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外人,连侍女也没有,但仪式还是很严肃正式,萧夏又扶起张乔,两人再次走到喜案前,小青高声道:“请夫妻对拜,共结连理!”
两人面对面跪下,一起叩拜行礼,磕头结束,萧夏和张乔又一起将桌案上的一对红绸心打了个结,这就叫共结连理。
“请新人入洞房!”
萧夏牵着张乔的手从后面出去,两名侍女在这里低头等候多时,她们打着灯笼,送一对新人进了后面的小楼。
小青走过来,抱起孩子道:“夫人,我们回去吧!”
崔羽起身笑道:“我刚刚才想起来,应该让你和出尘一起跪拜,你当初肯定也没有任何仪式吧!”
小青笑道:“我是夫人赐给公子,是侍妾,然后从侍妾转为妾,和阿乔不一样,和公子在一起时我还是奴籍,后来是公子替我去了奴籍。”
“这个我知道,但我觉得太委屈你了,过段时间给你补一个,至少补一个奉茶礼,这样才能名正言顺。”
“那就谢谢夫人了!”
“我们之间就不用太客气了,今天辛苦你布置,你也回去早点休息,明天一早我们再说话。”
两人走到院子里,便各自跟着贴身侍女回自己院子了。
洞房里烛光融融,春意盎然,萧夏将张乔拥入怀中,两人忘情地吻一起。
片刻,萧夏笑道:“我们先把最后之礼办了!”
最后之礼指的是合卺礼,桌上已经放好了一对苦葫芦瓢,张乔嫣然一笑,和夫君端起合卺酒,轻轻交杯,一饮而尽,一起将瓜瓢扔进床下。
张乔这才取下了头上的凤冠,拔下金钗,轻轻甩头,乌黑的秀发如瀑布般披散下来。
萧夏捧着张乔无比精致俏丽的脸庞,仔细端详着她,张乔害羞低下头问道:“看什么呢?”
萧夏笑道:“我在看当年的小师姐,今天我们终于双剑合璧了。”
“哪有什么双剑合璧,只有你欺负人家!”
萧夏嘻嘻一笑,“若没有双剑合璧,可生不了孩子哦!”
张乔这才明白他的意思,羞涩地捶了萧夏肩头一拳,轻咬嘴唇道:“我想起来了,双剑合璧必须在黑暗中才能使出来!”
“就依你!”
萧夏呼地吹灭了喜烛,房间里顿时一片黑暗,萧夏抄起张乔的腿弯,将她抱上了柔软温暖的床榻,厚厚的床帘放了下来。
床榻轻轻晃动,这一夜,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第468章 新政伊始
次日一早是正月初一,各地的风俗也不一样,北方是大年三十全家更衣沐浴,正月初一到初五就不能洗澡,也不能打扫房宅,等送了先祖,送了财神,才能沐浴清扫。
南方却恰恰相反,正月初一,要把家里的破旧垃圾扔出去,全家要沐浴,喜迎新的一年。
所以正月初一这天,江都人家洗澡是大事,有钱没钱都要烧一盆热水给家人洗个澡。
萧夏家里当然也不例外,全家进了温泉房,四人泡在滚热的温泉里,浑身筋骨都松软下来,温泉里还有大木盆,儿子秋官儿就躺在木盆里,欢喜咯咯直笑,木盆在几个父母之间漂来漂去,大家逗他玩耍。
萧懒洋洋躺在热水里,在腾腾的热气萦绕中,他望着三个妻子在逗孩子玩耍,宝贝儿子在浴盆里挥舞着白嫩的小胳膊咯咯大笑,这一刻,萧夏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舒适和满足。
过了初一,很快就到了初五,初五是迎财神,这一点南北都一样,受道教影响,都以李诡祖为财神。
初五这一天,如果初一没有来得及祭祖,可以在正月初五补祭。
过了初五,新年就暂时告一段落,至少官府要开始运作了,而民间要过了正月十五才算新年结束,不过二月份又很快迎来社日。
正月初六,江南道总管府又重新开衙,官员们都回到各自的岗位,开始新的一年。
一大早,萧夏也来到自己的官房,他却是整整一个月没有来了,从洛阳回来,虽然接见了不少官员,但都是在府中接见,他没有来官房。
官房里已经点燃了火盆,木炭燃烧正旺,不断爆出一串串火星,使房间里寒意消退,开始温暖起来。
茶童进来上了茶,房玄龄也抱着十几卷文书走了进来。
“有什么重要文书吗?”
“重要的就是山阳渎疏浚已经提前完工,需要殿下签字认可,还有就是天子的几道圣旨,以及朝廷政事堂的重要牒文,是配合圣旨的具体实施细则,都是去年最后一天送来的。”
萧夏连忙翻看政事堂的牒文,果然看见了朝廷已通知停泊江陵的一千三百艘战船东移江都京口,他这里是一份接收牒文,要求他们尽快做好接收准备。
这是十二月中旬签发的牒文,从时间上算,船队应该已经离开江陵了,这让萧夏长长松了口气。
“去年粮食收成报告出来了吗?”
