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96节

  刘南卿思索片刻,上前一步说道:“岳都堂,现在这局面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巡抚衙门可以照抄大同贼寇的做法,组织百姓筑水坝,修水渠,打水井,如此或许能最大限度地阻止旱灾蔓延。”

  岳和声微微一怔,他为了了解大同社的动向,早就派遣了大量的探子到延安府。那些探子回来汇报,整个延安府的农户都被大同贼寇组织起来了。在延安府的河道上,一座座水坝拔地而起;田间地头,一条条水渠纵横交错;水井更是遍布了整个延安府的田间地头。这种庞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让岳和声既羡慕又恐惧,他深知,他们能组织起几十万的百姓,就能组织起几十万的大军。

  洪承畴无奈地苦笑一声,摊开双手说道:“景明兄,学不了,巡抚衙门没钱没粮,实在没办法学习大同贼寇。”

  原本巡抚衙门还是有些钱粮储备的。但前些日子赎回那些被贼寇俘虏的游击将军和守备,花了一部分钱粮,当然这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有的赚,因为他们向三大藩王借了30万石粮食,但赎回这些军官花的粮食却只有十几万石,原因让他们有点想不到,军官愿意回大明,但他们的家丁大部分却选择了留下来。

  但谁也没想到今年关中又是一个百年一遇的旱灾,节省下来的这点钱粮对这场旱灾而言,完全是杯水车薪。

  陕西巡抚衙门大部分的钱粮都用来招募士兵了。

  在三边总督府看来,这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一来大同贼寇实力强大,没有十几万大军很难与之抗衡;二来今年关中又是旱灾之年,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如果不把他们招募成军队,这些百姓很可能就会投靠叛逆。岳和声此举,倒和当年大宋灾年招募厢军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正因为如此,关中的叛逆才没有像山西行省那么猛烈。可养了这么多兵,巡抚衙门的钱粮基本上就空了。现在再想要有其他的举动,实在是力不从心了。

  岳和声长叹一声,重新坐回主位,陷入了沉思。堂内一时安静下来,只有窗外的蝉鸣声在闷热的空气中回荡,仿佛也在为关中的困境发出无奈的叹息。

  岳和声当年可是修过水坝水渠的,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自然清楚,按照大同社在延安府的投入,一年下去是200万两银子左右。巡抚衙门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银,现在这种情况,即便是有钱粮也得先养兵,而不是修水利。

  一旁的刘南卿思索再三后,开口说道:“都堂,徐晨那逆贼虽有诸多叛逆之言,但我细思之下,觉得他还是有一句话说的很有道理的。”

  岳和声微微抬起头,目光带着几分疑惑,问道:“什么话?”

  刘南卿深吸一口气,字斟句酌地说道:“无能是我大明士绅最大的原罪,也是徐晨一定要消灭士绅的原因。”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不管大明士绅如何强调,这天下是天子的天下,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是整个天下最大的获益者,用徐晨的话来说,他们就是既得利益者。您看如今这大明的局面,对外贼寇肆虐,战事连连,我大明军队却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对内旱灾频仍,灾民遍野,士绅们却拿不出有效的办法来赈济灾民,维持整个天下的稳定。这就是大明士绅最大的原罪啊!所以徐晨那逆贼建立大同社,妄图取代天下的师生,建立一套全新的制度。徐晨虽然是个狂妄之徒,但他对天下矛盾的描述却是极其精准的。”

  岳和声听后,脸上露出愕然之色,不禁开口道:“这些不都应该是朝廷的事吗?”

  刘南卿神色坚定,向前微微躬身,说道:“朝廷也是士绅的朝廷,您是士绅,我是士绅,大明的官员又有哪个不是士绅呢?徐晨要打倒的从来不是个人,而是士绅这个阶级。”

  都堂,您不能让关中士绅这样无能下去啊。继续这样无能下去,即便大同贼寇不取代我们,也会有其他人来取代我们的。大人当有当仁不让的果断,徐晨能组织百姓,大人就应当组织起士绅。”

  岳和声苦笑道:“士绅又起身那么好组织起来。”

  这说是组织士绅,但实际上的情况却还是要士绅拿钱来维持关中局势。善财难舍这一点谁又能例外。

  刘南卿却坚定道:“这场旱灾既是一场灾害,也是一场对我等士绅和大同贼寇的考试。大同贼寇选择屯垦河套,组织百姓抗旱救灾,就目前而言,他们考的极其优秀,而我等却放任灾情肆无忌惮的蔓延,百姓流离失所,却不得不反叛朝廷,说士绅考了一个下下之等也不为过。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关中必定会为大同贼寇所有啊。”

