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夏点点头,“现在牧草还种吗?”
“殿下去看看就知道了,在毗陵郡和吴郡最多,尤其是环太湖一片,全是牧草,养羊人家特别多,太湖的湖羊也最有名。”
萧夏沉思片刻道:“这其实是个好办法,把河边的杂草换成牧草,大力发展畜牧业。”
王吉笑道:“吴郡和毗陵郡本身就有这个传统,所以自古吴郡的羊,毗陵郡的牛就很出名,别的地方没有这种传统,需要官府引导,还有就是百姓勤劳吃苦,卑职觉得江南地区富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百姓勤劳。”
萧夏欣然道:“我从河西带回大量紫花苜蓿种子,这是最优质的牧草,正好在江南地区推广。”
众人一路北上,很快到达第一个马场,马场方圆百里,是专门养战马的马场,条件也是最好。
这里养了一万匹战马,以一条河为中心,河道两岸种满了紫花苜蓿,已经生根发芽,现在还没有返青,冰雪已经融化。
这时,远处大群战马奔腾而过来,足有数千匹之多,气势骇人,数百名养马民夫骑马在两边控制。
王吉笑着对萧夏道:“殿下,这样的牧场我们一共有五座,还有一处骑兵训练场,南到海陵县,北到淮河,分布在这么辽阔的土地上,想不到在沿海地区,还居然有这么好的马场。”
“这边还有农民吗?”萧夏问道。
“当然有,之前总管府迁徙不少村落,主要向运河两岸迁徙,在我们的要求下,还有几千农户保留下来,负责给我们种牧草、养马。
从今年开始,他们开始种黑豆,总管府给他们补贴,每户每月三贯钱,加上他们养马、除粪,种苜蓿,每户一年挣六十贯钱肯定是有的。
其实官府也不会亏,去年种黑豆榨的油,就足以补偿给他们的补贴了,今年马政署会提高黑豆收购价格,补贴就不给了,但他们实际挣得更多。”
第470章 生女名泉
马场西面有十排马棚,每座马棚都巨大无比,可以养一千匹战马,里面干燥、舒适、通风好,远处还有马夫宿舍,有一千多人专门负责照顾万匹战马。
马棚内,一百多名民夫正在清理马粪,一车车马粪运到河边的马粪仓库,用船运走,最后撒在在运河两岸的良田内。
除了马棚和粪仓,还有就是草料仓和豆柏仓,河边停泊着大量船只,这些船只可以直接驶入西面八十里外的运河,源源不断将大量干草和豆粕运到马场内。
这时,牧场主管匆匆赶来,向萧夏行礼,“卑职参见殿下!”
牧场主管姓钱,也是南朝资深养马官员,是王吉的手下,被萧夏聘来当大管事。
萧夏点点头问道:“之前我看你上书总管府,列了很多问题,现在都解决了吗?”
“回禀殿下,马粪仓爆满问题解决了,总管府安排数百艘船昼夜不停运输,马粪库存只有之前的一半了,草料不足问题只能说暂时解决,但隐患还是很大。”
王吉进一步对萧夏解释道:“殿下,黑豆暂时可以从中原买,但草料完全指望朝廷也不现实,去年朝廷给我们七十万担草料,然后不肯多给了,冬天最紧张的时候,我们一度只能用麦秸切细碎,混合着豆柏喂马,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江南地区还得自己想办法解决牧草问题。”
萧夏沉吟一下问道:“牧场河边大量种植苜蓿,能解决多少?”
“能解决一半的用量,剩下一半要么自己种,要么向朝廷购买。”
这才是萧夏这次来视察马场要解决的大问题,他必须要大规模推广在河边种植牧草,还必须吸取陈朝的教训,限制百姓养牲畜,可不让百姓养畜,又会有多少人愿意卖力种草?
王吉道:“殿下之前说安排州兵来这里种黑豆,其实牧场外的河流还有很多,完全在河边大量种苜蓿,只要把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卑职认为今年夏天就能彻底解决牧草问题。”
这个办法不错,军团不光种黑豆,也种牧草,就能解决很大的问题。
萧夏点点头,“就这样决定了!”
从牧场回来,萧夏没有回府,先回到官房,让手下找来刘文静商议。
匠作监丞李春已经来了,带来二十名匠作监和都水监的官员,高颎带着他们去查看江南运河了。
“从前陈朝多次派船队去辽东购买军马和草料,现在我们的三万匹军马同样面临草料不足问题,我在考虑能不能重现这一幕,从辽东购买草料。”
刘文静想了想道:“殿下,从辽东购买军马和草料,这至少是二三十年前的事情,现在再做就很困难了,首先向谁买?其次是什么价格,怎么运输,从草场运到海港需要多少时间,别人愿不愿做这个生意等等。
然后还有船的问题,目前能出海的船只基本上集中在建安郡和南海郡海港,我们江都没有现成的船只,军船倒是可以,但需要修缮。
第三个问题最关键,那就是时间问题,把海船调过来需要至少两个月时间,去辽东再返航回来更需要时间,至少也是三四个月,光时间就需要半年了。
现在我们开始种牧草,几个月就能解决问题,去辽东完全就是舍近求远,而且不一定成功。
刘文静的一番话让萧夏哑然失笑,供应链消失了二三十年,要重建供应链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刘文静又道:“殿下,真正有效的办法还是从朝廷那边运来,三百万担草料配上麦秸和豆柏,能让战马吃一年,运粮船去了洛阳后,正好满载草料回来,只是殿下需要直接向天子提出要求。”
萧夏叹口气道:“上次朝廷给了我们七十万担草料,后来我们第二次再要,朝廷就不肯给了,估计就是天子的意思。”
刘文静笑道:“殿下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什么原因?”
