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夏从来不会被什么条约所约束,一方面是他集中精力治理江南道,不想被外来的纷争影响,另一方面他也是给父亲面子,尽量不去触动父亲的底线,大家相安无事,也相忘于江湖。
但如果家人出事,那这些条约对他而言就一文不值,所以听到姑母船队要被贼人袭击,他便果断出兵,也不通知朝廷和江都郡官府。
江都郡刺史牛方大是今年才上任,原江都刺史崔奉贤改任陇右道转运使,牛方大突然听说晋王出兵北上,吓得他连忙下令关闭城门。
牛方大站在城头上,神情紧张地望着三千骑兵风驰电掣般北上了,不多时,运河内又出现了遮天蔽日的战船北上,战船上站满了士兵。
牛方大和官员们都吓得面如土色,郡丞周筱低声道:“使君,会不会是洛阳出事了,晋王率军进京?”
“不知道啊!”
牛方大叹息一声,他的性格和父亲牛弘很像,比较谨慎,他半晌又道:“先不要下结论,再观察一下!”
众人又看了片刻,这时,一艘小船沿着漕河向县城驶来,船头站着一名军士,不多时,小船到了水门下,军士高声喊道:“牛刺史可在?”
牛方大连忙率领大群官员来到水门上方,牛方大探身道:“我就是刺史牛方大!”
军士抱拳道:“我是晋王殿下亲卫,晋王请刺史不要紧张,军队北上是去彭城郡迎接长公主。”
“原来如此!”
牛方大回头看了一眼众官员,大家都明显松了口气。
牛方大又问道:“是不是长公主安全上遇到什么麻烦了?”
牛方大心里有数,中原太不安全了,十有八九是盗贼要惹事。
“正是!乱匪杜伏威和李子通准备率军袭击长公主船队,长公主特向晋王殿下求援!”
“多谢告知,我们也希望长公主平安无事。”
军士行一礼,小船掉头走了,牛方大点点头对众人道:“幸亏我们没有鲁莽,这件事回头我会详细禀报朝廷,大家都回去吧!”
众人这才分头下城回官署去了,牛方大一直望着船队消失,他也下令城门开启,恢复正常,如果去彭城郡,船队要好几天后才能回来。
四天后,萧夏船队抵达了彭城县,萧夏前来拜见姑母,萧夏跪下行礼,“孩儿给母亲请安!”
杨丽华高兴得合不拢,连忙笑道:“好孩子,快快起来!”
几年不见,杨丽华显得苍老了很多,不过气色精神都还好,杨丽华上一次见萧夏还是大业三年,四年光阴如梭,眼前的儿子更加成熟了,下颌竟然留了短须。
“有个叫裘海亮的人来报信,说有乱匪来袭击船队,此人说是你的旧识,你还记得他吗?”
萧夏笑着点点头,“原来是他,当年孩儿在江夏萧府时,和他关系不错,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想到他还能记恩报信,不容易!”
“夏儿,不光是他救了我一命,更重要是这种重情义之人,值得你重用。”
萧夏点点头,“母亲放心,孩儿会启用他。”
萧夏随即召见了裘海亮,感谢他报信救援自己亲人,萧夏当即封他为水军郎将,裘海亮大喜,单膝跪下,“卑职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萧夏见他军礼很标准,又笑问道:“裘将军以前从军过吗?”
裘海亮点点头道:“卑职曾出任下邳郡府兵校尉,后来朝廷废军府,恰好我父亲也正好病逝,卑职就辞职回家给父亲守孝去了。”
“你对杜伏威的情况了解多少?”萧夏又问道。
裘海亮笑道:“实际上裘家是一个很大的家族,分成了十几房,分布在下邳郡和东海郡,我只是其中淮阳房的家主,但裘家有个特点,都是靠淮河吃饭,所以各房之间彼此关系又很好。
东海郡涟水房裘家有个子弟叫裘小山,原本是我船队的伙计,和我关系非常好,后来他加入杜伏威的军队,因为他是本地人,又非常熟悉淮河和运河,他就被提拔为探子小头目。
他去探查梁郡情况时,发现了长公主的两艘大船,也得到消息,这是长公主的船队,他就赶回去汇报,杜伏威认为一定有很多财富,当即决定袭击船队,裘小山又害怕出事,便偷偷跑来告诉我。”
“原来如此,这个裘小山害怕出什么事?”萧夏笑问道。
裘海亮叹息一声道:“裘小山告诉我,杜伏威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也没有家人拖累,万一真的伤害了长公主,朝廷雷霆大军杀来,杜伏威屁股一拍就跑了,他们这些本地人都要面临灭顶之灾。”
“这个裘小山也想加入我的军队?”
