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226节

  隋朝犯下的最大战略错误就是没有将吐谷浑贵族赶尽杀绝,隋朝建立的西域四郡只维持了极短的时间,又被吐谷浑王夺回去了,唐朝显然是吸取了隋朝的教训,多路出兵,将吐谷浑贵族赶尽杀绝,这其实也是萧夏的思路。

  张亮将曹氏兄弟请去他的大帐细谈,这时,樊子盖找到了萧夏。

  “殿下找我吗?”

  萧夏点点头,“上午送去军营的三珍饼你看到了吗?”

  “卑职还没有看到,但听说了,实际上就是用马粪、羊粪和牛粪三者做成的燃料。”

  萧夏笑道,“描述不太准确,应该说用自然风干后的马粪、羊粪和牛粪三者做成的燃料,自然风干四个字很重要,它意味着粪便的酸臭之气就没有了,就是一种燃料。

  直接这样燃烧也可以,不过不经烧,必须将重新做得密实,所以就重新加工,晒干就是三珍饼,非常优秀的燃料,今天冬天军队就会使用它,但还有多余的,我打算廉价出售给百姓。”

  樊子盖迟疑一下道:“就怕百姓心里还很抵触,不太肯接受三珍饼。”

  “接不接受无所谓,本来就是为贫寒人家准备的燃料,只不过今年柴禾和木炭的价格都会大涨,我给大家准备了后路,你去宣传一下,就说士兵们都在用,这样很多人就能接受了,或者就在大街上做示范,让大家亲眼看一看。”

  “卑职明白了!”

  转眼又过了几天,萧夏要启程去陇右了,恰好就在这时,三万军队抵达了河西,领兵大将正是上柱国屈突通和副将宋老生。

  跟随屈突通到来的,还有数万辆大车,这数万辆大车其实和屈突通没有关系,只是路上碰巧遇到了,它们是从陇右征调的四万辆大车,包括民夫也是陇右人,它们职责就是从金城仓向河西送运送战争物资。

  第一趟运送了三十万石粮食和无数军用物资,数万辆大车卸货后,又继续前往金城仓运送货物,它们一共要运送三趟战争物资,其中还包括五十万贯钱,要在赶在大雪封路前,把大部分钱粮物资都送到河西。

  剩下的还有一部分只能明年开春后再运输了。

  屈突通还给萧夏带来一份圣旨,这次朝廷实际出兵是七万,上柱国李景出任东路军主将,张须陀为副将,他们率领四万大军去了陇右。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杨广登基后,从前叱咤风云的大将开始渐渐退居幕后,卫玄死了,贺若弼被贬黜,宇文述转为文官,杨雄、杨达、薛世雄,于仲文、虞庆则甚至包括史万岁也卸职退休养老。

  但从前被贬黜的老将鱼俱罗和李景重新得到重用,调回了朝廷,还有麦铁杖、来护儿也被调回朝廷封为上柱国。

  另外还有新生代的宇文成都、屈突通、张须陀、周法尚、裴仁基、杨义臣、宋老生、陈棱纷纷粉墨登场,他们也成为了新一代的凌烟阁武士。

  一同到来的还有萧夏的大舅哥崔桓,他被天子杨广封为张掖总管府长史,从五品官员,

  萧夏特地接见了屈突通,他被任命为西路军副将,就是萧夏的副手。

  “卑职参见殿下!”

  萧夏点点头,“屈突将军免礼,请坐!”

  屈突通坐下,萧夏又问道:“临行时,天子有没有接见你们?”

  “天子确实接见了我们。”

  “那有没有提到对付吐谷浑的战略?”