“还没有,不过高台令可能会向殿下简要汇报。”
萧夏点点头道:“去通知高颖、刘文静、张云秋、裴文安、周墨、魏征、张亮、李亦玄,让他们立刻来我的官房,我要向他们简单说一说新年部署,你负责做笔录备忘。”
“卑职遵令!”
房玄龄匆匆去了,萧夏从怀中取出一个小本子,这是他的备忘本,他的一些重要想法都记在本子上。
不多时,众人纷纷来到了萧夏官房的会客堂,人都到齐了,萧夏摆摆手请众人坐下。
萧夏缓缓道:“去年我们是适应期,适应了半年,也差不多了,从今年开始,我们要进行一些重大的政务,涉及政、军、财、吏,先给大家说一件大事,大概五月份,天子要来江南巡视,我们要做好接待,天子要求修建行宫,我考虑了一下,现在再修建行宫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太劳民伤财,索性就把我现在住的晋王府恢复成江都宫,我暂时搬到城内,这件事就不要商量了,尽快安排吧!”
高颎点点头,“卑职会尽快安排!”
萧夏又道:“第二件大事就是关于疏浚江南河,过了年,匠作监丞李春会带领匠作监和都水监的官员来江南,提前做水文调查和运河规划,而我们也要开始准备,粮食物资和人员调配,依旧由高公出任运河总管。
另外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已在年前派人去建安郡,要求建安郡把驯服的大象全部送来江都,作为开凿运河的助力,至少有几百头大象。”
众人都欢喜道:“有大象助力,挖泥疏浚就容易多了!”
“我再说第三件事,是官员吏权,之前我们对江南道县一级官员有评审权、停职权、革职权和推荐权,就少了一个任命权,但从今年开始,郡一级官员,除了刺史外,我们也同样可以执行四权,等于我们吏权增加了。
从今年开始,我们要逐步把各郡都掌控在手中,如果刺史不肯服从江南道总管府的指令,那就架空他,我们派遣通判,由通判掌握实权,同时派军队驻扎。”
众人面面相觑,这是殿下又要拿地方开刀了,不过经略江南首先就是要掌控地方吏权,否则下面阴奉阳违,最后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我再说说第四件事,是关于财政,天子已同意将江南道税赋的一半划给我们,之前是三成,现在增加两成,原因是天子同意我扩军,一是再招募两万军队,其次是把大隋水军放在江都,由我兼任水军大都督;然后朝廷允许我们铸钱,铸钱所得需上交朝廷一半,这里面比较复杂,可能还要和朝廷确认。”
“第五件大事,就是接管铜铁矿,需要尽快成立矿署,寻找新铁矿。”
今天的议事是一个简单的吹风会,萧夏也就是要让大家明白他今年要做的十件大事,然后由各部配合,需要增加官署、增加官员都要尽快施行。
会后,高颎和刘文静留了下来,有几件大事需要立刻着手,他们需要和萧夏敲定。
高颎笑道:“微臣有点不解,天子怎么忽然变得慷慨,居然肯把江南道一半的赋税划给我们,还把吏权也扩大了,这在先帝时是不可思议的。”
萧夏淡淡道:“高公是老相国,经历了五龙夺嫡,尤其是我父亲和太子杨勇的激烈争夺,应该理解我父皇的心思。”
高颎略一沉思,忽然道:“莫非传闻是真,天子想立皇太孙?”
萧夏点点头,“天子给我这么大的让步,就是希望我在江南长期安心呆下去,不要有非分之念。”
高颎叹息一声,“原来如此,微臣理解了!”
旁边刘文静道:“殿下今年准备甩开膀子大干,那么有几件事得尽快安排,首先是官署,如果把总管府和晋王府恢复为江都宫,那么我们还需要再建几座官署,另外还有殿下的晋王府,这件事卑职今天下午就开始着手,希望殿下批准!”
萧夏欣然道:“我口头上批准了,你回头补一份申请吧!还有什么?”
“还有就是官员人数不足,我们之前商议,与其从朝廷调官员,不如从江南各郡调用官员,反正我们有推荐权,只需要朝廷补一个任命即可!”
“有适合的人选吗?”萧夏问道。
刘文静点点头,“根据去年和前年的考评,我们综合考虑,已经草拟了一份名单,一共有六十四人,请殿下审核!”
如果是尚书行台选拔,那必然是中低层官员,上任官员的推荐,必须由萧夏考虑人选,这是他们的权力分工。
萧夏点点头,“回头给我看看吧!”
这时,刘文静反问道:“殿下觉得最急迫之事是什么?”