  此时,洪承畴恰好站在一旁,听到这话内心震动极大,他看向刘南卿的目光中满是震惊,刘南卿这番话不亚于得罪了整个关中的士绅,他实在没想到刘南卿竟有如此胆量。

  刘应遇却巴不得自己消失在这里,这是他应该听的话吗,他本来就是个败兵之将,现在还处于戴罪立功的阶段。

  岳都堂这是明显打算弄个大事,岳都堂年过6旬,已经快告老还乡了,他不怕遭受关中士绅的打压,但自己怕,他今年才不过40出头,正是一个官员的黄金年龄,他还想继续进步啊,今天这话要传出去,他被关中士绅认为是都堂的同党,下场那是可想可知。

  刘南卿你为什么要害我?

  而这番话对岳和声的震动更是极大,他陷入了沉思,这不正是朝廷现在的状态吗?

  内外交困,既打不赢敌人也没办法赈灾,天下遇到任何的事情,朝廷都没办法解决。

  半天之后,岳和声像是下了某种决心,缓缓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说道:“景明这是想让本官做张太岳。”

  刘南卿眼神坚定,抱拳说道:“现在大明朝就缺一个张太岳,父母爱子女则教之则深,那些士绅顽劣,该教训就得教训。”

  岳和声听后,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说道:“老夫一把年纪了,都不知道能不能活过明年,却没想到还有机会能做张太岳,景明这是想要老夫名垂青史啊。”

  他想了想又说道,“山西行省叛逆势大难制,朝廷要老夫调拨关中精锐支援山西,老夫想来你们秀子营和曹文昭部,是整个关中最精锐的军队,景明年带着秀子营去支援山西行省吧。”

  岳和声何尝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已经60岁了,正如他所说,已经没几年好活,能名垂青史,他不在意士绅的报复。但刘南卿却是他看好的年轻人,所以他想让刘南卿逃离这个漩涡。

  然而,刘南卿却态度坚定,说道:“秀子营就让贺函去率领,岳都堂,没有重民社配合,光靠你一个人是很难成事的,某留在关中支持您改革。”他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决绝,仿佛已经做好了与岳和声一起面对重重困难的准备。

  。

第170章 ,乱糟糟的议会与“蒙奸”

  崇祯二年(1629年)7月27日,日暮时分。

  夏日的太阳虽已接近傍晚,却依旧火辣地炙烤着大地。一支小驼队缓缓行走在五原这条古老的秦直道上,驼铃在寂静的空气中清脆作响,他们正是徐光启一行人。

  他们这一路行进得极为缓慢,虽说此行的目的是来救人,但延安府新奇的事物实在太多,不断吸引着他们的目光,耽搁了行程。

  起初,徐光启他们在知晓陈子龙的情况后,原计划休息三天便继续上路。然而,同行的年轻人精力充沛、闲不住,夏允彝等人逛了大同社的工业区,这里完全由作坊组建而成的城市让他们大开眼界。

  尤其是大同社的纺织厂,规模宏大得超乎想象,产能之高更是让这些来自江南的人都感到无比震惊。那一排排整齐的织机,在工匠们熟练的操作下飞速运转,一匹匹精美的布料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诉说着大同社工业的蓬勃发展。

  之后,他们又找到了大同社的政务学院,这里是宣传大同之志的地方,也是徐晨按照后世大学的模式建造的学院。

  学院主要供大同社社员学习使用,但对外人也开放,允许他们进入听课,北方大量对大同社感兴趣的读书人,都会在此辩论,学习,学院已经成为了传播大同思想的源头。

  夏允彝他们得知这个地方后,兴趣大增,很快就跑到这里来听课。

  当时,讲师何言正在对学员们讲述消灭地主士绅的必要性。夏允彝等人听后不服气,当即与何言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何言不慌不忙,他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侃侃而谈:“从历史上的贵族、门阀士族,到如今的地主士绅,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曾经辉煌一时的贵族、门阀士族都已走向灭亡,地主士绅又怎能逃脱历史的车轮呢?”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句话都仿佛重锤一般,敲击在夏允彝等人的心上。