  “天子要求我们不折不扣执行楚王殿下的战略,所以卑职要向殿下讨教,李景大将军也一样,天子没有明确告诉我们。”

  萧夏淡淡道:“我的战略其实就是八个字,不受投降,斩尽杀绝,因为朝廷有异议,所以天子才没有明确告诉你们,由我来告之。”

第377章 陇右之行

  次日一早,萧夏带领两千骑兵前往陇右。

  姑臧县和湟水县其实只隔一座祁连山,直线距离最多三百里,但他们必须要绕道金城县,再折道向西去西平郡,正好是个三角形,要走其他两条边才能抵达第三点。

  至于大斗拔谷,那里去吐谷浑比较近,但距离湟水县更远,还不如走金城县。

  不过萧夏带的两千军队都是骑兵,每人三匹马,轻装启程,昼夜疾行,只用了三天,便走完了大车需要的十天路程,抵达了湟水县。

  此时六万大军齐聚湟水县,东路军主将李景也抵达了湟水县,其实还有一个南线,也就是黄河九曲的河源地区,这里基本上没有吐谷浑军队,但有党项人,要防止党项人突然发难,抢占地盘,所以必须要在九曲地区部署一支军队,确保隋朝对九曲地区的控制。

  这个任务自然就交给鄯州副都督长孙晟,这就是为什么有了长孙晟这样的名将在陇右,还要任命李景出任东路军主将,原因就在这里,长孙晟出任南路主将,将率军两万进驻九曲,监视党项人的异动。

  萧夏抵达湟水县,立刻接见了大将军李景、长孙晟和张须陀三人。

  “参见楚王殿下!”

  三人躬身行礼,萧夏摆手道:“三位将军不必客气,请坐吧!”

  李景目前依旧是幽州总管,他这次进京是拜见新天子,同时进行述职,再接受幽州大都督的任命,他听说朝廷要对吐谷浑再次用兵,李景当即主动请缨出战。

  不过李景还是第一次和萧夏接触,他一路上很担心由这么年轻的皇子来指挥全局,会不会最后导致满盘皆输,就像杨筠贪功冒进,最后兵陷雀鼠谷,全军覆灭一样。

  好像这个萧夏比杨筠还要年轻,他心中着实提心吊胆。

  这两天和长孙晟交谈,长孙晟极力推崇萧夏,列举他的屡次战役,李景这才知道,萧夏已经身经百战了,尤其在对吐谷浑方面,萧夏才是最有发言权的人,这让李景心中又充满了期待。

  萧夏对李景道:“之前我们征讨吐谷浑,仅仅只是教训他们,警告他们不得窥视河湟谷地,用先帝的话说,就是以王道感之,但事实证明,吐谷浑依旧蠢蠢欲动,不仅是吐谷浑,其他异族也从来不懂王道,他们只服霸道,只信服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李景和张须陀同时一愣。

  “丛林法则就是弱肉强食,就是你死我活。”

  说到这,萧夏笑了笑道:“当然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要考虑国力承受以及战争的必要性,我之所以强烈反对保留吐谷浑王廷,就是因为吐谷浑距离关中太近了,一旦大隋东部出事,朝廷需要全力以赴时,吐谷浑就成了后顾之忧。

  吐谷浑一定会趁陇右、关中空虚之时大肆入侵,对这样的一头狼,要防止将来被其暴虐,唯一的办法就是趁我们强大之时彻底灭了它,不给子孙留后患。”

  李景和张须陀连连点头,他们都是武人,对萧夏的丛林法则颇为赞同,李景缓缓道:“殿下说得对,先法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对卧榻之侧的恶狼,务必早诛!”

  萧夏又笑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这次攻打吐谷浑,首先要从情报入手,必须要做到知己知彼,当然,很详细的知己知彼也不容易做到,但至少要了解一个轮廓,我之前向一些长期在吐谷浑经商的粟特人打听消息,也大概了解一些情况。”

  萧夏铺开一张地图,李景三人精神一振,作为将领,他们对地图都很敏感,一旦拿出地图,必然是有详细的情报了。

  “这是西海,这是大非川,这是积石山,这里就是赤岭,地形应该一目了然了吧!”

  萧夏是在对李景和旁边的张须陀讲述,而长孙晟已经很熟悉了。

  李景和张须陀点点头,他们来之前也做了一些功课,完全能看懂地图。

  “殿下请继续说!”

