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们自己酿的屠苏酒,还有羊乳,别的就没有了,屠苏酒十文一碗,羊乳五文一碗。”
萧夏看了一眼崔羽,崔羽从包取出两个小碗道:“把酒拿来,我们自己倒!”
崔羽很讲究卫生,她在外面小摊上吃东西都要用自己的碗,从来不用小摊上的碗,不知多少人用过,一小桶水根本洗不干净。
“小娘子是大户人家!”
大娘笑着将一个土坛子放在桌上,老头子也用木盘子盛了四个烤好饼放在桌子,烤得焦黄细软,大娘又舀了一勺蜂蜜浇在年糕上。
萧夏倒了两碗酒,两人端起酒碗在花灯映照下轻轻碰了一下碗,灯光下,崔羽更显得美貌倾城,娇艳无比。
老两口坐在一旁笑容慈祥地望着这对人中龙凤,仿佛也回到了他们的年轻时代。
“两位老人家有儿子吗?”萧夏喝了口酒笑问道。
“以前有过,但十几年前就病逝了,我们跟着女儿住,女儿家里也不宽裕,我们就摆个摊,尽量帮衬一下女儿女婿。”
崔羽只喝了半碗酒,吃了小半块饼,剩下的全部归萧夏了。
崔羽取出细布,把碗擦拭干净,小心放回盒子里,她这碗也是官窑寿州青瓷,杨广作为财礼送给崔家,崔家又作为女儿的陪嫁,是崔羽最喜欢的瓷器。
“公子,一共五十文!”
崔羽轻轻捏了一下丈夫的手,暗示让他多给一点。
萧夏便取出一锭二十两的银子放在桌上,老丈吓一跳,“公子,我们找不出!”
萧夏一挥手,“不用找了,赏给你们了!”
崔羽拾起银子塞在大娘手中,“大娘赶紧收好,别让歹人看见了!”
老两口感激不尽,拼命躬身行礼,萧夏拉着娇妻的手扬长而去。
老两口把银子收藏好,两人忍不住泪眼婆娑,这可是二十两银子啊!遇到了大善人,这下他们的棺材本有了。
第381章 战幕拉开
过了正月后,春天的脚步开始近了,河水解冻,绿柳发芽,楚王府的池塘也没有冰面,一条条鲤鱼在水中游荡,年轻的少女们一片欢声笑语给鱼儿喂食。
大都督府参谋堂上,萧夏注视着桌上的吐谷浑地图,这是张亮的情报署用了整整四个月时间绘制出来的军事地图,把很多细节都落实了。
旁边,刚成立的情报署第一任署令张亮正在向萧夏和副将屈突通汇报情报收集情况。
“回禀殿下,我们一共走访了六十余名商人,包括粟特商人、羌人盐商、汉人货商等等,收集了大量情报,一些情报有矛盾,我们又继续走访,比如伏俟城的驻军情报,有人说三万人,也有人说五万军队,后来我们走访了好几批人,才掌握准确兵力,三万是最初的兵力,但去年九月,吐谷浑王又将驻扎在大非川地区的两万军队撤回到伏俟城,所以才是五万军队。”
旁边屈突通眉头一皱道:“张署令的意思是说,吐谷浑改变了策略,将零散分布各地的军队集中起来了?”
张亮连忙摆手道:“屈突将军有所不知,并不是改变策略,而是他们的一贯习俗,四月上旬到九月中旬是分散期,各部落分散各地,军队也分散各地,随着寒冬到来,分散各地的部落和军队都要重新返回伏俟城和鄯善城两地,时间是九月中旬到四月上旬。”
屈突通点点头,“原来如此!但为什么只集中在伏俟城和鄯善城两地?”
