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258节

  这时,伙计送来了酒菜,萧夏指指杆子笑道:“这杆子我很稀罕,算一百文钱,加在菜钱啊!”

  伙计笑道:“这个不值钱的,公子喜欢就拿去,我再找一根顶窗户。”

  伙计很快又找来一根杆子把窗户顶住。

  就在这时,大街上传来一阵破锣般的大骂声,“你们怎么不去吃屎,把你们狗肚子都撑饱,他娘的,有钱拿不就错了,居然还敢要十二文钱,就十文钱一斗,要卖就卖,不卖就滚!”

  萧夏心中一动,问伙计道:“谁在叫骂?”

  伙计不屑道:“万家商行的盐商,仗着有钱,看谁都不顺眼,动不动就大骂。”

  “是对面的万家商行吗?”

  萧夏指着对面店铺,招牌上写着‘万家’两个字。

  “就是他们,江都万家的商行,据说背景很深。”

  “这边不是官办盐田吗?怎么会有盐商来这里收盐,据我所知,一般盐商都是去江都县买盐啊!“

  ”江都县买盐五十文一斗,直接在盐户手上收盐不好吗?只要十文钱一斗,不过这两年盐户希望涨价到十二文一斗,但盐监不肯,盐商也不会涨。“

  “但这样做事违法,等于直接抢朝廷的盐。”

  伙计冷笑一声道:“我刚才说了,他们背景很深,在这里收盐多少年了,盐监怎么会不知道,不敢管而已。”

  萧夏点点头,一叶知秋,他只需要逛一座小镇就知道了。

  不多时,萧夏和张乔吃完饭,来到镇外集合点,两名官员和三百亲卫都到了。

  为首官员向萧夏汇报道:“启禀殿下,我们询问了官盐所的情况,他们一共有三十座官盐所,我们看到的是第一座,有卤水池两千座,每年产盐三万石,其他三十座官盐所都差不多。

  他们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收盐开盐引,盐运到江都盐码头的仓库内,他们这里不管钱,钱都是在江都盐监凭盐引支付,半年核帐一次,如果数量和盐引不符,他们轻则革职,重则被抓,所以看起来管理很严格,没有问题。”

  萧夏点点头,对亲兵校尉王真道:“小镇街上有座黄海酒楼,是小镇唯一的两层楼,一眼就能看见,它的对面有家万家商行,你带十几名弟兄去把万家商行的人给我抓来,记着把门锁上,如果有帐卷的话,也一并拿来!”

  “遵令!”

  王真当即率领十几名士兵向小镇内奔去。

第441章 证据确凿

  不多时,十几名手下骑兵奔来,他们带来了两名男子,两名男子见到萧夏怒道:“我不管你是什么人,赶紧把我们放了,否则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你知道我们的主公是谁吗?”

  王真拿来几卷帐,低声对萧夏道:“他们直接从盐户手中收盐,我们还查获一百多贯钱,还有不少粗盐堆在后面仓库里,我们拿不了,不过大门都锁好了!”

  萧夏点点头,“把他们带回去详细审问!”

  数十名骑兵先走一步,把两名男子和账卷一起带走。

  萧夏这才带着张乔以及手下去巡视了卤池和煮盐,这才返回了江都。

  回到江都,萧夏在官府内写了一封信,连同查获的账卷以及两名管事的口供,派人赶赴洛阳送给天子。

  萧夏的要求很简单,希望撤销江都盐监,废除私人盐场,把盐场交给江南道总管府管理。

  萧夏保证每年交给朝廷盐利二十五万贯,和现在盐监每年交给朝廷的获利一致,实际上,朝廷每年被关陇贵族偷走了盐利近二十万贯。

  萧夏不需要朝廷的盐利,他要拿到盐源,以盐商的身份和关陇贵族竞争。

  以此同时,西海盐行在江都悄然成立了,没有敲锣打鼓,没有请客吃饭,甚至连牌子都没有,非常低调。

  萧夏任命幕僚陈华为总管,开始率先在吴郡各县开店卖精盐。

  隋朝的粗盐精盐和后世的粗盐细盐完全不是一回事,后世的盐首先是合格的,就是氯化钠,已经把各种溶于水和不溶于水的杂质都去掉了,区别只是颗粒粗细。

  而隋朝粗盐和精盐的区别在于干净程度,隋朝不像明朝开始实施晒盐,有卤水田和结晶田两个池子。

  隋朝是煮盐,只有一个卤水池,不会说等它沉淀几天再开始煮盐,盐户每天都要煮盐赚钱,没有沉淀这个过程,直接将混和了大量泥沙的黄海水进行煎煮,煮出来的盐自然就含有大量泥沙。

  反正一斗盐才卖十文钱,盐户一个月累死累活只能挣一贯钱,他们才不会考虑盐是否干净,至于会不会有个别盐户故意再往里面加几斤沙子增重,只有天知道了。

  粗盐让人糟心就在这里,菜中全是泥沙,用来腌菜做酱也是一样,普通百姓也没有办法,总不能自己回家再过滤后煮盐吧!只得捏着鼻子认了。

  反正反正有钱人家和当官的都吃精盐,粗盐是否干净也没有人关心。

  而且所谓精盐只要看起来干净,吃起来没有泥沙、不嗑牙,那就叫精盐,加工过程也简单,只需要把海边产的粗盐重新再溶于水,反复用布过滤,把大量的泥浆、细沙过滤掉,把清澈的盐卤水再结晶就可以了,唯一的缺点就是废柴。

