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204节

  他连忙单膝跪下抱拳道:“末将罗士信愿意效忠萧总管!”

第335章 招贤纳将

  萧夏一怔,“你叫什么名字?”

  年轻将领躬身道:“俺叫罗士信,齐郡历城县人!”

  萧夏顿时大喜,居然阴差阳错把罗士信招揽到了,幸亏自己没有下令放箭。

  萧夏还想问问秦琼和程咬金的情况,但现在不好问,他便对亲兵道:“带罗将军下去休息!”

  几名亲兵上前抱拳道:“罗将军请跟我们来!”

  一声罗将军让罗士信心花怒放,扔掉长矛向萧夏再行一礼,便跟随几名亲兵下去了。

  萧夏目送他背影远去,又向四周望去,这时,战斗已经到了尾声,旷野里遍地都是投降的士兵,也有几支军队拼死突围出去,但也只是极少数。

  这是一场经典的偷袭战,火烧连营,以四万军队击溃了十五万大军,被杀死被烧死一万余人,只有数千人逃走,其余十几万大军全部成了隋军的战俘。

  与此同时,周法尚也率领一万隋军袭击北岸,北岸只剩下数千士兵押送上万辆粮草大车过黄河。

  他们根本不是隋军对手,在被杀死数百人后,其余士兵纷纷投降。

  周法尚随即控制住浮桥,浮桥上积压了上千辆粮车,前后进退两难,周法尚命令士兵指挥粮车,加快了疏散速度。

  周法尚命人将战俘押到南岸,又留下两千人看守粮车,他本人则率领八千军队向黎阳仓杀去。

  翟让和单雄信等人率军杀出了重围,天亮时,残兵只剩下一千余人,崔让是本地人,他熟悉地形,便带着单雄信、侯君集、郝孝德等人率领残军前往百里外的瓦岗寨暂时躲避。

  天渐渐亮了,大营烈火也渐渐熄灭,尤俊达率领上万士兵清理烧毁的军营,把有用的物资和钱财清理出来。

  军营内有无数保国会的财富,光铜钱就有百万贯,还有大量金银以及布匹、绸缎等财物。

  其中布匹和绸缎烧毁了一部分,其他财物都完好无损,粮食也只能少部分烧毁,大部分都完好。

  另外还缴获牲畜十几万头,战马两万匹,羊三十万只。

  十几万战俘坐在白马县南城外的旷野里,隋军安抚了战俘,不会杀他们,会让他们和家人团聚。

  战俘们都情绪稳定,等待着最后的发落。

  萧夏这次出击的主要目的就是收编战俘,把其中身体条件好的士兵收编,将极大扩充自己的兵力,为下一步夺取洛阳做好准备。

  这时,孙雷走到萧夏面前道:“启禀总管,没有发现高祝的踪影,战俘和阵亡遗体中都没有他,听说高士达率领一千多人向东突围逃走了,里面有一些文士,很可能高祝就在其中。”

  萧夏摆摆手,“暂时不用管他们,接下开始收编战俘!”

  裴文安和魏征等人率领二十名幕僚搭起大帐,开始登记战俘和收编士兵名册。

  孙雷则率领数千士兵从战俘中挑出体格高大强壮的士兵。

  这些十几万战俘体质都不错,也是保国会从数十万人中挑选出来的精兵,隋军再进行第二次挑选,除了体格高大强壮外,然后父子同在军中,父亲回家,兄弟同在军中,则兄长回家。

  数十名将领和文吏被带到萧夏面前,萧夏看了看将领和文吏名单,居然发现了好几个隋唐名人。

  第一个被带上来的是个二十余岁的兵曹参军,名叫房玄龄,没错,就是唐初宰相房玄龄,他是齐郡人,被保国会招揽,封为兵曹参军。

  房玄龄颇有点不安,他加入保国会还不到一个月就成了战俘。

  萧夏笑道:“我知道房公子是有才华之人,以前的事情我就不提了,从现在开始,房公子可愿意做我的幕僚?”

  房玄龄愣了一下,连忙躬身道:“愿为总管效力!”

