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229节

  组阵完成,两万突骑兵都向南北方向埋伏,五万大军列队成四个大方阵,在原地休息,静静等待着吐谷浑大军的到来。

第383章 决战时刻(上)

  七万吐谷浑大军出现在十里外。

  几乎全部都是骑兵,各个部落都拿出了自己战马和青壮牧民。

  而将领全部都是鲜卑人,士兵则是羌人,主将正是吐谷浑王伏允,在这生死关头,伏允亲自统领大军出战。

  “前进!”伏允挥刀一声厉喝。

  吐谷浑军缓缓前进,七万名骑兵一字排列,密密麻麻长达十里,对面则是五万隋军,四个整齐的隋军大阵,还有一万骑兵配合。

  吐谷浑的生铁极度稀缺,冶金水平低下,他们每个人配一把短刀和一副弓箭,身上穿的是皮甲,这种皮甲做工比较粗糙,可以抵挡普通箭矢,但挡不住隋军的弩箭。

  但吐谷浑军队也有优点,那就是骑术精湛,骑射厉害。

  队伍开始小跑起来,速度越来越快,原本集聚成束的骑兵慢慢拉开了,就像缓缓拉开了帘幔,七万骑兵变得铺天盖地。

  吐谷浑大军基本上没什么战术,就是全部押上,全力以赴冲击,玩战术他们永远玩不过汉人军队,他们索性就不玩战术,就靠实力和对方拼杀,实力足够了,干翻对方,实力不够,大军就撤退,

  反正他们是高速杀来,高速撤退,基本上损失不会太大。

  萧夏率领的七万军队是来自两个源头,三万募兵和四万关中府兵。

  三万募兵都是骑兵,步兵则由关中府兵组成。

  骑兵除了裴行俨和罗士信各率一万骑兵外,另外一万骑兵则负责步兵两翼安全,一旦步兵变阵,就不再需要骑兵保护,这时,骑兵就会撤退到萧夏身边,保护主帅。

  步兵的经验丰富,他们之前和突厥人作战,不少人还参加过第一次攻打吐谷浑的战斗,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他们配备着长达五米的长矛。

  另外还配备了两样短兵器,一部分士兵配备战刀,另一部分士兵则配备连枷。

  这种连枷不再是农民的土连枷了,而是军用连枷,做工精湛耐用,一根坚固的实木杆,顶头两根铁链拴着一块铁牌,敌军士兵一旦被连枷击中,基本上就丧失战斗力了。

  另外还有八千弩军,有效杀伤射程达一百五十步之远,经过严格的训练,每个弩兵在一百五十步内能发射三到四次。

  另外不少隋军又配有弓箭一副,适合短距离射击,其次便是坚固的盔甲,他们的盔甲能抵御游牧骑兵的弓箭射击。

  只有脸部不被射中,基本上对方的弓箭射不穿他们的盔甲,而八千弩手还都带了脸甲,这是专门对付游牧骑兵骑射。

  尽管不少隋军是第一次和吐谷浑人作战,但他们丰富作战经验使他们一眼便看出了吐谷浑军的优势和弱点。

  首先训练就谈不上,在奔跑中根本没有任何队形,一看就是没有训练过的牧民。

  那种游牧骑兵特有的强悍杀气在他们身上也看不到,远远不如突厥骑兵,显然他们平时的生活没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自信,而是处于一种世世代代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属于温顺良民,他们身上自然就不会有杀气。

  仅从这一点,就能断定这是一支弱旅,其次他们没有长兵器,每人只有一把短刀和一副普通单弓,由此可推断,他们弓箭射程比较短,绝不会超过百步,一旦冲击无效,进入近身搏斗,他们的短刀根本就不是隋军长矛的对手,五十厘米的短刀怎么可能和五米长的长矛抗衡?

