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243节

  崔羽定这个规矩其实是针对妹妹小眉的,小姨子总往姐夫书房跑,总觉得不太妥,崔羽便定下了这条规矩。

  “我不管,你要哄哄我,你整天和小青同房,我心里不舒服。”

  “那今晚我和你睡!”

  萧夏又她耳边低语几句,崔羽俏脸一红,在夫君肩头捶了几拳,“睡觉就睡觉,还想那么多花样做什么?”

  萧夏嘿嘿一笑,“这不叫花样,这叫情调!”

  “这种情调我可不喜欢,你去找小青吧!”

  崔羽红着脸起身,在旁边椅子上坐下,“我其实有正事要问夫君呢!”

  “你说!”

  “夫君真要调回中原?”

  萧夏点点头,“丰州那边事不要我管了,安西都护府也不准我插手,我在河西真没什么事了,就算父皇不调走我,我也会申请调走。”

  “可我怀着身孕啊!夫君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萧夏点点头,“我肯定考虑过,我考虑了两个方案,你可以选一下,第一个方案,趁现在你还没有显怀,先回长安崔家,等孩子大一点,我来接你们母子。”

  “第二个方案呢?”崔羽不想和丈夫分开,第一个方案她心中已经否决了。

  “第二个方案就是我尽量争取早点走,五月份走,然后我们到成都坐船去江都。”

  “夫君要调去江都?”

  萧夏点点头,“当初我和父皇说好的。”

  “那我还是跟夫君走,五月份正是稳定期,坐车问题不大,从成都坐船,还可以去青城山看一看婆婆。”

  “我也是这么想的,我已经在做准备了,基本上军务和政务都交给了阴世师和樊子盖。”

  崔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起身笑道:“我就不打扰夫君,晚上可别忘了.”

  她在丈夫手腕轻轻掐了一下,这才袅袅娜娜走了。

  河西走廊上的春天来得非常快,二月下旬还是冰天雪地,可到了三月上旬就已经是春暖花开,放眼都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空气中充满温暖的气息,到处一派生机勃勃。

  这天上午,萧夏召集大都督府所有高官议事。

  “昨天收到朝廷飞鹰传信,天子已经从长安出发,一行近十万人,正浩浩荡荡向陇右而来,反正陇右粮食和羊肉充足,还有各种物资,也要准备好。”

  阴世师举手问道:“殿下,天子来河西大概有几天,张掖郡多一些,还是武威郡多一些?”

  “具体来多少天我也不清楚,估计八到十天左右,我们就按照半个月准备,可能张掖郡呆的时候会多一些,天子要在张掖接见伊吾国、高昌国、车师国,蒲类国等小国国王,武威郡可能就只是路过。”

  说到这里,萧夏又安抚众人道:“大家不用紧张,只管尽力把事情做好,把物资准备充分一点,有什么事情我会担着,绝不会影响到各位,请大家放心!”

  一番话把大家心中的担忧消除了。

  萧夏随即任命阴世师为接驾总管,樊子盖为副总管,有权调用河西的一切资源,迎接天子巡视河西。

  安排好了河西的接驾,萧夏随即又率领一千骑兵赶往陇右,安排陇右的接驾,这也是萧夏最后要做的一件大事了。

  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天子巡视陇右和河西。

  四月初,天子杨广率领百官、权贵、后妃、宫女宦官以及军队十万余人经过长达近一个月行军,抵达了西平郡湟水县。

  凉州兼鄯州大都督、晋王萧夏以及副都督长孙晟、长史乞伏慧等官员在数十里外迎接天子到来,当然,萧夏是从金城郡就开始陪同天子一行。

  十余万大军在湟水城外扎下大营,天子杨广带着萧皇后以及长公主等等进湟水县居住,湟水县专门修建了一座行宫给天子下榻。

  杨广随即在萧夏的陪同下巡视了河湟谷地。

  一行人站在高处,萧夏指着远处一望无际的麦田道:“父皇请看,这一片就是由黄河和湟水冲击而成的平原地带,它比两边的地势都要低,所以叫做谷地,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光照充足,非常适合种植小麦,目前只开发了三成,两成军田和一成民田,还有十几万顷肥沃的土地没有开发。”

  这时,杨广见数百步外有几个老农在踩水车取水,他便沿着水渠走了过去。

  这几个老农当然是官府安排好的,也不是造假,确实是附近的农民,要找几个胆子大一点又能说会道的老农接受天子的询问。

  杨广站在田埂上问一名老农道:“请问老丈是住在附近吗?”

  老者向南面一指,“我们是南面河中村的农民,世代在这里种田。”

  “有多少田?”

  “我们家五口人,我和老妻、两个儿子,长媳妇和小孙子,大郎跟我种田,二郎从军,驻守在西海,全家有八十亩麦田,如果两个儿子分家,官府会再给四十亩土地。”

  杨广点点头又问道:“一亩地能产多少小麦?”

