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饭馆通北宋 第63节

  当然,和状元楼相比,庙里的菜品种类明显少得多。

  其实在来的路上,吴铭已经听过谢清欢的介绍,要点什么菜心中大致有数,此时随意翻看几页,说道:“玉灌肺、素蒸鸭各一份,翠缕冷淘三碗。”

第92章 翠缕冷淘

  火工道人自去灶房报菜,吴铭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周遭。

  与状元楼的热闹喧嚣截然不同,这斋饭堂内清净祥和,无丝竹之乱耳,往来多为香客信徒,偶有交谈也是低声。

  空气中弥漫着食物蒸腾出的淡淡香气,壁间悬着几幅禅意字画,吴铭虽然不通文墨,却也能看出这些字画俱出自名家之手。

  不多时,火工道人捧着一方朴实的素漆食盘走来。

  三碗翠缕冷淘依次呈于三人座前,中置一碟,状如灌肺,色如黄玉,这便是深得御前喜爱的佛门素食玉灌肺了。

  所谓翠缕冷淘,是将面条以槐叶染成翠色,冷淘相当于今天的过水凉面,面条出锅后先浸入凉水里拔凉,然后捞起,佐以配菜、酱料拌合。

  这道染色凉面是唐宋流行一时的经典配方,杜甫称之“碧鲜俱照箸”“经齿冷于雪”,苏轼则以“青浮卵碗槐芽饼”来形容。

  市面上的冷淘多以鸡丝、肉丝等配菜作浇头,斋饭自然没有荤腥,但见翠绿的面条上码着几样脆口的菜丝:黄瓜、木耳、笋干之类,附一碟酱汁,根据各人的口味自行添加。

  三人将酱汁倒入碗中,拌匀后食用,入口有微微的植物清香,略带槐叶的甘涩,面条筋道弹牙,不仅色泽清凉,口感同样清爽。

  果然夏天就该吃凉面啊!

  见师父投来目光,谢清欢抢答道:“这酱汁以葱油、酱油、米醋、姜汁、糖汁、花椒粉和盐调和而成。”

  “不错。”

  吴铭微微颔首,又指向桌中的那碟玉灌肺问:“这个呢?”

  有前两回状元楼的探店经验,谢清欢早已做好被考校的准备,对答如流:“将核桃仁、松子仁、白芝麻和馓子研磨成粉状,再调入白糖、小茴香粉、绿豆淀粉,上锅蒸成饼状再切作肺形……”

  见师父眼中的赞许之色更浓,她的嘴角不禁扬起一抹得意的弧度。

  押对题了!嘻嘻!

  吴铭必须承认,他被“玉灌肺”这个菜名给唬住了,他知道肯定是道假菜,本以为会是素肉之类,结果端上来一道面点。

  正经的灌肺须在羊肺叶里灌入用豆粉、面粉和酱汁调制的面浆,扎紧口子,煮熟切块,蘸着酱吃。在今天吃羊盛行的地区,仍能寻到这类古老的食物,俗称面肺子。

  大相国寺的玉灌肺的确是一道假菜,只不过模仿的是灌肺的形和色,味道更接近核桃糕,也像灌肺一样提供一碟蘸酱,但……

  核桃糕蘸酱对吴铭来说有点过于猎奇了,还是干吃比较合口。

  李二郎倒是吃得很香,他这人向来不挑嘴,状元楼的好酒好菜他吃得津津有味,寺里的素斋也照样令他胃口大开。

  眨眼便炫光了碗中的凉面,拈起玉灌肺蘸着酱料小口小口品尝。

  非是二郎矜持,实是因为分量太少,这一碟拢共才十二条糕点,每条大概一指粗,定价却高达一百文。

  当然,考虑到宋朝没有磨粉机,所有食材都靠手工研磨,费工费时,这个价格还算合理。

  至于味道,中规中矩,远远谈不上惊艳。官家之所以推崇,大概也是为了彰显皇家崇尚俭朴、不嗜杀生的美德。

  这时,火工道人呈上最后一道菜,同样配一碟酱料。

  “各位的菜齐了,请慢用。”

  他转身要走,吴铭立刻叫住他:“你等会儿!”

  指着新上的菜说:“上错菜了吧?”

  对方愣了下问:“施主点的可是素蒸鸭?”

  “正是。”

  “那便没错。”

  “???”

  吴铭瞪着盘中绿皮白瓤蒸得烂熟的瓠瓜,顿觉上当!

  你管蒸瓠瓜叫素蒸鸭?!

  谢清欢掩着嘴笑:“师父,素蒸鸭就是这个样子的。据说前朝某位清官之子拿这道菜招待客人,此事传开后,素蒸鸭、素蒸鹅便成了蒸瓠瓜的代名词……”

  谢清欢将菜品背后趣闻逸事娓娓道尽,吴铭越听越觉得讽刺。

  那位清官之子如此行事是为了彰显家风清廉,后人却用这个故事抬高菜价,岂非与初衷相悖?

  蒸个瓠瓜一没高端食材,二没技术含量,凭什么卖五十文一份?

  RNM!退钱!!

  转念一想,又豁然通透:本朝的士大夫偏生喜好这等清雅名目,一块普通瓜蔬,冠以旧闻雅事,便能卖个三五十文,此事自古有之,并不稀奇。

  瓠瓜本身是葫芦的变种,瓜瓤寡淡,没什么滋味可言,连荤素不忌的李二郎都兴致缺缺,一看就是个不通典故的俗人,瞧隔壁桌的老王吃得多香。

  结账!