  在强大的军阵面前,再娴熟的马术也发挥不出来,只能用于逃跑。

  吐谷浑军队在历史上被称为打不死的小强,有两层意思,一是他们的战斗力拉跨,容易被人一脚踩死,战斗力拉跨的原因也很简单,占统治地位的鲜卑人人数太少,撑不起战场,而倍受压迫的羌人不愿意为鲜卑人卖命。

  第二层意思,吐谷浑地域广阔,吐谷浑贵族打不过就跑,躲得远远的,让敌人找不到,等敌人撤军后他们又杀回来,这一招屡试不爽,就给人一种打不死的感觉。

  对方已经冲到一里的位子了,萧夏立刻下令道:“军弩摆阵!”

  隋军军旗挥动,开始迅速调整阵型,四座大方阵中各奔出两千长矛手,他们把长矛放在地上,取过背在身后的军弩,拉弦上箭,半跪在地上,军弩呈直角平举,这是事先交代过的命令。

  这时吐谷浑骑兵也正疾速向前奔驰,他们手执弓箭,用两腿控制着战马,等待着射击的机会,两军越来越近,吐谷浑士兵嘶声骂声交织成一片,后方鼓声隆隆作响,鼓舞着吐谷浑骑兵的士气。

  但隋军却极为安静,安静得让人可怕。

  三百步.....两百步....一百五十步,已经进入隋军弩箭的杀伤范围,吐谷浑骑兵兴奋得大喊大叫,但萧夏并没有下令射箭,他目光锐利的盯着吐谷浑骑兵的战马,仿佛看透了敌军底牌,他之所以要做指挥主将,就是他有自己独到的思路。

  一百二十步了,萧夏还是没有下令,不少隋将的手心都浸出了冷汗,这是他们多年作战从来没有过的,竟然在一百二十步还没有放箭。

  这时,吐谷浑军陡然加速,战马奔腾,骑兵呼喊着向隋军铺天盖地杀去,一百步,萧夏宝剑一指,大吼一声:“平射!”

  第一排的四千支箭平射而出,这就是百步的优势,不须再射抛物线,直接平射,箭如劲雨,呼啸着向吐谷浑骑兵群射去,强劲的弩箭射穿了吐谷浑战马的身体、射穿了皮甲,直透身体。

  战马扑地摔倒,骑兵惨叫着从马上摔倒,瞬间人仰马翻,一千余人被射翻,吐谷浑进攻的势头为之一挫,紧接着第二轮的四千支箭也射到了,百步内,吐谷浑大军损失了两千余人。

  更要命的是,两千余人马形成了一道阻挡之墙,影响了后面骑兵的速度。

  这就是萧夏的作战思路,用平射敌军形成阻碍物,从而降低对方奔行速度,同时也降低了骑兵的冲击力。

  萧夏继续下令,“继续平射”

  八十步外,隋军第二轮弩箭射出,八千支强劲的弩矢如雨点般平射进人群之中,战马纷纷中箭倒地,将骑兵也摔出去。

  战马基本上被踩死,但不少骑兵有了第一轮的教训,他们迅速翻身爬起,一个纵身,跳上了同伴的战马,拔出了腰间的短刀。

  与此同时,吐谷浑骑兵也进入了弓箭的射程范围,吐谷浑骑兵纷纷张弓搭箭,数万支箭矢交织成了一片密雨,在空中飞舞,尽管声势骇人,但效果并不理想。

  只有前部骑兵进入了射程,而后面大多数骑兵都是在百步外射箭,尽管竭尽全力,但大多数箭矢都没有能抵达隋军阵地,只有最前面的数千支箭矢射进了隋军弩军阵地。

  但隋军士兵的盔甲顶住了对方的箭矢,他们发射了第三轮平射。

  箭如雨发,密集射向敌军,劲力迅猛地锐箭刺穿了他们的皮甲,近千名吐谷浑骑兵惨叫着连人带马摔倒,连续三次形成了人马墙就像减速闸,严重影响了骑兵的冲击力。

  敌军已经在五十步外,萧夏下令道:“弩兵撤退,长矛军迎战!”