  萧夏心中欢喜,任命他为自己二级幕僚,萧夏又从被俘的文吏中挑选了十几名年轻且书法不错的文士,任命他们为三级幕僚,和房玄龄一起去参与登记新兵。

  武将除了之前收揽的罗士信外,还有两位隋末名将,王君廓和王伯当。

  王君廓年约三十岁,率领一群盗贼在太行山打家劫舍,不久前加入保国会军队,但高祝嫌弃他是盗贼,看在他带了几百人来投奔的份上,勉强给了他一个郎将头衔。

  王伯当也是半个月前才加入保国会,他也很年轻,只有二十岁出头,关键是他武艺高强,箭法了得,也被高祝封为郎将,选入亲卫军。

  王君廓和王伯当听萧夏说可以封他们为中郎将,编入兵部将册,有了编制谁还愿意进民企,两人心中大喜,当即跪拜道:“愿为总管效犬马之劳!”

  萧夏大喜,这场大战不错,不仅得到大量兵力,还得到了几名隋末贤才名将,都是栋梁之才。

  十几万人从早上一直挑选到黄昏,终于挑选完成,正好挑选了一半,七万人被收编为新梁州军。

  剩下士兵每人发几斗米和一贯钱,送他们过黄河后各自回家。

  这样一来,萧夏的军队从六万人猛增到十三万人。

  两天后,北岸传来消息,周法尚率领一万军队攻占了黎阳仓。

  萧夏命令中郎将里李炎率领一万军队支援黎阳仓,同时任命周法尚为汲州总管,务必守住这座大隋最重要的粮仓,粮仓内还有一千多万石粮食,堪称大隋的镇国神仓。

  萧夏又命令中郎将苗少凌率一万军队镇守白马县,这样南北呼应,使黎阳仓和东郡连为一体。

  萧夏则率领其他大军返回陈留县,继续进行强化训练。

  天子杨勇任命三子杨筠为东路招讨大元帅,任命裴矩为长史,主管后勤,老将卫玄为副将,率大军十五万杀往蒲津关。

  又任命次子楚王杨裕西路招讨大元帅,长孙晟为副将,元寿为长史,率领八万进驻扶风郡,对抗秦王杨俊的六万大军。

  这时,宇文述已经率军退回到河东郡,驻扎黄河东岸和唐军对峙。

  老将卫玄经验丰富,他也不急着进攻,同样将大军驻扎蒲津关和潼关,在严防死守的基础上和汉王军对峙。

  但齐王杨筠却十分不满,他们明明有十五万大军,而对方却只有五万军队,兵力三倍于敌军,为什么还要畏手畏脚,不敢出击?

  杨筠咬牙切齿对幕僚黄权道:“父皇让我听从卫玄的方案,我还以为是全力进攻河东,没想到居然是加强防御,恨死我也!”

  黄权眼珠一转,顺着杨筠的想法道:“卑职也认为卫将军的战术颇为不智,要知道叛贼最需要的就是时间,他们需要时间练兵,还需要时间整合河北军府,我们应该全力进攻,不给叛贼时间才对。”

  杨筠点点头,“你说得对,我们现在完全是本末倒置!”

  杨筠立刻把卫玄叫到自己大帐质问。

  “明明是我们来剿灭反贼,现在却好像反贼来剿灭我们一样,难道我们不是对方的对手?”

第336章 将帅不和

  卫玄心中着实反感杨筠的咄咄逼人,相比起他熟悉的另一个皇子萧夏,两人同样是皇孙,却相差十万八千里。

  卫玄忍住心中的反感,耐心解释道:“殿下,之前老臣给陛下解释过,汉王造反名不正言不顺,很多将士都是一时被蒙骗,糊里糊涂跟随他起兵,但只要给他们一点时间,这些被蒙骗的士兵就会慢慢醒悟过来,那时我们再进兵必然更加顺利,天子也同意老臣的方案,殿下也是知道的。”

  杨筠冷冷道:“父皇从没告诉我任何方案,也没有告诉我要听从你的安排,现在我就问你,究竟我是主帅,还是你是主帅?”

  “当然殿下是主帅!”

  “既然如此,就听从我的命令,大军出击,全力进攻河东郡,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河东城!”

  卫玄心中长长叹口气,躬身道:“老臣遵令!”

  卫玄当即下令,全力进攻河东郡!

  三万将士开始昼夜不停沿着黄河铁索桥向对岸河东城进攻,两万守兵箭矢如雨,一批一批隋军不断中箭掉入滔滔黄河之中,双方激战惨烈,仅半天时间,隋军便伤亡超过三千人,但依然没有拿下对岸码头。

  宇文述站在河东城头上,他冷笑一声对身边大将道:“卫玄原本严防死守,现在又突然转了调子开始进攻,这必然是他们主帅的命令,说明他们将帅意见不合,这就是我们获胜的机会,传我的命令,大军撤离河东郡,向北撤离,让他们进河东!”

