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导,哈拉湖离这里还有多远?”郎将李可问道。
李可很年轻,只有二十余岁,他是一名斥候,非常冷静,话也不多,王君廓倒不敢小瞧他,能做到斥候郎将,必然有过人之处。
“前面二三十里外就是哈拉湖,湖很大,很壮丽!”
“周围部落多吗?”王君廓补充问道。
“肯定不少,很难得的淡水大湖,在这里很珍稀。”
这时,远处一名斥候正向这边疾奔而来,李可一眼看见,当即道:“王将军,前面应该有什么事?”
王君廓点点头,他派出的斥候应该是晚上才会回来,现在才中午时分,应该是出了什么事?
他连忙迎了上去,“出了什么事?”
“启禀将军,前面十几里外有两万多只羊,将军这样过去,肯定会遭遇。”
“有牧民吗?”
“有!大概七八个牧民。”
王君廓想了想道:“传令军队加快速度!”
楚王殿下只是让他们不要惊扰羌人部落,但路上遇到应该不算惊扰,不抢对方羊就是了。
队伍加快了速度,果然,前面忽然了出现了大片羊群,在河边安详地吃草。
王君廓吩咐李可道:“李将军去把牧民都找来,我要问问情况!”
“遵令!”
李可骑马带着数十名手下去了,不多时,他们带上来七名牧民,七人一看就是羌人,显得很紧张。
“将军,他们听不懂汉语!”
王君廓回头向王德招招手,王德连忙上前,王君廓这才用马鞭一指问道:“你们是哈拉湖的部落吗?”
王德翻译过去,为首羌人连忙说了几句,王德翻译道:“他们说,他们的部落走了,没有通知他们,他们回来后发现部落不见了。”
王君廓一怔,这是什么意思?
旁边李可连忙道:“向导问问他们,他们的首领是鲜卑人,还是羌人?”
王德问了对方,对方的回答让他脸上十分古怪,“他们说,他们部落首领是鲜卑人,专门给军队养羊!”
王君廓这才恍然大悟,“他娘的,原来他们就是补给部落,补给部落跟随吐谷浑王走了,把他们丢在这里。”
王君廓又一指羊道:“那么这些羊都是吐谷浑军队的羊吗?”
王德问了对方,回头翻译道:“他们说是的,一共两万三千七百只羊,少一只羊他们都会被打死。”
王君廓大喜,还真是意外收获,王君廓当即下令,将羊全部没收为军羊,七名牧人吓得瘫倒在地上。
王君廓又让王德告诉这七人,让他们帮忙一路赶羊,会给他们每人五十贯钱作为报酬。
王德给七名牧人讲了半天,七人才理解了眼下的形势,羌人要翻身做这片土地的主人了,他们当即答应帮忙赶羊,但他们不要钱,每人只要一百只羊作为报酬。
王君廓当即答应,每人给他们两百只羊。
众人赶着羊继续向前走,很快,前方出现一面大湖,占地至少数千亩,波光如镜,蓝得像宝石一般。
王君廓下令全军休息,杀羊烤肉,犒劳众士兵,走了十天,士兵也终于能痛痛快快吃顿烤肉,个个吃得满嘴流油,笑逐颜开。
这时,李可找到了王君廓道:“刚才卑职问了一下那几个牧民,他们知道羌人部落在哪里?卑职想带几个弟兄去看看。”
王君廓沉吟片刻道:“去看看可以,但殿下有令,不得惊扰他们!”
“请将军放心,卑职不会惊扰他们。”
王君廓点点头,“你自己当心!”
李可随即带了二十名骑兵,又带上王德,让一名年纪最大的牧民带路,向南而去。
大约走了一个多时辰,已经到了湖的南面,牧民一指远处道:“远处就是他们的帐篷了。”
李可打手帘细看,前面十里外确实有大片帐篷。
他问牧民道:“你认识他们吗?”
王德给他翻译了,牧民点点头,“经常在一起放牧,都认识!”
李可又问王德道:“如果我想去拜访首领,你觉得可以吗?”