  接着,何言话锋一转,开始讲述当今的事实:“当今的天下,地主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土地。然而,他们既不能有效地组织国家生产,也无法在抗击外敌时挺身而出。他们已经成为了天下最腐朽的部分,如果他们不消亡,整个天下都将被他们拖累,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历史上他们也的确拉着天下堕入了深渊,单以对天下的组织生产而言,地主士绅的上限比门阀贵族要高,他们掌权的宋明两朝生产力更发达。但他们的下限却更低,他们掌权的上千年时间,异族统治的时间就有三四百年。

  最后,何言从道德层面反驳地主士绅的罪恶。他把大同社在整个延安府搜集到的关于地主士绅的种种恶行全部讲了出来。

  为了让后人铭记这些历史,徐晨吸取了后世的教训,大同社的每个县都设立了一个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各种地主压迫农户的证据。高利贷的欠条堆积如山,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仿佛在诉说着农户们的悲惨遭遇;还有地主私设的刑具,每一件都散发着阴森的气息,让人不寒而栗;以及农户们对地主罪恶的控诉故事,每一个都让人痛心疾首。

  夏允彝等人参观过这些博物馆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们虽然以前也听闻过一些地主欺负农户的事情,但毕竟身处上流阶层,很少直面这种赤裸裸的罪恶。如今,看到这些确凿的证据,他们忽然觉得自己失去了为地主士绅这个阶级辩护的勇气。

  何言从历史发展、当今现状,再到士绅道德三个方面,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地主的罪恶和无能。他指出,清理这些地主士绅是天下百姓共同的心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道路。这场辩论中,夏允彝等人被何言的一番论述说得哑口无言,为此还消沉了好一段时间。

  而徐光启则参观大同社的农场,他艰难推广的玉米,土豆,红薯,现在却已经成为了延安府种植最广的抗旱作物,农场这种经营模式别让他惊讶,几千人像工匠一样种地。

  既种地也搞养殖,本来没多少经济价值的源坝被建成了大型养鸡场,鸡舍像房子一样密密麻麻在源坝上,每次喂食这时犹如乌云盖顶,这样的场景让他惊愕。

  他们共同劳作,共同吃饭,共同娱乐,共同休息,这一幕让他欣慰又叹息。

  而真正让他们在延安府待上一个月的主要原因,他们知道六月大同社会召开一场议员会议。

  从得知这场会议的消息后,夏允彝等人便在这里整整等了10天。在这片土地上,大范围让人参与政治权利的景象,还是在三代时期出现过,那时的国人拥有很大的政治权利。当然讲三代时期国人参政议政的书籍几乎没有,他们只能从几个历史上流传出来的故事管中窥豹,而大同社的场大会自然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在当今的天下,最反皇权的必定是江南地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江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那里的手工业者、地主士绅,甚至官僚贵族,都极其厌恶皇权对他们的压制,更讨厌皇权的触角伸到江南。

  这是利益驱使下的必然结果,所以江南历来就有强烈的反皇权思想。正因如此,夏允彝他们对这个议会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决定花些时间留下来,看看大同社的议会究竟是如何召开的。

  肤施县的议会本就是一场演习,是为大同社议会做准备的,所以允许外人参观,并且各家报纸还重点报道,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并提出意见。

  这场会议不但大同社重视,关中仕林士绅读书人,山西的读书人,宁夏的将门都很重视,派人前来参观。

  夏允彝等人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了议会现场,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大开眼界。

  议会中的参会人员以农户和商户居多。农户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诉求,他们要求大同都督府加大对水利工程的投入,因为旱灾的影响,他们希望能够减免税负,甚至还要求都督府不要再招揽流民。农户们的脸上写满了焦虑和期盼,旱灾已经让他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减免税负或许能让他们喘口气,同时工匠的生活也让他们羡慕,他们不满外来者抢走了当地工作的机会。

  刘永则代表都督府,答应今年的税收只收两成,并且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但对于限制流民入境则予以否决。

  而商户们的要求则更加激进,他们强烈要求都督府领兵进关中,消灭邪恶的大明朝廷。商户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原因其实很简单。自从大同社打通了通往草原的商路之后,无数商队如潮水般涌向草原,购买羊毛、各种皮制品、牛羊、战马等货物。然而商路的畅通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他们的竞争对手一下子增加了10倍不止。

  大同社强力维持河套一带的草原秩序,不断发动骑兵在草原上剿匪,使得这一带的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原本只有比较大的商队才敢前往草原,现在十几个人,租几把枪,带着两三辆马车装满布匹、铁器就敢去草原做生意。这导致市场竞争压力急剧增大。

