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见众人如此支持,便不再推辞,开始部署作战计划:“高迎祥兄弟、罗汝才兄弟,你们各自带着3万兄弟进攻浦城的东门和西门。
东门和西门相对较为开阔,便于大部队展开攻势,你们要相互配合,吸引城中守军的注意力。某带余下的兄弟攻打南门,南门城墙虽高,但防守相对薄弱,我军集中力量,定能有所突破。
三当家你带2万兄弟,埋伏在山西镇的必经之路。山西镇的兵马少于3000人,你就果断歼灭他们;若多过3000人,你就带兄弟阻击他们,不要让他们影响兄弟们的攻城计划。”
“遵命!”众人领命,各自回去准备。一场决定义军命运的攻城之战即将展开。
第167章 ,装备无差距与比某还要不要脸
“咚咚咚!”激烈的战鼓,声音响彻天地,蒲城这座古老的城池成为了义军与明军交锋的战场。
蒲城的西城门楼,高大坚固,城墙上,旗帜猎猎作响,守城的明军士兵们严阵以待,眼神中透露出紧张与恐惧。而在城外,罗汝才正带领着三万义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潮水,向着西城门楼涌来。
罗汝才,身材魁梧,面容冷峻,眼神中闪烁着狡诈的目光。他和张三其实并不熟,双方因为地盘的关系还有了几次小规模的冲突,而且他还是吃亏的一方。
毕竟的张三的兄弟都是血与火里杀出来的,已经是打了两三年仗的老兵。
而他当初从陕北逃离的时候,身边只剩下7个心腹,现在的部下都是他后面招募的。不管是从组织度和战斗力,他的部下都远远不如张三。
按理来说他和张三不说是刀兵相见,那也是老死不相往来。但大同社攻占榆林镇之后,震动了整个山西行省的义军,那不是县城,也不是府城,省城,而是大明九边之一的军镇。
大同社的实力已经强到如此可怕了,他们却连一座县城都攻不下来。和大同社取得的战果相比,他们就像是过家家一般,再这样下去那还真不如投靠大同社,抱住这根大腿。
所以罗汝才知道,自己的队伍想继续拉下去,那就要快速壮大实力,最起码不能和大同社相差太多,所以他们12家义军才会联合在一起。
想要快速提升实力就要打地主,夺取他们的钱财,而现在地主都躲在县城当中,只有有攻破现成的能力,他们的实力才能继续壮大。深知这场战斗的重要意义,罗汝才连保存实力的想法都没有。
进攻开始了,罗汝才首先采用了城墙爆破的战术。他集中了五六个炸药包,里面填满了上百斤黑火药。随着一声令下,炸药包被点燃。
“轰!”的一声,瞬间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城墙上出现了几道裂痕,但城墙并没有垮塌。
这蒲城的城墙厚度达到了一丈多,区区上百斤黑火药根本无法将其炸毁。
城中的明军原本十分害怕义军用炸药炸毁城墙,如今看到城墙安然无恙,士气不禁微微上升。他们在城墙上欢呼雀跃,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而罗汝才对此早有预料,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冷静地指挥着后续的进攻。
接下来,罗汝才将三万义军分成了十部,每部三千人。他命令每一部义军以半个时辰为一轮,对西城楼发动进攻。这样的安排,既能让义军保持持续的攻击力度,又能让士兵们得到适当的休息。
随着号角声响起,第一部义军如猛虎下山般冲向了城墙。他们不顾伤亡,扛着云梯,迅速地靠近城墙。城墙上的明军见状,立刻扔下石块、木材,试图阻止义军的进攻。一时间,喊杀声、惨叫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场面十分惨烈。
义军们毫不退缩,他们用盾牌抵挡着城墙上的攻击,奋力地将云梯搭在城墙上。一些身手矫健的义军士兵顺着云梯向上攀爬,与城墙上的明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然而,明军占据着有利的地形,他们居高临下,用弓箭、长枪等武器不断地攻击着攀爬的义军。许多义军士兵还没爬到城墙顶,就被明军的武器击中,摔下了云梯。