  至于盐中是否含有氯化镁、氯化钙之类,那不是隋朝考虑的事情。

  时间已经到了十一月,农忙结束,府兵的训练开始了。

  萧夏下令,命令各地府兵挑选精锐集中到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进行训练,萧夏派出裴行俨、罗士信等一帮将领对江南道八万精锐府兵就行专业集训。

  他得把这八万府兵训练成战斗力强大正规军队。

  上午时分,萧夏站在地图前望着江陵郡久久沉思不语。

  现在是大业三年,距离隋末灭亡还十年,但此隋朝非彼隋朝,历史上的隋朝,杨广是作为太子登基,他的帝位比较稳定,所以杨广坐了十三年的皇帝。

  而现在隋朝,历史已经出现偏差,杨广是夺嫡登基,他的帝位并不牢靠,他不可能再像历史上那样坐十三年的皇帝。

  留给萧夏的时间也不多了,他不仅需要拿到盐税财政,还需要训练军队,而且还有一些重要的军事资源,比如隋朝的水师,当年攻灭陈朝的上千艘战场,目前都停泊在江陵,虽然有点荒废了,可朝廷和天子未必愿意把水师战船交给自己。

  这时,张云秋在门口道;“殿下,来护儿的家卑职已经打听到了!”

  “他在府中吗?”萧夏问道。

  “在府上,他伯母年初去世,他丁忧去职,一直就在江都,只是他很少出门,也基本上不见客。”

  “伯母?”

  “启禀殿下,来护儿自幼父母双亡,是他伯母吴氏将他抚养长大,他视之如母!”

  萧夏之所以关注大隋水师,是因为他无意中得知历史上的水师大将来护儿是江都人,而且目前人就在江都。

  萧夏点点头:“我去给他伯母上炷香吧!”

  来护儿的府宅位于长江附近的白土村,是一座占地十亩的深院大宅,他为人低调,抚养他长大的伯母去逝后,他便辞去了江陵郡刺史之职,回乡为伯母守孝,无声无息地回来,地方官都不知道。

  萧夏轻车简从,来到了白土村,甚至连村里人都没有惊动,直接来到来护儿的府前。

  一名亲兵敲门,片刻,门开了一条缝,一名老管家模样的人从门缝向外看看道:“很抱歉,我家主人不见客!”

  他正要关门,亲兵一把顶住,将手中拜帖塞进去,“给你家主人看看,不见我们就走!”

  老管家看了一眼拜帖,吓了一跳,又看了看负手站在门外的萧夏,连忙道:“请稍候,我马上去禀报!”

  他关上门,飞奔去了后宅。

  萧夏只带了三名手下,没有穿官服,只穿了锦缎白色长衫,头戴纱帽,杀气内敛,看起来就是一个身材修长的富家公子。

  片刻,院子里传来脚步声,紧接着门开了,一名四十岁左右的男子出现在南门,他穿着白色孝服,头戴平巾,身材高大强壮,此人正是名将来护儿。

  来护儿着实没有想到晋王会来,把他吓了一跳,连忙出来迎接,他不见客,只是不想见同乡故旧,并非什么人都不见,晋王殿下亲自来访,他哪里敢不见。

  “卑职有失远迎,望殿下恕罪!”

  萧夏点点头,“听说你闭门不见客,我尽量轻车简从,希望没有打扰你,上一炷香就走!”

  “卑职不敢,殿下请进!”

  萧夏吩咐手下在外等候,他进了来护儿的宅子。

  萧夏先来到灵堂,给来护儿的伯母上了香,合掌默念几句,这才跟随来护儿来到贵客堂,他说上一炷香就走,但来护儿哪里敢怠慢。

  两人在贵客堂坐下,侍女进来上了茶,来护儿欠身道:“感谢殿下来为家母上香,卑职再次为失礼道歉!”

  萧夏点点头,“家人逝去,确实令人痛彻心扉,只是过去了快一年,来使君还没有走出哀痛?”

  来护儿摇摇头苦笑道:“家母七十有五,没有遭受病痛折磨,而是在睡梦中悄然而去,也算是一种喜事,卑职之所以闭门不见客,是遵从家母生前遗言,丧事从简,不得铺张,若卑职大事操办,必然送礼送钱络绎不绝,一是人情不好还,其次会让一生节俭的家母灵下不安,所以卑职只能闭门不见客,过了今年就正常了。”

  “原来如此,我理解了!”

  萧夏点点头,转开话题笑道:“我是今年夏天走水路从巴蜀过来,在江陵换了一艘大船,两万石龙船,来使君应该有印象吧!”