裘海亮点点头,“如果卑职去招揽,他肯定会来效忠殿下!”
萧夏笑了笑道:“让他留在杜伏威军中,可以让我随时了解乱匪动向,他的作用更大,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卑职明白!”
次日上午,大军护卫着杨丽华的两艘万石大船,又继续南下出发了。
李子通率领六千乱匪埋伏在徐城县南面的运河西岸,当初罗士信和裴行俨就是在这里偷袭宇文述的后勤补给船队。
这里确实是一个偷袭的好地方,李子通志在必得,何况他手下还有两名极为厉害的猛将,这两名猛将便是从南阳郡逃走的伍云召和伍天锡兄弟。
两人走投无路,便投靠了在桐柏山落草为寇的李子通,李子通对两人到来如获至宝,不仅和他们结拜兄弟,还把自己妹妹嫁给了伍云召为妻,他的诚意感动了伍氏兄弟。
两人便安心在桐柏山扎根了,这两年李子通发展也极为迅猛,由原来两千人的规模发展到了两万余人,又从桐柏山迁到钟离郡,他们和钟离郡刺史暗中达成了某种协议。
他们不攻打县城,不抢掠郡中百姓,官府就默许他们在钟离郡的存在,也不向朝廷汇报。
李子通亲自率领六千人已经准备就绪,他要抢在杜伏威的前面夺取两艘万石大船,不料李子通得到消息,有三千骑兵和三百艘战船护卫着长公主的两艘大船,更要命的是,三千骑兵就在运河西岸护卫,这明显就是防御他们袭击。
李子通胆怯了,对方船队刚抵达徐城县,他率领手下撤退了,放弃了这次袭击。
在淮河南北两岸有十几处水荡,其中最大的一处水荡叫洪泽浦,也就是今天洪泽湖的前身,占地约千顷,湖中长满了芦苇,这里一直是江淮水贼的藏身之地。
此时杜伏威便率领数百艘小船埋伏在洪泽浦中,他们是两天前刚刚抵达这里,他们并不知道萧夏已经率援军北上。
杜伏威对局面一无所知,但他依旧磨刀赫赫,准备偷袭长公主的船队。
第549章 初战杜匪
杜伏威年纪不大,只有二十余岁,身高近一米九,膀大腰圆,皮肤黝黑,他从小便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性格凶悍,但他同时也极为精明,且野心勃勃。
他最初跟随孟让在琅琊郡做山贼,但琅琊郡以山区为主,没有多少油水,很难发展壮大,杜伏威便建议去下邳郡和东海郡发展,孟让却不肯,两人的理念发生了冲突。
按照一般人的做法,既然双方理念不同,杜伏威带自己的手下南下就是了,可杜伏威从来信奉赢者通吃,他联手辅公佑发动兵变,尽夺孟让的军队。
还好,杜伏威没有杀孟让,而是把他赶走了,孟让被迫带着十几名手下离开琅琊郡,去东郡投奔瓦岗军。
杜伏威随即带着两千余人南下东海郡,偷袭东海岛得手,占领了东海岛,以东海岛为根基,在东海郡扎根下来。
这两年杜伏威发展迅速,尤其在他前年夺取了下邳郡的税赋后,他的兵力一跃到了两万人,官府也不敢招惹他,东海郡和下邳郡便成了他的势力范围。
正如裘海亮所言,杜伏威天不怕地不怕,当杜伏威听说长公主的两艘万石大船南下,他便立刻意识到,大船内一定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宝。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杜伏威亲自率领一万人和五百多艘小船埋伏在洪泽浦,杜伏威很狡猾,他和李子通恰恰相反,李子通在岸上袭击,而杜伏威是在淮河中袭击,这样岸上的五百护卫骑兵也就保护不了大船,那么长公子的护卫就只剩下两百多名武士。
两百多人的护卫根本不值一提,在杜伏威看来,完全就是肥羊,现在他只需要耐心等待肥羊的到来。
中午时分,杜伏威带着几名将领在一座小岛上休息,他见几名将领闷闷不乐,长吁短叹,心中着实有些不满道:“现在是发财的时候,还摆着个臭脸做什么?”