就在义军进攻陷入困境的时候,罗汝才拿出了他的秘密武器——一斤重的手榴弹。这种手榴弹是义军从大同社购买的,威力巨大。
当然想要把如此重的手榴弹扔向一丈多高的城墙是有难度的。义军士兵们将手榴弹绑上一根绳子,轮上几圈,依靠惯性将其丢上城墙头。
“轰轰轰!”手榴弹在城墙上爆炸,火光四溅,硝烟弥漫。城墙上的明军士兵被爆炸的气浪掀翻,不少人被炸得血肉横飞,惨叫连连。
义军用几条命换一条命的方式,给明军带来了重创。他们犹如潮水一般,不断地冲击着西城楼。
而明军士兵们拼杀完一队义军之后,又要准备迎接下一队义军的进攻。恐惧和疲惫开始笼罩着他们的内心,一时间城楼上岌岌可危,有好几次义军战士杀上城楼。
在这危急时刻,游击将军曹变蛟出现了。他骑着一匹黑色的战马,手持一杆长枪,犹如一道黑色的闪电,带领着两百骑兵杀出了城门。
他勇武过人,他的长枪在手中左挑右刺,靠近他一丈范围的义军士兵纷纷死在他的枪下。他的家丁们在他的鼓舞下,也是勇往直前,势不可挡。两百骑兵如同千军万马一般,冲向了义军。
义军士兵们被曹变蛟的勇猛所震慑,纷纷后退。曹变蛟趁机带领骑兵冲垮了义军的两部士兵,义军的士气明显低迷下来。一些士兵甚至开始恐惧和曹变蛟对阵。
下山虎着急地跑到罗汝才身边,说道:“大哥,曹变蛟的武艺太高了,兄弟们打不过他。”
罗汝才冷笑道:“以后是火枪的时代了,武艺再高有什么用。今天先放过他,明日让火枪队准备好,再发现曹变蛟冲阵,用火枪把他打成筛子。”
老话说的好,有取错的名字,没叫错的外号。罗汝才号称“曹操”,性格既有曹操的见利忘义、反复无常,也有曹操的拿得起放得下。
他逃到山西行省做山大王后,靠着吸纳流民,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很是快活的一段日子,手下也有两三千人。
但他很快发现,其他义军的武器装备远远超过了自己。原来大同社在大范围地支持义军,将从明军缴获的皮甲、棉甲、刀枪剑戟等武器都卖给了义军。
而他把这条路给走绝了,当初他为2000银子,可是狠狠的把大同社给得罪死了。
罗汝才意识到,如果不能和大同社取得谅解,迟早会被其他实力强大的义军吞并。
于是他花了五千两银子,请高迎祥帮忙说和他们与大同社的关系。而后,他又花了两万两银子,说是十倍补偿当时的过错。徐晨想着他还有点利用价值,也就没再针对他。
从此,罗汝才也能像其他义军一样在大同社购买武器装备。去年,他有了炸药包这个神器之后,罗汝才攻破了二十余个地主的庄园,弄到了几十万两银子和十几万石的粮食。他把这些粮食通通换成了武器装备,他1万部下全部有了正式的武器,其中铁甲有300具,皮甲,棉甲有2000多套,还弄了两百杆火枪,两门飞雷炮,为了这些武器装备,他把自己手中的钱财粮食全部花光了。
但这一切都是值得,大同社得到钱粮之后,派出士兵指导他们如何使用火枪,飞雷炮等武器,所以罗汝才并不担心武艺高强的曹变蛟。
“知道了,大哥。”下山虎回答道。
“鸣金收兵,今天就打到这里,让兄弟们歇一歇。”罗汝才下达了命令。
“当当当当当。”锣鼓响起,义军的士兵们听到这声音,纷纷后撤。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自己的营地。一场残酷的战斗暂时结束了。
黄昏时分,天边惨淡的夕阳孤零零地挂在树梢上,蒲城下是一片血肉模糊的战场。城楼上那面巨大的红色明字大纛在阵阵腥风里狂舞,发出巨大的响声。
大量被摧毁的云梯丢在城墙边,城墙上随处可见石块和木材。义军战士的尸体密密麻麻地铺满了从城墙到五十步的范围。这一切无不显示出这场大战的残忍。
鸣金收兵之后,义军士兵们在城楼下默默地抬着战友的尸体。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麻木,这几年他们见到的死人太多了,眼前的场景已经不能引起他的一丝反应。
