赵家安排在丹阳郡,把王家安排在永嘉郡,相隔千里,两家就不会再有瓜葛了,今天就安排,明天一早送走。”
萧夏乘坐马车离开大营,在大营门口正好看见刚才打架的一家三口,姓赵的秃头老者,一家三口拎着几个大包站在路边。
“停车!”
马车停下,萧夏走下马车来到老者面前,老者吓得连忙跪下。
萧夏笑道:“老丈请起,我心里有几个疑问,想问问老丈!”
“小人一定如实相告!”
这时,士兵拿来几个胡凳,萧夏招呼他们一家坐下。
萧夏笑问道:“你是平原郡人?”
老者点点头,“小人是平原郡平昌县人,家里原本有三十亩地,以前日子还算过得去,只是平昌距离豆子岗太近了!”
说到这,老者的眼睛慢慢红了,萧夏心中很理解,说农民起义军不抢掠百姓,怎么可能呢?就算他们可以自己种地,但从播种到收获至少要半年以上,如果季节不对,等待的时间还要更长,那这段时间他们吃什么?喝什么?
官府他们不敢招惹,那么只能去抢比他们更弱的百姓,所以从古至今的农民起义,不管正面怎么宣扬,都无法解释他们吃的粮喝的酒从哪里来?就算自己耕种,那么从播种到收获的八个月间他们吃什么?
刘霸道造反时聚集十几万人,一天一人一斤米,十几万人一天就要一千石米,十天呢?一百天呢?
说到底就是去抢,不敢抢县城,就去抢周围的农村,这个老者就是不幸的代表,粮食被抢光,大女儿被糟蹋,最后跳河自尽。
“老丈从平原郡是怎么过来的,路上没有遇到贼人吗?”
这是萧夏最大的疑问,江淮百姓逃来还可以理解,比较近,但从河北逃来江南,一路上穿州过府,在盗贼多如牛毛的中原,这些难民就是肥羊,盗贼乱匪怎么可能不对他们下手?
“回禀官爷,我们逃来江南是有人组织的,每人交三贯钱,他们负责保证路上安全,驾船送我们来江都。”
“是什么人组织?”
“是瓦岗寨的人,小人把家里的地都贱卖了,带着老妻和小女儿,还邻居一家人,我们来黄河边的鹿角关,这边就有人做生意,一个人三贯钱,然后坐上大船,一路上吃喝都要问他们买,坐在船上昏昏沉沉过了十几天,好不容易才到江都,身上的钱也花光了。”
“所有河北和中原逃来的人,都是瓦岗寨接送的?”
老者点点头,“我认识的人都是!”
旁边刘文静笑道:“瓦岗寨很有生意头脑啊!这几年恐怕赚了大钱。”
萧夏缓缓道:“利用官府害怕难民的心理,他们才敢肆无忌惮,但我认为瓦岗寨想不到这个赚钱之道,也没有这么大的大手笔,背后一定有势力在操纵,瓦岗寨只是替他们做事而已。”
“关陇贵族?”刘文静反应过来。
萧夏点点头,“这几年他们看起来很安静,其实不然,他们还在继续挖隋朝的墙角,只是更隐蔽了。”
这时,有官员来接他们一家三口,他们被安置在丹阳郡,萧夏嘱咐官员几句,让他们好好善待这家人。
萧夏又来到了码头,正好几艘大型渡船靠岸,只见每艘渡船都有数百人下船,拖家带口,拿着大包小包,都是从北方逃来的民众。
萧夏着实有些头大了,隋末战乱还没有爆发,就已经有这么多难民,一旦北方大乱,不知还会有多少难民涌来?
看来他们得未雨绸缪,早早准备了。
刘文静忧心忡忡对萧夏道:“这样下去,难民会越来越多,会超过我们的接受能力。”
萧夏缓缓摇头,“百姓要的就是安全,希望全家平安,他们信任江南道,也就是信任我,我怎么忍心把他们拒之门外?”
一旁魏征叹息道:“卑职说话或许有点不敬,但天子确实没把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或者他根本就不知道,但凡他能稍微像殿下一样怜惜百姓,就不会有这么百姓逃难来江南了。”
第552章 家族远计
洛阳,相国虞世基急匆匆赶到御书房,却见天子一脸阴沉地站在御书房,他心中‘咯噔!’一下,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他快步走进御书房,躬身行礼道:“微臣参见陛下!”
杨广冷冷问道:“虞爱卿能不能预测一下,今年的税赋会增加几何?”