第442章 水军名将

  来护儿笑道:“龙船我怎么会不记得,那是五年前先帝去江都时下榻的船只,当时先帝从洛阳乘船去江都,受运河限制,乘坐的船都比较小,后来返回襄阳时换了船,都是江陵的船只过去,把先帝接到襄阳。”

  “江陵船只的船况如何?”萧夏又问道。

  来护儿摇摇头,“目前不太好,五年来只有很少一部分船只得到维护,大部分船只都没有得到任何维护修缮,很多船只甲板开裂,船壁变形,令人触目惊心,也让人扼腕痛惜。”

  “那为什么不进行维护呢?”

  来护儿叹口气道:“船只的保养维护开支很大,需要耗用大量人力物力,一千多艘大船,光凭江陵郡的财力怎么可能承受得了,必须要朝廷拨钱,我年年向朝廷提请船只维护拨钱,但从来没有任何结果,后来我托人私下问了户部,才知道户部认为现在天下承平,不需要用战船,加上维护开支巨大,一艘船的彻底维护就要上百贯,那可是有一千多艘船啊!”

  “一艘要上百贯!”萧夏也吓一跳。

  来护儿点点头,“每年的普通维护要不了那么多,但毕竟五年没有维护过了,必须要彻底的大维护、大修缮,那就要花钱了,首先船要上岸,桐油里里外外要刷上三遍,任何一个角落都不能遗漏,破损的地方要重新换掉,桅杆要拆下来重新上油,绳子和船帆都要全换,当然还要加上人力工匠开支,殿下算算看,一艘船要不要百贯钱?”

  萧夏明白了为什么朝廷不批钱,一批钱就要十几万贯,朝廷哪里舍得,何况又不是战争急需,朝廷当然舍不得花这么大一笔钱。

  和来护儿的一番话,萧夏心中有数了,只要江南道总管府肯付出十几万贯钱的代价,朝廷一定会同意把江陵的船只转到江南。

  萧夏并不急于招揽来护儿,一则他还在丁忧,二则船队还没有到江南,船队到了江南后,他再招揽来护儿,那容易多了。

  萧夏又闲聊几句,便告辞走了。

  萧夏返回江都,来到总管府署衙,署衙是各使司的具体职能机构,比如尚书行台,它下面就有十几个职能机构,官吏署、内务署、军器署、税署、田亩财产署、地方仓署、矿山林业署等等,再比如观察使司下面也有监察署和采访署,一个对官,一个对民。

  这些署衙原本都在总管府内,现在越来越不方便,总管府便在城内紧靠小城门之处,征用了城隍庙和县衙仓库的百亩土地,修建五座很大的建筑,作为总管府的外府,各个署衙便迁到这里办公。

  五座建筑中,占地最大的是尚书行台署衙,其次是观察使司和转运使司合用的署衙,再其次是提刑按察使司的署衙,第四座建筑是军署所在,包括晋王卫和团练署,最后一座稍小的建筑是幕僚府。

  就在十几天前,萧夏又招募了一批幕僚,使他的幕僚总人数重新恢复到三十六人。

  幕僚和官员不一样,官员外出做事都是由总管府派遣,拿着正规牒文,而幕僚出去做事,是由萧夏派遣,拿着晋王令,以晋王特使的身份外出。

  就像幕僚郑荣被萧夏任命为置办使,全权处理煤炭事项,幕僚陈华则被任命为西海盐行总管,代表萧夏处理盐业事务。

  另外,幕僚还帮助萧夏掌控三万军队,各个使司的通判也是由幕僚出任。

  幕僚府其实是萧夏的私人机构,由他自己掏钱养活,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一直就存在,有的时候比较隐蔽,但有的时候又是公开的。

  比如明朝皇帝派出大量宦官去各地办事,这就属于公开的情况。

  萧夏来到幕僚府,这里也有他的一处官房,萧夏在官房坐下,吩咐道:“去把李鹿鸣找来!”

  由于张亮出任团练使司通判,他的情报署便交给了李鹿鸣,现在李鹿鸣出任情报署总管。

  情报署就幕僚府下面的一个机构,不属于官府。

  不多时,李鹿鸣匆匆赶来,躬身行礼,“参见殿下!”

  萧夏笑道:“我让房玄龄把调查盐业的任务交给总管,他给了吗?”

  “几天前就给了,卑职在着手调查地方的盐业控制情况,大部分都好了,还剩下几个偏远郡,消息还没有过来。”

  萧夏点点头,“先把主要的给我吧!偏远的郡不急,回头再给我也行。”

  “卑职整理一下就给殿下!”

  萧夏又道:“另外,招募武士需要尽快着手,但又不能违背原则招人,一定要清楚老底才行。”

  萧夏虽然有三万募兵,但军队和武士又不一样,大规模出动,肯定是军队强大,但如果是个别人去办事,那当然是武士得力。

  就像抄没吴郡的豪强刘昆,那是抓到刘昆的罪证,而且需要杀一儆百,所以才派了五百军队,但你不能所有地方豪强都派军队过去镇压,那会引发地方大乱。

  这时候武士作用就出来了,派武士去暗中警告,既隐蔽,也不会造成什么坏影响。

首节 上一节 258/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