而城墙上,士兵和青壮抓紧时间修,大量的老弱妇孺登上城墙,他们或是抬运城墙上的尸体,或是捡起武器。损坏的武器被拿到城墙下去修补,能用的则被摆放好,准备迎接下一轮的战斗。
蒲城那高大而斑驳的城墙下。曹变蛟气喘吁吁地坐在城楼下,他的胸膛剧烈地起伏着,汗水湿透了他的铠甲,他胯下的战马此刻变得更黑,那是被鲜血浸透的颜色,血腥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刺鼻而浓烈。
身旁,他的家丁们也都累得东倒西歪,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尽管他们在刚才的战斗中冲垮了两队叛军,可那激烈的拼杀还是如同汹涌的潮水,将他们的精力一点点吞噬。
家丁曹寿拖着疲惫的身躯,小心翼翼地走到曹变蛟身边,压低了声音说道:“将军,咱们得做好最坏的打算了。如今这叛逆的情况可大不一样了,他们的武器装备变得厉害多了。他们不但有刀枪剑戟,还有大量的铠甲。我粗略估算了一下,他们的披甲率都超过一成了。更要命的是,他们还有凶猛的火器,那枪炮一响,就要带走好几条人命。
叛军的战斗力,最起码提升了好几倍。而且他们人数众多,就像那无边无际的潮水一般。依照今天这情况来看,咱们想要守住这蒲城三天,难呐!”
曹变蛟听了,双眼瞪得如同铜铃一般,恶狠狠地骂道:“全是那该死的大同贼寇的错!要不是他肆无忌惮地武装山西行省的叛军,给他们提供那么多好武器,这些叛军的战斗力怎么可能增长得这么快!”
他越说越气,一脚踢飞了身边的一块石头,接着又骂道:“榆林镇的那些将门,全是些废物!这么轻易就被大同贼寇给攻占了,把我们可害惨了!”
原来,这次进攻蒲城的叛军,很多武器装备都是明军制式的。显然,这都是大同贼寇攻占榆林镇后获得的,然后又把这些装备甩卖给了山西行省的叛军。
拿着锄头的叛军跟拿着刀枪剑戟的叛军,那战斗力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穿着铠甲的叛军和没穿铠甲的叛军,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是截然不同。
以往,太原镇将门之所以能屡屡以少胜多,能以一敌十敌战胜叛军,靠的就是双方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这差距足以弥补人数上的劣势。
可如今,双方武器装备的差距差不多被磨平了,眼前这三千青壮,想要靠他们守住蒲城,真的有点力不从心了。
这一天,明军杀的贼寇太多了。能用的武器,他们都使了个遍,长枪舞得虎虎生风,大刀砍得鲜血飞溅;能用的办法,他们也都想尽了,设陷阱、放滚木礌石……可贼寇就像那割不完的野草,杀了一批又来一批。
他估算了一下,光在西门,他杀的贼寇就超过了千人。要是其他两个方向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那今日贼寇伤亡的数字能达到三千。可这三千人对比叛军十万大军来说,就如同沧海一粟,微乎其微。
而西城门的情况更是惨烈,今日的伤亡就超过了三百人,已经有三成的将士伤亡了。要是在野战中,西城门的士兵早就崩溃了。
今日能勉强堵住这些贼寇,曹变蛟已经是拼尽了全力。他望着那伤痕累累的城墙,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明天该用什么方法来守城。
曹福虽然在武艺上比不上曹变蛟,但他也是历经战场十几年的老行伍了。今日这一战,让他敏锐地意识到蒲城根本守不住。
继续守下去,就像是飞蛾扑火,只能拉着大家一起陪葬。他凑到曹变蛟身边,小声说道:“少将军,现在咱们得想想如何安全撤退了。”
曹变蛟听了,脸上顿时一阵羞愧,又带着满腔的愤怒,压声道:“你是想让本将临阵脱逃?”