张亮笑道:“回禀将军,吐谷浑很特殊,它是两个民族组成的王国,鲜卑慕容氏和羌人,统治者是鲜卑人,被统治者是羌人,鲜卑人大部分生活在伏俟城,还有一部分鲜卑人生活在鄯善城,而各部落的首领都是鲜卑人,他们在伏俟城或者鄯善城有自己宅子。
秋冬时节部落首领们要回家,享受穷奢极欲的贵族生活,他们的部落也会在都城附近过冬,四月份以后,天气渐渐转暖,这些首领又会带着各自的部落前往各地,军队也要重新部署。”
萧夏负手来回踱步,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情报,之前他一直忽略了,吐谷浑真正的贵族不仅是吐谷浑身边的人,还有各地的名王,也就是各鲜卑部落首领,他们一样至关重要,如果不消灭他们,一旦吐谷浑王被消灭,很快另外一个吐谷浑王又要崛起,不断吞并,不断壮大,再次成为大隋王朝后背上的毒刺。
“殿下,时间上有点紧张啊!”屈突通小声道。
萧夏想了想道:“还得来及,我们只要在三月上旬时出击,现在二月中旬了,还有二十几天时间时间,来得及部署!”
“还有什么重要情报?”萧夏又问张亮道。
“卑职前天拜访了一名粟特商人,叫做康怀礼,他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吐谷浑情报,关于从伏俟城到鄯善城的补给。”
“详细说说!”
萧夏很有兴趣,从伏俟城到鄯善城的补给一直是重中之重,可以说取得完全胜利的关键,吐谷浑军队走过的路,他们必须也要走一遍,否则他们没法全歼敌军。
“殿下,这个康怀礼说,沿途有二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湖泊,但其中有四个湖泊是淡水湖,淡水湖周围不止一个部落,也不全部都是鲜卑部落,也有羌人部落。”
萧夏眼睛一亮,沿途居然还有羌人部落?
吐谷浑的部落有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鲜卑部落,一类是羌人部落。
这两个部落其实都是羌人为主的部落,它们的区别就是鲜卑人控制的部落和羌人控制的部落,就像后世的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一样。
秋冬时节回伏俟城和鄯善城的部落就是鲜卑部落,它们享受最肥美的草原和最丰沛的水源,而羌人部落主要生活在高寒贫瘠之地,冬天他们也只在附近的山脚背风处过冬,而不会返回都城。
一般鲜卑部落会随着军队撤退,提供补给的也是鲜卑部落,羌人部落只会躲着吐谷浑军队。
这个情报确实很重要,这就意味着他们还是能在沿途找到补给,而且地点很明确,四座淡水湖。
“知道是哪四座湖泊吗?”
“回禀殿下,卑职已经地图上标注了,是哈拉湖、库里湖、苏干湖和萨毗泽!”
萧夏仔细看地图,果然都有标注。
他当即对张亮道:“这份地图复制五份,要尽快!”
“卑职保证三天内完成!”
萧夏当即进行军队部署,他命令阴世师率两万军队西去敦煌郡,走丝绸之路南线前往鄯善城,讨伐鄯善城的吐谷浑势力,他交给阴世师的原则是,鲜卑人中除了妇女和孩童不杀,其余鲜卑人一概斩尽杀绝。
五天后,从姑臧县到湟水县的数十座烽燧点燃了,这是即将进行战争的准备,虽然和之前约定的三月上旬相差二十天左右,但烽火就是命令,李景和长孙晟立刻开始整顿大军,准备作战粮草物资。
三天后,萧夏的八百里加急命令抵达了湟水县,这时,两支大军已经准备完毕,看完了命令,李景和长孙晟各率军向赤岭以及黄河九曲方向而去。
萧夏和屈突通率领七万主力大军进入了大斗拔谷,此时是二月下旬,相当于后世阳历三月下旬,河西走廊的冰雪已经消融,虽然还是颇有寒意,但不影响出兵了。
大军带着三万头骆驼和十四万匹战马而行,每个士兵配两匹战马,一匹战马骑行,另一匹战马驮负兵甲、干粮和水。
三万头骆驼主要是驮负粮食和其他军用物资,粮食可不光是士兵吃,战马也要吃黑豆,光吃草不行,另外还有十架大型投石机零件。
