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257节

  陆邈痛哭涕零,感激万分而去。

  陆慎言送走陆邈,回来休息片刻,驿丞便亲自把晚饭送来了,驿丞也是吴郡人,本郡第一世家的家主来了,驿丞当然要巴结。

  陆慎言见饭菜颇为丰盛,尤其让他惊奇的是,盘子里还有三个红壳煮蛋。

  “这是谁家孩子满月了?”

  按照江南风俗,孩子满月要送给乡人红蛋,表示喜庆,男孩送三个,女孩送两个,拿到红蛋后要回对方十文钱作为贺喜。

  驿丞笑道:“是晋王殿下的小公子满月,官员和驿站客人都有。”

  “哦?不知晋王殿下有几个孩子。”陆慎言好奇问道。

  “就一个,这不刚满月。”

  陆慎言一怔,”才一个?他是妻妾不多吗?”

  驿丞摇摇头,“听说就只有王妃和一个小妾,就没有了,大隋皇族的传统吧!妻妾都不多。”

  陆慎言心中一动,他忽然想到了什么?这是一个机会啊!

第439章 产煤重地

  次日中午,萧夏得到禀报,运煤炭的船队已经抵达了江都城外,这个消息让萧夏大喜,他连忙带着刘文静等几名官员赶赴城外码头。

  江都城外有一座大型码头,特地在运河上挖掘了一处半月形水湾,在这里建了一座码头,但这只是客运码头,不是货运码头,货运码头必须去长江沿岸。

  不过一些关系民生的特殊货物,诸如果蔬,粮油、炭薪等等经县衙批准后,可以在城外码头卸货。

  满载煤炭两百多艘货船暂时停泊在码头上,它们不在这里卸货,而是去长江边七号码头卸货,也就是萧家码头。

  两百多艘五百石货船大概运了一百万斤的煤炭,其实也就五百吨,负责买眉头的主事叫郑荣,是萧夏的一名二级幕僚,陈留县人,三十五六岁,身材富态,看起来很像商人,他的职责就是负责对外采办。

  郑荣上前躬身行礼道:“卑职完成了殿下的嘱托,采办了一百万斤煤炭,品质都很不错!”

  “辛苦郑主事了,这些煤炭花了多少钱?”

  郑荣摇摇头,“就花了一些人工钱,从煤田运到河边,每车二十文,再加上一车十文钱的挖掘装车钱,一车三十文钱,大概百斤左右。”

  萧夏很惊讶,“为何煤炭不花钱?”

  “启禀殿下,那边煤田都属于彭城县管辖,官田私田都有,卑职已经和彭城县谈妥,以三贯钱一亩,买下了一千亩,又从当地百姓手中买下五百亩,也是每亩三贯钱,一共一千五百亩。”

  “才三贯钱,这么便宜?”

  “回禀殿下,当地农田也才十贯钱一亩,这片煤田比较偏僻,远离村庄,加上土层很薄,种不了粮食,一直是荒地,长满了杂草,不过有条小河贯穿而过,可以行驶五百石的货船,如果稍微疏浚拓宽,还可以走一千石的货船。”

  “会不会被人盗采?”刘文静在旁边问道。

  郑荣笑道:“使君有所不知,那边漫山遍野都是煤,最不稀罕的就是这玩意,而且土地贫瘠,当地人都很穷,听说我要雇人挖煤、运煤,十里八乡的人都跑来了。”

  “给我描述一下煤层情况!”

  “回禀殿下,那边是一大片低洼地带,沟壑比较多,卑职在几丈高的土崖前,用锄头挖了几下,黑色的煤层就露出来了,煤层厚达四五丈,真是一座宝田。”

  萧夏点点头又问道:“那边距离县城有多远?”

  “很偏,大概三十里左右,在彭城县和留县之间,卑职在彭城县城里租了一座铺,开了一家小商行,留下三名手下,下次再去运煤,就直接去找商行,他们负责招募人手去挖煤运煤。”

  “不错!不错!考虑得很周到。”

  萧夏夸赞一句,又问道:“你刚才说小河稍加疏浚,就能走千石货船,需要疏浚的河道有多长,加宽多少?”

  “殿下河道长约十里,需要加宽一丈,当地的民力都很便宜,卑职估算了一下,只要雇佣三千民夫,挖两个月就差不多了,因为是平底船,不需要挖太深,耗费大概在一万贯钱左右。”

  “周围还有煤炭吗?”

