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在长安光禄坊的独孤大宅内,数十名各个关陇贵族的代表聚集一堂,除了皇族杨家,其他各家都有代表到了,基本上是各家的头面人物。
数十人坐在宽大的主堂内,正面是关陇各家创始者的牌位,两侧各有二十帐坐榻,坐在右边第一个位子之人便是这次聚会的发起者,独孤世家的家主独孤陀。
坐在对面第一个是大将军元元寿,独孤家和元家,一直便是关陇贵族的领袖,包括独孤家、元家、窦家、两个李家、赵家、于家、侯莫陈家、达奚家、豆卢家、宇文家、贺若家、长孙家、刘家等等等等。
“各位,天子准备迁都洛阳已经不是传闻,而是确定了,而且非常急,今年要完成洛阳的营建,明年初就要开始搬迁,至于他所说的并非迁都,而只是驾临东都,这只是换个说法罢了,把太庙迁过去,把朝廷搬过去,这不是迁都是什么?
为什么要迁都,说白了就是在削弱我们,将隋杨王朝和关陇贵族彻底割裂,杨家忘本了,他们忘记了杨坚可是我们选出来的皇帝,看看杨坚登基后都干了什么?
废除九品中正制度,实施科举制度,废除部曲制,将府兵禁军化,一文一武,都是针对我们,把我们从朝廷决策圈剥离出去,把属于关陇贵族的天下变成了杨家的天下。
这些我们都忍了,但新皇帝登基,不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扩增到七个相国,无一个是关陇贵族,各个掌兵大将,也无一个是我们的子弟,现在居然要迁都,简直就是挖我们的根,各位,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家主直接说吧!我们该怎么做。”
“我们当然要发起联名信,强烈反对迁都,这是当务之急,必须要让天子看到我们明确的态度,至于别的,以后再说!”
反对迁都的倡议书已经草拟完成,各个各家代表依次上前来签字,坚决反对迁都洛阳。
第379章 迁都背后
签字完成后,众人都陆续告辞,元寿、元旻留了下来,继续和独孤陀秘密商议。
刚才人太多,有的事情不能说出来,只能在小范围内绝密商讨。
其实刚才独孤陀几乎要说出来了,杨坚是他们选出的代表,以取代忽视关陇贵族北周王朝,现在杨家也严重损失他们的利益,也该换代表了。
“家主打算怎么做?”元寿问道。
“你们这几年都忙着当官去了,我却在观察、在思考,要想换一个王朝,首先得天下大乱,只有天下大乱,我们才能暗中给各个义军支援钱粮,等这些农民义军把隋朝折腾得差不多了,我们的人就该出来收拾残局了,历朝历代不都这样干的吗?”
“关键是怎么样才能天下大乱?”元寿低声道。
“首先天下大乱得有民怨,一旦民怨沸腾,再有人煽风点火,就开始乱了,杨广这个人表面看是温文尔雅,礼贤下士,但他骨子的另一面是好大喜功,而且做事急于求成,刚要命是他刚愎自用,根本不听人劝。
你看这次迁都,他才登基半年不到就着手实施了,他皇位坐稳了吗?正常应该慢慢布局,等五年后才开始实施,那时就会水到渠成,由此可见他多么急于求成?立功心切,只要抓住这个弱点,事情就好办了,他不是想修运河吗?一边营建洛阳,一边挖运河,多少民力给他折腾?修了洛阳新都,还要建新粮仓,然后平定辽东是不是得做?当年先帝攻打高句丽失败,杨广会等十年后再攻打高句丽吗?一旦攻打高句丽,河北压力巨大,这个时候保国会再兴风作浪,河北就乱了,南方那些士族也在等待机会,江淮也会跟着乱起来。”
元寿沉思片刻道:“关键还需要一个及时提出建议的人。”
独孤陀点点头,“这个人我已经想到了,宇文述最合适!”
“他肯吗?会不会把我们出卖了?”元氏兄弟有点担心。
独孤陀冷冷道:“他有多大的胆子敢出卖关陇贵族?而且我们给他的条件,他会喜欢的。”
元旻笑道:“让他成为关陇贵族一员,成为宇文家族的代表,这确实是他梦寐以求的条件。”
宇文述本姓破野头,是一个比较低贱的突厥姓氏,因为父亲做了宇文家族的部曲,改姓宇文,所以宇文述的老底便是他的逆鳞,谁敢在他面前说破野头,他是要当场杀人的,他不止一次想把自己加入宇文家族,但没有人睬他。
但关陇贵族们很清楚他想要什么?
家财万贯,出将拜相,名也有了,财也有了,地位也有了,他还还缺什么呢?还缺一个出身。
独孤陀缓缓点头,“他绰号三姓家奴,你们以为他真的会忠于天子?他只看利益,对自己有利他就干,让此人替我们说话是最合适不过,我会亲自去和他谈,相信他很乐意成为关陇贵族一员。”
天子杨广这两天心中十分恼火,他一连接到三份请愿书,一份是关陇贵族要求停止迁都洛阳的请愿书,一份是以史万岁和薛世雄二人为首的留都长安的请愿书,一份是高颎、韦冲、苏威三位相国联手反对营建洛阳的请愿书。
三份请愿书说的都是一件事,反对迁都洛阳。
这是杨广登基以来遭遇最大的一次反对浪潮,同时也给杨广带来了空前的政治压力。
下午时分,太子杨昭出现在父亲的御书房内。
“儿臣参见父皇!”