  “我们这边是一年一熟,去年亩产小麦三百斤左右,一共交了大概两千斤粮食的税赋。”

  “一年能挣多少钱呢?”杨广又笑问道。

  “种粮食还有其他各种小工加起来,全家一年能挣五十贯钱,但粮食和菜蔬都是自己,不用买了,还不错,我们很安居乐业!”

  杨广很满意,这个收入在边疆确实不错,他又回头问萧夏:“是真的吗?”

  萧夏点点头,“是真的,边疆生活虽然比较艰苦,气候寒冷,但只要肯付出汗水,确实能安居乐业,有苦的一面必然就有甜的一面。”

  杨广沉吟一下问道:“刚才皇儿说,河湟谷地就只开发了三成?”

  萧夏摇摇头,“在北魏时曾开发了五成,但因为吐谷浑崛起,不断出兵骚扰河湟,很不安全,很多汉民都迁到洮河谷地去了。”

  “现在吐谷浑灭亡了,党项也灭亡了,应该可以全力开发河湟谷地吧!”

  萧夏点点头,“当然可以开发,但需要朝廷支持,从关陇一带迁徙汉民过来,然后要给予免税优惠。”

  杨广想到了什么,回头问相国杨素道:“朕记得政事堂似乎讨论这件事,有什么说法吗?”

  杨素躬身道:“启禀陛下,并不是只讨论河湟谷地,而是整个陇右的安排,朝廷认为晋王殿下的方案可行,将大都督改为陇右经略府,减弱军事职能,加大营田畜牧职能,河湟谷地这边是重点,把边军改为府兵,由朝廷授田进行开垦耕种,另外,确实要从关陇迁入百姓,初步考虑迁入一万余户百姓,建立三个县,回头我们再和当地官员协商,落实一下细节。”

  杨广笑了笑对萧夏道:“皇儿还是推荐长孙晟为第一任陇右经略使吗?”

  萧夏点点头,“长孙将军对陇右很熟悉,和擅长和羌人打交道,儿臣不担心河湟谷地这边,而是担心新建立的四郡,尤其是西海郡,面积太广大,基本上都是羌人,朝廷要统治好羌人,必须恩威并施,光靠文官不行,必须是长孙将军这种文武双全又经验丰富的老将才能做好,他打好基础,后面的官员就好做事情了。”

  杨广沉思良久,终于决定下来,对杨素道:“就这样吧!成立陇右经略府,下辖枹罕、临洮、西平、浇河、河源、西海、鄯善和且末八郡,金城郡划给关陇道,任命为长孙晟为陇右经略使,筹建两个月,六月初正式成立。”

第412章 春临寒冬

  天子杨广把大部分人马留在湟水县休息,他只率领一万大军和十几名重臣,在萧夏和长孙晟的陪同下前去巡视西海和河源。

  在第一次和吐谷浑的战争中,杨广作为隋军主帅来到西海东岸,便建立了西海东城,在萧夏的建议下,杨广正式将西海改名为青海,将西海东城改名为威定县,将伏俟城改名为宣德县,并将宣德县作为西海郡郡治,同时下旨从大隋各地迁罪户八千户填西海郡。

  所谓罪户就是一人犯法,全家流放,流放并不是蹲监狱,就是把全家迁徙到边疆去生活,当然也一样给土地,只是没有税收优惠了,比充军好一点。

  天子杨广随即又去了河源郡,河源郡准备设立赤水县和九曲县两座县城,杨广决定从八千罪户中转一千罪户给九曲县。

  杨广巡视河源郡主要是想亲自了解转籍为汉这种做法,转籍为汉当然不是改改户籍那么简单,它包括一系列的政策,改汉名、穿汉服,说汉语,过汉节,孩童读书,改变习俗甚至宗教。

  杨广在萧夏陪同下参观了正在建造的一座佛寺,寺院住持上前合掌道:“阿弥陀佛,贫僧慧空,参见吾皇陛下,参见晋王殿下!”

  杨广点点头笑道:“你们是从哪里过来?”

  “我们是金城县庄严寺的僧人,贫僧是达摩院主持,受河源郡官府相邀,特来赤水县建立分寺,宣扬佛法,贫僧一共带了三十名弟子。”

  “度化效果怎么样?”杨广饶有兴致问道。

  “效果非常好,短短三个月,度化羌人信众已过万人。”

  杨广惊讶地问萧夏道:“为何效果这么好?”

  萧夏微微笑道:“父皇有所不知,魏晋以来,河西走廊和河湟地区普遍信奉佛教,羌人也不例外,鲜卑建立吐谷浑后,开始推行萨满教,但佛教基础还在,所以很容易恢复。”

  杨广捋须笑道:“原来如此,是恢复!”