  “当然有,那边是长达百里的低洼地,北面留县那边更多,但留县那边主要是水荡湿地,没法利用,而南面是荒地,而且紧靠泗水,如果殿下想要这百里之地,可以用长江边的码头和彭城郡置换,卑职和县官打过交道,他们很渴望得到长江边的中转码头。”

  萧夏仔细看了郑荣绘制的地图,他忽然醒悟,这百里的大片低洼地带,不就是后世的微山湖吗?微山湖是明朝黄河决口后形成,现在是隋朝,这里还是半湿半干之地。

  萧夏沉思片刻,果断对郑荣道:“我任命你为江南道总管府置办使,代表我去和彭城郡协商,用一座长江码头置换百里之地,然后郑使君在泗水边修建码头,疏浚河道,我要大规模采矿煤炭。”

  江都目前有七座大码头,这是五年前朝廷修建的,但现在江南道总管府决定在长江北岸再追加修建二十座中型码头,修建数百座仓库,而长江南岸则准备进行造船。

  如果能把彭城郡的煤田拿到手,给彭城郡一座码头也无所谓。

  郑荣当即躬身道:“请殿下放心,卑职一定把事情办妥!”

  下午,萧夏回到府中,在书房坐下,妻子崔羽便抱着孩子进来了,后来跟着小青,端着一盏茶。

  崔羽已经坐完月子,恢复了正常生活,孩子也交给乳娘照顾,乳娘有两个,一个负责带孩子,另一个负责哺乳。

  萧夏连忙起身抱过儿子,在小脸蛋上亲一下笑道:“我忽然又想要个女儿了,王妃身体还在恢复,小青努力一下吧!”

  小青脸一红,不敢接口,崔羽笑道:“出尘给她配药调养,要好几个月呢,夫君先抱儿子吧!女儿再等等,肯定会有的。”

  萧夏把儿子递给妻子,又道:“明天我可能要去海边视察,大概两三天时间。”

  崔羽眼睛一亮,“夫君,我也想去海边啊!”

  萧夏微微笑道:“江都这边的海和你想的大海完全不是一回事,这边全是滩涂,海水发黄,海风很大,像刀子一样刮耳朵。”

  “可是.人家想去海边看看嘛!”

  “等明年吧!我会坐船去建安郡巡视,你可以跟我一起去,孩子也可以带上。”

  崔羽欣然笑道:“我真的很期待那一天!”

  次日天不亮,萧夏便出发了,带上了三百名亲卫骑兵和几名文吏,这次张乔也跟着萧夏一起出行。

  北方沿海地区一直就是历朝历代的产盐地,尤其是长江到淮河之间这一段,更是历届中央王朝直接管控的重要产盐区,晋朝时设立了盐城县,更是成为整个盐业生产的中心。

  隋朝虽然废除盐业专卖制度,但并不是说朝廷不管盐了,官方依旧控制着大量的产盐业,也允许私人煮盐。

  目前产盐还是煮盐为主,需要准备柴禾,烧火煎盐,一直到明朝才由煮盐改为晒盐,所以煮盐最大的成本就是柴草钱。

  这也是萧夏很困惑的地方,用柴禾煮盐,盐源批发价怎么可能十文钱一斗。

  众人每人配三匹马,带着干粮和水,纵马一路疾奔,张乔跟在萧夏身边,身穿黑色武士服,腰配长剑,头戴纱帽,她皮肤白腻,和武士服映衬,更显得黑白分明,英姿飒爽。

  两天后,众人进入了产盐区,随处可见卤水池和煮盐土灶。

  “阿乔,以前在江都来过海边吗?”萧夏高声笑问道。

  张乔点点头,“江都海边是第一次,但以前去过余杭海边,跟二叔一起去的。”

  “海边不一样吧!”

  “不太一样,那边海边有很多人家,这边就是荒无人烟,而且海水也很浑浊。”

  萧夏笑道:“其实也不是荒无人烟,你看前面不就是一个小镇吗?”