杨广点点头,“太子有什么事吗?”
杨昭犹豫一下,他缓缓道:“儿臣来是想告诉父皇,尽管有这么多人反对迁都,但儿臣坚决支持父皇!”
杨广一怔,他从长子的目光看到了坚毅之色,他心中忽然一阵感动,上阵还是要父子兵啊!
“皇儿先坐下!”
杨广招呼长子坐下,又道:“这么多人反对父皇迁都,你怎么会支持,难道因为我是你的父亲?”
杨昭摇摇头,“皇祖父给孩儿说过,大隋要想千秋万代,必须要摆脱关陇贵族的操控,他推行科举,取消部曲制,都是为了这个原因,但真正的硬骨头他留给了下一任皇帝,那就是迁都,皇祖父还告诉孙儿,迁都后依托河北和中原,开发江南,关陇就会渐渐不那么重要了,当新的政治集团一旦成为主流,关陇贵族就会彻底没落,这里面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迁都,祖父说他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他希望自己的儿孙能够实现,儿臣怎么能不支持父皇迈出这一步。”
“说得好!朕必要走出这一步,为什么现在要走,朕就担心执政久了,就会像你祖父一样没有了迈步的勇气,朕不管有多少人反对,也一定要迈出这一步,而且你现在看到的都是反对声,那是因为关陇集团控制着朝政。”
“父皇,这一点孩儿看不透。”
杨广笑了笑道:“你要明白,天下由三大四小组成就行,三大利益集团,一个是关陇利益集团,一个山东利益集团,一个南方利益集团,四小是指河东集团,以太原王家和闻喜裴家为代表,还有河洛集团,还有巴蜀集团和河陇集团,天下就是由这三大四小集团组成,但目前反对迁都者,就只有一个关陇利益集团,相信其他利益集团都支持迁都。”
杨广终于下定决定,不管谁劝他,他都要迁都洛阳,而且他决定杀一儆百!
几天后,右相高颎因反对营建东都再次被罢相,杨素升内史令右相,同时太子杨昭兼任尚书令,杨广随即又任命支持迁都的宗室杨达出任纳言,接替杨素的左相。
十二月的最后几天,天子杨广下旨由齐王杨暕出任营建东京大监,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为副监,每月动用民夫两百万,开展了大规模的东都营建工程。
转眼到了大业二年新年,长安十分冷清,原本新年的欢庆气息被天子杨广一意孤行的迁都压制住了。
正月初三,宇文述府上来了一名重要的客人。
独孤陀前来拜访宇文述。
独孤陀之所以选择新年期间来拜访宇文述,那是因为新年期间,大家走亲访友,以及大臣们之间互相拜访太正常不过。
所以独孤陀这个时候来拜访宇文述也不会引起别人关注,但对于宇文述却非同寻常,宇文述很清楚,关陇贵族从来都瞧不起自己,也不会来拜访自己。
这时候,作为关陇贵族领袖的独孤家家主前来拜访自己,这里面一定有乾坤。
宇文述亲自出大门迎接,并把独孤陀请到宇文府的贵客堂就坐。
第380章 入伙诱惑
两人分宾主落座,独孤陀笑眯眯道:“先恭喜宇文大将军弃武从文,荣升相国,再给宇文相国拜个年!”
宇文述心中冷笑,自己任相国都快半年了,这个时候来恭贺,是不是有点太敷衍了,独孤陀此来一定另有意图。
宇文述干笑一声道:“与家主同贺新年!”
“宇文相国是不是觉得我来拜访有点唐突?”独孤陀微微笑道。
宇文述淡淡道:“不是唐突,是遥远,上一次独孤家主来我府上还是十年前吧!”
宇文述的言外之意,我知道你是所有目的而来。
独孤陀摇了摇头,“十年听起来很遥远,但比起我们子孙百世,十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宇文述脸色肃然,“莫非独孤家主是要和在下讨论子孙百世之事?”
“正是!”
“呵呵!那我愿意洗耳恭听。”
独孤陀摸出一把银钥匙,放在桌上推给宇文述,“这是武川塔的钥匙!”
武川塔是关陇贵族的祭塔,位于崇业坊玄都观内,所有关陇贵族祖先的牌位都供奉在塔内,是关陇贵族至高无上的精神领地。
武川塔一共八把金钥匙,代表八柱国,除了宇文泰和元欣外,其他六柱国的每把金钥匙下面又有四把银钥匙,代表双十二大将军,一共有三十二个家族拥有钥匙,每隔十年一祭,上一次是仁寿元年大祭,连天子杨坚也派太子杨勇来参加祭祀。
宇文述心中怦怦直跳,这可是武川塔的钥匙啊!
