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275节

  两嫁两寡,背上了克夫的名声,她再想嫁人就很难了,说了几次亲,对方听说她的名声,便立刻取消相亲。

  萧艾索性就不考虑再婚,带剑在南方各地行侠仗义,同时做赏金猎人,在各地抓捕盗贼,她轻功和剑法造诣极高,加上她喜欢穿白衣,便闯下一个白衣凤凰的名头。

  一晃在外面飘荡了三年,她已经二十三岁,也有一些疲惫了,新年她回家探望父母,家主萧琳便给她写了一封推荐信,推荐她来晋王府做女护卫。

  在客堂坐了片刻,管家婆走过来道:“姑娘请随我来!”

  萧艾跟随管家婆来到后堂,“姑娘请稍坐,王妃马上就来。”

  萧艾坐下,有侍女进来上了茶,不多时,环珮声响起,一群侍女簇拥着一名很年轻的贵妇上前,后面还跟着一个年轻女子,却不施粉黛,也没有首饰,打扮得很朴素,但显然不是侍女。

  萧艾很有见识,她立刻猜到这位贵少妇就是晋王妃了,她连忙起身行万福礼,“民女萧艾,参见王妃!”

  崔羽点了点头,回头笑着问旁边的张乔,“是她吗?”

  张乔笑道:“没错,是她!”

  萧艾一怔,后面这个年轻女子认识自己?

  她仔细向张乔望去,隐隐是有点眼熟,但她想不起来了。

  崔羽摆手笑道:“萧姑娘,请坐!”

  萧艾坐下,还是疑惑地看了一眼张乔。

  崔羽微微笑道:“萧姑娘肯定是见过我夫君的。”

  萧艾点点头,“当年在江宁县,晋王一剑惊人,我记忆深刻!”

  “说起来夫君应该姓杨,但他一直说自己的萧氏子弟,所以我们也算是自己人,欢迎萧姑娘加入晋王府,目前晋王府的女护卫有三十人,分成三个组,我想让萧姑娘成为第三组的主管,萧姑娘可愿意?”

  “王妃看得起我,我一定尽职尽责,全力以赴!”

  崔羽又笑道:“按照我夫君的规矩,内宅护卫不是家仆下人,而是他的武幕僚,萧姑娘定为二级武幕僚,每月俸禄三十贯钱,府上提供食宿,每年有一个月假期,立功另赏,如果因护卫主人不幸遇难,我们会给予一千贯的抚恤,但我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

  萧艾点点头,“王妃所说,我都能接受!”

  崔羽笑道:“我让管家婆给你安排房间,你今天好好休息,明天正式刚上岗。”

  “多些王妃!”

  萧艾起身行一礼,她又看了一眼张乔,“这位姑娘,我好像见过你,但想不起来!”

  崔羽笑着介绍道:“她是我妹妹,你可以叫她三夫人!”

  萧艾吓一跳,“原来是三夫人,失礼了。”

  张乔微微一笑,“萧姑娘应该认识张觉吧!”

  “当然认识,他还教过我飞刀。”

  “那你还记不记得,他第一次来晋陵萧家时,身边还带着一个八岁的小道姑,当时还是你照顾了她三天。”

  “啊!莫非你就是那个小道姑。”

  张乔点点头,“艾姐姐还认识我吗?”

  萧艾眼睛一亮,顿时激动起来,“哎呀呀!原来就是你啊!你是小出尘,我都快不认识了,快十年了吧!”

  张乔笑道:“正好整整十年,没想到我们又见面了。”

  萧艾恍若做梦一般,没想到当年那个怯生生的小道姑居然嫁给了晋王。

第474章 丹阳铁矿

  下午,萧夏回到府中,崔羽带着萧艾来见丈夫,萧夏一眼认出了她,“你是.萧艾!”

  萧艾连忙行礼,“殿下还记得我!”

  “我怎么不记得,晋陵萧氏第一女武士,你这是.”

  崔羽笑道:“从现在开始,萧姑娘就是我们女护卫第三组的主管。”

  萧夏大喜,“欢迎!欢迎!“

  他又仔细看了一眼萧艾,惊讶道:“萧姑娘结丹了!”

  萧艾点点头,“多亏殿下给晋陵萧家的天王丹配方,我成功突破了筑基,目前是内功六品,萧铣是七品。”

  “萧铣现在如何?我一直没见到他。”

  “他现在在巴陵郡出任罗县县令。”

  萧夏默默点头,萧铣的人生轨迹并没有改变,看来他迟早还是会成为南方军阀。

  “张觉呢?有他的消息吗?”萧夏又问道。

  “我只是听萧铣说起过一次,但我不知道消息真假,据说他在齐王身边当护卫,但已经改名了。”

  萧夏愣住了,张觉替齐王效力,这怎么可能?