实际上,他们携带的后勤还是不够,但有上一次对吐谷浑战争作为基础,这次讨伐就容易多了。
不仅整个大斗拔谷都是隋军地盘,而且隋军的土地到了大通谷的南面,也是西海北岸,大通城和西海北城两座军城都成了隋军的驻兵点,不仅各驻扎五百士兵,城内还有大量粮草物资。
所以大军一路到西海北岸,都不缺补给。
东线和南线也是一样,都有上一次对吐谷浑作战的战果作为底子,隋军在西海东南岸修建了西海东城,驻军两千,囤积大量粮草物资。
南线的树墩城和曼头城都被隋军拿下,驻扎士兵,囤积粮草物资,都是为了第二次吐谷浑战役做准备。
萧夏和屈突通率领七万大军一路浩浩荡荡而行,十天后的三月初六,七万大军抵达了西海北城。
第382章 紧急迎战
在祁连山和大通山之间的广阔地区属于高原草甸地带,也是非常不错的牧区,之前是钟留王慕容天树和慕容宝树兄弟地盘,兄弟二人被痛击覆灭后,这一带成为隋军的势力范围。
隋朝对吐谷浑的国策就是拉拢被压迫的羌人,打击统治者鲜卑人。
在这样的国策下,有两支羌人部落趁机迁徙过来,效忠并依附隋朝,得到了这片广袤的牧场,隋朝还同时免除了他们的税赋。
不过有了这两支羌人部落,倒也方便了驻守大斗拔谷和大通谷的隋军。
羌人们经常用羊只来换取隋军的粮食和日用品,隋军将士也常常应约去参加篝火聚会,和羌人的小娘子们载歌载舞,如果能被看中,还有机会被留宿。
隋军军医也常去两个部落义诊,深受牧民的欢迎。
但羌人部落毕竟是从吐谷浑脱离出来,不可能完全摆脱吐谷浑的控制,吐谷浑对羌人部落的控制主要是通过祭司。
每一个羌人部落的祭司都是由位于伏俟城大祭司部任命,为了摆脱鲜卑人的宗教控制,很多羌人部落开始信仰佛教甚至道教。
但祭司依旧是大部分部落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仅次于部落首领,他们就相当于监视人,由吐谷浑大祭司部派遣,监视每个羌人部落,如果羌人部落首领隐瞒羊只数量,少交税赋,祭司就会向吐谷浑朝廷告发。
吐谷浑朝廷会派兵严惩部落首领,轻则革职,重则处死,全家没为奴。
这就使得各个羌人部落首领都深恨祭司,但又不敢得罪,只得忍气吞声
另一方面,祭司同时还是部落的医生,他们利用看病的方式盘剥羌人,为自己摄取巨大的利益。
海西部的祭司叫哈丁,父亲是鲜卑人,母亲是羌人,实际上就是鲜卑奴隶主和羌人女奴所生。
大部分祭司都是这种出生,虽然一半羌人血统,但骨子里鄙视羌人,自诩为鲜卑人。
而隋军军医的出现,无疑损害了祭司哈丁的切身利益,原本要花十只羊,哈丁才肯看的病,隋军军医却分文不取,最多收一些羊奶或者奶酪为报酬,深受牧民欢迎。
可以越是受牧民欢迎,也就越遭哈丁的仇恨。
这天中午,哈丁得到了一个重要消息,数万隋军从大斗拔谷出来,浩浩荡荡杀往大通山。
他当即写了一份情报,绑在鹰腿上,飞鹰在天空盘旋几圈,飞往伏俟城。
与此同时,吐谷浑王伏允也接到了湟水县探子的消息,数万隋军从湟水县开往西海。
伏允心中惊恐,这还不到两年,隋军又要再一次对吐谷浑动武了。
更要命是,光化公主上次回隋后便再也没有回来,吐谷浑想求饶都没有办法。
好在现在是三月份,几乎所有的名王和他们的部落都集中在西海岸,伏允当即召集所有名王紧急议事,商议如何应对这场生死存亡。
伏允要求所有鲜卑部落必须派兵参战。
大帐内,数十名名王集聚一帐,伏允厉声道:“有些人在这个时候还有私心,还想偷奸耍滑,不想出力,让别人出力,他们来享受现成,我就说白了,这是我们生死存亡的时候,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必须全力以赴,否则大家都得死,子孙被诛绝,所有人都必须把军队派出来,胆敢再耍小心眼,我第一个就杀他。”
在吐谷浑王伏允的严厉要求下,所有鲜卑部落都动员起来了,一支支军队赶往吐谷浑大营,汇聚成一支支庞大的军队,在短短三天内,便聚集了十二万大军。
吐谷浑王伏允兵分两路,他亲自率领八万大军迎战河西的楚王隋军主力,又名心腹大将慕容孝隽率四万大军迎战李景率领的隋军东路军。
……….