王德摇摇头,“我觉得你们将军说得对,千万不要惊扰他们,如果他们一旦知道会有大批军队路过,他们就会立刻远远逃遁,再给他们许诺也没有用,这些部落最害怕就是遇到军队。”
李可只得取出地图,做一个标注了,便返回了宿营地。
休息一个多时辰,队伍又启程了,这次王君廓留下了五十名士兵和一万只羊,留给后面的主力作为补给。
队伍继续出发,跟随着吐谷浑大军向西而行,他们和吐谷浑大军始终保持着一百五十里的距离。
第388章 粟特首领
阴世师率领两万大军穿过河西走廊,他们配备了一万头骆驼和两万头毛驴,士兵配双马,在敦煌县进行补给后,大军便沿着阳关道向茫茫的戈壁荒漠走去。
这条路是丝绸之路南线,最困难的一段路便是从敦煌到蒲昌海这段路,长达一千五百里,全部是戈壁沙漠,风沙漫天,最少也要走三十天,路上没有淡水和粮食补给,必须在敦煌县做好充足补给,一直到蒲昌海,才能得到淡水补给。
蒲昌海倒是有一家干粮补给站,但价格非常昂贵,一张五文钱的干饼要卖到百文钱,所有又叫百金饼,不到万不得已,商队都不会在这里补给粮食。
商队到了蒲昌海,又会分成两条路,一条路沿着赤水走图伦沙漠北面,穿过焉耆国、龟兹国、姑墨国,然后再穿过凌山前往碎叶,在碎叶和丝绸北路汇合。
另一条路沿着南面的且末河走图伦沙漠南面,穿过楼兰国、精绝国、且末国、于阗国一路向西,最后从疏勒国穿过瓦罕走廊,前往吐火罗,这就是丝绸之路南线。
阴世师率领两万大军就是走这条线,不过他们也不用走太远,他们的目标鄯善城距离蒲昌海已经很近了。
这天上午,阴世师率领两万大军抵达了蒲昌海,蒲昌海在两汉时代曾是波光浩渺的陆地之海,面积达四五千平方公里,周围牧场丰美,但由于气候逐渐寒冷,众多注入蒲昌海的河流干涸,水越来越少,鄯善国走向灭亡,到了隋朝前期,蒲昌海已经不到一千平方公里,原本丰美的水草已经消失,水质变得苦涩,勉强还能喝。
不过这几年气候已经渐渐开始变了。
给隋军带路的向导是一对父子,父亲叫康思远,儿子叫康年,两人都是康国粟特人,祖孙三代都在敦煌经商,他们同时还经营一个副业,替商队带路穿过一千多里的戈壁沙漠前往蒲昌海,他们的带路费很昂贵,一头骆驼至少百文钱起步,最低不能低于百贯,哪怕只有两头骆驼也要百贯钱。
但商队都愿意掏这个钱,如果没有向导,进入沙漠完全就是九死一生,很容易迷路,迷路后肯定会被渴死饿死,遭遇沙尘暴淹没,被火烤一般的烈日晒死,被杀手一般的流沙吞没,只有经验丰富的向导才能带领商队穿过这片死亡之海。
队伍在戈壁沙漠中走了整整一个月,付出了三十余名士兵和近百匹战马死亡的代价,才终于穿过了魔鬼一般的沙漠戈壁。
士兵们看见波光浩渺的蒲昌海,都忍不住欢呼起来,康思远急忙对阴世师道:“东岸的十分苦涩,不能喝,会越喝越渴,要喝淡水才行!”
“淡水在哪里?”阴世师问道。
“在南面河口附近!”
阴世师当即下令道:“传令全军不得喝咸水,去河口喝淡水,向南走!”
队伍的水已经喝完,大家忍住干渴,折道向南,走到下午时,前面终于出现了一条河,士兵们再也忍不住,纷纷向小河奔去,无数士兵一头栽进河中,张开嘴狂饮,这是冰山融水形成的小河,河水清澈甘甜,是优质的淡水,两万士兵以及战马、骆驼都痛快地喝了一个饱,又将所有盛水的皮囊全部装满。
军队索性就在小河边驻营休息,好好恢复体力,阴世师将康氏父子找来,问他们道:“这里距离鄯善城还有多远?”
“回禀将军,大概还有两百里左右!”
“你们了解鄯善城吗?”
康思远摇摇头,“我们知道怎么去鄯善城,但并不了解,将军可以找蒲昌海周围的人来问一问,他们应该清楚。”
“附近还有居民?”阴世师很惊讶。
“当然有,这里可是唯一可生存之地,怎么能没有居民,向前十里外便蒲昌海镇,有二十几户人家,基本上都是粟特商人,蒲昌海周围还有几个部落,都是从鄯善迁来的,那边生存条件越来越恶劣,一年到头都是风沙,城外的沙漠肉眼可见,水贵如油,已经快无法生存了。”
“我想了解鄯善国的情况,你有没有认识的人?”
康思远笑道:“前面蒲昌镇内有一家干饼店,是我一个朋友所开,他祖父和父亲是鄯善国一带粟特人领袖,祖父被吐谷浑军所杀,他父亲便带着二十几人逃到蒲昌海,用十年时间建立了蒲昌海镇,他父亲五年前病逝,现在他继承了父亲的萨保之职,我相信他很愿意隋军效力。”
“能不能烦请康东主把他请来!”
康思远点点头,“我这就去找他!”