一名将领苦着脸道:“大帅,对方可是长公主啊!一旦打起来刀剑无眼,万一她有个三长两短,朝廷还不把我们生吞活剥了?”
“你们这群蠢蛋,长公主的身份我会不知道?我只是求财,到时候把长公主关在船舱内,我们把金帛洗劫干净后走人,岸上的五百骑兵会去照顾她,你们担心什么?”
停一下,杜伏威又道:“她一定带了不少宫女,到时候宫女可以发给大家做老婆,长公主的安全由我亲自掌控,不会出乱子,大家打起精神来!”
听说可以得到宫女做老婆,原本愁眉苦脸的将领们顿时又精神大振,一个个眉开眼笑,期待着那一刻到来。
就在这时,一艘报信小船飞驰而来,探子紧张汇报道:“大帅,隋军战船封锁了洪泽浦的出口,数百艘战船杀进来了!”
杜伏威大惊失色,哪来的数百艘战船?他急令道:“传令全军上船,官兵杀来了!”
“当!当!当!”
洪泽浦中到处响起警报声,刺史宽阔的水面上出现了数百艘战船,这得益于裘海亮的情报,他的族弟裘小山给他留了一个口信,他们乘坐数百艘小船来袭击公主船队。
裘海亮非常熟悉淮河,如果是数百艘小船来袭击,那么它们必然藏身在洪泽浦中。
战船都是车船,踩踏轮桨为动力,一支支火药箭射向一望无边的芦苇丛,此时正是秋天,芦苇都普遍枯萎,被大火一点便迅猛燃烧起来。
隋军战船到处放火,湖面上浓烟滚滚,烈火滔天,几百顷芦苇荡都被烈火吞没了。
杜伏威的手下被烧得哭喊连天,一片哀嚎惨叫,就算冲出芦苇荡,也被高大的战场撞翻,隋军士兵乱箭射杀落水贼兵。
杜伏威原本打算利用芦苇荡和隋军较量,没想到对方竟然放火了,杜伏威被烧得魂飞魄散,拼命划船向岸边逃去。
杜伏威侥幸逃上岸,惊魂未定,他十分恼火道:“怎么回事?不是说只有两艘万石大船吗?怎么一下子来了三百多艘战船?”
一名手下将领道:“估计是李子通那边故意泄露了我们的拦截秘密,晋王得知后肯定会派战船和骑兵前去保护,隋军战船北上时我们恰好还没有过来,所以我们不知情。”
“这个混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杜伏威破口大骂李子通。
大火一直烧了一个时辰,杜伏威只收集了两千多残兵,他大哭一场,只得带着两千余人仓惶向东海郡方向逃去。
这次杜伏威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他惹了自己不该惹的人,长公主的大船连影子都没见到,他们便被一场大火烧得死伤大半,一万余人被烧死杀死了近七千人,其余士兵要么逃上岸,要么水性极好,潜伏在水中逃过一劫。
这场大火一直烧到黄昏时分,原本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被烧得荡然无存,抬眼望去都是一片漆黑破败的景象。
战船和骑兵护卫着杨丽华的大船继续南下,三天后,船队驶过长江,缓缓抵达京口县码头。
此时的京口和三年前相比已经大变样,原本只有一个小小的码头,现在有八个大码头,长达二十里,近千座大仓库,另外还有五座大型造船工场,从京口一直延续到江宁县。
相比之下,江都码头明显落寞了,山阳县的码头更是空空荡荡。
商人们要的是安全,当江淮盗贼横行之时,商人自然会选择安全之地,那就是京口,所以京口修建了近千座大仓库,但几乎八成都是满的。
杨丽华改乘十几艘画舫来到了晋王府,晋王府位于京口县东城外,完全就是江都宫的翻版,天子同意江都宫可以改为晋王府后,萧夏便将江都宫整体搬迁到了京口县。
萧夏选了一座温泉之地重建王府,王府占地五百亩,内有湖泊,外有护宅河,还有专门的码头。
崔羽带着姐妹和孩子们已经在门口迎接长公主到来,
萧夏现在有五个孩子,三个男孩和两个女儿,最大是长子杨俶,今年五岁,次子是小青生的杨任,今年四岁,最小也是儿子杨伊,刚满两岁,去年陆谢庭生的儿子。
两个女儿是王妃崔羽和张乔所生,大女儿叫杨君君,次女叫杨倩儿,两个女儿就差一个月,都三岁了。
五个孩子一起跪下,给祖母磕头,小嘴都很甜,争着叫奶奶,叫得人心都化了。
望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杨丽华抱起这个,又抱起那个,笑得嘴都合不拢,她对萧夏道:“我要好好赏他们,你不准拦我!”