  一转念,萧夏立刻明白了,恐怕张觉还是要找机会刺杀宇文述,成为齐王的侍卫,就会有机会了。

  萧艾下去了,萧夏又对妻子道:“我后天要出去巡视,大概半个月左右,有萧艾在,我就放心多了。”

  崔羽已经习惯丈夫外出巡视,她点点头,“让阿乔陪你去吧!”

  萧夏摇摇头,“她三月初要进京给我大哥看病,她就留在府中吧!不用跟我出去了。”

  “出门在外,夫君千万要自己当心!”

  二月二,龙抬头,表示大地苏醒,各地都要开始忙碌农耕了。

  隋朝的江南以一年两熟为主,春小麦和晚稻,这就是江南富庶的原因,雨热同季,光照充分,水源充足,加上土地肥沃,百姓勤劳,从衣冠南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江南便渐渐成了历朝历代的经济中心。

  不过在隋唐时期,税赋冠军一直是河北,直到安史之乱后,江南地区才彻底富庶甲天下,一直到现在。

  进入早春二月,江南道各地都开始忙碌起来,冬小麦已经开始拔节,此时正是需要农民锄草、施肥、灌溉的时候,所以江南的农民有句俗话,‘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江都郡中部的江淮平原也在全面种植黑豆和紫花苜蓿,两万名不涉及农业的江北郡兵都聚集到江都,开始忙碌地撒肥翻土种豆种草。

  从去年开始,江南道各地都用上了战马粪肥,当然要花钱购买,但如果能提供黑豆,官府出钱收购,同时每百斤黑豆赠送二十斤粪肥。

  二月初四,萧夏离开了江都,开始了春季巡视。

  萧夏这次出巡的主题就是生铁,可以说叫生铁之行。

  两天后,他的船队抵达第一站,丹阳郡江宁县。

  丹阳郡之前的刺史叫王览,当年江都县县令,刘文静就是他的县医,他是苏威的学生,去年底他任期届满,调为汝阳郡刺史。

  新刺史刚刚上任不到十天,也是萧夏的老朋友,裴矩的长子裴宣机,当年萧夏出任张掖郡兵马使,裴宣机就是张掖郡郡丞,是来张掖郡镀金,回去后就高升为正五品工部郎中,现在又升为四品刺史,可谓官运亨通。

  这里要多说一句,萧夏的大舅子崔桓也是去张掖镀金,去年秋天也调回来了,出任正五品礼部郎中,镀金两年,升了一级。

  裴宣机率领郡县官员在码头上迎接萧夏到来。

  “裴使君,多年不见了!”萧夏笑呵呵走下大船。

  裴宣机连忙上前躬身行礼,“参见晋王殿下!”

  萧夏点点头笑问道:“什么时候来上任的?”

  “正月二十五日,卑职应该先去总管府报道,再来上任,卑职准备这两天就去总管府!”

  “我知道你是因为江宁义仓案,急着赶来上任处理,不知现在情况如何?”

  义仓相当于粮食银行,百姓把家里多余的粮食存在义仓,由官府管理,如果遇到灾年,就可以提取自己的粮食度灾,完全出于一种百姓对官府的信任。

  去年底,有一户姓谢的人家,因为父母同时病故,按照义仓规定,他可以把父母存在义仓的粮食取出来,结果发现完全不对,他父母存了两石粮食,但官府只给他支取两斗,差了十倍。

  姓谢的男子把父母安葬后,就开始在县衙闹腾,消息慢慢传来,很多江宁农民都来义仓查看自己的存粮情况,结果都发现不对,要么少了十倍,要么少了五倍。

  事情就闹大了,百姓们在县衙抗议,用石块把县衙几乎砸成了马蜂窝,消息传到江都,萧夏当即命令监察司通判张云秋来江宁调查此事。

  裴宣机叹口气道:“张通判现在还在调查,县令已经被停职,具体情况卑职也不太清楚。”

  “和前任刺史王览有关系吗?”

  “应该难脱干系,张通判前几天去溧水县调查了,估计明天就会回来。”

  萧夏来丹阳郡可不是为了义仓案而来,虽然他可以问一问案情,但他目前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先到郡衙去,我有重要事情交代你。”

  裴宣机把萧夏一行请到郡衙,萧夏让跟随官员展开一幅地图,萧夏指着官员给裴宣机介绍道:“这是我们新成立的矿冶署署令张文涛,让他给使君说此行目的。”

  张文涛年约三十余岁,他父亲是陈朝负责探矿的矿监,张文涛从小跟随父亲在江南各地探矿,后来他出任曲阿县县尉,这次调到总管府,他主动要求探矿,高颎发现了他的才华,推荐给萧夏,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矿冶署署令。

  张文涛躬身行一礼,指着地图道:“在陈朝灭亡的前一年,有人在江宁以西百里处的采石镇附近发现铁矿,因为陈朝灭亡在即,没有人重视这件事,现在地图上也找不到线索,殿下便安排我率领十几名手下组成探矿队,但我们希望得到丹阳郡官府的支持。”

  裴宣机点点头,“地方官府当然会全力支持,不知我们需要从何入手?”