萧夏缓缓道:“对我而言,最急迫之事就是招募两万军队,我准备向各郡派驻军队,只有军队的存在,才能震慑住各郡,才能处理各郡的突发事件,你们或许不知道,我在山阳县遭遇了一场土匪偷袭,如果当时我不在,山阳县就生灵涂炭了;第二急切的,就是马政,我过两天去巡视养马场。”
第469章 巡视马场
正月初十,萧夏在十几名马政署官员的陪同下,来到了江都郡的马场巡视。
江都郡的人口主要集中在运河两岸,西部和东部的人口都明显减少。
去年萧夏最急迫的大事情,并不是盐政,而是养马和骆驼,他从河西陇右带回来三万匹军马和一万头骆驼。
怎么养活三万匹军马的一万头骆驼,就是一件大事了,骆驼好解决,用嫩树叶和麦秸就可以了,关键是战马。
朝廷先后支持他们七十万担上等牧草,当然,朝廷可以继续支持他们牧草,可一旦战乱爆发,运输线路被掐断,他该怎么办?
萧夏这几个月一直考虑这件事,他必须想办法解决三万匹军马的生存问题。
中原能养马吗?当然可以养,甚至比塞外更合适养马,历史上,蒙古人在中原圈了大量的牧场,宋朝、明朝都是在中原实施马政,事实证明,中原养的马比塞外马更肥壮,但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
因为这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十几亩地精耕细作,可以养活一家三口,十几亩地用来养马,一个人都养不活,明摆着种粮食更赚钱,那么又有多少百姓愿意种草养马?
军马又分战马和普通马两种,战马是能冲锋陷阵的优质马匹,普通马是乘用马,比如步兵代步的脚力马。
养这两种马的成本完全不一样,普通马一天的食量虽然大,一天平均要吃十二斤,但基本上是草,最多加一点点豆料。
而战马不光吃草,还要吃粮食,一天至少吃五斤粮食,普通百姓一天才能吃多少粮食。
后来发现马吃黑豆更容易消化,黑豆可以先榨油,剩下的豆柏营养也好,也容易长膘,尤其种黑豆还能肥沃土地,比战马吃小麦更经济,汉朝以后,黑豆开始大规模推广。
可就算这样,养一匹战马也是非常吃力。
哪怕草原牧民养战马也一样亏本,虽然草原的牧草品质好,养普通马匹吃草就行了,但战马不一样,战马必须要用精饲料。
草原是全民皆兵,每家都至少要养一匹战马,而草原上的农耕条件不行,给战马喂的精饲料,一般都是麦麸与豆子之类的东西,而这些都是通过互市贸易从中原等地区获取的,是相当贵重的物品,牧民想多养几匹战马也承受不起。
胡人骑兵南下为什么要抢粮食,不光他们自己吃,还要给战马吃,一场大战下来,粮食都抢光了,中原饿殍遍野。
所以养军马必须耗用大量土地种植牧草和粮食,中原推行马政必然会导致人马争地。
一旦马和人争地,除了元朝那种暴力强推养马外,宋明汉人王朝当然是以民为本,马政最后必然都以失败告终。
萧夏要想在江南养马,他就得另辟蹊径,萧夏特地询问了南朝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发现南朝的马政很简单,南朝本身不产马,但南方利用各种渠道买马,比如走海路向辽东买马,利用川甘贸易从河西买马,牧草也是通过购买,再配上南方自产的黑豆,南方军马最多时也有几万匹。
而萧夏现在比南朝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他拥有江都郡,南方没有那么多平地建马场,以圈养为主,导致战马的品质不高。
而江都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江都的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带,只要解决战马所需的饲料和清水,江都完全可以养马。
当然不是紧靠海边那种含盐量极重的地方,含盐量太高对战马身体有影响,必须距离海边百里左右,土地含盐量不高了,小河也很多,河水清澈,人畜完全可以饮用,有大片大片平坦的土地,萧夏最初考虑这里作为军屯之地,但最后还是决定用来养马、养骆驼、
大家可能会奇怪了,这么大片平坦的地方,光照、水源也充足,为什么人口不多?答案其实很简单,这里是江淮,自古南北对峙,江淮就是战场,战乱之地不会有多少人口,尤其南北对峙三百年,江淮之地早已成为鬼域。
“殿下,这里完全可以大规模种植黑豆啊!”一名官员感慨道。
萧夏点点头,“我就是这样考虑的,江南的州兵打仗不行,就让他们负责农垦军屯,在这一带大量种植黑豆,彻底解决饲料问题,过完正月十五后,就开始集结一部分士兵北上垦田。”
“现阶段怎么办,还是购买吗?”
“暂时只能购买了!”
这时马政署署令王吉道:“殿下,卑职还有一个建议!”
“你说吧!什么建议。”
王吉是陈朝的马监监令,毗陵郡人,养马经验丰富,萧琳特地把他推荐给了萧夏。
“启禀殿下,以前陈朝养马是圈养,大量马粪都是农民们争抢的宝贝,后来马监实施一项政策,以草换粪,农民就在河边地头大量种植牧草,这项政策刚开始效果很好,实施了三年,这三年陈朝就没有再从辽东购买牧草。”
“后来怎么没有实施了?”萧夏又问道。
王吉苦笑一声道:“因为战马越来越少,马粪也大量减少,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原因是农民们发现养羊更实惠,用牧草养羊,羊粪肥地,牧草换肥就实施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