  同时,由于原材料供应渠道的打通,纺织厂再也不愁原材料的问题。在大同社的地盘内,只要有点钱的人都纷纷投资建纺织厂。

  而且大同社还提供全套的帮助,以前要从羊毛纺成羊毛布,需要掌握全套的流程工艺,才能算是一个完备的作坊。

  但现在,人们可以只专注于一项,比如专门进行羊毛纺织、生产羊毛纱的作坊可以赚钱,自己购买羊毛纱,专门纺织羊毛布的也能盈利,还有专门的印染作坊,这样分工投产,投入更小、成效更快、收入更高。于是,在大同社的范围内,各种小型的纺织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原材料充足、产能飞速扩张的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市场不够了。尤其是刘南卿提前弄出厘金制度之后,对商人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灾难。

  来到一个县要交一趟税,来到一个府又要交一趟税,从肤施到西安府,居然要过10道关卡。他们的利润就这样被层层关卡剥削殆尽。最关键的是,他们在大同社的地盘上享受过一体市场的好处,再让他们忍受这些关卡的层层盘剥,他们自然是不干了。

  所以,有了议会这个发声渠道之后,他们强烈要求大同社进攻关中,把那些贪官污吏都枪毙了。

  刘永这回答会上报给都督予以讨论。

  当然这些都算是比较正规的提案,各种不正规奇葩的提案也不少,什么妓院和赌场也是娱乐设施不能关掉,子女不上交工钱太不孝了等等,要求大同社管一管这些问题。

  第一次掌握的权利,这些泥都没洗干净的议员,只能跌跌撞撞的使用权利,闹出了不少笑话。

  议会现场吵闹杂乱的场景让夏允彝他们感到有些失望。本来,他们幻想着这场议会会有一群道德高尚的君子,坐在那里侃侃而谈地商讨国家大事。

  结果却没想到,参会的是一群被他们认为“粗鄙”的农户和“贪婪”的商贾,他们讨论的事情也都是一些争权夺利之事,和市井当中的那些小商小贩没什么区别。这直接把他们想象中三代时期国人与君主共治天下的美好景象打得粉碎。

  夏允彝等人在对议会场景感到失望的同时,内心还涌起了一阵阵惶恐。这次议会的参与者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不仅有肤施县的人,草原上的蒙古人派了代表参加,关中也有不少人前来参观,甚至连黄河对面的山西省都有人赶来参与。

  在议会现场,一群来自山西行省的士子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满脸憔悴,眼神中透露出绝望与期盼,竟然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请求大同都督府出兵进攻山西,还山西行省一个天下太平。

  如今的山西行省,已然成为了整个大明最混乱的地方。各路农民军风起云涌,加起来有十几万人之多。山西镇、太原镇的兵力合起来也有五六万。二十多万兵力在小小的山西省内来回拉扯,战乱的烽火燃遍了每一寸土地。山西的百姓们仿佛置身于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农民军为了生存,四处抢夺粮食,所到之处,百姓们的生活被搅得鸡犬不宁。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明朝廷的军队就有多么仁慈。“兵过如剃”,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朝廷的军队前来救援,总要进行一番犒赏。每个士兵要给个五两十两的银子,将军更是要给几百上千两。一次下来,上万两银子就没了。百姓都是穷鬼,肯定拿不出钱的,那只能让当地的士绅来出,但这数字对普通士绅来说,这简直是天文数字。再大的家产,也经不起这样一次次的折腾。

  那些大地主、大官僚的家族凭借着雄厚的家底,还能勉强支撑下去。但那些中小地主就没那么幸运了,不是破产就是远走他乡,下场最惨的是全家被农民军灭门。

  在经历了这些之后,他们进行了一番对比,忽然发现,大同社虽然会征收他们的土地,但与朝廷军队的敲骨吸髓和农民军的极端行为相比,大同社竟显得眉目清秀、善良起来。

  对于这些山西的士族来说,他们已经对现状绝望至极。他们觉得,与其在这无休止的战乱中苦苦挣扎,不如请求大同都督府出兵,恢复家乡的秩序。大不了他们舍弃田地,反正都督府并不限制他们经商。只要人还在,凭借着他们的智慧和经验,要不了几年,他们就能恢复家产,山西人对经商还是有这点自信的。

  只是这一幕让夏允彝他们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士绅无能”这四个大字不断在他们脑海中回荡。

