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夏同时又设秘书署和晋王卫军署,秘书署设左右署令,由房玄龄和杜如晦担任左右署令。
晋王卫和齐王卫一样,也是天子特批在京城之外存在两个军卫,各有三万军队,是晋王和齐王的直属军。
所以晋王卫长史负责三万直属军队的日常管理,这个职务非常重要,需要心腹中的心腹才能担任,萧夏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便让裴文安继续兼任,之前就一直是他负责军务。
萧夏随即下达晋王令,要求江南道各郡刺史和长史务必在年底前前来总管府述职。
萧夏所住的晋王府由江都行宫的后宫部分改造而成,江都行宫是隋文帝巡视江都时修建,当时还没有修建完工,加上陈贵人想目睹故国,先帝杨坚便没有住行宫,而是住在大船上。
后宫占地一百二十亩,整体改造不多,毕竟行宫不是皇宫,本身就小得多,基本上不涉及僭越方面的改造,其实主要是修建一座新的府门,再修建三道长墙,将皇宫的格局改为府宅的格局,分为前院、中庭和后宅,以及左右院。
很妙的是,后宅里有一座人工堆砌的小山,高约十几丈,山上山下种植了几百棵大树,树荫浓密,有一条石板小路通往山顶,山顶上还有亭台楼阁。
山脚下是一片占地三十亩的小湖,叫做心湖,后院住宅就围绕着心湖修建,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非常典雅。
后宅只是给天子和几个后妃居住,讲究雅致,房舍并不多,只有几座小院和五六座楼阁,所以左右院修建了大量建筑,给宫女和宦官居住。
在山脚下还有一座占地两亩的小院,叫做南山小筑,依山傍水,种了一片竹林,竹林内有茅庐几间,前面还有一片空地,种花或者种菜,这是先帝杨坚要求建造的隐修之处。
杨坚心累的时候,也想过一过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张乔一眼便看中了南山小筑,她非常喜欢这里,她喜欢这里的竹林和幽静,可以在这里继续炼药,还能种药材。
张乔已经还俗,不可能再像萧夏说的那样,再给她建一座道院,让她继续过女道士的生活,那样等于又出家了,萧夏可不会作茧自缚。
所以建道院只是说说而已,最多让她做个道家女居士。
另外,行宫内还有一座温泉,这基本上是行宫的标配,隋唐皇帝在各地的行宫都必须要有温泉,江都行宫当然也不例外。
正是这座温泉让女人们一下子爱上这里,温泉水温有六十度,是一座间歇泉,每天下午和晚上各出一次泉水,水量充沛。
之前在河西,萧夏就想寻找一座温泉,倒是找到了,但距离姑臧县有八十里,为泡温泉跑八十里外,有点吃力了,萧夏便考虑在温泉上修建一座过冬庄园。
但想法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他的任期就结束了。
搬新家也是最忙碌的,崔羽身体不方便,阿楚担任搬家总管,她非常能干,里里外外,忙前忙后,考虑得十分周到,把全家安排得妥妥贴贴,连崔羽都十分叹息,让她做一个内宅女管事实在太屈才了。
众人足足忙了近半个月才终于安定下来。
第417章 再获大才
江南道总管府当然也有官员,官员由朝廷委派,官员从各地调来,萧夏给吏部提了一份名单,基本上就是他从前梁州总管府的官员。
各地总管府撤销后,官员们都分散到各地出任闲职,拿一份俸禄,没事可干,因为没有实权职务给他们,只能暂时任闲官,等有实缺时再上任。
但出乎萧夏意料,第一个来上任的闲职官员竟然是高颎。
高颎因太子刺杀案再度被贬黜,他没把太子照顾好,触怒了天子杨广,罢免了工部尚书和运河开凿使,。
高颎本来被贬黜为南海郡别驾,一个偏僻且无权的闲职官,但在太子杨昭的极力说情和推荐下,高颎最终被改任为晋王府长史。
晋王府长史并不是江南道总管府长史,晋王府长史实际上也是一个闲职,但高颎是什么人,做了大隋三十年的宰相,是建立大隋王朝的第一功臣。
论能力,大隋没有人能和他相比,只是因为高颎是杨勇的岳父,是杨勇能够顺利登基的关键,杨广登基后为了朝纲稳定才勉强让高颎继续为右相。
一旦杨广坐稳了帝位,便毫不犹豫将他罢免。
但萧夏对高颎没有偏见,相反,他热烈欢迎高颎的到来。
他立刻在官房接见了高颎。
高颎今年已经六十余岁,但身体健壮,精神抖擞,保养得极好,看起来就像五十岁左右。
高颎呵呵笑道:“天子怜我,没有把我派去岭南,而让我来江南养老了。”
萧夏笑着摇摇头道:“廉颇八十岁还能带兵打仗,高公才六十出头,何以言老。”
高颎也不矫情,坦率道:“如果殿下用我,我会全力为殿下效劳!”