  萧夏望着慧空住持满脸的期待,便笑道:“僧人不易,深入牧区宣扬佛法,去年秋天还有两名僧人布教途中不幸丧身狼口,看在他们为国巩固边疆的份上,父皇赐他们寺名吧!”

  杨广欣然提写了寺名,‘敕赐庄严寺’,并赐镀金铜佛一尊,铜罗汉十八尊。

  慧空喜出望外,连连合掌感谢。

  杨广在陇右呆了十天左右,返回湟水县的第二天,便启程前往河西张掖。

  队伍进了大斗拔谷,天空一下子变得阴沉下来。

  此时正好是春夏之交,冷热不均,天气不稳定,萧夏着实很担心,他亲自跟随姑母杨丽华同行。

  杨丽华和三名贴身宫女坐在一辆马车内,其中还有一名跟随了她三十多年的老宫女于氏,也是她最好的朋友。

  大斗拔谷当然能走马车,之前出征的后勤大车都可以走大斗拔谷,加上河西军和陇右军用了一年的时间修缮道路,把一些大的坑洼都填平了,一些凸出的地面的尖锐石块也凿平了。

  山道比以前好走了几倍,但比起平原地区的坦途大道还是艰险难行,尤其有十几里的谷道十分狭窄,只能容一辆大车通行,天子的龙辇就没法通过,天子和皇后也只能和大臣们一样,坐马车缓缓而行。

  再加上大斗拔谷普遍海拔在三千五百米,大部分人和马都出现了高原反应,呼吸不畅,各种身体不适,行走十分缓慢,所以大斗拔谷虽然只有六十里长,但足足要走两天,就是这个缘故。

  军队开始分发药物,缓解士兵们的高原反应。

  杨丽华也是乘坐马车,马车的车轴车轮以及框架都是用精铁打造,非常结实,走在坎坷不平峡谷内也不会散架。

  不过颠簸还是很厉害,杨丽华也几个侍女只能默默忍耐。

  这时,一阵马蹄声疾奔而来,在杨丽华的马车前停下,有人敲了敲窗,外面传来萧夏的笑声,“姑母,是我!”

  杨丽华打开窗子,外面是萧夏灿烂的笑容。

  杨丽华苦笑一声道:“姑姑身体不适,没有力气说话!”

  “我知道,我来给姑母送药!”

  萧夏递给杨丽华一只葫芦,“里面的药每天吃两丸,就会舒服多了!”

  “我也吃药了,但没有效果!”

  “姑姑吃的药是普通士兵在高原吃的药,对身体强壮的士兵有效果,对女人就疗效弱了,姑姑试试我给你的这个,里面有红景天、黄芩、人参、冬虫夏草、雪莲等等十三味药,吃两颗就知道了。”

  “好吧!我来试试!”

  萧夏一摆手,士兵们又将十几床羊绒被、皮袄大衣和脱浑帽一起塞进马车。

  “夏儿,你这是做什么?”

  “晚上很冷,保暖用的!”

  萧夏笑声从远处传来,他带着士兵已经奔远了。

  宽敞的车厢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不过都是一些细软舒适的玩意,躺在上面,颠簸减轻了,还暖和,大家都没有意见。

  杨丽华吃了药,很快,身体的不适感渐渐消失了,胸口上压的巨石仿佛被移开了,昏昏沉沉的头脑也变得清晰起来,呼吸也似乎畅通了很多。

  杨丽华精神一振,笑道:“这药还真管用,大家都吃两颗吧!”

  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大斗拔谷是最容易出现极端天气。

  果然,黄昏时分,气温开始骤降,

  祁连山出现风卷雪,大斗拔谷也不例外,气温从零上十几度骤降到零下二十度,强寒风裹挟着雪团铺天盖地扫来,历史上的一幕果然又出现了。

  萧夏骑马大喊:“快!快把仓库里的物资拿出来,快!”

  一件件冬衣和军毯迅速递到每一个士兵手中,队伍停止前行,一顶顶羊皮帐支起来了,帐内点燃了一堆堆塘火,大臣们也穿上厚厚冬衣,裹着军毯围拢在塘火边。

  士兵们还忙碌地烤羊肉、煮奶茶,十几名宰相高官围着一堆塘火,韦冲拿着一块三珍饼仔细看了看问道:“这是什么?”

  一名给他们烤肉的士兵笑道:“这是河西百姓过冬的宝贝,家家户户都靠它取暖。”

  杨素十年前出征突厥时用过这玩儿,笑道:“这就是牛粪饼吧!”

  韦冲听说是牛粪饼,连忙嫌弃地扔掉,杨素哈哈大笑,“这确实是取暖好宝贝,你不识货,是你的遗憾!”

首节 上一节 243/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