  这顿饭花掉他三百文,和前两回在状元楼的消费相当,翠缕冷淘和玉灌肺还算有些特色,只是这菜码小得有点过分。

  吴铭原本是把这顿饭当正餐吃的,吃完却仅落个半饥不饱,更何况斋饭清淡,终不如荤腥解馋过瘾。

  他咂咂嘴说:“听闻烧朱院的炙猪肉乃东京一绝,走,咱们也去开开眼界!”

  收拾停当,三人起身辞过王安石一家,出了斋饭堂,重新汇入大相国寺人头攒动的洪流之中。

  ……

  于得水终于捱过了贫穷的六月,迎来全新的七月!

  叮!本月的生活费已到账!

  爽啊!学校14号就正式放暑假,爸妈却打过来足足一个月的生活费!

  不说了,先把上个月花呗和白条的欠账平掉,剩下的钱……于得水掐指一算,只要不购物不买皮肤不打赏主播,即便顿顿下馆子也绰绰有余!

  哈哈哈哈哈!

  仰天大笑出门去,室友冷不丁问:“去哪个食堂?”

  “食堂里都是什么猪食!跟哥上外面吃点好的,我请!”

  于得水早馋得坐不住了,六月最后这几天全靠室友的接济过活,如今奄奄一息的钱包重获新生,是时候让兄弟们见识真正的技术了!

  他率领一众兄弟顶着毒辣的日头熟门熟路地来到川味饭馆。

  迎接他的却是一扇紧闭的卷帘门和贴在门上的一纸通知。

  【休业通知】

  【7月1日休业一天,次日起恢复正常营业。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不!!”

第93章 烧朱院

  三人出了斋饭堂,穿行于百工杂货的摊位之间,叫卖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不远处有家卖葫芦种的,生意之火爆几可与吴记川饭媲美。

  “葫芦种!大葫芦种!”

  摊主扯着嗓子吆喝,作秀般地背着一个半身高的葫芦作为实物广告,引得来往游客竞相购买。

  再往前走,忽见五六个道士摆摊设案,尽皆身着靛蓝葛布道袍,束发成髻,插一支磨得光滑的乌木簪,颌下一缕灰白长须随风轻飘。

  其中一位老道身后立着一面白布长幡,上书“一字测吉凶,百铜问前程”十个大字。

  不是吧,异教徒也敢来寺庙里卜卦算命?未免太不给菩萨面子了!

  非但没有寺僧驱赶,反而聚拢了不少香客。

  吴铭看得直摇头,心想前脚拜完佛后脚便来算命,这样真的好吗?

  最热闹的当属资圣阁附近,这一带是书画古籍、金石玉器专区,也是文人雅士云集之地,欧阳修三人便在其中,当然,现在不只三个人了,途中遇到不少相识结伴同游。

  吴铭对此一窍不通,脚步不停,沿着回廊奔赴前方恢弘的大雄宝殿,廊下则是帽服首饰区和文房四宝区,甚至连各寺的尼姑也来这里出售自己的绣品。

  “师父,咱们也去拜拜菩萨?”

  “正有此意。”

  来都来了,多少磕两个头,顺便许个愿,万一实现了呢?

  唯有李二郎疑惑不解,心说掌柜的便是菩萨转世,何必自己拜自己?

  转念一想,菩萨也有高低之别,京城里的大官见了皇上不也得跪拜么?掌柜的拜一拜菩萨里的皇上,理所应当。

  未及走近,三人已经发现气氛有异。

  但见通往大殿正门的道路被一群赤衣军汉把守,个个按刀鹄立,面色冷硬,不许闲杂人等靠近。

  众多香客和游人被挡在外面,个个面露不忿,指点叫骂。

  吴铭询问身旁的老丈:“这是作甚?”

  “说是狄枢密使在里头会客……”

  话未说完便被旁边的妇人截断话头:“好大的排场!庙里头耍甚官威?”

  “狄公如今住寺里避难,也算半个主人……”

  “主人更该通融些!这许多香客等着礼佛进香,生生给堵在外面,岂有此理!”

  抱怨声嗡嗡作响,几个寺僧一脸为难地维持着秩序,安抚香客,却也束手无策。

  吴铭见状,知道这大殿今天是进不去了。

  问题不大,改日再来。

  “走吧,去烧朱院。”

  寺内殿阁相连,回廊逶迤,吴铭并非路痴,可这一趟走下来真有点绕晕了。

  幸而他的鼻子够灵,已经嗅到空气中渐渐弥漫起一股和佛门格格不入的霸道香气。

  那是油脂被烈火烘烤后的荤香,浓烈到甚至有些放肆,足以在一瞬间把人的馋虫勾出来。

  三人同时咽了口唾沫。

  烧朱院里的光景和斋饭堂截然相反,院中搭起油布篷,酒炉蒸腾烤肉飘香,满院食客人声鼎沸,简直如同市井里的街边摊一般!

  吴铭不禁腹诽:幸好鲁智深被发配去了远离本部的菜园子,否则一准顿顿来此间偷酒肉吃。

  烧朱院的烤猪肉驰名东京,价钱自然不便宜,几乎和羊肉相当,寻常人家哪里吃得起?

  李二郎便是头一回来,拿眼四下张望,略显拘谨。

  食客大多打包带走,堂食散座本就不多,此时早已座无虚席。

  三人携带负重走了半晌,都想找个地方歇脚,可抬眼看去,愣是没瞧见一张空桌。

  踌躇间忽听喊声:“吴掌柜——”

  分明是大苏的声音。

  苏轼起身隔着两桌食客冲三人招手,另五人俱抬手示意。

首节 上一节 63/1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