“这个.微臣立刻户部预测,三天内交给陛下!”
“还需要户部预测吗?朕就可以预测了,今年至少会下降三成,难道你这个相国心里一点数都没有?”
“回禀陛下,微臣知道这两年中原、山东一带连续发生大旱,蝗虫也在南阳郡、淯阳郡和淮河郡一带肆虐,各种天灾不断,粮食减产已成定局,确实会影响到赋税。”
“哼!除了天灾就没有人祸吗?”
杨广将一份奏折递给虞世基,“这是监察御史虞世南写给朕的一份奏折,也就是你兄弟,朕现在才知道,竟然有一百多万户百姓逃亡江南,你这个右相国不知道吗?”
虞世基满头大汗,他怎么会不知道呢?这两年各郡刺史纷纷上书,痛陈人口流失太快,要求朝廷采取措施,但这些奏折都被虞世基扣住了,没想到却被兄弟的一份奏折把这个脓包捅破了。
“微臣确实不清楚,这两年税赋锐减,微臣一直以为是江南道税赋影响,还有各种灾害造成,却没有想到居然和人口流失有关。”
杨广没有理睬他,问宦官道:“裴相国和宇文相国到了没有?”
“已经来了!”
宦官话音刚落,宇文述和裴蕴便匆匆走进来,一起行礼,“参见陛下!”
“都坐下吧!”
宦官搬来三个软墩,三人坐下,杨广道:“人口大量流往江南道已经三年了,朕早有耳闻,但没有证据,但监察御史虞世南的奏报让朕彻底明白了,你们自己看看,这是虞世南用了一年时间调查写出的奏报。”
三人怎么不知道呢?所有人都知道,只是不约而同都瞒着天子,个个报喜不报忧,当然也是迎合天子的口味,喜欢报忧的萧琮和裴矩都被罢相,谁还会给天子找不痛快。
三人都装模作样看了一遍虞世南的奏报,杨广看了三人一眼道:“宇文相国先说吧!”
宇文述想了想道:“陛下,虞御史说得有道理,关键还是安全问题,盗匪太多,地方官府剿匪不力,导致盗匪猖獗,百姓屡被抢掠,没有安全感,自然会.”
杨广不高兴摆手打断宇文述的话,“你说得这些调查报告上都有,朕不想再重复听了,说说解决之道!”
宇文述有些尴尬,解决之道就是剿匪,可是他们一直在剿匪,匪患却越来越猖獗。
无奈,他只得欠身道:“微臣会加强剿匪的力道!”
杨广显然对他的答复不满意,又问裴蕴道:“裴相国可有好的方案?”
裴蕴缓缓道:“好的办法就是恢复从前的总管府制,总管统领兵力负责数郡的安全,务必要剿灭辖区内的匪患!”
虞世基察言观色,他看得出天子并不愿意恢复总管府制度。
虞世基立刻道:“陛下,总管府时间久了又会尾大不掉,造成新的削藩困扰,微臣建议不如专设一名负责治安的郡守,位于刺史之下,此人负责招募、训练郡兵,剿灭本郡内的乱匪,维护安全,从制度上保证地方上的安全,这样百姓有了安全感,就不会轻易逃离家园。”
虞世基这番话说到了天子杨广的心坎上,他就是担心恢复总管制造成新的割据,设立治安官就不一样了,没有专门的署衙和下属官员,权势也不大。
杨广点点头道:“可以取消郡司马一职,增设一名通守,比刺史低一级,负责统领郡兵,维护全郡治安。”
三人一起答应,宇文述又补充道:“陛下,还有就是派专门军队去清剿几个乱匪聚集地,包括高鸡泊、豆子岗、瓦岗寨,还有江淮的杜伏威和李子通,把他们剿灭了,其余小匪众就是毛贼了。”
杨广欣然道:“朕就任命宇文相国为天下剿匪都招讨,统帅十万大军,剿灭以上匪患!”
马车疾驶,马车内虞世基神情阴冷,其实他很清楚百姓逃亡真正原因,无休无止的劳役渐渐压垮了这个王朝。
劳役猛于虎,百姓宁可当贼也不愿服劳役,各地乱贼多如牛毛,根本杀不完,又岂是增加一个通守就能解决问题的。
相反,江南道却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大隋的希望在江南啊!
作为江南出身的大臣,虞世基心中很是遗憾,作为会稽郡第一世家,他们虞氏家族应该在江南总管府有很高的地位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