杨丽华手一挥,孙子孙女一视同仁,每个孩子给五千两黄金,作为祖母给孙子孙女的见面礼。
第550章 江北大营
这就是杨丽华的聪明之处,她知道自己要想在江南过得好,关键就是侄儿媳妇们对她是否孝顺。
她不好明着给侄儿媳妇们好处,那就给孩子,效果会更好。
杨丽华的大手笔着实将几个女人震住了,哪怕是来自陆家的陆谢庭也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见面礼,五千两黄金啊!官价就值五万贯,黑市价更要八万贯了。
杨丽华给自己孩子这么厚重的礼物,几个母亲当然无限欢喜,一起将杨丽华众星捧月般簇拥进了晋王府。
有妻子安排姑母,萧夏也就不管了,他返回了王府,经过三年的励精图治,江南道渐渐进入了一个难得的稳定发展期,商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人口锐增了五成,大量平民和农民从江淮和中原过来谋生。
平民在城内做伙计或者酒保,一个月能挣三贯钱,女儿十一二岁送去大户做侍女,一个月能挣一贯五百文,加上一点的兼职或者副业收入,一家四五口人,一个月能挣五贯钱,扣去各种房租食物开支,一个月能攒下一两贯钱,一年积蓄就是十几贯近二十贯钱。
积攒五到八年后,就能在城郊买下一亩宅地,可以在江南安家了。
农民的目的性却更强,所以来江南的农民都在争抢租种官田,租种二十亩官田就能轻松养活一家五口,在中原至少要五十亩才行。
租种官田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江南道官田的税赋是由官府负担,算下来,每年七成的农作物归自己,而北方租种土地只有四成归自己,加上粮食亩产量高,那就远远不止三成的差距了。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稳定,稳定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粮食产量稳定,基本上没有灾害,农民最害怕的旱灾没有,每年粮食产量都差不多,第二层意思就是社会稳定,没有乱匪和盗贼。
江淮和中原以及河北各地盗贼多如牛毛,农民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有钱财害怕钱财被抢走,有儿女害怕儿女被抢走,地主更害怕,盗贼的首要目标就是地主,江淮和中原地区,流失得最严重的就是地主,地主大量抛售土地,导致江淮和中原的地价跌了三成,相反,江南的地价却涨了一倍,无论宅地还是农田。
官房内,刘文静对萧夏道:“殿下,这次长公主来江南养老肯定会引发洛阳朝野震动,恐怕会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萧夏沉吟一下道:“长公主来江南并非临时起意,三年前她就要来了,跟随天子南巡一起过来,但天子取消南巡,她也只能延迟计划,这一延迟就是三年,长公主身体越来越不好,她怕自己再不来就跑不动了,所以今年终于过来来,这些她都给天子说过,天子也支持她来江南,所以长史的话有点言重了。”
去年高颎不幸中风偏瘫了,他也正式退休,萧夏任命高表仁为丹阳郡刺史,这样高表仁就可以照顾父亲,包括高颎一直放心不下的女儿,前太子杨勇的侧妃,也被接到丹阳郡,高颎便可以安心在江南度过最后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