他以勇猛名震整个山西行省,一直把这勇猛当作自己的骄傲。现在曹福却要让他做一个逃跑的将军,年轻气盛的他怎么能接受得了。可偏偏理智又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提醒他,再不逃就真的逃不了了。
曹福不慌不忙,耐心地劝说道:“少将军,这可不是逃跑,这是安全撤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是莽夫的行为。这样的人在咱们大明的残酷战场中是活不久的。如何在残酷的战场当中活下来,这也是我们这些将门必须懂的道理。那些不懂的人,早就死了,他们的家族也衰败下去了。”
没多久,另外两个城门的守将也匆匆赶来汇报战况。他们的脸色疲惫中带着惶恐。
情况比曹变蛟想的还要恶劣。因为叛军有火炮(他们把飞雷炮看成了是火炮)和手雷,那威力巨大的炮火和手雷在城墙上炸开,城墙上的守军根本无处躲避,伤亡非常惨重。
一天血战下来,余下两个城门的伤亡超过了七百人。也就是说,他们三成多一点的力量没了。现在只能继续抓城中的百姓补充力量,可关键是士兵的伤亡也非常多,各种守城的武器消耗也非常重,箭支快用光了,滚木礌石也所剩无几,根本满足不了接下去的战斗了。
这一连串的坏消息,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重重地压在了曹变蛟的心头,成为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现在这情况,不要说守三天了,明天都未必守得住,想要活命只能逃了。
而在义军那边,却是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他们发现自己的伤亡远远低于预期,明军的战斗力减弱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变得不可战胜了。
高迎祥站在营帐中,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大声说道:“以前明军就是武器装备比我等好,所以我等义军才屡战屡败。现在有大同社的帮助,我们之间的装备差距已经拉平了。
明军个个怕死,而我义军兄弟不怕死,如此自然是我等更加强大。从今天的战果来看,最多后天,我等就可以踏平蒲城。”
高迎祥的话,让其他义军首领恍然大悟。他们原本心中对明军的恐惧,就像冰雪遇到了暖阳,一点点地融化了。士气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恐明症不说完全消失,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他们齐声高喊道:“踏平蒲城!”那声音如同滚滚春雷,在旷野中回荡。
翌日,战鼓轰鸣,那激昂的鼓声如同催命符一般,响彻四野。
义军依旧将蒲城的东西南三个城门围得水泄不通,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将蒲城紧紧地笼罩在其中。
“进攻!”在罗汝才的一声令下,三千义军士兵如同猛虎下山一般,扛着云梯,一路疾风电掣一般冲向了蒲城西城门。他们的脚步整齐而有力,扬起的尘土在身后弥漫开来。他们快速地把云梯搭在城墙上,城墙上的明军士兵见状,立刻发出了一阵惊呼。
城墙的下方则有十几个士兵,他们紧紧地抓住云梯,用自己的身体稳住云梯,防止它晃动。义军士兵一只手拿着盾牌,阻挡着城墙上射过来的长箭;一只手不断地攀爬着梯子,如同敏捷的猴子一般。
城墙上的明军士兵则是拼尽了全力,用石头狠狠地砸向攀爬的义军战士,那石头带着呼啸的风声,砸在义军士兵的身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们还用巨型的木材,从城墙上推下去,砸得义军士兵人仰马翻;手中的弓箭如同雨点一般射向义军,长枪则像锋利的毒蛇,刺向靠近的敌人。
双方一开战就陷入了残酷的搏杀战当中,喊杀声、惨叫声、兵器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震得人耳朵生疼。两方士兵都杀红了眼,战场上血流成河,变得异常的残酷。
因为明军数量太少,渐渐有些力不从心了。很快,义军的战士就杀上了城楼。一时间,明军变得岌岌可危起来,他们的防线开始出现了漏洞,士兵们的脸上露出了恐惧的神情。