萧夏沉吟一下道:“当时在河西,天子对我说,除太子之位之外,天下任你所取,我选择了江南道,高公能猜到我为何选择江南道?”
高颎微微一笑,“应该和先帝有关吧!”
萧夏一怔,“高公怎么知道?”
“当年先帝给我说过,他把解决大隋王朝四个危机的重任托付给了你,殿下选择江南道,难道不是为了融合南北分歧吗?”
萧夏点点头,“高公说得对,我选择江南道,就是为了完成皇祖父交给我第一个任务,融合南北,至少在我任内能彻底缓和南北矛盾。”
“天子也和你一样,也是想解决四大危机,关陇贵族对大隋军政的控制,南北之间的不信任和分离,关陇和山东之间的敌视对抗,还有就是高句丽对辽东的侵食。
你父皇也在做,只是他太性急了,而且顺序不对,迁都应该是最后一步,偏偏他第一步就做了,殿下,我很担忧,天子太小看关陇贵族的实力了,这次太子遇刺,我就怀疑和关陇贵族有关。”
“为什么?”
“太子遇刺后,我进行了调查,找到了刺客的尸体,又在他尸体衣服夹层内找到一张柜坊的钱票,五千贯钱,我调查这张钱票,是谷熟申家开出来的,也就是说谷熟申家买凶杀了太子。
可能吗?一个小小的地方土绅敢刺杀太子殿下?完全就是栽赃给申家,有人以申家的名义在柜坊存了五千贯钱,又转给了凶手。
我又询问了申家,申家根本就没有在柜坊存过钱,他家的钱储藏在地窖里都烂了。”
“最后呢?”
“最后齐王下令,将申家满门抄斩!”
高颎叹息一声,“贼喊捉贼啊!”
“高公不是说刺杀案和关陇贵族有关,怎么又和齐王有关?”
“我的意思是说,齐王刺杀太子的嫌疑最大,但齐王背后是关陇贵族,齐王主动要求留在长安,便可知道,关陇贵族们想推齐王上位,但我没有证据,我只是猜测。”
“但我听说齐王没有能留在长安,而是出任河北道总管。”
“这是天子不放心齐王留在长安,或许天子也听到什么传闻了。”
萧夏点点头,“我大哥现在怎么样?”
“太子的刺伤不碍事,关键是箭上有毒,很难去除,太医说只能一点点拔除,需要时间,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最后拔毒,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萧夏默默点头,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份任命书,递给高颎道:“从现在开始,高公出任江南道总管府长史,同时兼任尚书行台令,为政务主官,通判是刘文静,我考虑让他再兼任都转运使,他一直主管财政,裴文安就专任军队长史,主管军务。”
“主官和通判是什么关系?”
“就是尚书和侍郎的关系,尚书不管实务,只管文书审批,具体事情是通判去做,给各郡下达的牒文,必须要有主官和通判两人的押印才能生效。”
“但各郡不是直接向朝廷汇报吗?”
“江南道特殊一点,多了一个尚书行台,那么江南道各郡就不能直接向朝廷汇报了,朝廷可以直接下牒文给各郡,但各郡上报就得先经过尚书行台,再由尚书行台向朝会汇报。
可如果朝廷指令和总管府指令相冲突,那必须执行总管府指令,再由总管府和朝廷协调,一句话,各郡不能越级上报。”
高颎着实震惊,这比从前的总管府权力还要更大,几乎是一种半割据状态了。
萧夏笑了笑又道:“下午我要去考察运河,高公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邗沟是古名,隋文帝重新疏通邗沟后改名为山阳渎,但隋文帝疏通运河,最初的考量也只是一种军用性质,而不是作为漕运或者民用,等级比较低。
当天子杨广决定开凿通济后,山阳渎的等级就明显低于通济渠,如果不继续改造,那么山阳渎就会成为通济渠的肠梗阻。
除了要继续改造山阳渎外,江南运河也成了必须要进行大规模疏浚的目标。
就像一个人从头到脚都是西装名牌,但脚上却穿一双拖鞋,这就把整体形象破坏了。
萧夏作为江南道总管,改造山阳渎,疏浚江南运河,就是他责无旁贷的责任了。
一队官船一路向北而行,萧夏站在最前面的官船上,打量着运河两岸。
高颎在一旁缓缓道:“太子殿下在疏浚通济渠时,采用了民夫不跨州原则,后来进一步深化为不跨县原则,民夫都在各自县开工,没有参加劳动的就必须出钱出粮。
这样做,一是比较公平,其次降低了民夫的死亡率,有充足的钱粮保证,民夫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也加快挖掘进度。
但这样做的隐患很大,遇到贪官,他们会加码钱粮,然后层层克扣,中饱私囊,所以吏治监察一定要跟上。
我们原本做得不错,但现在太子遇刺,我也被贬黜,通济渠开凿总管改由宇文述和裴蕴负责,这两人不恤民力,为人残暴,放松对官员的约束,一条通济渠修下来,不知多少人会家破人亡,以至于民怨沸腾,必然会种下民乱的种子。”
说到这里,高颎长长叹了口气。
第418章 接见故人
萧夏沉吟片刻问道:“那依照高公的意思,扩大山阳渎,疏浚江南渠该怎么做?”