萧夏的七万大军在西海北城休息了三天,让士兵适应了高原气候,七万大军便转道向西缓缓而行,三万头骆驼背负着粮食补给,十四万匹战马背负隋军士兵和他们的兵甲。
为了保存马力,队伍走得很慢,一天走四十里,一天最多走三个多时辰。
到了夜间,大军点燃了数百堆篝火,士兵们围着篝火烤肉喝酒,驱赶寒冷,酒足饭饱后,士兵们又纷纷靠着骆驼休息。
中间一顶行军大帐内,萧夏和屈突通在商议和吐谷浑的作战。
“目前我们斥候的距离是五十里,也就是说,我们在北岸不会遇到吐谷浑军主力,战场还是在西岸,按照我们的经验,吐谷浑不会离开王城太远,原因很简单,他们缺乏补给,如果我没料错,我们的大战还是会在海西草原上。”
“吐谷浑军的作战特点是什么?”屈突通问道。
萧夏微微笑道:“吐谷浑人其实就是鲜卑人,他们的作战方式也就是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作战方式,就那三招,远射近砍,打不过就跑,咱们自两汉以来,对付游牧军队什么时候输过?只要士兵和战马吃好睡好,加上情报得力,我们必胜无疑!”
“装备呢?”
“吐谷浑人极度缺铁,每个牧民最值钱的家当就是一把刀,这是他们主要作战武器,然后是弓箭,配皮甲,马匹很多,基本上都是骑兵。”
屈突通点点头道:“殿下手下还真有几员猛将,裴行俨、罗士信堪称天下一等一猛将,王君廓、王伯当虽然逊一筹,但也是极为骁勇之将,有他们就足够了,殿下还是坐镇中军总指挥吧!”
屈突通早就知道萧夏作战喜欢身先士卒,但现在他可是楚王,如果还要向从前一样身先士卒,如果他出事怎么办?屈突通在离开长安之时,太子杨昭再三叮嘱他,不要再让楚王冒险了。
萧夏微微笑道:“放心吧!这一次我居中指挥!”
屈突通大喜,这下他可以给天子和太子交代了。
三天后,七万隋军抵达了海西草原,这时,萧夏已经得到斥候消息,吐谷浑大军主力就在四十里外。
萧夏下令军队停止前进,全军进入战备状态。
士兵们纷纷披挂盔甲,摘除矛鞘,每人又吃饱喝足,后勤军撤退,步兵归步兵,骑兵归骑兵。
隋军虽然有十四万匹战马,但真正上阵只有三万匹战马,裴行俨和罗士信各率一万突骑兵。
突骑兵就是枪骑兵,每人有一杆四米长的骑兵锐矛,在关键时刻进行战场突击,用以击溃对方。
剩下五万军队是主力,四万人分成四个万人大阵,又组成一个整体大阵,而另外一万骑兵分成十个千人骑兵队,他们是大阵的侧翼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