就在这个时候,西城门再次打开,曹变蛟手提长枪,如同战神下凡一般,带领着200家丁再次杀了出来。他的长枪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每一次挥舞都带起一片血花。城墙上的明军士气大振,他们仿佛又看到了希望,呐喊着再次冲向义军的战士,将他们逼下了城墙。
罗汝才在远处看到这一幕,眼睛都红了,激动地喊道:“火枪队准备,把那曹变蛟打成筛子。”
200火枪士兵听到命令,迈着整齐的步伐,一步一屈地走向战场。他们的脸上带着坚定的神情,手中的火枪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
而曹变蛟则摆出了一个菱形的进攻队形,他一马当先,长枪所到之处,义军的战士纷纷倒地不起。他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插进了义军的军阵。没多久,3000多人的军阵就被杀穿。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曹变蛟会再次杀回城门的时候,让所有人愕然的事情发生了。曹变蛟的骑兵杀穿阵型后,居然一去不复返,直接逃离了蒲城。
罗汝才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震惊地喊道:“这世间居然有比我还不要脸的人。”
战场上顿时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他们也不敢相信刚刚还勇猛无敌的曹将军,就这样逃走了。
第168章 ,其兴也勃与四面漏风的大明朝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5月5日。
烈日高悬于天空,晴空万里无云,炽热的阳光毫无遮拦地洒在大地上。从平阳府通往蒲县的大道上,尘土飞扬,一支3000人的精锐军队正急匆匆地朝着蒲县进发。
这支军队的主帅是平阳府守将陈尚智。昨日,他接到蒲县传来的消息,称有几万叛逆之军包围了蒲县,请求支援。陈尚智得知这一情报后,心中大喜过望。
这两年,太原镇的将领们不是得到晋升,就是获得朝廷的嘉奖。原因很简单,叛军成了他们获取军功的“垫脚石”。那些叛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原本都是农户出身,又饿得皮包骨,根本没多少战斗力。
这段时间,太原镇送往朝廷的战报,动不动就是“百骑破千”。四周的武将们仿佛在进行一场比赛,你报“百骑破千”,我就报“百骑破三千”,他报“百骑破五千”,到后面“百骑破万”的战报也屡屡出现在奏折之上。
好像这不是大明的将军,而是一个个盛唐的苏定方,薛仁贵。
不过,到了这个数字之后,就没人再继续夸大了,因为朝廷也不会相信,毕竟唐朝时的武将战功赫赫,如今这些武将吹牛也得有个限度,再往上虚报,兵部是不会承认的。
而且因为战绩太夸张,人头也就贬值了,辽东女真人一个人头能得50两银子,山西的贼寇最多给你一个加奖励令,再要不然给你五十一百两的嘉奖银,不能再多了。
但从这些战报也能看出,即便有所夸大,农民军是真好打,起码比关外的女真人、大漠的蒙古人容易对付得多。
刷几趟军功就能升到游击将军、参将乃至总官兵,能节省几年乃至十几年的资历。所以,得知这个“好消息”后,陈尚智当即点齐3000兵马,急匆匆地赶去支援蒲县。
蒲县距离平阳府不到200里,但要翻过吕梁山,路程并不好走。陈尚智骑着一匹高大的战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望着不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向探马问道:“现在到了什么地方?距离蒲县还有多远?”
探马勒住缰绳,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恭敬地回答道:“回将军,这里到了小石山,还有20余里就可以到蒲县。”
陈尚智眼睛一亮,扬起马鞭,大声下令道:“传令全军加快速度通过这片山区,争取在中午赶到蒲县。那些叛军肯定不会预料到我军来援会这么快,到时候杀他们一个片甲不留。”
“遵命!”传令兵得令后,迅速传达命令。明军将士们加快了行军的步伐,队伍的速度明显提升,扬起的尘土在身后弥漫开来。
然而,就在这时,陈尚智忽然听到几声“噗噗噗”的声音,有点像沉闷的雷声。他皱起眉头,心中感到十分奇怪,青天白日的怎么会打雷呢?