  汉王军队迅速撤离了河东郡,开始向北撤退,杨筠大喜,喝令全军杀入河东,除了镇守潼关的一万军队外,其余大军全部杀入了河东郡,卫玄苦劝杨筠也没有用。

  隋军势如破竹,一连攻占了河东郡和绛郡,大军杀入了临汾郡。

  这天下午,十余万隋军在临汾县驻扎,十几名士兵将一名商人模样的男子抓到中军大帐,对齐王杨筠道:“我们抓住一人,在他腰中搜出数十颗明珠和一封信。”

  士兵将布包摊开,竟然是数十颗桂圆大的明珠,颗颗圆润饱满,价值不菲。

  里面还有一封信,杨筠接过信细看,眼睛顿时眯成一条缝,居然是汉王杨谅写给卫玄的亲笔信。

  信中的内容更让杨筠怒火冲天,‘你我均认为先帝死因不明?’还有‘前信回之不及,见谅!’

  原来卫玄一直和杨谅有书信往来,否则什么叫‘前信回之不及?’

  杨筠心中怒火中烧,喝令道:“去把卫玄给我找来!”

  这时,幕僚黄权对杨筠低声道:“殿下,这是一个拿下卫玄的机会,半路上将其毒杀,对天子就说他畏罪自杀,反正我们有他通敌证据!”

  杨筠点了点头,黄权的建议说到他心坎上了。

  很快,卫玄快步走来,躬身施礼道:“参见主帅!”

  杨筠一挥手喝道:“拿下!”

  数十名亲卫一拥而上,将卫玄摁倒捆绑起来。

  卫玄大喊道:“卑职无罪!”

  “老匹夫,你敢说自己无罪?”

  杨筠挥舞手中的信骂道:“你勾结杨谅,企图陷我大军于死地,这就是证据,杨谅写给你的亲笔信。”

  卫玄大喊道:“我没有给杨谅写信,殿下血口喷人!”

  杨筠已经懒得理睬他了,喝令道:“革除其军职,打入囚车送往长安!”

  卫玄很快被剥去盔甲,推进了一辆囚车。

  杨筠又下令将卫玄的百名亲兵全部抓捕,防止他们半路劫走卫玄。

  卫玄从被革除军权到五百士兵押送他前往长安,才短短半个时辰不到,卫玄就像做梦一样,囚车出了营门,他忍不住仰天长叹一声,“有此竖子,社稷难保!”

  杨筠拿下了卫玄,任命心腹大将贺若东为副将。

  贺若东是贺若弼之弟,封爵万荣郡公,也是一员老将,贺若东最大的特点就是听话,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哪怕明知是错的,他也不会不折不扣执行,所以深得杨筠赏识。

  雄阔海也在杨谅身边,他当个保镖或者杀手都是绝顶高手,可带兵打仗就不行了,杨筠虽然信任他,但也没法用他。

  入夜,一名士兵来到黄权的大帐前,对士兵道:“请转告黄先生,就说他的从侄黄元求见!”

  黄权正在帐中替杨筠写奏折,听说从侄黄元来了,很惊讶,走出大帐问道:“元儿,你怎么会在军中?”

  “三叔,小侄刚从军。”

  黄权是太原府文水县人,听说侄子刚从军,心中便有些不安,连忙道:“再帐再说吧!”

  黄元走进帐内,黄权这才低声追问道:“你告诉我,你加入的到底是哪个军?”

  “三叔,我是太原府兵!”

  “那你怎么会出现这里?”

  黄元一言不发,从怀里取出一个布包和一封信递给黄权。

  黄权看了一眼信,吓一跳,竟然也是汉王杨谅写给他的亲笔信。

  “这又是什么?”

  黄权先不急看信,而是打开了布包,眼睛一下子直了,里面竟然又是一百颗明珠,和给卫玄的明珠完全一样,颗颗圆润饱满,色泽明亮,每一颗都至少价值几百贯钱。

  今天那百颗明珠归了杨筠,让黄权羡慕了很久,没想到他居然也有了,黄权眼中顿时射出贪婪之色。

  袋子好像还有一只信封,他打开信封,里面是两万银子的柜票,还有取钱的半块玉珮。

  黄权极为贪财,两万两银子和百颗明珠将他彻底收买了。

  黄权这才看信,杨谅在信中给他承诺了一个职务,太府监令,这就是专门管国库的部门。

  他缓缓点头对侄子道:“我带你出去,你告诉对方,我会遵照信中的建议执行!”

  黄权把侄子送出了军营。

首节 上一节 204/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