高颎指着运河两岸道:“殿下请看,运河东岸和西岸都有房屋,我们该怎么疏浚,肯定要拆除一边,很明显,西岸的人家很少,那就把西岸的人家迁徙到东岸去,西岸就空出来了。
很万幸的是,山阳渎刚疏浚过,西岸基本没什么人,就比较容易疏浚,把西岸拓宽三丈,就和通济渠一样了,山阳渎这一段最容易完工,我估计到明年春天就能完工。”
“有这么快?”
“完全可能!”
高颎捋须微微笑道:“之前的疏浚打下良好基础,运河沿岸都拆干净了,前期没什么麻烦事,后期就容易了,五个月工期足够了。”
停一下,高颎又道:“但疏浚江南河就是硬骨头了,两岸要拆除大量民户,搞不好会引发民乱,所以要慎之又慎。”
“具体该怎么做?”萧夏问道。
“很简单,就和发动战役一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然后定计划,做方案,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方案实施,另一方面要充满听取民意,不断修改完善方案,要及时补偿受损百姓,更重要是把官员管好,要有铁血手腕,一定不要让利民工程变成害民工程。”
萧夏点点头,“高公是行台令,又有丰富经验,方案和计划就烦请高公来制定,我会命令上下官员全力配合高公。”
高颎欣然道:“卑职一定会尽全力把事情做好!”
接下来两天,原梁州总管府的高官周墨、赵广才和蒋幸运等等十几名官员先后前来报道,河南道总管府的框架也很快丰满起来。
萧夏给所有官员在江都县内安排的官宅,同时给了五十到一百贯钱的安家补贴,让他们能把家人迁来。
下午时分,萧夏接见了江都郡刺史元敏,元敏和萧夏是老朋友了,他的提升也堪称飞速,仁寿二年刚刚调来江都县出任县尉,短短五年时间,就连跳三级出任江都刺史。
元敏之前回京述职去了,中午刚回来,便立刻前来拜见晋王殿下。
萧夏笑呵呵请他坐下道:“能看见故人,心中不胜欢喜。”
元敏抱拳苦笑道:“殿下对我是知根知底的,以我的水平,根本没有资格出任江都郡刺史,完全是靠家族的提携,如果将来我有哪里做得不到位之处,殿下一定要及时提醒我,我绝非故意,还是才学不足的缘故!”
虽然元敏当年属于反派,但萧夏对他的印象一直不错,就在他的坦诚,态度不错,萧夏点点头笑道:“我一直很喜欢元使君的坦诚以待,资格之类对我来说都次要的,关键是态度,如果对我阴奉阳违,哪怕是才高八斗我也绝不容忍。”
“卑职一定全力配合殿下!”
萧夏又问道:“元使君述职是去长安,还是洛阳?”
“是去洛阳,天子和百官已经到洛阳了,但还没有完全开始运转,我只是简单向朝廷述职,其实是父亲把我叫去洛阳,一个是迁都,一个是殿下上任,父亲不放心,想了解情况,我也顺便探望父母,我父亲也向殿下问好。”
元敏的父亲便是右卫大将军元寿,当初在长安和窦德玄向萧夏挑事,被萧夏一刀砍伤屁股的元雄,便是元寿的孙子,元敏大哥的儿子。
“令尊也到洛阳了?”
元敏点点头,“都去了,关陇贵族虽然都不愿意去洛阳,但胳膊拧不过大腿,不去不行,他们也在洛阳置办了新宅,我去的时候,也正好在搬家,洛阳上上下下都乱做一团。”
萧夏又缓缓道:“我也是刚刚组建江南道总管府,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也不例外,但我不会针对谁,以报宿怨,只要老老实实配合我做事,大家就会相处很愉快。”
“有什么事殿下尽管吩咐,卑职一定全力配合。”
“确实有事情找你,但不是我找你,而是我的政务主官高颎要和元使君谈一谈,他们有任务需要江都郡配合。”
元敏吓一跳,什么时候高颎成为了总管府的政务主官,他连忙起身道:“我现在就去找高相国。”
“他现在已经不是相国了,你可以称呼高长史、高令君,或者像我一样,尊称他高公也可以,我建议你带上江都郡长史一起去拜访高公,他不像我和你聊聊天,他是要做实事!”
“卑职明白了,卑职先回府衙准备一下,明天去拜访高公!”
萧夏点点头,“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