  萧夏向远方一指,张乔顺着萧夏手指方向望去,果然在十几里外隐隐有一座小镇。

第440章 发现猫腻

  很快,一行人抵达了小镇,小镇其实不小,有几百户人家,基本上都是盐民,世世代代住在这里,靠煮盐为生,小镇只有一条街,街上很热闹,酒馆、杂货店、客栈、妓院都有。

  这一片应该是官盐区,私人盐区还要在北面数十里外,萧夏一行很快打听到了官盐所。

  小镇的官盐所当然是江都盐监的一个分支,江都盐监约有三十个盐场,每个盐场有一座官盐所,很小,只有两三个人,他们负责从盐户手中收盐,开出盐引,盐户拿着盐引去江都县盐监兑钱。

  盐监又将盐卖给盐商,由盐商运到各地去销售。

  但根据萧夏所知,盐监卖给盐商是三十文一斗,他们从盐民手中收盐是十文一斗,中间二十文是朝廷利润。

  但这种不是专卖,专卖是没有中间商,直接从盐民手中收盐,比如十文一斗,然后加价一百文直接卖给百姓,各县都有官方盐店,利润一百文,把中间盐商全部干死。

  萧夏搞不懂的是,关陇贵族十文钱一斗的价格哪里来的?

  这里面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关陇贵族直接开盐场,本钱肯定很低,第二种就是直接从官营盐场的盐民手中收盐,盐民也愿意,直接拿铜钱上门收盐,比他们拿着盐引跑到两三百里外的江都县兑钱方便多了。

  第二种实际上就是损害朝廷的利益,官盐所和盐监惹不起关陇贵族,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萧夏没有出面,而是让几名文吏去官盐所询问,他带着张乔缓缓在小镇街上步行,三百名亲卫则在镇外等候。

  萧夏握着张乔的手,张乔开始有点不好意思,但萧夏不肯放开,她只好由着萧夏了。

  “小师姐,我们去吃点东西吧!”萧夏笑嘻嘻道。

  张乔俏脸一红,低声道:“声音小一点,别人都听见了。”

  “师姐师弟出门很正常啊!别人听见也无所谓。”

  张乔咬一下嘴唇道:“那你把手放开才正常,师姐师弟牵着手算什么?”

  “师姐师弟最后成两口子的多得去了。”

  “谁跟你两口子?”张乔的脸更红了。

  “我们去吃点东西吧!”

  萧夏一指旁边的酒楼,算是小镇最大的酒楼了,招牌上写着‘黄海酒楼’。

  张乔点点头,她也想坐下喝口热水。

  两人进了小楼在靠窗处坐下,一名伙计满脸堆笑上前道:“两位想吃点什么?”

  “有什么招牌菜?”

  “招牌菜就是烤羊肉和海参汤,其他还有烩海鱼、蒸虾、烧野鸭,主食是米饭和白馒头。”

  “素的有什么?”张乔问道。

  “素的就是冬瓜和藕,还有醋泡芦根,是我们这里的一大特色菜。”

  “你们这里怎么会有藕?”萧夏好奇问道。

  “公子有所不知,我们西面都是大片大片沼泽地,种了不少莲藕。”

  “原来如此,那芦根又是什么?”

  伙计笑道:“沼泽地长着大片的芦竹,有一两丈高,我们每年十一月收割它,晒干后当柴烧,芦根就是刚长出来的嫩芽,掐下来泡在醋里面,冬天时候家家户户就靠它了。”

  “把嫩芽掐了,芦竹不就没有?”

  伙计摇摇头,“一般是掐分支的芽尖,不碰主干就不影响芦竹,而且芦竹太多,几十里都是,哪里采得完。”

  萧夏点点头,“那就来一份烤羊肉,一盘蒸虾,一盘馒头,再来烧冬瓜和藕,再来一份醋泡芦根,有清酒没有?”

  “有!江都状元楼的清酒。”

  “拿一壶清酒。”

  “好咧,两位客官稍坐,马上就来!”

  张乔不解道:“公子笑得很神秘,为什么?”

  萧夏笑了笑道:“刚才酒保无意中给我解开一道谜题,我一直不知道盐户用什么煮盐,居然只要十文钱一斗,现在我知道了,用枯萎的芦竹。”

  张乔撇撇嘴道:“亏你在江都生活那么多年,连芦竹都不知道,你不知道家家户户用的杆子都是芦竹做成的,还有江都产的纸也是用芦竹捣成浆,还有刚才酒保说的芦根,我以前江都的道观里是当做药用。”

  萧夏挠挠头,“我还真没见过!”

  张乔向四周看了一圈,忽然指着支窗户的杆子道:“这不就是吗?”

  萧夏伸手将杆子取下来,放在手上打量,杆子泡油处理过了,他掰了掰,杆子非常轻且坚硬,没有韧性,而且它的节很长,最长有两尺,最大的特点是笔直,如果把两头的节切掉,就是完美无瑕的一根箭杆。

  萧夏点点头,不光做箭杆,做矛杆也很不错。

首节 上一节 257/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