黄昏时分,康思远带来了几名粟特商人,为首是一名年轻的粟特人,名叫康艳典,是丝绸之路南线的粟特人萨保。
自丝绸之路开拓以来,粟特人便一直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千年来,粟特人牢牢控制着这条经济大命脉,他们独特的经商方式,使得他们能够千年不衰。
粟特分为坐商和走商两种,他们首先是坐商开拓定居点,找到重要的交通节点,开始定居下来,繁衍生息,他们的子孙又继续向下一个交通节点进发,喀什古称疏勒,疏勒其实就是粟特的谐音,也就是粟特人从瓦罕走廊出来,在这里建立的定居点,每一个定居点的粟特人首领就叫萨保。
鄯善国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交通节点,它向南可去西海,向东去敦煌,从疏勒过来后,粟特人便在鄯善国建立了定居点,而下一个定居点便是敦煌,然后是张掖,然后是长安。
一个个定居点就像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个神经节点,他们坐地经商,流通商品,提供补给,给粟特人走商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才使得丝绸之路千年不衰。
一直到北宋灭亡,南宋开启海上丝绸之路后,陆上丝绸之路才渐渐走向衰落,最后消亡于蒙古西征。
康艳典年约二十余岁,身材高大雄伟,声音洪亮,目光锐利,颇有领袖气质。
“参见阴将军!”
康艳典也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祖父被吐谷浑所杀,粟特定居点被摧毁,他父亲带着他和其他粟特人逃到敦煌,后来父亲返回蒲昌海建立蒲昌镇,他便一直留在敦煌城,直到五年前父亲去世,他才来蒲昌镇继承父亲的遗志,他父亲的遗志就是重新恢复鄯善定居点。
阴世师点点头道:“吐谷浑人为何要杀你祖父,驱逐鄯善粟特人?”
“回禀将军,吐谷浑人想让丝绸之路改道吐谷浑,走祁连山以南,不走河西走廊,他便让我祖父去伏俟城建粟特人定居点,被我祖父拒绝,吐谷浑人便怀恨在心,后来有一次因为用水不公,粟特人和当地人发生冲突,吐谷浑军队就趁机对粟特人痛下杀手,包括我祖父在内的三百人被吐谷浑军队杀死,我父亲带着我和剩下的数百名粟特人逃往敦煌。”
“鄯善还有王族后裔吗?”阴世师笑问道。
康艳典连忙摇头,“北魏控制西域后,鄯善国就在那时灭亡,王族早被杀光了,后来北魏建立鄯善县,北魏灭亡后,吐谷浑占领了鄯善县,这几年他们开始建设鄯善县,准备它建成吐谷浑的西都。”
“为什么要把它建为西都?”
第389章 奇袭鄯善
康艳典笑道:“这几年气候好像有点变暖和了,高山融雪增多,蒲昌海也连续三年下大雪,鄯善城也是一样,眼前这条小河早就干涸几百年,三年前忽然出现,现在水流充沛,这只是突然增加的十几条河中的一条,蒲昌海的水量也在增加,再过两年,东岸的水也可以直接喝了。”
康思远惊喜道:“莫非且末河不断流了?”
康艳典摇摇头,“以前且末河每年只有两三个月有水,现在冬天也有水了,死掉的大片胡杨林又开始大面积复活,鄯善城已经不再缺水,所以吐火浑从去年开始,向鄯善城增兵,搬运大量物资,又重新修建城墙,准备扩城,吐谷浑王子还派人来找我,请粟特人重返鄯善,对当年的屠杀没有一点说法,明显没有诚意,我没有睬他。”
阴世师倒知道吐谷浑人西迁的原因,气候变暖只是一个次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隋朝对吐谷浑的打击,使吐谷浑贵族有西迁的想法了。
“现在鄯善城有多少军队?”
康艳典想了想道:“年初在一万人左右,现在不知道了,不过现在攻打鄯善城倒是有机会?”
“什么机会?”
康艳典笑道:“鄯善在扩城,旧城拆掉了,新城还没有建好,去看北面就知道了,几里长都没有城墙,可以轻易杀进城去。”
这倒是一个很不错的消息,阴世师沉思片刻又问道:“蒲昌海这边有吐谷浑人的眼线吗?”
康艳典连忙摇头,“没有,吐谷浑人没有向东,而是向西经营且末城,有一天可能会来蒲昌海,但现在没有!”
阴世师沉吟一下又道:“吐谷浑在城内是怎么部署兵力的,你知道吗?”
良久,康艳典轻轻点头,“我知道!”
次日天不亮,阴世师便果断出兵了,他的左右心腹大将正是徐旻和曹太岳,阴世师留三千军队为后勤,驻扎在蒲昌海,又命令曹太岳率两千军队绕道鄯善城西面,切断了吐谷浑军队前往且末城的退路,他则亲自率领一万五千大军轻装前行,沿着且末河杀向鄯善城。
距离鄯善城还有三十里,军队停止前行,直到夜幕降临后,军队才借助夜色掩护向鄯善城靠近。
半夜一更时分,他们抵达了且末河对岸,鄯善城就在且末河的南面,和他们隔河相望,河道宽约一里,河床内全是各种鹅卵石。
且末河要到六月份才进入丰水期,现在才四月初,河里有水流,但水比较浅,只淹没小腿,步行便可直接过河。
按照事先的部署,徐旻率领一千步兵渡过了且末河,上了南岸,向鄯善城摸去。
果然,鄯善城在扩城,其他三面都修好了,唯独北面还没有修,旧城墙已经拆除,但新城墙还没有开始建,连地基都没有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