  萧夏又指着地图上标注的城池道:“这里是伏俟城,吐谷浑的都城,这边是河源双城,赤水城和积石城,目前被党项夺取了,最西面这里是鄯善城和且末城,吐谷浑一直秉承狡兔三窟的特点,最初的狡兔三窟是伏俟城、河源和鄯善城,一旦他们的主力在西海附近战败,他们就会立刻向河源和鄯善城方向撤退。

  之前我和五十名士兵被抓为俘虏,向南转移,我一直不知道他们想把我们转移到哪里去?现在我知道,一定转移到河源,要么赤水城,要么积石城。

  另外,吐谷浑王伏允的次子达延芒结波一直坐镇鄯善,可以说鄯善是吐谷浑的第二都城,如果我们以为占领了伏俟城,吐谷浑就灭了,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的精锐还保留在鄯善城和且末城,只要我们稍微放松,他们就会卷土重来,这就是我们一定向西杀到鄯善和且末的原因。”

  长孙晟沉吟一下道:“也就是说,吐谷浑在河源地区没有势力了?”

  “对!三窟少了一窟,河源双城已经被党项占领,不过他们又把且末城作为新的一窟,其实还是狡兔三窟,伏俟城、鄯善城和且末城,如果要灭吐谷浑,这三座城都不能放过。”

  长孙晟又道:“但天子说要建立河源郡,但我们现在只控制了河源北部,最富庶的赤水和积石二城被党项占领了,殿下有计划吗?”

  萧夏缓缓道:“在我的计划中,河源郡最后建立,收拾完吐谷浑后,再收拾党项,如果有可能,将党项一起灭了。”

  李景仔细看着地图道:“从伏俟城到鄯善城很遥远啊!至少有一千五百里了,补给怎么办?”

  萧夏笑了笑道:“一点没错,确实是一千五百里,沿途基本上都是戈壁荒漠和高山草甸,但问题是,我们得不到补给,对方一样也没有补给,那他们又怎么撤退呢?所以说没有补给是不可能的,粟特人告诉我,沿途不少小湖泊,湖泊周边都生活着一些小部落,这些小部落应该就是他们补给点。”

  这时,张须陀第一次开口道:“对方在撤退时,很可能会连同补给部落一起撤退,后面的追兵就没有补给了。”

  “张将军说得一点没错!”

  萧夏点点头道:“我们确实会面临退兵和补给一起撤走的情况,但既然我们想到了这可能性,那我们就不会犯这个错误,就要想办法解决。”

  “殿下有办法吗?”张须陀追问道。

  萧夏点点头,“我考虑两路进攻鄯善,你们看地图,鄯善距离敦煌不远,我们大军在进攻吐谷浑的同时,另一支军队也要同时从敦煌出发,走南线丝绸之路先抵达蒲类海,再沿且末河走两百里左右,就抵达鄯善城了,我们的军队最好能先拔掉鄯善城,然后给长途跋涉而来的吐谷浑大军迎头痛击。

  另一边,我们占领伏俟城后,要继续向西追击,那我们事先一定要准备好充足的补给和骆驼队,军队带着补给骆驼追赶,就算对方补给点被撤出,但我们也有自己补给队伍,可以一路向西杀去。”

  张须陀欣然道:“殿下完全说到卑职的心坎,和卑职考虑不谋而合,而且一定要带足药物,否则地势太高,士兵承受不住!”

第378章 反对声急

  萧夏在湟水县只呆了两天便返回来了,与此同时,西平郡、金城郡和武威郡开始修建五十座从湟水县到姑臧县的烽燧。

  这可不是刚刚才有的决定,早就有计划,只是地方官府做事比较拖沓,萧夏巡视陇右,给官府施加了压力,要求他们必须在大雪封路前修好各自路段的烽燧。

  修建烽燧很快,并不是修建完一座再修建下一座,而是五十座烽燧同时修建,只要半个月就完成了,但部署士兵来不及了,只能等明天开春。

  很快,第一场大雪席卷了河西和陇右,寒风裹挟着密集的雪团落下,大雪下了两天,整个天地变成了灰茫茫一片。

  雪终于停了,姑臧县变成了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县衙门口的一间店铺前很快排满了长队,这里是官方出售三珍饼的专门店铺。

  三珍饼刚在市面上出现时,大家都有点嫌弃,还看笑话,但严峻的寒冷教育了百姓,与其全家人挤在一起冻得直哆嗦,不如现实一点,烤火取暖,何况军队都用这个,他们为什么不能用?