他掩饰住内心的紧张激动,故作平静问道:“独孤家主为何给我武川塔钥匙?”
“宇文相国细看了便知!”
宇文述把钥匙拾起细看,只见钥匙的另一名刻着‘宇文’二字。
他愣住了,半晌问道:“这是何意?”
“这把银钥匙原本是宇文导家族的钥匙,宇文导家族已被灭族,他家族的灵牌已经并入宇文泰的牌位中,牌位就空出来了,宇文相国可以把父亲和祖父的灵牌放进其中。”
“这其他家族同意吗?”
独孤陀点点头,“八柱国的家族都同意了。”
宇文述激动万分,这就意味着他宇文述家族也是关陇贵族中的一员,不再是宇文泰的家奴了,这一直是他们家族三代人的追求。
“需要我做点什么吗?”
独孤陀点点头,“等相国父祖灵牌移入武川塔中四十九天后,我们再详谈!”
“那我什么时候可以移入灵牌?”
“明天就可以!”
独孤陀起身告辞,宇文述一直恭恭敬敬把他送走,这才回到书房。
宇文述又派人把三个儿子一起找来,长子宇文化及,次子宇文士及和三子宇文智及,因为三子还比较年轻,才十七岁,所以一般什么事情都不会告诉他,他的存在感很弱,
三兄弟听说关陇贵族接纳了他们家族,心中也十分激动,宇文士及疑惑道:“关陇贵族从来都瞧不起我们家族,现在怎么忽然变慷慨了,他们的条件是什么?”
宇文化及道:“应该是父亲当相国的缘故吧!”
“无知!”
宇文述瞪了他一眼,“关陇贵族什么时候会把一个小小的相国放在眼里?”
“那父亲认为会是为什么?”宇文化及不服气反问道。
宇文述沉思良久道:“我也不知道,但我估计和迁都有关!”
姑臧县的新年也同样十分热闹,到处张灯结彩,贴桃符,穿新衣,家家户户立竿子,喝屠苏酒,到处可见捣年糕的壮汉,两个拿着木槌在木槽内奋力将煮熟的糯米和大米捣成年糕。
城隍庙内搭起来十几座大帐,三百多名无家可归的乞丐住进了大帐,还送给他们几百块三珍饼烤火取暖。
但也仅此而已,老人和孩童被县衙强行送进慈幼院,剩下乞丐完全可以自食其力,比如替军队种粮食等等,他们宁愿当乞丐也不愿意去吃苦谋生,这种好逸恶劳绝不能鼓励,所以除了三珍饼外,一颗粮食也没有给他们。
萧夏在十一月初便下达楚王令,河西四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的各县官府必须建立慈幼院,专门收容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和十四岁以下孤儿,作为官员德行考核的第一大项。
这是楚王令而不是大都督令,也就意味着以后的历任凉州大都督都必须继承这个命令。
过了春节后,转眼就到了十五,上元灯会来临了。
姑臧县的上元灯会主要集中在中轴线凉州门大街两侧,长达数里,官府和民间的各种花灯争奇斗艳,流光溢彩,璀璨夺目,虽然规模要比长安小得多,但依旧吸引了满城百姓出门观灯。
一队队巡逻官兵的身影出现在大街小巷,萧夏下达了严令,闹事者必抓,哪怕是他手下的心腹大将,士兵闹事更要被严惩,上元灯会开三天,数万士兵也分三批出军营赏灯,与民同乐。
正月十五晚上,萧夏带着娇妻上街赏灯,没有带随从,也不需要随从,倒是崔眉她们几个接伴去赏灯游玩,萧夏让五名女武士跟随她们一起。
萧夏和崔羽牵着手,在花灯会上缓缓而行,萧夏身后还背着一个包,装满了崔羽买的灯笼以及各种特色小玩意。
崔羽喜欢书画、玉石和瓷器,世家出身的女子基本上都喜欢这几样,萧夏有几套官窑瓷器,还有智永大师的《真草千字文》和虞世南的几幅书法,被崔羽发现后,立刻喜滋滋的收为已有。
这时,崔羽看见一对老夫妻在卖烤年糕饼,两人皆白发苍苍,身形佝偻,让人望而生怜,主要是年糕饼家家户户都有,不稀罕,所以他们生意也不太好,小桌前一个人都没有,偶然有人买也是边走边吃。
崔羽心生怜惜,便拉了一下丈夫,“我们坐下歇会儿,买几个年糕饼尝尝吧!”
萧夏点点头,和妻子在桌前坐下。
大娘立刻上前招呼,笑眯眯问道:“小两口想吃点什么?”
萧夏道:“给我们来四个烤年糕,有馅吗?”
大娘点点头:“有两种,一种是无馅,可以蘸着蜂蜜吃,五文钱一块,一种是芝麻蜂蜜馅,要十文钱。”
价格还行,问了几家都是这价,上元夜比平时贵了五成,也很正常。
“每样来两块吧!有喝的吗?”萧夏又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