  山西的士绅们竟然请求大同都督府进攻自己的家乡,这足以说明他们对朝廷已经失望到了极点。

  夏允彝等人仿佛看到了大明王朝那摇摇欲坠的根基,感受到了这个庞大帝国即将崩塌的气息。现场的气氛压抑而沉重,仿佛有一块无形的大石头压在他们的心头。

  徐光启却不惊讶,大明的朝会与这议会并无本质区别,朝廷中的尚书、阁老们同样为了权力和利益争得不可开交。

  然而,大同社这场议会却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这表明大同社并非为了一己私利而反抗朝廷,他们是真怀揣着建立公天下、取代家天下的理想,并且切实地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徐光启知道自己无法从道德层面去谴责徐晨造反,也不能责怪他带坏了自己的学生,因为这或许是陈子龙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自主选择。

  但无论如何,徐光启都要见陈子龙一面,得到确切的答案,以便给陈家一个交代。

  于是,在看完第一次议会后,他们再次踏上了北上的征程。

  夏允彝用手遮住刺眼的阳光,望向远方,只见道路两旁是无尽的戈壁荒漠,单调而又荒凉。他忍不住问道:“还有多久能到五原城?”

  被他们雇佣的向导操着一口略带口音的方言,笑着安慰道:“快了,快了,最多两天就可以抵达五原城。”

  夏允彝等人听后,内心忍不住哀嚎。对于这些江南人来说,大漠戈壁的景象起初确实新奇,但连续看上几天,就变得极其乏味。更何况夏日的大漠就像一个巨大的蒸笼,酷热难耐,实在不是他们这些南方人所能承受的。此刻,他们每个人都精神萎靡,哪怕多待一天都觉得难以忍受。

  徐光启见状,关切地说道:“今日我们早点到驿站休息,大家养足精神再上路。”

  就在这时,杜麟征眼尖地看到道路旁边有一抹绿色,顿时激动地喊道:“驿站到了。”

  向导笑着解释道:“各位公子真是赶上好时候了。以前这条路可不好走,大同社为了屯垦河套,重修秦直道,还用方格草,固定的道路两旁的沙漠,防止沙尘再次淹没道路,建设了更大的驿站,现在好走多了,甚至成了北方最繁华的商道。”

  夏允彝等人对此也深有同感,他们这一路走了几百里,道路居然比中原还要平整好转,秦直道两旁虽然有大量的戈壁沙漠,但沿着道路两旁却种满了方格草,最开始他们还不知道这有什么作用。

  后来经过了向导的讲解,他们才知道这种方格草能固土防沙,治理流沙,要是不断扩张面积还能让荒漠变成草原。

  他们对大同社的豪气震惊,这工程量之大不在治理黄河之下,朝廷已经很多年没有治理黄河了,但大同社接管这片土地不到一年时间,就弄出了屯垦河套治理沙漠的宏伟工事,这种动员治理能力远远超过了朝廷。

  同时这条商路的繁华也让他们震惊,他们不时能遇到商队,有大同社运输物资的队伍,也有北方来的商队。那些北方商队满载着羊毛、各种皮革和大漠的牛羊,穿梭而过,还有很多牧民赶着自家的牛羊南下,一天之中,多的时候能遇到十几支商队,这商队的密度甚至超过了中原的商路。

  没多久,他们一行人走进了驿站。驿站的房子是用水泥和大漠的石块修建而成,外层是坚固的城墙,有五尺厚,城墙上有建楼,望台,可以看到极远的地方。

  驿站四周种着几棵胡杨树,还有一小块草坪,在这荒漠戈壁中显得格外显眼,仿佛是一片绿色的希望。

  夏允彝等人进入驿站后,急切地说道:“老板,给我们一些凉水,一些吃食,还有给我们的骆驼也喂水喂炒料。”

  “好嘞,客官。”一个当地的小二热情地招呼着他们。

  大同社的驿站并非传统的官方机构,有点类似后世高速公路旁的服务区,里面有几家客栈和一些提供服务的店铺。不过,由于大漠环境危险,常有马匪出没,这些驿站都建成了堡垒型。驿站里的伙计和东家个个身怀武艺,能拿刀拿枪与敌人搏斗,等闲上百人的马匪也难以攻破这样的驿站。

  遇到更大股的敌人,他们就会燃烽火台,只要狼烟升起,要不了一个时辰,大同军的骑兵就会救援过来。

  这种驿站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收益极高,哪怕是普通的伙计一个月也能赚个10两银子。

首节 上一节 96/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