  三文钱一块的三珍饼卖得火爆,每家每户都背了满满一袋回去,次一早,排队买三珍饼的人更多了。

  很多人回去用了以后,才发现根本没有想象中的臭味,反而有一种淡淡草香味,甚至奶香。

  这些人才如梦方醒,第二天又纷纷跑来购买。

  除此之外,萧夏命令各地县衙给慈幼院的孤寡老人送去三珍饼,每年熬不过冬天的几乎都是这些孤寡老人。

  当然,三珍饼只是给低层百姓使用,中上层人家还是继续使用木材和木炭,这是必然的,如果不是缺钱,没人愿意用牲畜粪便过冬。

  就像你有几百万存款,你也不会穿一件烂棉袄过冬一样。

  冬天的木炭每担大约四五百文,柴禾每担百文,并不是木炭和木柴能用很久,一旦用起来,你就会发现,刚买才几天就要见底了。

  所以上层人家取暖用炭,中等人家取暖用柴,低层人家取暖用草,现在草换成了三珍饼,低层人家也能和中层人家相比了。

  楚王府内也是白雪皑皑一片,池子里结了厚厚的冰,萧夏带回来十几双冰鞋,一家人有了滑冰的乐趣。

  十亩大的冰面差不多有一个足球场大小,可以尽情地在湖面上滑冰,萧夏和妻子崔羽坐在观湖楼上,火盆燃烧正旺,房间里温暖如春,两人一边喝着热茶,一边站在露台上望着下面的冰面。

  冰面上,崔眉像只蝴蝶一样在冰面上翩翩起舞,滑得非常流畅,小青和阿楚互相搀扶着,有些笨拙地在冰面上半滑半走,她们都是第一次滑冰,还在学习阶段。

  “萧夏很熟练啊!”

  “她五岁就会滑冰了,大伯府上有座三亩的池塘,每年冬天也会结冰,我们这些小娘子都会跑去玩,小眉最聪明,一学就会,是我们崔家滑冰最好的一个,小郎们都滑不过她。

  “娘子会滑冰吗?”萧夏笑问道。

  崔羽笑了笑,“稍微会一点,就是正常的滑,做不了花样,夫君呢?”

  萧夏摇摇头,“不怎么会!”

  萧夏只会滑旱冰,真冰他从未滑过,不知是不是一回事。

  崔羽嫣然一笑,“夫君,我教你吧!”

  萧夏欣然道:“那就试试看!”

  两人穿上厚厚的大衣,戴着冬帽和手套,一起下楼去了。

  在石头上穿上冰鞋,崔羽轻轻一拉,把夫君拉进了冰湖,崔羽说自己只会滑一点点,实际上她非常轻盈,仿佛仙子一般。

  萧夏稍微有点笨拙,他弯着腰,努力控制身体平衡,在冰面上缓缓滑行。

  这时,崔眉咯咯笑着上前,拉住萧夏另一只手,姐妹二人一人拉着一只手,在冰面上滑行。

  渐渐的,萧夏适应了平衡,放开姐妹二人,开始在冰面上独立滑行,很多侍女丫鬟也上来了,冰面上一片欢声笑语。

  长安,一个令人不安的传言在长安大街小巷疯狂传播,天子要迁都洛阳。

  实际上,这个消息几个月前就有传言了,但那时,还在高层中小范围传播,现在已经是满朝皆知。

  原因也很简单,之前是宇文恺小范围修建皇宫,可以说是修缮东宫,但现在要开始大规模营建东都,这个秘密就藏不住了。

  反对浪潮也随之涌起,反对之人主要有三派,首先是关陇贵族,迁都洛阳简直就是断他们根,他们也很清楚,迁都洛阳就是为了对付他们。

  第二大反对派是利益相关派,诸如薛世雄、史万岁、虞庆则以及很多关陇世家,韦、杨、苏、杜等等关陇世家,他们在长安有大量资产和盘根错节的利益,一旦迁都,他们的财富将明显缩水。

  第三大反对派是厉行节俭派,以宰相高颎和杨雄为代表,他认为营建东都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将严重削弱隋王朝的实力,他们也是态度坚决,不断劝说天子。

首节 上一节 226/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