“朝廷想要我们的一万头骆驼,殿下不是不肯给吗?就为这件事,朝廷就不肯再白给我们草料了。”
萧夏想了想道:“一万头骆驼反正我们也用不上了,就给朝廷吧!要不然我也不好向天子开口要草料。”
“卑职明白了,卑职会通知朝廷,骆驼会尽快安排上路!”
萧夏又道:“还有一事,通知各地官府,所有农田休耕之时,不要搁荒,而是要用来种黑豆,种一亩黑豆,总管府会奖励五十斤马粪肥料。”
养三万匹军马意味着什么,萧夏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举国之力,养三万匹军马相当于养三十万人口,当年的陈朝以举国之力,也不过才养了几万匹马。
这也是萧夏灭掉了吐谷浑才会有这么多军马,中原军队哪里可能有这么多马,齐王杨暕的军队也不过才一万匹军马,真正的战马最多也就两三千匹。
下午,萧夏回到了晋王府,府内正在忙碌收拾了,下个月他们要搬进城去,这边要改造为江都行宫,迎接天子南巡。
妻子崔羽走上前,忽然捂住鼻子,惊讶地望着丈夫。
萧夏苦笑道:“我刚从马场回来,还进了马粪仓库,身上肯定有臭味,我要先去洗澡。”
小青连忙道:“我去给夫君准备温泉!”
有温泉就是方便,搬去城内没有了温泉,就只能烧水洗澡了。
温泉里热气腾腾,小青伺候夫君脱去衣服,她自己脱去了衣服进了水池,五六天出门在外,萧夏心中燃起了烈火。
他索性把小青搂在怀中,小青在丈夫耳边低声道:“这两天正好是我的受孕期,晚上我再好好伺候夫君,这里恐怕怀不了身孕。”
萧夏笑道:“有心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现在热气蒸腾,才是最好的受孕时间,若生个女儿,小名就叫阿泉。”
小青无奈,只得让侍女出去,她半推半就从了丈夫。
萧夏痛痛快快洗了澡,又和小青恩爱一番,一时间身心舒畅,又换上一身干净舒适的内衣和袍子,这才跟着小青来到饭堂,崔羽、张乔和孩子都在等着他了。
萧夏舒舒服服坐下,笑道:“一直困扰我半年的养马问题,想尽办法才终于解决了,不亲为不知艰辛,养三万匹马相当于养三十万人,以前没感觉到,现在才知道江南养马的艰难。”
崔羽也笑道:“江南地区主要以乘船为主,哪怕是江都城,也是以牛车为主,很少看见骑马的,马车更少,目前为止,好像就没见过几辆。”
“但军队作战需要马匹,士兵靠两条腿走路,速度慢不说,还耗费大量体力,走得筋疲力尽时,一旦遇到伏击,基本上就完蛋,所以军队勒紧裤带也要养马。”
这时,侍女端着饭菜进来了。
萧夏这才注意到头顶上扎满了花灯,他忽然反应过来,“今天是上元节吗?”
崔羽笑道:“夫君初十出发,去了五天,今天可不是上元节吗?”
萧夏笑问道:“那今晚要不要去城内观灯?”
“不要!”三个女人异口同声道。
萧夏愣住了,“为什么?”
张乔半晌道:“公子在洛阳遇刺之事,我告诉夫人了!”
崔羽缓缓道:“去城里观灯,人潮汹涌,万一有刺客混在人群中,躲都躲不过,所以有句话叫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今天是十五,还是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吧!”
第471章 军器不足
次日一早,萧夏来到了军营,三万军队正在训练兵器,隋唐的军队之所以强大,首先在于装备,隋朝时,天子身边的精锐之军都是用槊,到了唐朝,随着经济发展,国力逐渐强大,正规军都开始使用槊,边军中更是开始配备了强大的陌刀。
虽然自古就有月棍年刀一辈子枪的说法,但枪矛比起马槊和步槊,也只能算是小儿科了,槊威力强大,极难练成,像双手握柄的陌刀和重剑,在战场上更是以命换命,不但力量和技术要求更高,强大的意志力也必须是非常人所及。
萧夏的三万军就是配一万马槊和两万步槊,这是他们从河西撤退后得到的奖赏之一,天子杨广同意萧夏的请求,给他三万军全员配槊和明光铠。
齐王杨暕的三万军就没有这个待遇,他们没有战功。
除了全员配槊外,每个士兵还有短兵器,其中两万人配直刀,一万骑兵配连枷和直刀,每个士兵还有弓箭和圆盾,同时每个士兵还有自己马,装备非常精锐。
“杀——”
士兵动作整齐划一,杀气凌冽,正在练槊法,他们的槊法也是萧夏从单家槊法中提炼出来,融入十三式剑法,非常实用强悍,不用贪多,只要把这十三式练透,配合充沛的体力,他们在战场上就以一敌五存在。
马槊长约四米多,前端槊刃比枪矛长得多,也重得多,配合战马的冲击,可轻易刺穿敌军的铠甲,也能左右劈砍,能轻易斩断敌军士兵的胳膊。,
步槊长约三米有余,比较轻便,很适合步兵控制,同样能刺能劈,而且前面带了一个铁钩,很方便将敌军骑兵钩下战马。
这时,军部长史裴文安走过来道:“殿下可有时间?”