第384章 决战时刻(下)

  八千弩手迅速撤退,又化身为长矛士兵,列队在大阵中。

  四座长矛大方阵型密集,俨如四块铁板,最前面的三排士兵半蹲在地上,矛尾触地,第一排士兵矛尖呈四十五度斜角向上,第二排士兵矛尖呈六十度角,第二排士兵矛尖呈七十五度角。

  这是从两汉到隋唐,近千年和草原胡人作战中总结出的实战经验,无论骑兵怎么冲击,迎击他们的一定是矛尖。

  两汉时,长矛是四米,但后来发现,四米还是不够,即使敌军战马被刺穿,敌军依旧可以劈杀前排的士兵。

  长矛于是又增加到五米,这才保证再强大的冲击力,骑兵依旧够不着长矛士兵。

  而且五米长也意味着高度足够,战马跃顶也会被长矛轻松刺穿。

  隋军的三轮平射,给骑兵增加了三道减速闸,骑兵的速度明显减慢,冲击力也减弱了。

  三十步…..二十步…..十步……..

  在一片惨叫声中,数千骑兵轰然撞向长矛墙,‘噗!噗!噗!’一连串的穿刺声,战马嘶鸣,士兵惨叫,血光四溅,战马前蹄高高跃起,又瞬间被长矛刺穿心脏,轰然倒地。

  骑兵翻滚落马,他们爬起身,发疯般地拔出短刀向第一排的隋军士兵扑去,却被后面几排的隋军士兵一矛刺穿了身体。

  数千匹战马和骑兵的尸体瞬间堆积成山,后面的冲击力也明显放缓,战马已经被骑兵勒住。

  萧夏精准地掌握着战场上节奏,当敌军冲击力减缓,他冷静喝令道:“擂鼓变阵!”

  “咚!咚!咚!”

  随着鼓声,前十排隋军士兵开始有节奏的向左右分开,前面部分的密集长矛阵开始变得松散。

  吐谷浑骑兵看到了机会,纷纷越过尸体长墙,冲进了隋军大阵,和隋军士兵激战。

  隋军显然没有打算牺牲前排士兵和吐谷浑军硬拼,他们是四万大军,不仅是前排的几千人,他们的变阵是把四座大阵变成八百个小方阵。

  他们以五十人为一个小方阵,各自灵活作战,他们同时互相配合,溶为一体,看似分散开来,各自作战,似乎有点散乱。

  但实际上,有一根绳将他们牵在一起,这绳子便是隋军的指挥旗,

  萧夏做为主将,他们会根据战场的各种变化,不断下达军令,屈突通作为副将,就要不折不扣执行萧夏的军令。

  他指挥旗帜不断变幻出各种组合,引导着隋军攻击吐谷浑的薄弱环节。

  隋军的这种灵活作战方式显然就是吐谷浑骑兵各自为阵作战方式的克星

  当敌军骑兵铺天盖地杀进大阵后,他们每个人的感受就是前后左右都是长矛,让他们防不胜防。

  除了疾速奔跑,吐谷浑骑兵根本不敢停留,但无数骑兵就在奔跑中被一矛戳下战马。

  在对付游牧民族的作战中,这种汉人军阵作战十分犀利,他们能形成铁板一般密度极高的矛阵,迎击游牧民族的集团冲击。

  一旦冲击结束,进行到单兵作战时,军阵又迅速扩大分散,用小方阵集团来对付敌军的单兵,他们背靠背,五十根长矛面对四面八方。

  也导致每个骑兵都会面对四面八方的长矛刺杀。

  这个时候两侧的护卫骑兵就迅速后撤,成为驻阵军,保护主帅和指挥体系。

  这其实就是一个作战效率问题,敌军看似人数多,但实际上大部分士兵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无效奔跑中,真正对隋军士兵的近距离劈杀很少出现。