  萧夏当然是想把马鞍山铁矿找到,距离江都很近,开采冶炼都很方便,萧夏微微笑道:“就这样去崇山峻岭中找矿,还是比较困难,但我们有个线索,开皇八年有人曾经找到了铁矿,我们最好能把这个人找到,这就需要地方官府帮忙,还有一个有利的地方,这个铁矿可能经过小规模开采,那么就不止一人知道这座铁矿的位置了,但最好能找到这个矿主,他或许有更多的发现。”

  裴宣机看着地图道:“距离那里最近的地方是采石镇,采矿人应该都生活在那一带,卑职可以让县尉带人去采石镇询问,也就十几年的事情,应该还有线索。”

  萧夏欣然道:“这个思路很好,让县尉明天一早出发去采石镇,张署令,你也带人跟着一起去。”

第475章 义仓大案

  晋王到来的消息不胫而走,次日上午,数千百姓跪在萧夏下榻的府宅外,抹着眼泪高声喊冤。

  裴宣机吓坏了,生怕百姓再次发动乱石袭击,连忙带着县丞来安抚劝说百姓,好说歹说才把一部分百姓劝回家。

  客堂上,萧夏正在听取张云秋的报告。

  张云秋忧心忡忡道:“殿下,义仓的事情很复杂,隐患极大,如果不处理好,极可能会造成民变。”

  萧夏摆摆手,“慢慢说,江宁这边义仓是怎么回事?”

  “卑职仔细翻阅了账簿,最初闹事那个姓谢的人家,他父母在义仓内存了两石粮食,他父亲因为身体不好,连续两年没有服劳役,义仓的粮食便用来抵偿劳役。”

  萧夏哼了一声,“所以姓谢之人不知道,发现存粮没了,便跑到县衙寻死觅活?”

  张云秋苦笑道:“殿下,问题就出在这里,按照规定,税赋免劳役可以扣减义仓存粮,必须当事人同意并签字画押,但管义仓的官员图省事,直接从账簿上扣减了,也没有通知对方,更没有对方的签字画押,同时姓谢的父亲也没有告诉儿子自己两年没服劳役,导致姓谢之人以为官府贪污了他父母的粮食。”

  “他父亲两年没服劳役,他自己心里没数吗?”

  “他是赘婿,住在邻村,他父母可能也没有告诉他,也或许告诉过他,他自己选择性的遗忘了。”

  “好吧!就当姓谢的是特例,其他人呢?怎么每个人来查都有问题。”

  “殿下,义仓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听起来好像很不错,存粮备灾,互助共济,但实际执行起来里面就会漏洞百出,管理非常混乱,而且偏偏它又涉及到百姓的切身利益,短时间还好,时间一长,必然会出大问题。”

  “详细说一说,有哪些漏洞。”

  “义仓制度是开皇元年就开始实施了,江南这边是开皇十三年开始实施,以前一直是百姓自管,基本上问题不大,但开皇十六年出了一道圣旨,允许把义仓粮食作为税源,义仓便正式转为官府管理,而麻烦就从这里开始。

  殿下也清楚,百姓的税赋很多很杂,很多杂税还是地方擅自征收,比如集资建桥,比如捐资办学等等,各种名目的杂税多如牛毛。

  尤其还有一些很隐蔽的税赋,比如规定百姓每年服役一个月,服役不满一月要罚钱,对于百姓来说,路上时间他也算作服役了,但对官府却要从报道之日算起,这就导致百姓认为自己服役满了,但官府却认定他还差几天,这里面的差额官府就从义仓扣粮食,而百姓也不知道,隐患就这样一年年累积下来了。”

  “没有官员贪污义仓粮食?”萧夏又问道。

  “当然有,各种大贪小贪,比如官府要集资建桥,直接从义仓扣粮,官员只用一小部分把旧桥稍加修缮,大部分粮食就进了自己口袋。

  而各种小贪主要从粮食损耗上做文章,虚报损耗最常见,霉烂一斗,他们就上报霉烂一石,普通百姓人家存粮都很小心谨慎,稍有潮湿,他们就会把存粮搬出来晾晒,几乎不会有霉烂,所以百姓都不会接受粮食损耗这个说法。”

  说到这,张云秋长长叹息一声,“卑职在这里呆了近十天,江宁义仓完全是一堆烂账,卑职又去溧水县那边调查,结果溧水县义仓更是一堆烂账,很多扣税根本没有记录,随心所欲地扣,然后他们把责任推给前任,因为时间太久,也无从查起。

首节 上一节 275/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