萧夏点点头,“先陪我去伙头营看看,再去大帐说话!”
裴文安陪同萧夏来到了伙头营,也就是厨房,上百名伙头兵正在忙碌地准备午饭,一天两顿那是低层百姓,而军队要保证一日三餐。
“士兵日常的伙食怎么安排?”
负责伙食的后勤参军躬身道:“启禀殿下,平时每个士兵每月两斤半粮食,早饭以饼和馒头为主,配一块咸肉和一碗菜汤,中午和下午都一样,一斤米,一份酱,一条鱼或者一块肉,一个蔬菜,再配一碗肉汤。”
“鱼是淡水鱼,还是海鱼?”
“都有,海鱼稍多一点,我们去会稽郡和永嘉郡大量采购海鱼。”
“肉呢?是自己养还是采购?”
“大部分是采购,我们也希望自己养羊和猪,这样会节省很多钱。”
萧夏点点头,“今年开始会充分利用河谷发展畜牧业,军队也一样。”
总的说来,伙食还算不错,可一旦发展到八万军队,就会有点吃力了,所以他们需要早想办法,把军屯提到日程上来。
萧夏又跟随裴文安来到中军大帐,萧夏在自己的位子上坐下,笑道:“裴长史似乎有点忧心忡忡啊!”
裴文安苦笑一声道:“殿下要新招募两万军队,招募队伍都下去了,可兵器盔甲,一样都没有着落,卑职能不忧心吗?”
“不会吧!仓库可是有大量兵甲,弓箭数量也足够。”
裴文安叹口气道:“仓库里的兵器都是长矛和战刀,盔甲是皮甲铜盔,马匹也没有多余的,如果殿下要让两万军队配备这样的兵甲,当卑职什么都没有说,可如果要和这边的三万募兵一样,槊从哪里来?明光铠从哪里来,朝廷可愿意再给我们两万套?”
萧夏半晌道:“我和天子谈过,明光铠可以申请,用我们皮甲置换,每套明光铠再补五贯钱差价,也就是两万套皮甲加十万贯钱,换两万套明光铠,不过槊刃得自己打造。”
“那槊杆呢?”
“槊杆据说在长安军器仓内有十万根,都是从梁朝和陈朝缴获的,和朝廷商量商议一下,花点钱买回来。”
“可打造两万支槊刃也是一件大事啊!陈朝军器监的工匠都被朝廷掳走了,民间找不到会打造槊刃的工匠,更关键是,我们没有那么多打造槊刃的精铁。”
萧夏眉头一皱,“梅根仓库和冶塘仓库没有吗?”
梅根监和冶塘监是江南的两大冶铁中心,梅根监位于宣城郡秋浦县,那里是江南最大的铁矿产地,冶塘在吴郡常熟县,那里自古就是铁匠聚居之地。
其实还有个更近的马鞍山铁矿,位于丹阳郡,但隋朝还没有发现,直到清朝晚期才发现这里有大型铁矿。
梅根和冶塘两处冶铁监一直属于朝廷直属,直到去年秋天,朝廷才把矿监、盐场、船场、铸钱所等等直属机构交给江南道总管府。
裴文安摇摇头,“卑职派人去看过了,梅根仓和冶塘仓内只有普通的粗铁块,没有精铁。”
萧夏沉思片刻道:“我们去锻铁营看看!”
锻铁营位于军营旁,隶属于军部下面的军器署,有一百多名铁匠,他们不是冶炼,而是打铁为主,将粗铁千锤百炼成精铁。
萧夏和裴文安来到了锻铁营,走进大营便听见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锻铁营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将损坏的兵器重新熔化,打造成新兵器。
锻铁营的主事叫范镰,年约五十岁,吴郡常熟县冶塘人,是一名经验十分丰富的老铁匠,当年是陈朝军器监的匠头,冶炼署以每月三十贯的高价把他请来出任主事,同时教授弟子。
锻铁台前,两名年轻铁匠正挥舞着粗壮的胳膊反复锻打一把通红的直刀坯件,范镰站在铁铺前给萧夏介绍道:“打铁的过程很简单,就是把粗铁简单加工成生铁,再反复锻打成熟铁,再添加适当的炭配合淬火技术,便能打造成优质的精铁,这里面主要就是靠经验来掌握火候,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