  而有了距离,五米长的长矛才能将它长兵器作战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长矛的每一击刺杀,都是一次有效性作战,每三次刺杀,必然有一名吐谷浑骑兵被刺穿身体落马。

  对分散作战的吐谷浑骑兵,它的兵力多的优势没有能发挥出来,相反,它单兵作战腹背受敌的薄弱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也是萧夏军事能力的一次飞跃,他不再作为大将冲锋陷阵,而是作为集团主帅指挥两军决战。

  萧夏能因地制宜,随时调整战术,找到敌军的薄弱点进行攻击,这便是他弩箭平射的目的,宁可少放一轮箭,也要人为制造障碍,减缓游牧骑兵的冲击力。

  而军阵变阵,以整体变分散,看似给了敌军作战机会,实际上是把他们吸进军阵,这个时候,吐谷浑大军再变换进攻方式就被动了,隋军不会给他们机会从容调整。

  隋军灵活的小规模多点进攻,使吐谷浑军的队列开始乱了,他们也渐渐变得和隋军一样各自为阵,他们这是真正的各自为阵,没有统一指挥,没有互相配合,显得凌乱不堪,阵亡士兵越来越多,吐谷浑军渐渐处于下风。

  这时,萧夏见时机已到,他立刻下令:“射火箭!”

  十几支火箭腾空而起,拖着长长的黑烟从空中划过,吐谷浑军南北忽然各杀来一万隋军骑兵,他们队列整齐,排成一个完整的方阵,战马疾速,隋军杀气冲天,向吐谷浑军席卷而来。

  随着隋军埋伏的生力军杀出,吐谷浑大军军心瞬间崩溃,羌人不愿意再卖命作战,开始大规模掉头逃跑,

  吐谷浑王伏允急了,后面的骑兵逃跑,那陷在军阵中的数万骑兵怎么办?

  他当即厉声令道:“敲钟撤退!”

  “当!当!当!当!”

  刺耳的撤退钟声在草原上回荡。

  萧夏也随即下令:“大阵收缩!”

  “咚!咚!咚!”

  战鼓声敲响,这其实是提醒的意思,告诉各军郎将,有新命令出来了,郎将纷纷看向指挥大旗,大旗的意思是封阵。

  士兵们开始奔跑,大阵变幻,退路被封锁,原本整齐有序的街道都消失了,变成了怪石嶙峋,处处险恶,令人眼花缭乱,这就很像小时候玩的万花筒,转一下,眼前的一切都变成另一个模样。

  整个冬天,隋军都在训练大阵,大阵变化莫测,困在大阵中的数万吐谷骑兵根本就无从突围,他们分不清东南西北,眼前都是无数锋利的长矛在晃动。

  这时,伏允带着吐谷浑残军在两万突骑军的追击下渐渐跑远了。

  困在大阵中的吐谷浑士兵都纷纷下马投降,他们士气丧尽,想着家中的妻儿,想着母羊要生羊羔,没有人帮忙接生,数万羌人士兵便再也不愿为鲜卑人卖命了。

第385章 攻陷酋都

  萧夏率领大军杀到伏俟城,伏俟城城门紧闭,城头上站满了士兵,这时,一名斥候校尉疾奔到萧夏身边汇报道:“启禀殿下,在两个时辰前,一支队伍已向西撤退?”

  “有多少人?”

  “大概万人左右?”

  这倒有点麻烦了,萧夏沉思片刻道:“速让王君廓将军来见我!”

  不多时,王君廓催马上前,在马上躬身抱拳道:“参见殿下!”

  萧夏缓缓道:“敌军一万人向西逃窜了,我给你一千骑兵,配三马,两千头满载补给的骆驼,你给我一路向西追踪。

  你有两个任务,第一,远远盯住敌军;第二,在五座淡水湖四周寻找没有跟随吐谷浑军队撤退的羌人部落,记住,切忌不得惊扰,把它们留给后面的主力军队,明白了吗?”

  “卑职明白!”

首节 上一节 229/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